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偏頭痛針灸治療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資料與方法;治療方法;療效判定標準與結果;討論這幾個方面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一般資料;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排除標準;治療組采用針刺療法;對照組;統計學方法;療效判定標準;治療結果療程結束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結果表明,針刺療法不失為治療該病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療效確切,操作簡便等,具體材料請詳見下文:
摘要:目的觀察針灸療法治療難治性偏頭痛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0例偏頭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5例和對照組35例。治療組采用針刺絲竹空、率谷、風池、合谷等穴位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口服西藥羅通定片及腦清片治療。1個療程結束后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4.3%,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65.7%。兩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針灸治療難治性偏頭痛療效快、療效顯著、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針灸偏頭痛臨床觀察
偏頭痛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是由于發作性血管舒縮功能不穩定以及某些體注液物質暫時性改變所致的一種伴有或不伴有腦及植物神經系統功能暫時性障礙的頭痛。近幾年,隨著人們工作節奏的加快,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本病兒童期和青春期起病,中青年期達發病高峰,女性多見,常有遺傳背景。輕者數月一發,重者數日一發,甚者發作時持續數小時甚至數日難以緩解,發病常疼痛劇烈,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嚴重影響工作和學習。
本病祖國醫學也稱為“頭風”、“雷頭風”。筆者采用針刺治療該病,獲得了較滿意的療效,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70例患者均來源于2001年8月~2005年12月就診于我院的門診及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5例,對照組35例。其中治療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16~67歲,平均年齡32.15歲,病程2個月~32年,平均13.2年;對照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18~64歲,平均年齡31歲,病程3個月~32年,平均13年。2組在病情輕重及性別、年齡方面的情況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
1.2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參照國際頭痛學會(IHS)1988年關于偏頭痛的分類標準和普通偏頭痛的診斷標準。
1.3納入標準(1)至少5次發作符合標準(2)~(4)。(2)頭痛持續4~72h(未經治療或治療不滿意者)。(3)頭痛呈單側性、搏動性。(4)頭痛時至少出現下列一種癥狀:①惡心或嘔吐;②畏光或畏聲。(5)至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①臨床上能排除器質性疾患引起的頭痛;②盡管臨床上懷疑器質性疾患,通過檢查可否定;③據其經過可判定與偏頭痛的關系。
1.4排除標準(1)先兆偏頭痛(典型偏頭痛)、腦血管病、高血壓或局部疾病所致的偏頭痛;(2)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3)孕婦及有反復流產者;(4)不能配合本研究者。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采用針刺療法。
選穴:主穴:絲竹空、率谷、風池、合谷、百會、頷厭、列缺、印堂、太沖。配穴:痰濕上擾者,加豐隆、足三里;肝腎陰虛者,加太沖、太溪;肝火偏亢者,加支溝、行間。
針刺方法:患者取坐位,所選穴位周圍常規消毒后,以4寸毫針從絲竹空平刺直至率谷,從皮下刺入,進針后無明顯起伏狀,無明顯滯澀感,患者感到無明顯疼痛,不出血為正確,效果較好。以3寸毫針從患側之風池穴針尖向對側風池透刺,針感要擴散至枕部。頷厭穴進針沿皮透向同側率谷穴,使酸脹感擴散至同側顏部;其余穴常規操作。采用平補平瀉手法,以局部產生酸、麻、重、脹為佳,留針30min,間隔15min行針1次。每天1次,每周治療5次,4周為1療程。
2.2對照組35例患者口服羅通定片(鹽酸顱痛定片)30mg/片,每次60mg,每日3次;腦清片每次0.1g,每日3次,發作期加服鎮腦寧膠囊,療程同上。
2.3統計學方法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3療效判定標準與結果
3.1療效判定標準采用1998年國際頭痛學會制定的頭痛程度分4級。1級=不痛;2級=輕度痛,但不影響活動;3級=中度痛,但不停止活動;4級=重度痛,不能參加活動。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痊愈:頭痛完全消失,程度1級,頭暈、惡心、目脹等伴隨癥狀消失,隨訪1年未復發;顯效:頭痛基本消失,程度1級,伴隨癥狀基本消失,偶爾稍感頭部重脹;好轉:頭痛程度減輕1級或以上,伴隨癥狀明顯減輕;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無效:頭痛程度及伴隨癥狀無改善。
3.2治療結果療程結束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4討論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偏頭痛是一種周期性發作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壓力的增加,尤其在西方社會,發病率越來越高。其臨床表現較重不一,輕者發作間隔時長,不影響正常工作,重者發作頻繁,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本病至今原因未明,但有研究表明,本病和顱內外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內分泌異常、腦神經元功能紊亂關系密切。精神緊張、過度勞累、氣候變化等因素常誘發本病的發生。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有43%的男性患者和34%女性患者每月>3次的嚴重發作,但從未接受過處方藥物進行治療,接受治療的患者也只是臨時緩解癥狀并且療效不穩定。
偏頭痛在祖國醫學中屬“頭風”、“腦風”、“少陽頭痛”等范疇,中醫認為,偏頭痛多由風邪侵襲,或肝郁氣滯,或痰瘀內生,或陰虛風動,或氣血虧虛而導致氣血失調,腦絡不通而發。頭為諸陽之府,又為髓海所在,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于頭,故六淫之邪外襲上犯巔頂,邪氣稽留,阻遏清陽;或內傷諸疾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瘀阻經絡,腦失所養,均可發生頭痛。無論其病證屬實屬虛,均為經絡瘀阻,氣血不暢,不通則痛。若邪留不去,久必入絡,絡阻血瘀,致頭痛日久不愈,反復發作。《玉龍歌》中記載:“偏正頭風痛難醫,絲竹含針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故用絲竹空平刺透率谷的手法,臨床實踐驗證,確實有效,而且對其它類型的頭痛,亦有療效。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輸通少陽膽經之經氣,善治一切風邪為患,既能祛風解表,清頭明目,又能清肝熄風、清暈止痛。百會穴屬督脈,居巔頂正中,為三陽五會之所,百會穴性屬陽,又于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清頭散風,醒腦開竅,升清降濁,而使絡通痛止。頷厭穴屬足少陽膽經,是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之會,膽經氣血在此以風行之狀輸向頭之各部。合谷為手陽明經之原穴,太沖為足厥陰經輸穴,肝之原穴。太沖,合谷同為四關穴,既可調氣又可調血,加印堂清腦安神,三者可調理氣血、安神止痛。列缺為手太陰肺經之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通于任脈,是治療頭項強痛之要穴。故針灸取以上九穴為主穴。再根據不同證型分別配以其它穴位,能調整陰陽氣血,疏通臟腑經氣,共奏疏風通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使頭痛得以解除。現代研究也表明,風池、百會、合谷、太沖等穴位能調整交感神經的功能,對人體顱內外血管的舒縮功能、內分泌功能均有一定的良性的雙向調整作用,及時地解除分枝動脈的痙孿,使局部組織血液供應恢復正常,微循環獲得改善,從而疏通經絡,使其“通而不痛”,至于作用途徑和機制,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
通過綜合運用上法治療難治性偏頭痛,結果表明,針刺療法不失為治療該病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療效確切,操作簡便。施用本法時,要嚴格選穴,定位準確,手法操作恰當,以確保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