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環保行業論文:公共政策在環保行業的作用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吳燁茜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環境產業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有許多阻礙因素導致了其發展的遲滯。尤其在環境污染中,產權不明晰帶來的負外部性,導致排污企業無法形成對環境產業產品的有效需求。排污企業給附近居民帶來損害,即產生了社會成本;但這些排污企業在核算成本時只計算自己的生產成本,完全沒有考慮到購買環境產品來減輕自己造成的污染量,從而為社會成本足額買單。簡而言之,在現有制度下,排污企業不需要為自己的負外部性承擔可觀的責任,從而也不需要花費成本購買環境產業的產品,這便阻礙了環境產業的發展。因此,“市場失靈”的存在使得環境產業的發展不能完全放任市場。在這種外部性造成的“市場失靈”即市場資源配置沒有達到經濟效率的情形下,中國環境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支持,政府有必要幫助市場界定明晰的產權,以促進環境產業的發展。
發展環境產業與財稅政策
在中國現行的稅制中,對環境產業的稅收優惠主要有:對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實行零稅率的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對部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免征增值稅;對廢舊物資回收經營企業的增值稅實行先征后返70%的稅收優惠。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在1994年《關于企業所得稅若干優惠政策的通知》中規定:企業利用廢氣、廢水、廢渣等廢棄物為主要原料進行生產的,可在五年內減征或者免征所得稅;分別在1995年、1996年對綜合利用粉煤灰、煤渣的建材產品免征增值稅,并確認該政策長期有效。由國家經貿委、國家稅務總局不斷進行修訂的《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環保產業設備(產品)目錄》也確定了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環保產業設備(產品)的原則。⑤
發展環境產業與金融政策
環境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政策的支持?!熬G色金融”是以向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提供優惠金融信貸,其目的是為了促進中國環境保護和治理事業的發展。環境產業政策要與綠色金融政策緊密結合起來,環境產業的發展要借助綠色金融,以獲得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通過實施貸款政策傾斜,建立清潔生產基金,采取貼現或延長還貸期限等方式,使開展清潔生產的企業優先獲得貸款權。同時,實施加速折舊政策,使原有污染嚴重的設施提前退出使用,為轉入清潔生產騰出空間。五、政府作為公共政策主體的努力以及進一步建議在不斷嚴峻的環境形勢面前,我國政府從可持續發展的立場出發,已充分認識到發展環境產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不僅僅在意識形態層面,政府有關部門在實踐中也已獲得不少寶貴的經驗,下面就從江浙兩省邊界水污染案看公共政策對負外部性的矯正。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是一個紡織印染業十分發達的工業重鎮,素有“日出萬匹,衣被天下”之稱,僅鎮區就有規模較大的印染企業27家。然而,發達的印染業卻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這27家印染企業日排放廢水量竟超過10萬噸,年污水排放量最高時甚至達9000萬噸。這些廢水都被無情的排入一條叫麻溪江的河中,而麻溪江位于盛澤鎮與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鎮之間。由于盛澤鎮位于麻溪江的上游,因而大部分污水就從盛澤順流而下,通過麻溪江被排入了王江涇鎮。污水不僅對漁業資源、農業生產造成重大影響,而且使這一區域民眾的生存環境遭到了極大破壞。由于污染橫跨兩省邊界,涉及地方經濟利益,加之管理體制不順,以致此后幾年盛澤印染污水侵害的問題都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在經由兩地政府協調、訴諸法律等多種手段的努力之后,一個市場化的“盛澤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的成立打破了僵局。吳江市政府在學習了有關環境產業的發展理論和先進經驗之后,決定對印染企業的污水處理設施實施產權剝離,成立上述公司對鎮區7座污水處理廠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運行。在理清盛澤鎮和每個企業污水處理資產與“有償排污權”的“家底”之后,吳江市便投入了實質性操作。他們用27家企業共同擁有的價值1.8億元的7座污水處理廠資產,分別置換各個企業的排污權,而資產剩余部分則全部入股。這樣,通過試行“有償排污權”制度,盛澤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便成了7座污水處理廠的最大股東,而27家印染企業也變成了小股東。這樣,不僅實現了環保設施產權的徹底剝離,而且成功鏟除了“治理管理與排污是一家”的痼疾。⑥盛澤鎮政府通過不斷完善市場化管理運作機制,不僅有效解決了政府環保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而且實現了排污與治污相分離。排污企業交納污水處理費,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負責處理污水,環保部門負責監管,做到三者分離,各負其職,改變了污水處理企業“白天是警察,夜間是小偷”的狀況,強化了相互監督,確保了達標排放。那么,如何使得公共政策在中國環境產業發展過程中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呢?對此,我們應盡快制定促進環境產業市場轉化和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1.根據我國環境法規執行不力制約著環境產業市場需求增長的現實,完善法律法規,提高違法成本,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監督約束。2.建立投融資激勵機制,運用價格優惠、稅收減免等政策刺激手段實現環境投融資主體多元化、渠道多樣化。3.制定規范環境產業市場秩序的政策,通過運用可交易許可證等制度載體促進環境市場規范、有序發展。4.制定相關經濟政策,適時開征環境稅以及碳稅以建立環境基金,適當降低產業領域內小型企業的信貸門檻。5“.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引導國內企業積極開拓國際環境市場,為環境產品和環境技術出口創造條件;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吸引外商,引進國際上高精尖的環保技術。盡管一直在高速增長,但是中國的環境產業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明顯的差距。中國環境產業需要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節能環保作為基本國策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的背景下,優化結構、擴大規模、提升產業競爭力以積極應對來自發達國家環境產業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