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機械時代影響下的音樂藝術研究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機械時代影響下的音樂藝術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機械時代影響下的音樂藝術研究

      摘要:時代的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方便快捷的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滲透到音樂藝術中,對音樂藝術的傳播與發展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20世紀20—30年代的上海,由于唱片、廣播電臺、電影藝術的引進,使得中西音樂文化在這里碰撞交流,共同造就了一副多元共生的音樂圖景。本文以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對于“光韻”的理解為理論來源,第一節對本雅明一書所圍繞的“光韻”一詞從藝術作品的三個方面,即原真性、膜拜價值以及產生的審美距離感來分析總結;第二節主要論述了20—30年代的上海,由于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入駐,紙質媒介、唱片廣播電臺和電影傳播媒介下的音樂藝術;第三節主要論述了機械復制時代對于上海20世紀20—30年代音樂藝術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光韻機械復制上海音樂藝術

      19世紀初,石印書的發明孕育了畫報的誕生,緊隨其后出現的照相攝影技術實現了手的解放,形象復制的過程大大加快,然而這一復制技術的出現卻給藝術帶來了一個致命的沖擊,直接導致了藝術作品“光韻”消失。

      一、“光韻”的含義

      《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主要討論了機械復制技術給藝術領域帶來的一系列變革,講述了機械復制時代藝術作為一種可交易、有價值、能流通的藝術產品,進行批量生產,進而成為一種公眾普遍行為,但同時也造成了原作中所擁有的“光韻”普遍消失。

      (一)藝術作品的原真性

      “藝術作品的原真性即藝術品在問世地點的獨一無二性,一件藝術作品在產生的那一刻,便已經構成了歷史的一部分,藝術作品的即時即地性構成了它的原真性”。①而藝術復制品恰恰缺少了這一即時即地性。比如以前人們想欣賞名畫只能去畫廊,而數字媒體的出現使得作品可以離開展廳,進入欣賞者的生活中,便于大家欣賞。技術復制時代的到來,原本獨一無二的繪畫作品出現了高保真的復制品,實時的舞臺現場演出曾經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逐漸被技術延期制作的活動影像所代替。本雅明認為“光韻”受此地此刻的約束,光韻不可以被復制,而攝影藝術的發展使得許許多多藝術品有了復制品,這些復制品使得人們可以更快捷的欣賞藝術,空間上的限制有所減弱,但同時,原作的原真性蕩然無存。復制藝術品實際存在時間的長短擺脫了人的控制,他的歷史證據就難以得到驗證,它的權威性即原真性也就受到了影響,預示著藝術品的原真性“光韻”消失。

      (二)藝術作品的膜拜價值

      人類藝術起源于為宗教膜拜儀式,藝術的欣賞也帶有宗教神秘色彩。“某些神像只有教堂中的教士才能接近,某些圣母像幾乎全年被遮蓋著,中世紀大教堂的有些雕像,站在平地上的觀者是看不到的”。②將藝術作品作為神的顯現,作為信仰的寄托,使得人們對于藝術作品存在一種膜拜心理。在傳統藝術觀念中,重復的或者雷同的藝術作品通常被人們視為在藝術創作中剽竊、無能的表現,而具有新意的獨創藝術,即帶有原真性的藝術作品會受到人們的膜拜,隨著復制技術的發展,藝術作品的膜拜價值降低。本雅明寫到:“藝術作品的可復制性在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把藝術品從禮儀的依附中解放了出來”。③復制藝術品著眼于可復制性藝術品的復制,當藝術創作的原真性標準失靈時,藝術的整個社會功能便不再建立在禮儀根基上,藝術作品的膜拜價值與展示價值是藝術作品的兩個極端,二者是一個此起彼漲的關系,膜拜價值的衰落意味著展示價值的繁榮。隨著單個藝術活動從膜拜運動中解放出來,其藝術作品便增加了展示機會。現代復制技術的發展使得藝術逐漸擺脫崇拜基礎,于是藝術品的展示價值逐漸壓倒崇拜價值,把藝術作品拉下了神壇,使得藝術作品擁有的獨一無二的“光韻”消失,隨之藝術品變得大眾化、通俗化。

      (三)藝術作品的審美距離感

      “光韻”的三個含義是相互聯系的,含義之三是建立在前兩者基礎之上的,即審美上的距離感。“光韻”從時空角度解釋是指在一定距離外但感覺上卻如此貼近的獨一無二的顯現。④由于藝術作品的獨一無二性,人們不可能與它同存在于一個時空,即有時間和空間的不可完全接近性,這一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感,源于藝術作品的獨一無二性(原真性)和膜拜價值。“光韻”的衰竭還與特殊的社會條件有關,與大眾運動的展開和其緊張強度有密切關聯,大眾運動要求一切藝術都變得“平民化”。

      二、機械復制時代的音樂藝術

      20世紀20—30年代的上海,是一個新舊交替、日新月異的時代,不少西洋科學技術的入駐,給上海這座摩登城市披上了神秘迷人的色彩,科學技術產生的影響蔓延到了音樂藝術中,從音樂的傳播方式徹底改變了音樂藝術的軌跡,為音樂藝術的繁榮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音樂紙質媒介的繁榮

      在機械復制的現代化進程中,上海傳統的刻書業完成了走向出版業批量生產的轉換,紙質媒介與當時出現的電影音樂是一對雙生子,報紙上大篇幅的宣傳電影音樂,期刊雜志以繽紛的色彩和豐富的娛樂信息吸引大眾的眼球,其中由黎錦暉、陳伯吹主編的《小朋友》期刊,設有兒歌、歷史故事、故事詩、謎語等欄目,其作品的質量、精美的插畫,為當時的社會音樂教育增添了一份輕松活潑的氣息。當時的報紙以《申報》為主,《申報》是上海創辦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報紙之一,其中有關唱片的新聞史料記載詳細且豐富,是研究民國時期唱片業的寶庫,《申報》以及期刊雜志都會刊登歌曲的曲譜供市民觀賞學唱。

      (二)唱片、廣播電臺的繁榮

      19世紀末唱片遠渡重洋進入國人視野,20世紀上半葉唱片市場的繁榮發展促使了中國唱片業誕生,唱片公司爭相建立,大量傳統音樂通過灌錄唱片得以留存,促進了音樂傳播模式的改變。1927年,上海第一家民營廣播電臺開播,其中音樂播報的部分由百代公司提供,受教育局之邀,上海國立音專的學生每周都會在中西電臺播報一次有關中西音樂的節目。1930年,黎錦暉與上海大中華唱片公司經理商定灌制唱片有關事宜,簽訂合同,按照合同規定,這次灌制唱片總數為一百張,因為錄音過程比較順利,不到兩個月,全部任務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大中華唱片“一百張”與兩年前南洋譜寫家庭愛情歌曲“一百首”,這兩個“一百”,表面上都是迫于經濟壓力的結果,實質上,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激發了他的創造力,將黎錦暉推向了音樂生涯的“高峰”。⑤通過唱片的傳播、歌譜的出版、大眾的傳唱,造成了一時的轟動,傳播媒介成為“黎派音樂”的重要載體。

      (三)電影音樂的發展

      1929年,上海引進裝有有聲放映設備的影院,隨著中國電影有聲化歷史進程的推進,音樂由一開始的簡單介入,逐漸與電影合成一個有機整體,不僅在推動故事情節、渲染環境氣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還與電影藝術相輔相成,有效推進了電影音樂藝術的發展,憑借一種新的傳播媒介成就著自己。隨著中國有聲電影技術的進步,電影界的聲音意識也有所演進,人們發現有聲電影其實可以利用更為豐富的聲音與畫面相互配合,從而表現出更多的內涵。例如,1935年由賀綠汀配樂的《都市風光》是中國第一部音樂戲劇片和“第一部全面認識并發展了音樂藝術在電影藝術所應有的作用的影片”(江定仙語);中國電影音樂從采用現成唱片配音到由專人作曲的這一歷史性的過渡,就是以這一部電影為起點的。⑥在《都市風光》中,采用了“夜曲”的體裁形式描寫城市市民夜間戀愛場景,夜曲這一體裁形式節奏自由、旋律抒情,從影片的節奏緩慢、畫面的蒙太奇手法、時間為夜間、人物又屬市民階層的特點考慮的,采用這種體裁恰好吻合了影片的基調,使得音樂藝術在電影中發揮到極致。

      三、機械復制時代下對于音樂藝術的影響

      在近代中國,上海以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優勢成為中西交融最活躍的摩登城市,在多種文化語境的碰撞中,西方現代化科技的發展也為這座不夜城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得音樂藝術在這里生根發芽,形成了一副多元共生的音樂圖景。

      (一)推動近代音樂藝術的發展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保存和傳播音樂藝術的載體不斷的變更,從一開始心口相授的師徒傳承式,到紙質媒介的出現,再到電子傳播方式的變革,不僅提高了音樂藝術的傳播速度,更加使音樂藝術得以精確的保存下來,孕育出了一系列音樂藝術瑰寶,產生了時代曲、學院派音樂、左翼音樂派等。20年代末,黎錦暉作為中國流行音樂的創始者,譜寫了《毛毛雨》《妹妹我愛你》等一系列時代曲,唱片、電影藝術的發展,將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第一批“時代曲”推向了社會,走出了國門。30年代后涌現出聶耳、任光等左翼音樂家,通過電影音樂來宣傳弘揚無產階級思想,寄希于用音樂喚醒廣大人民群眾的階級意識,隨之“平民音樂思潮”風靡,其朗朗上口、短小精湛的歌曲傳遍大街小巷。上海國立音專的建立,培養了一大批專業音樂家,出現了蕭友梅、賀綠汀等音樂家。賀綠汀和聶耳、田漢等人常有藝術上的往來,探討著繁多的中西文藝思想。賀綠汀在《天涯歌女》及《四季歌》的歌曲配器上,選用了對位法進行處理,這與當時國內其他作曲家創作的手法是大不相同的,顯示出國際大都市上海對于賀綠汀西方音樂作曲理念的影響。在眾多傳播媒介的推廣下,音樂在其中肆意綻放它的光彩,在十里洋場中風靡,在街頭弄堂里傳唱,推動了近代音樂的發展,向世人宣告了一個娛樂文化時代的到來。

      (二)推動音樂藝術產業化

      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音樂藝術的傳播途徑,影響了中國音樂的存在方式和消費模式,在現代化科技尚未進入中國之前,中國傳統音樂只能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得以傳承,通過文字被記錄下來。而音樂藝術的復制技術出現后,使得音樂本身被真實的保存下來,同時也使音樂藝術變為一種文化商品。唱片、廣播電臺、電影產業作為一種新型載體,一進入20—30年代的上海,便吸引了一批有商業頭腦和藝術理想的音樂人士去接受并嘗試這樣的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擺脫了傳播方式的單一,音樂作品被更為廣泛的傳播出去,帶動了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將娛樂性的音樂變成了商業產品,通過這一手段盈利,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進步,也產生了一系列的連鎖效應,推動著整個藝術產業向前邁進。20—30年代的上海電影公司將發售電影歌曲唱片作為宣傳電影的主要手段之一,當時的電影公司與唱片公司是合作關系,電影歌曲唱片的銷售會與電影放映同步,雙方都坐享其成,上海當時以三大唱片公司最為著名,分別是:百代、勝利、大中華,他們形成一個三足鼎立的局面,相互之間的競爭推動了電影音樂的傳播與推廣。

      (三)音樂藝術走向世俗化

      隨著復制技術的發展,藝術品不僅大批量的生產,而且現代大眾更具有使物更易接近的欲望,通過對音樂藝術的復刻克服其無法占有的獨一無二性的強烈傾向。本雅明意識到大眾的需求和藝術的系統化、規模化生產使藝術逐漸走向市場化、商品化。正如五四時期,中國文化教育界出現“平民教育”“平民文藝”等一系列以“平民”為服務對象的口號,從而使得黎錦暉萌發出推行“平民音樂”的理念,此后,他的音樂生活便從編創兒童歌舞音樂過渡到創作成人愛情歌曲,帶領大家“走過而到達真正藝術的田園里”,而現代技術的引進,使得他這一理想得以實現,讓音樂藝術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中,讓街頭小巷的人們哼起了“小親親,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銀”的時代小曲,抒發了平民百姓的個人情感,表現了人民大眾的平淡生活,在音樂藝術中更加突出強調個人的真情實感,滿足了廣大市民對于時興歌曲的需求。

      四、結語

      20—30年代的上海或許應該慶幸機械復制技術的闖入,他們的闖入給我們的音樂藝術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幀幀的畫面、一張張的報紙為我們還原了一個個鮮活的歷史,造就了輕松活潑的時代曲,塑造了鏗鏘有力的抗日音樂,成就了一批專業音樂工作者,正是技術的力量造就了一副多元共生的音樂圖景,使得近代音樂的歷程往前邁了一步。我們或許說技術的進步于尚在啟蒙期的音樂藝術來說是一件好事,與20世紀20—30年代相比,我們已然全面進入了數字化的數碼復制時代,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當我們沉浸在技術給予我們的方便快捷時,我們的精神世界卻逐漸走向虛無,被各種抖音、快手神曲裹挾在其中,藝術作品里殘存的“光韻”早已蕩然無存,不再善于發現身邊的美,或許我們還應時刻提醒自己不能被技術左右,不要忘記人之所以為人的生命意義。

      參考文獻:

      [1]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

      [2]張杰.技術•藝術•感知[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孫繼南.黎錦暉與黎派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4]劉驍雷.《申報》中的民國唱片業史料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年.

      [5]張耀文.近代上海電影歌曲及其傳播媒介研究(1930-1937)[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5年.

      作者:粟茜榕  單位: 河南大學音樂學院

      亚洲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乱码最新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yy6080亚洲一级理论| 亚洲AV无码XXX麻豆艾秋|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观看| 亚洲精品蜜夜内射| 亚洲AV无码男人的天堂| 色天使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日韩色日韩视频亚洲网站| 另类小说亚洲色图|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亚洲午夜精品一级在线播放放| 久久激情亚洲精品无码?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系列|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97se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一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 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制服|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亚洲精品国产啊女成拍色拍|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 久久亚洲高清综合|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亚洲综合久久1区2区3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