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及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當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學生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學校、家庭的客觀環境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人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升學的壓力,離異家庭的增多,獨生子女、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等,使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比以往更為突出。諸如厭學、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群、獨立能力差、親子沖突呈增加趨勢等。其中,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表現極為明顯。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所謂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傳統定勢和思維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的,并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逆反心理,是客觀要求與主觀需要不相符合時所表現出的強烈抵觸情緒(我們常見到學生頂撞當眾批評或挖苦他的老師、家長),其實質在于突出主體(自我)的某種需要或尊嚴,突出自我的獨立性、自主性或存在價值,相反,表現出對他人(非我)的不遵從(或抗拒)。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個普遍問題。據一項調查顯示,目前青少年中經常存在逆反心理的達32.6%,偶爾存在逆反心理的達89.4%。逆反心理無論是對青少年自身還是對家庭、對社會都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1.逆反心理束縛著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由逆反心理產生的逆反行為的消極作用,青少年不能有效地從成年人那里獲得有用的經驗,不能從別人的失敗中汲取教訓,不能從別人的成功中得到啟迪,因而會妨礙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社會成熟。
2.逆反心理會使青少年誤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傷害和其他消極后果。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使他們往往不計后果,漠視校規、挑戰社會規則。譬如有些青少年不聽從教師、家長關于不要早戀的勸告,暗中追逐異性,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花在幼稚的“兩性”關系上,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影響了學習成績。還有一些青少年違反學生守則和公共生活準則,大量吸煙和飲酒,過早地變成“煙鬼”、“酒鬼”,影響了身體的發育和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有可能使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阻礙青少年接受積極的正面的影響,對消極的、負面的影響反而表現出輕而易舉的、更樂于接受的傾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嚴重影響了其身心的健康發展,影響了學校、家庭教育的實施。教師、家長要了解分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采取適當的措施,引導青少年安全度過中學階段,保證其健康成長。
二、影響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響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會因素,也有青少年主體內部的心理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一些不良的甚至是錯誤的行為觀念。
1.學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誤。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脫離了青少年原有的個人需要,在學生還沒有產生自覺的學習需要之前,我們應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需要,否則勢必為他們接受教師的要求造成困難。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時采取了強制的或觸犯學生個性的方式。其實,這樣做的結果卻常常適得其反,不尊重學生是造成師生關系不融洽和對立的常見原因,再者,由于教育者處理問題不當,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對問題的不同處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對學生實際行為的肯定或否定,只憑主觀臆測就作這樣或那樣的處理,對學生采取不公正的態度,甚至未經深思熟慮,不問青紅皂白,采取過激的措施,如罰站、辱罵、趕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學方法的生硬、呆板。
2.家庭和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家庭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環境,這種環境如果有缺陷,就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狀態。有些父母不和、離異或父母長期在外造成子女無人管教、無人關心,使學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不協調或不堪重負,對父母的不滿情緒遷移到學校來。再有,一些家長身上的不良思想認識,也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思想行為。家長對子女要求過高,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會導致子女過大的心理壓力,也容易出現逆反心理。
3.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的影響因素更加廣泛復雜,內容、形態、渠道也多種多樣,但影響較普遍的是社會輿論、社會風氣和人們的社會逆反心態。大眾傳播媒介(電視、網絡)在信息選擇、制作上因著力大眾,而忽視對青少年受眾群體的關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種現象及制作節目的連貫性,使本來用來警示人們和青少年的內容,而被青少年負面地接受了,影響并輻射著我國青少年的逆反心態的形成。都可能對學生的思想認識造成危害,腐蝕他們的心靈,導致極端的逆反心態的產生,可見,外界的種種不良因素的影響,會使青少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定勢,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視的。
4.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客觀變化、認知水平偏差的影響。與童年期相比,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有了新的發展,逐步產生了社會獨立性要求。這種社會獨立性要求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好勝心增強起來,但是,不少教師卻看不到這些,仍然用要求小孩子的方法、標準來要求青少年。這種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同時,隨著青少年知識經驗的增加,認知方式的發展,特別是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的發展,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他們開始對杜會生活中出現的和書本上遇到的各種問題獨立地用自己的知識觀點來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來判斷曲折,對老師家長的教導,常常喜歡用批判的眼光審視一番。
當然,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重而復雜的,是因時因地而改變的,教育者必須運用一分為二的眼光去看這個問題,而不能只注意問題的一個方面卻忽視其他方面。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導對策
掌握疏導學生逆反心理的主動權,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發展以及正、負影響進行系統化研究,使學校各種教育工作更好地發揮效應,是素質教育實施的一個突破口。
1.運用逆反心理的正效應與積極作用,引導學生認知的正確發展。
首先要引導學生大膽運用逆向思維,通過經常性的逆向論證,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如有意識地選取一些錯誤觀點讓學生討論,可以使學生得出正確結論,發揮逆向思維的積極意義。
其次是教育者要改變教育方式,增強教育效果。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師與學生雙邊的活動實現的。把握適合于學生的多種教育方法,摒棄陳舊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增進師生之間關系融洽,促進逆反心理的正向發展的重要基礎。
2.減少逆反心理的負效應,努力消除產生逆反心理的社會因素。學校教育必須著重努力與社會各方面力量緊密配合,盡力凈化“校園小社會”風氣,強化校風建設,消除各種不良的精神污染,尤其要著眼于小事,從我做起,從而逐漸縮小逆反心理賴以存在的心理空間,直至徹底消除學生逆反心理的負面影響。如開展學生量化達標活動,“三文明”創建活動,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督導檢查等,既可從正面教言人手引導學生,又能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約束,最終達到學校教育的目的。
3.優化學生教育的外部條件,努力創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積極向上的班集體、學生會、團隊基層組織、健康的輿論、團結友愛自尊自強的班風、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同學關系等,就是學生受教育的外部條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積極的心理氛圍。
4.注重了解青少年心態,努力體現教育的藝術。及時了解學生的心態,激發學生的內在需求,捕捉教育時機,以優良的教育藝術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是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消極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徑。
首先,教育者要經常從學生的行動情緒反應,來了解其心態與變化,發掘閃光點和積極因素,把握教育契機,如能在此時此刻對這學生加以引導,就能漸漸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積極方面轉化。
其次,是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等實際情況,以及不同的時間、條件和情境,因人因時因地地運用說服。榜樣、道德評價等方法進行正面引導,重在提高學生的認識,使之掌握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方法,
再次,是要發揚學生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每個學生都有優點和長處,只有集體和教師關注這些優點和長處時,學生才會產生上進心。
最后,是要求教育者有良好的教育心態,教師要關心每一個學生,充分尊重、信任學生,遇到偶發事件時,對學生的失禮言行要制怒,理智地進行冷處理,對學生一時想不通的問題和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反復,要善于正確對待,耐心教育,直至學生接受教導。
5.重視心理疏導,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過程中針對學生消極逆反心態的特點與成因,教師要用有效的方法進行疏導。要注意運用“自己人效應”,站在學生的立場,把教育者置于學生的心理位置去認識、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選擇適當的方法去處理問題,這樣就會縮短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引起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有利于控制學生的逆反心理。
6.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調查研究表明,31.2%的學生不能正確對待挫折與失敗,52%的學生往往對自己的成功作內在歸因,對自己的失敗作外在歸因。即總是贊賞自己學習的成功,認為是自己的能力強或自我努力的結果;對學習上失敗,常常將責任推在題目太難,老師偏心,運氣不佳等情境因素上面。而對其他同學學習的成敗卻作出相反的歸因。
7.發動學生做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于身份、年齡等差異,青少年往往有意無意地對師長的話有一種抵觸心理。而對年齡相仿、身份相同的同學,往往不會有戒備、抵觸心理,同學的話更容易入耳。許多情況下,教師發動學生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教師要學會寬容,要有大度。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是心理發育未成熟、自控能力較差的青少年呢!首先,教師要理解學生難免犯錯誤,犯點錯誤沒什么大不了的。這樣,教師也就不會為了學生的一點錯誤而大動肝火了,就能夠心平氣和地對待犯了錯誤的學生了!
總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與疏導方法是每個教育者都必須探究的一個課題,掌握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實質,了解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對學生的逆反心理進行疏導,是我們進行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田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與對策[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0,(6).
[3]劉宗粵.關于逆反心理現象構架的解析[J].探索:哲社版,2000,(5).
[4]袁章奎,白楊,石艷梅.青少年自我價值感與自信特點的現狀調查[J].教育科學論壇,2005,(2).
[5]田曉娜.學生的心理與意志品質的培養[M].國際文化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