前言:在撰寫農業科普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我國農業勞動者素質現狀
(一)農業勞動者數量大,科技文化素質偏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改善,農民精神面貌明顯改觀,傳統落后的觀念、思維方式明顯轉變,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顯著增強。但我國城市化水平較低,農業就業勞動者群體較大。與城市居民相比,我國農民受教育程度總體不高,科學文化素質仍較低。2000年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79年,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達到54.17%。據2001年中國科協對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結果,具備科學素養的農村居民僅占0.4%,僅及城市居民比例3.1%的1/7。農業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給他們在接受新觀念、獲取信息、提高技能、參與市場競爭等方面帶來極大阻礙,使之難以沖破傳統農業和小農意識的束縛。同時我國農業勞動者技能水平也相對較低,預測與決策能力不強,觀察能力較弱,現代化生產工具操作使用能力欠佳,經營與協作能力不強,及時獲取信息的能力缺乏。
(二)農業職業教育、成人培訓和科普教育薄弱,農業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不高與發達
國家相比,我國農業勞動者參加職業培訓的比例差距很大。我國許多農民終身沒有接受過職業培訓,也沒有參加任何培訓活動。據統計,1997年全國農村職業初中僅1423所,招收學生30萬人,在校生78萬人,這相對于8.7億農村人口來說,是微不足道的;目前中國一般農村普通初中、高中不開設農業專業課程。每年600—800萬回鄉青年,不少人不會務農,也不會從事其他專業技術工種,有一部分甚至淪為“貧困戶”。目前在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竟高達76.4%。目前農村人才培訓模式、科普教育內容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脫離農業實際的現象。教育、培訓和科普教育、形式和內容單一、陳舊。教育、培訓和科普的供需矛盾突出。
(三)農村勞動力流動加快,農業勞動者低素質、女性化和老齡化問題嚴重
為推動新時期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全面提高我市公民科學素質,加強科普服務能力,根據國務院頒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和《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指導方針,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的工作主題,著力推動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不斷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目標
到2015年,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在“十一五”基礎上顯著發展,公眾獲取科學技術知識渠道進一步拓寬,對科學技術的態度更加理性,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得到提高,我市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新成效。突出工作主題,加強對低碳生活、防災減災、公共安全、創新創造、身心健康等觀念和知識的宣傳普及。倡導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由*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和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的20*年科技活動周,于5月18日至25日在我市隆重舉行。
本次活動是以*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講話為指導,組織廣大科技科普工作者,聯合社會各界,整合全社
會科普資源,為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在全社會弘揚“愛科學、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風氣,加速全
社會科技進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新世紀,新*建設作出貢獻。
以“科技創造未來”為主題。安排了開幕式暨廣場科普文藝匯演,科技廣場,科普展覽,科技下鄉,城鄉科普畫廊聯展,科普科
知識競賽等活動。并開放了科普教育基地,中學生科普一日游和青少年科普系列活動。還舉辦了心理咨詢電視專場及科技報告會等。
第一條為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實施科教興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科學技術普及(以下簡稱科普),是指用公眾容易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推廣科學技術。
第三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和個人開展科普活動,必須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
第四條科普是公益事業,必須納入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和計劃。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可以采用市場機制運作方式。
第五條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社會各界、公眾都應當參與和支持科普工作。
20*年*團區委在區委、區政府和團市委的領導和支持下,按照區科普聯席會議的工作部署,以全面提升廣大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為根本出發點,加大科普教育宣傳力度,大力開展了一系列深入校園、深入社區、深入村鎮的科普教育實踐活動,形成了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尊重知識的宣傳教育口徑,為鼓勵廣大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切實提高青少年科普意識
20*年,全區各級團組織抓住奧運契機,依托鄉村青年文化節、校園文化節等有利契機,深入校園、社區、村鎮宣傳“科技奧運”理念,圍繞節能環保、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和青少年關心的熱點話題在全區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在3月5日志愿者服務日期間,團區委組織各系統團員青年、志愿者走上街頭,通過懸掛橫幅、張貼掛圖、發放宣傳材料、入戶提供科普咨詢服務等形式大范圍開展科普宣傳工作,營造了濃厚的科普知識學習氛圍。據不完全統計,20*年,全區各級團組織共發放科普宣傳手冊、讀本10余種1000余冊(份),宣傳材料2000余份,組織大小科普宣傳活動10余次,接待群眾咨詢1000余人次。
二、圍繞全區農業中心工作,深入開展農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動
團區委深入發揮團組織社會化工作體系職能作用,不斷完善區、鎮、村三級青年星火示范基地建設,分層次地抓好農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動,著力提高農村青年的綜合素質,增強科技致富的本領。
一是充分發揮“*區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聯誼會”的作用,組織全區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到北京農學院參觀了北京農業應用新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北京農學院農業科技園,并請專業教授進行了技術培訓,充分發揮了致富帶頭人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對青年科技致富帶頭人選樹典型及基本情況建立了信息資源庫,便于更好地為農村青年增收成才提供準確、便捷的信息服務;三是依托“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送溫暖活動,通過宣傳展板、發放科技資料等途徑向農村青年宣傳科技致富理念,同時邀請果樹種植專家為村民舉辦果樹種植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