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綜合疼痛護理對骨科手術患者影響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的探討綜合疼痛護理在骨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醫(yī)院8年4月—0年1月骨科收治的124例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均衡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術后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綜合疼痛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疼痛評分、術后1周疼痛控制滿意度及疼痛緩解有效率。結果觀察組術后24h、h、72h、術后7d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7天觀察組對疼痛控制的滿意度各項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7天觀察組患者疼痛緩解有效率為87.%(/),對照組緩解有效率為.%(/),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疼痛護理能夠改善骨折患者術后疼痛護理效果,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綜合疼痛護理;骨科手術;術后疼痛;滿意度;疼痛管理;疼痛教育
隨著醫(yī)療理念等不斷進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舒適度不斷受到重視,疼痛已經(jīng)成為除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之外的第五生命體征,在臨床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尤其受到重視[1-2]。疼痛是骨折的突出臨床表現(xiàn)之一,骨折患者的疼痛不僅程度較重,而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多伴隨患者治療的整個過程[3]。術后的疼痛會對患者情緒、神經(jīng)內分泌功能、骨折愈合速度等產(chǎn)生不良影響,尤其在伴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時,疼痛甚至會導致嚴重不良事件的發(fā)生[4-5]。臨床護理人員作為疼痛管理者之一,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估方法較多,而規(guī)范、準確的疼痛治療方式是有效緩解疼痛的關鍵[6]。為了有效地解除患者術后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治療感受,我院近年來在骨折患者術后護理中采用綜合疼痛護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疼痛管理質量。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8年4月—0年1月骨科124例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單純創(chuàng)傷性骨折經(jīng)X線及其他物理影像學診斷明確;接受手術治療;同意納入研究。排除條件:合并其他臟器損傷;合并腦血管疾病或腰椎間盤突出等脊柱疾病;合并外周神經(jīng)感覺障礙;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均衡的原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例。對照組中男42例,女20例;年齡28~72歲,平均.9±12.5歲;其中上肢骨折23例,下肢骨折39例;小學文化程度12例,高中文化程度26例,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2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43例,女19例;年齡28~71歲,平均.8±12.3歲;其中上肢骨折22例,下肢骨折40例;小學文化程度患者例,高中文化程度患者25例,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24例。兩組性別、年齡、骨折部位、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內容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符合醫(yī)學倫理學要求。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常規(guī)護理措施和術后指導,輔助肢體功能鍛煉,評估疼痛,介紹疼痛產(chǎn)生的原因、緩解方法等知識[7],如果患者疼痛程度難以忍受可以咨詢主治醫(yī)師后給予鎮(zhèn)痛藥物治療。1.2.2觀察組。術后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綜合疼痛護理措施。(1)疼痛認知評估:成立疼痛護理小組,對患者疼痛及認知情況進行綜合評估,以表格的形式對患者的疼痛認知能力、疼痛控制需求、期望程度、家屬認知能力及支持程度等進行綜合評估[8]。(2)疼痛教育:小組依據(jù)評估結果制定患者及家屬疼痛知識的認知度提升計劃,通過進行疼痛知識面對面宣教以及疼痛知識手冊學習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手冊包括疼痛的相關理論知識、不同部位骨折的疼痛程度、體位緩解方法等,宣教結束學習后,利用評估表格評估患者和家屬認疼痛知能力,優(yōu)表示患者可以對教育內容進行復述率為70%以上,良則表示患者復述率在%~70%,差則為患者對內容的復述率低于%[9]。對于疼痛內容掌握較差的患者,責任護士應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再次鞏固,最終達到良好的住院狀態(tài)[]。(3)加強疼痛管理:提高責任護士對患者術后疼痛管理方法的指導能力,如鎮(zhèn)痛泵的正確應用方式,術后如何擺放骨折肢體體位,每間隔4h對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是否需要進一步干預等進行一次評估及記錄[11],如需進一步藥物或其他鎮(zhèn)痛措施干預時,隨時與醫(yī)生溝通,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4)心理護理: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維護,對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給予適度關注,伴有焦慮、緊張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給予適度的心理疏導、鼓勵患者積極應對,采用音樂、看書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同時對患者的預后給予充分的肯定,避免患者過度擔憂預后而加重焦慮情緒,甚至發(fā)生抑郁情緒,影響護理及治療。
1.3評估方法
(1)疼痛程度評分:術后24h、h、72h及術后7d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疼痛,評分范圍0~分,其中0分為無痛感,隨著分值升高則表示痛感增強,分為痛感最強。1~3分、4~6分及7~分分別表示患者的痛感程度為輕度、中度及重度。(2)疼痛控制滿意度:術后第7天采用休斯頓疼痛情況調查表中的分表對患者疼痛滿意程度進行調查[12],調查表中包括7方面內容,即疼痛減輕程度、受關注程度、疼痛護理、疼痛處理方法、疼痛處理速度、家屬支持、受照顧程度等,以0~分為評估范圍,其中0分為非常不滿意,隨著分值升高則表示滿意程度升高,分為最滿意。(3)疼痛緩解程度:疼痛緩解程度依據(jù)相關文獻進行評估[-14],有效,治療后完全無痛或疼痛與給藥前比較明顯減輕,睡眠基本不受干擾,生活可以自理;無效,疼痛較給藥前減輕,但有明顯疼痛感覺,睡眠受到干擾,生活需要家屬幫助。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術后24h、h、72h和術后7d兩組患者疼痛評分逐漸降低,但各時間點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患者對疼痛控制的滿意度觀察組患者對疼痛護理、受關注程度、疼痛處理方法、疼痛處理速度、家屬支持、受照顧程度及疼痛緩解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疼痛緩解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疼痛緩解有效率為87.%(/),對照組緩解有效率為.%(/),觀察組疼痛緩解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疼痛是骨折術后最突出的臨床表現(xiàn)之一,雖然采用內固定等手術措施能夠有效地固定骨折,改善骨折部位的反常活動等,但是在靜息狀態(tài)下,受到手術創(chuàng)傷、局部腫脹等因素影響,患者的疼痛往往緩解不明顯,甚至在手術后早期加重,因此在術后對患者疼痛的管理及護理干預,對患者的順利康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5-16]。疼痛對患者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疼痛的刺激下,能夠引起患者的情緒緊張,發(fā)生焦慮等負性心理,長期疼痛刺激可引發(fā)抑郁狀態(tài),甚至患者對治療及護理產(chǎn)生抵觸。此外,疼痛能夠引起神經(jīng)內分泌系統(tǒng)及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甚至引發(fā)心血管意外的發(fā)生。再次,術后疼痛能夠導致肌肉張力增加,引起骨折固定部位的應力變化,增加發(fā)生并發(fā)癥的風險,影響患者術后的康復[17]。在術后護理過程中,對患者疼痛進行綜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也能夠緩解患者而緊張情緒,改善患者的治療體驗,促進患者的康復[18]。在對術后患者疼痛護理過程中,綜合的疼痛護理措施能夠從多角度發(fā)揮作用,如在宣教及評估過程中,不僅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更重要的是評估患者及家屬對疼痛的認知程度,依據(jù)患者的認知程度和能力進行綜合的評價,采取不同的宣教策略和疼痛管理措施,并鼓勵與引導患者及家屬參與到疼痛干預的管理過程中,不僅更有利于患者的疼痛管理,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干預依從性[19-20]。在護理過程中,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與疼痛刺激密切相關,同時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也能夠影響患者對疼痛的主觀感受,對情緒緊張的患者采用合理的方式進行心理疏導,不僅有利于緩解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也更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疼痛[21]。此外,術后提高對患者疼痛的關注度,加強評估,必要時進行藥物干預,而不是等待患者難以忍受時進行藥物鎮(zhèn)痛,更有利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平穩(wěn)下降,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主觀感受。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采用綜合疼痛護理措施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及疼痛控制滿意度各因子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而且疼痛緩解率明顯提高,也提示綜合疼痛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術后疼痛護理質量。綜上所述,對骨折患者圍術期采用綜合疼痛護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對疼痛感覺的強度,提高患者對疼痛控制的滿意度,提高護理質量。
作者:翟賀杰 趙巧麗 陳新星 單位:平煤神馬醫(yī)療集團總醫(yī)院四肢骨科三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