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醫院校免疫學教學改革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中醫院校《免疫學》課程因學時少、內容多且難理解,被學生公認為“難學的課程”。為了解決以上難題,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優化理論課教學內容,構建免疫學知識整體框架,注重理論課與臨床、理論課與實驗課相結合。同時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免疫學;教學改革;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免疫學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生命學科,其理論及技術涉及醫學的各個領域。中醫院校免疫學教學因學時少、內容多、課程內容難理解,被學生公認為“難學的課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真正掌握免疫學的知識和內容,并能夠和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緊密聯系,筆者進行了一些教學改革嘗試。
一、教學模式多元化
1.優化理論課教學內容
結合具體情況,制定適應各個專業特點的教學方案。吃透教材、優化教學內容。本科授課重點為免疫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包括抗原、免疫系統、免疫耐受、免疫應答;與臨床關系密切的超敏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學檢測技術也應詳細介紹;而免疫缺陷病、腫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學防治則以選修課形式進行介紹。
2.強調免疫學學科的系統性,構建免疫學知識整體框架
免疫學學科知識系統性強,與生物、遺傳、生理、分子生物學以及其他臨床學科聯系緊密,對于大一、大二就接觸這門課的學生而言,在初始授課階段加強學生對免疫學知識整體框架的認知非常重要。免疫系統是一個“網絡系統”,涉及許多不同組分,而且它們彼此之間又相互作用。知識點非常多,學生糾結在大量細節內容中,有“云里霧里”,“似懂非懂”感覺。常規教學是分知識點、按循序漸進方式講授,只有完成基本內容講授后,學生才會了解免疫的全貌。在教學實踐中,通過給學生推薦簡單易懂、篇幅短的課外參考書,如美國學者松佩拉克編著的《免疫學概覽》,先于專業教材自學,使學生首先對免疫學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當學生的免疫學知識整體框架形成后,再接觸專業教材,學習難度亦得以降低。
3.理論課內容與臨床知識結合,誘導學習興趣
免疫學學科發展快,理論課內容深奧難理解,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得注重免疫學知識的臨床應用[1]。如在講抗體的種類時,介紹分泌型IgA功能時,和臨床產科提倡的“母乳喂養”聯系在一塊并加以解釋:分泌到哺乳母親乳汁中的抗體是此類抗體,這些抗體覆蓋在嬰兒的腸粘膜表面,防御嬰兒攝入的病原體(嬰兒喜歡用口接觸所有東西,所以會從口攝入大量的微生物),故IgA是機體保護其粘膜表面的主要抗體,于是學生印象就非常深刻。在介紹超敏反應時,可以請過敏體質的同學講述自己的病史,臨床癥狀,請其他同學根據所學的免疫學知識點進行討論并判斷屬于何種類型的超敏反應性疾病。通過這樣的嘗試,使學生感受到免疫學知識學習對日后臨床工作的重要意義,從而激發了其學習激情。
4.理論課與實驗課內容相結合,加深學生對免疫學理論的理解
通過免疫學實驗的實踐,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同時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我校免疫學實驗教學內容分為三大塊:免疫學檢測方法和技術、免疫細胞功能及檢測、免疫性疾病的動物實驗。實驗課內容的設計亦很重要[2,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的臨床用途之一是用于乙型肝炎的檢測,俗稱“兩對半”檢查。我們在實驗課上用模擬的血清(“大三陽”血清、“小三陽”血清、疫苗接種成功血清以及對照“全陰”血清)代替臨床有傳染風險的標本,發給各實驗組進行檢測,最后匯總結果,并進行結果判定與解釋,針對結果提出一些處理和預防措施。這個實驗使學生對免疫學的知識點抗原、抗體、免疫應答的規律、免疫學檢測技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
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把握教學重點,做到重點突出,難點講透。同時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形象、生動而富有趣味;注重前后知識的連貫性,培養學生主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善用比喻,使抽象內容變形象
免疫學許多章節都是在分子水平上介紹免疫學知識,內容抽象,恰當的比喻可以使知識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例如對知識點MHCI類分子和Ⅱ類分子分布與功能介紹時,可作如下比喻:MHCI、Ⅱ類分子就象細胞膜上的兩類“公告牌”,MHCI類分子公告牌公示了細胞內正在合成的所有蛋白質的“抽樣結果”,而且,MHCI類分子表達于幾乎所有的細胞,無所不在的MHCI類分子使得殺傷性T細胞有機會檢查機體內絕大多數細胞,以監視病毒感染和細胞異常。MHCⅡ類分子的功能猶如公示細胞之外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公告牌”,將危險警示于輔助性T細胞,因此,需執行該任務的表達MHCⅡ類分子的細胞較少,只表達于免疫細胞上,僅夠對機體不同部位的環境提供抽樣信息。相對于教科書的描述,形象比喻學生記憶更深刻。
2.“視聽”結合,使抽象內容直觀化、生動化
通過多媒體的播放器,用圖像和聲音全方位地向學生動態演示諸如免疫細胞的分化和發育、巨噬細胞的吞噬、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為學生提供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習效率。
3.“溫故而知新”,巧設問題,巧妙串聯“新舊”知識點
免疫學學科知識系統性強,“新舊”知識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常規教學通常采用老師課前提問、課后小結的方式復習并強化。但該方法亦有弊端:第一,提問時間有限,參與者少;第二,只給予學生短時間的思考,答題效果欠佳;第三,課后小結是老師為主體,學生沒有主動參與,故實際效果差強人意。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巧設問題引導學生課后思考,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對知識點予以強化。比如設立導向性問題:哺乳的母親親吻寶寶,是一種愛意的表達,這種愛意的表達從免疫學角度來考慮,是有利于寶寶健康的,為什么?答案是:寶寶能從母乳中獲取IgA抗體,在母親親吻嬰兒時,她就對嬰兒臉部的病原體(抗原)進行“取樣”,在母親的外周免疫器官(扁桃體)產生應答,激活的B細胞隨之轉移到母親的乳房(淋巴細胞循環),在那里產生大量的抗體,而這些抗體恰好是嬰兒所需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包含了抗原、免疫器官、淋巴循環、抗體、免疫應答的知識點,學生在探索問題答案過程中,自我復習,并且效果更好。
4.適度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法
PBL教學中,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學生獲取知識完全依靠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發揮出巨大的自主性和創造性[4]。PBL教學可適度地應用在免疫相關性疾病學習中。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在病案中發掘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自身的綜合能力亦得以提升。
三、教學效果評估還有待客觀合理化
常規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授課質量是通過課程考核方式,閉卷書面考核最為常用,但該法偏重記憶能力考核,并不能真實反映教學效果。我校已實行全程式考核模式[5],這種考核模式對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無疑是積極有效的,但并不完美。因為課程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故學生自我能力評價也應考慮加入評估體系中。但這個指標無法客觀化,這也是困擾筆者的一個問題。
四、結束語
免疫學教學強調學科知識的整體性,注重理論聯系臨床,教師應通過靈活教學,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形象、生動而富有趣味,使學生真正掌握免疫學的知識,并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楊春,等.加強醫學免疫學與臨床學科教學聯系的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4,6(1):51-53.
[2]閆華,等.《免疫學標記技術》實驗教學研究與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10(5):235-237.
[3]楊曉玲,等.淺析病例分析在機能學實驗教學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2(33):17,54.
[4]王美蓮,等.PBL教學模式在病原生物學、免疫學及感染病學課程整合改革中的探索與實踐[J].微生物學雜志,2012,32(4):106-109.
[5]楊紅亞,等.中醫院校《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學的幾點體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1):41-42.
作者:賀玉萍 閆華 賴宇 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