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思想政治理論課認同機理探析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認同機理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思想政治理論課認同機理探析

      一、大學生認同的機理與邏輯過程

      要提高認同度,首先需厘清大學生“認同”的機理與邏輯過程,從中尋找規律性。

      (一)認同的概念

      “認同”最初是作為一個哲學術語使用的,被翻譯為“同一性”,表示事物與其自身保持內在的一致性,然后相繼出現在心理學與社會學中。心理學角度,根據威廉•詹姆斯和弗洛伊德的研究,把認同看作是一個心理過程,主要是個體潛意識地向別人模仿的歷程,“是個人向另一個人或團體的價值、規范與面貌去模仿、內化并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的過程,認同是個體與他人有情感聯系的原初形式”。后來張春興的《心理學大辭典》進一步解釋為:認同是指“一個人將其他個人或群體的行為方式、態度觀念、價值標準等,經由模仿、內化,而使其本人與他人或群體趨于一致的心理歷程”。社會學角度,席爾道遜的現代社會學字典認為:“認同是一種同化與內化的社會心理過程,它是將他人或群體的價值、標準、期望與社會角色,內化于個人的行為和自我概念之中。”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認同是一種“集體意識”,并提出“內化”概念:指社會意識向個體意識的轉化,亦即意識形態的諸要素移置于個體意識之內。可見,心理學中的認同含義側重于個體一種情感、態度或認識的移入過程;而社會學中的認同主要看作是將群體的價值標準等內化于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之中的社會心理過程。大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程內容的認同主要是價值認同。根據對認同概念的理解,價值認同的本質就是價值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和變化著的社會關系,將社會現實和需要與主體心理現實和需要相結合,使自身的價值觀念或價值結構獲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調整,使某種共同價值觀成為個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動態過程。對大學生這個價值主體來說,就是把教材包含的科學思想理論體系、價值觀、道德觀等經由認知、模仿、同化、內化,形成為本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動態過程。

      (二)認同的邏輯過程

      根據上述概念,認同是一個思想與心理的演變過程,是個體的思想觀念與社會或他人的觀念日漸磨合、逐步接近、實現“同一性”的動態過程。美國學者凱爾曼1958年曾提出態度形成的三階段說:

      (1)依從。或是出于主體意愿模仿;或是受到群體規范壓力而產生的服從行為;

      (2)同化。態度不再是表面的改變,也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觀點、信念等新的信息,但還沒有同自已全部態度體系相融合;

      (3)內化。內心發生了質的變化,新的觀點、情感和意愿已經納入了自己的價值體系之內,成為態度體系中比較穩固的一部分。這三個程序與認同的一般過程本質上相類似,認同的機理也是分層漸進的。大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的“認同”一般可分為認知、同化(或順化)、內化三個階段,是在學習———思考———實踐———再學習的進程中循環往復、長期操演才能實現的。首先是“認知”,這是認同的基礎,即要把理論體系中所包含的概念、觀點和思想有選擇地“移入大腦”,在主體意識中進行復制、再現,形成與之相關或對應的形象和觀念,這階段是一種被動的“移入”。第二是“同化”(或順應),這是認同的主要環節,是個復雜的過程,表現在大學生作為接受主體要對教育過程中“移入”或“傳達”的內容進行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而后進行選擇接受。根據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圖式”理論,對于擇取進入認知場的思想信息,與大學生思想結構中的觀念體系指向一致時,新的思想信息就會被建構到原有的思想結構中(即同化);而當新的思想信息與原有思想觀念指向不一致時,需要打破原有觀念體系的邊界,調整思想結構,使其適應思想信息客體的性質和要求(即順應),這就是“自我意識的分化與同一”,往往需要通過思想交鋒才能使“原有的自我”提升和達到“新的自我”。第三是“內化”,這是認同的目標或標志,指大學生將已初步接受的思想信息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觀念與價值體系之內真正確立,成為自己態度體系中比較穩固的一部分,并能自主地轉化為自己的外部行為,進而形成行為習慣。由認同的邏輯過程可見,要提高大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的認同度,首先要講清理論,使學生有正確的認知和思想形象,但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進一步同化與內化。

      二、思政理論課認同的結構要素分析

      如何提高認同度涉及到認同的結構要素,認同主體、認同客體和認同介體是認同機理的主要構成,須結合教學實際,對這三方面進行解構性分析。

      (一)認同主體

      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認同主體當然是大學生,具有內在規定性、為我性和能動性。厘清認同主體的基本特質和新變化,是提高認同度的前提。目前的大學生基本都是“90后”,是在市場經濟初見成效的年代出生的,新一代電子網絡技術的發展不僅拓展了他們的交往空間,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與交往方式,所以這一代大學生有他們的時代新特點,總體上積極樂觀、求變向新、個性獨立,自我意識與能動性較強。我國教育部社政司組織的滾動調查和其他多方面調查表明,大學生的政治觀、價值觀、道德觀總體是健康向上的,擁護黨的領導和國家的政策方針,崇尚愛國主義精神及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價值取向現代化,自立、競爭、民主、公平、效率等時代意識明顯增強。但在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浪潮中受到不少負面影響,人的物化、異化以及倫理-道德悖論在大學生中同樣存在。突出表現為:理想意識多元化,相當一部分人信仰缺失,政治取向功利化,缺乏對事物應有的判斷能力;價值觀過分向“自我”傾斜,“我”成為中心詞,張揚個性,追求功利實用與物質享受;道德認識與行為不一致,一方面痛恨社會道德失范現象,另一方面又對自己道德上的失范行為缺乏自律甚至放任自流;流行“嬉戲人生”,尤其是對傳統及現實道德存在“嬉戲性”,表現為對思政理論課的應付態度。對思政理論課的認同相當一部分停留在“認知”階段,后面的“同化”或“順應”環節緩慢復雜,內化更困難。所以高校思政理論課必須選擇適合大學生特點的教育方法,根據他們的成長需要,因勢利導,激發內驅力,增進情感同化,才能幫助他們揚長避短,增加認同,積極地適應與融入社會。

      (二)認同客體

      認同客體就是我們要傳授的理論體系,具有內在科學性、整體性、引領性和針對性。增強認同客體的吸引力十分重要,因為認同的內在動力還來自于理論體系自身本質的邏輯力量。首先它必須是正確的、科學的、先進的理論;同時還應該為大學生成長所需要,即具有現實性與針對性。雖然我們的教材是集全國之力統編的,體現了先進的理論體系,但并不是無懈可擊,尤其是在針對性、現實性和引領性上。針對性就是要敢于正視因社會發展變化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要深入了解和把握大學生成長中面臨的思想困惑和實際問題,努力以科學的知識、精神和態度回答這些問題,使理論系統性和問題針對性相結合;現實性就是要反映國內外理論界的最新動態和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最新實際、熱點問題,反映學生思想變化的新特點和現實思考,結合理論觀點講解,使理論具有鮮活力;引領性就是要以具有統攝力又符合大學生個人發展需要的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而在針對性與現實性上教材還顯得遠遠不夠,在引領性上也有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滲透。也就是說,認同客體還需不斷完善。應該圍繞思想政治理論各門具體課程涉及的重大理論問題,結合學生極為關注但說服力較弱的現實問題展開重點研究,釋疑解難,增加富有針對性和現實性的內容,刪除陳舊的、重復的內容,使認同客體體現時代特點、社會現實和學生思想實際,以此提升思政理論課的理論魅力,增強親和力、說服力和吸引力。

      (三)認同介體

      認同介體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的“橋梁”,指社會共同體相互交往的過程和方式。思政理論課的認同介體主要是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條件等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思政理論課教材的系統性理論內容與學生的思想認識、社會現實問題是有距離和矛盾的,這個距離與矛盾需要由教師構建一個介于理論與現實間的教學體系來解決,而不是照本宣讀。也就是說,思政理論課教材內容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總體性,它必須轉化成具體的易接受的觀念,并通過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說理教化,“傳道解惑”,才能促進學生的認同。所謂教學體系,就是由教學主體為了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諸要素之間的結構和活動進行整體設計、合理組合而形成的運行系統或操作樣式,它一方面應充分體現教材的邏輯結構和主要內容,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到課程內容的可理解性和學生實際問題的解決,成為理論知識與現實問題相結合的橋梁。它包括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環境的設置、現代技術的應用、教師素養的提高等多方面內容,尤其是思政教師的政治素養、理論素養、教學能力如何,對認同介體的作用發揮十分重要。認同介體強大,就能促進認同主體與認同客體的相互融合,進而提升認同程度。

      三、提升思政理論課認同度的致思理路

      高校思政理論課認同度不夠高的關鍵是存在主客二元對立思想指導下的灌輸式教育模式,使得認同主體與客體相分離。所以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

      (一)明確教學方法改革的重點與理論依據

      思政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的重點是激發大學生的內驅力,促進認同由“認知”向“同化”與“內化”轉變。內驅力來自哪里?來自大學生正當需要的滿足以及需要層次的提升,這就要了解學生、幫助學生、引導學生,認同程度如何,主要取決于認同主體大學生。馬克思主義關于認同主體、認同客體和認同介體的相關學說與理論,是認同的理論依據。馬克思他們雖然沒有直接使用過價值認同的概念,但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只是一種真理性論證,還包含了一種價值性論證,以其特有的哲學價值研究方法,即立足于現實的人及其現實生存狀況和現實社會矛盾,探討了價值認同問題。馬克思們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性的“,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又是實踐性的,實踐是人類所有本質特征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人的本質還是發展變化的,正是由于人的本質的這種社會性與發展可變性,才使人們可能去認同某種理論,才使大學生可能真正完成認同。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出發,提出了人的主體性思想,還提出了認同的利益權衡,指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告訴我們要重視主體的利益需要。對于認同客體,馬克思主義認為,主客體關系是人類社會最普遍的現實關系,客體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主體認同的范圍和程度;關于認同介體,馬克思主義認為,相互交往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中,要重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同時又要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等等。這些理論對于我們促進價值認同具有指導意義。

      (二)堅持教學方法改革的正確原則

      依照上述理論,我們須確立教學改革的原則:一是突出認同的主體性建構,讓學生變客體為主體。應該看到,“在今天,長期和平建設和不斷擴大的對外開放的環境,使那種易于從情感上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條件已不復存在”。要充分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生的成長需要放在首位,同時抓住他們積極向上追求進步的心態和注重自我價值實現的奮斗精神,因勢利導,在尊重滿足主體需要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確立共同的理想目標,在共同理想實現過程中體現個人價值。要做到這些,必須以恰當的方法改變教學中學生習慣的客體地位,引導學生深度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在參與中激發內驅力和主動性,改“要我學”為“我要學”。二是明確認同的客體定位,充分發揮認同客體的引領性和針對性。從根本上來說,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一種具有價值傾向的理論教學,引導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黨和國家的要求,也是思政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所以須進一步加強教學內容的引領性、現實性和針對性,全面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注重教師的主導地位,提高教師的政治素養、理論素養與教學能力,對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困惑,應用教材所包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科學的引導與解答,才能發揮認同客體的引領性和針對性。三是完善認同介體和教學方法,促進從認知向同化、內化的轉變。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過程中,要堅持教學中的師生雙向互動性,從“單向灌輸”向“平等對話”轉變;堅持“外推”與“內生”相結合,既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也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社會,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中經受鍛煉,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總之,要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改革,把理論的系統性與大學生思想實際相結合,與社會實際相結合,促進認同進程。

      (三)選擇有助認同程度提升的教學方法

      選擇既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又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和能力提升需求的教學方法,進而提高認同程度,是教學改革的落腳點。我們的思路是:導入“基于調研的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法”,使認同主體、認同客體相互融合。“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法”是現代教育中提倡的一種教學改革的方法,指以發揮師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為前提,師生主動參與、雙主體共同發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我們將之引入思政理論課教學并創新發展為“基于學生調研的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法”,就更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注重學生的深度參與,讓學生在參與中感悟人生,促進知識的同化與內化。首先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列出調研題,通過組織調研把學生放入某個有意義的任務執行的過程中,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再通過調研結果統計分析、調研文稿撰寫、課件制作,最終讓學生在課堂上以作品演示與討論的形式來自主地完成知識的構建,在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充分而協同的發揮、發展中達到目標上的一致性和功能上的統一性。它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在自身社會化過程中正確看待社會發展、正確感悟人生,提升需要的層次;有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激發認同的內驅力,提升學生思考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有助于改善課堂氛圍,促進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還能有效的防止課堂互動前知識準備不足、互動中組織不完善或流于形式的弊端,真正體現出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動性相互作用的統一,教與學的統一,教學的確定性與實際問題不確定性的統一,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與學生認知結構現實發展的統一。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能促進學生從認知到同化(或順應)再到內化的轉變,使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具有向實踐遷移的價值,進而提升認同程度與教學效果。當然,提升認同程度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基于學生調研的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法”只是其中之一,還有案例教學法、問題探討法、情感渲染法、邏輯推理法、分析歸納法、實踐體驗法、情景教學法、視聽共振法、學生演講答辯法等等,因事而宜、因理而宜、因人而宜,還可以多種方法交叉共用。“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堅持正確的教學理念,積極探索與改革教學方法,就一定能提升認同程度,達到教學目的。

      作者:郭維平 單位:嘉興學院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亚洲成AV人片高潮喷水| 国产精品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学生妹亚洲一区二区|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色| 国产成人亚洲合集青青草原精品| 亚洲人成激情在线播放|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 亚洲剧情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在线二产线|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亚洲女人18毛片水真多| 亚洲天堂2016| 亚洲成av人片在线天堂无| 亚洲成?v人片天堂网无码|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久| 亚洲国产小视频精品久久久三级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亚洲人成影院77777| 国产精品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观看 |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jlzzjlzz亚洲乱熟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黄桃| 久久精品国产96精品亚洲|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