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社會主義運動世紀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正文】
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一個偉大創舉和顯著特征,就是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先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異乎尋常地加快了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然而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之后,又面臨新的、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正確解決,社會主義就有得而復失的危險。本文提出并思考了20世紀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所面臨的世紀性難題——社會制度“跨越之后”的問題。
20世紀中國革命的歷史行程,兩次回答了這個世紀性的難題,第一次是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及其實踐,肯定了中國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進入社會主義;第二次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角度,對于實現了社會制度“跨越之后”的社會主義,重新進行思考,并提出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途徑、動力等思想,系統地解答了社會制度“跨越之后”的世紀性難題,在實踐中開辟了一條新的振興社會主義運動之路。
一、馬克思晚年提出了“跨越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峽谷”的構想,但在實現跨越之后,又面臨著新的世紀性難題
馬克思所提出的“晚年設想”,主要表現在下列文獻中:《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給維·伊·查蘇利奇的信》及三個復信草稿和《〈共產黨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馬克思“晚年設想”因其探討的是落后國家的社會發展問題,并且是直接針對東方國家尤其是“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國家而言,因此被學術界稱之為“東方社會發展理論”。它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論價值和方法論意義,它表明:尚處于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和民族,不必然只具有資本主義的發展前途;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這些國家可以先于發達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其他一些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在實踐上證明了落后國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跨越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峽谷”,是“偉大的創舉”而絕非“歷史的誤會”。
在馬克思的思想中,實現社會制度的跨越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他在晚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對跨越問題本身的思考上。馬克思當初提出跨越設想時,較多地考慮的是如何跨越、能不能跨越以及跨越的條件等問題。至于落后國家在實現了跨越之后,如何繼續沿著跨越的取向走下去,如何鞏固通過跨越所取得的成果,馬克思當時沒有來得及考慮。但是,當代的社會主義實踐,以異乎尋常的方式,提醒人們思考這一“世紀性難題”。
馬克思“晚年設想”所揭示的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以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完成了“上篇”,即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次巨大的歷史性飛躍。但是,它還有另外一個更為艱巨的“下篇”需要完成,即建設好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等領導同志犯了脫離實際、超越階段的錯誤,從而使得跨越了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峽谷”以后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走上了一條曲折的發展道路。
毫無疑問,中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這種社會主義,無論就其生產力水平,還是其所有制形式、產品分配形式以及人們的思想覺悟,都與馬克思早年所構想的那種建立在資本主義“自然分娩”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存在著差距。無視這種客觀存在的差距,必然會在實踐上陷于誤區:忽視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盲目地追求“一大二公”,期望在不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上徑直走向成熟的、理想的社會主義。這種脫離實際、超越階段的社會主義實踐只能導致“貧窮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對這種“貧窮的社會主義”有著清醒而客觀的認識。在他看來,“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37頁。)他認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傳統的社會主義忽視了發展生產力,是“不合格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3頁。)正是由于突破了傳統的社會主義觀,鄧小平理論才系統科學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完整地解答了在實現社會制度的跨越之后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開辟了一條新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二、鄧小平對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世紀性難題作出了系統而科學的解答
正是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理論視角出發,鄧小平既吸取了馬克思“晚年設想”的思想精髓,同時又有新的突破和創新,系統而科學地解答了社會主義運動的世紀性難題。
(一)吸取馬克思“晚年設想”的思想精髓,指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之路——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奠定了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格局,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6頁。)。馬克思的“晚年設想”是改革開放的理論源頭,二者息息相通。
1.關于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鄧小平理論不僅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根本點上與馬克思“晚年設想”具有一致性,而且還進一步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革命,實現了社會形態的跨越,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第二次革命,則要將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中國變成一個富強文明民主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中國。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作為一次新的革命,它不是也不允許否定和拋棄我們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堅持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方向。在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同時,鄧小平還指出要通過改革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而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問題。
2.關于對外開放。馬克思在提出“晚年設想”時,特別注意各國所處的歷史條件。俄國為什么具備了直接在村社土地公有制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條件呢?馬克思認為,俄國沒有脫離世界而孤立存在,“生存在現代的歷史環境中,處在文化較高的時代,和資本主義生產所統治的世界市場聯系在一起”(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4頁。)。這就決定了俄國可以在落后的生產力條件下進行革命,并借助同時并存的外部條件來加速發展生產力,在短時間內把本來落后于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水平趕上來。針對俄國當時的特定情況,馬克思明確指出:“和它同時并存的資本主義生產在給它提供集體勞動的一切條件。它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享用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8頁。)馬克思認為,俄國在跨越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峽谷”時,必須“吸取資本主義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1頁。),加以改造,使之與農村土地公有制相結合,并成為新社會的起點。這是一個光輝的思想。馬克思“晚年設想”的科學性,它與一切空想社會主義的顯著區別之一,就在于它能正確地對待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
要吸取資本主義的一切先進成果,就必須實行開放政策,與世界經濟接軌,這應該是馬克思“晚年設想”的題中應有之義。鄧小平所倡導的對外開放,就是為了打開國門,吸取資本主義的一切有價值的成果。“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3頁。)這意味著,中國在實現了社會形態的跨越之后,還必須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相競爭,并通過對外開放、吸取一切文明成果而取得優勢,使中國更徹底地走社會主義道路。
鄧小平理論正是在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歷史行程中逐漸形成的。可以說,馬克思“晚年設想”的基本點是鄧小平理論的生長點。
(二)豐富了馬克思“晚年設想”的未竟點,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系列方略。
馬克思東方社會發展理論關于落后國家社會主義發展的構想,與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基本一致的。但鄧小平理論包含著世界社會主義長期實踐的歷史經驗,特別是近三十年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沉痛教訓的總結,因而有著更為深刻的歷史積淀和更為豐富的理論內涵,在許多方面進一步深化、豐富了馬克思的“晚年設想”。可以說,馬克思“晚年設想”的未竟點成了鄧小平理論的主流。
1.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馬克思在致查蘇利奇的書信草稿中反復強調,俄國跨越的“卡夫丁峽谷”只是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即資產階級專政時期,而與資本主義制度相關聯的高度社會化生產力水平則是不能跨越的。馬克思“晚年設想”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峽谷”之后的東方國家的社會主義不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之后的“自然分娩”,而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下,通過社會革命的方式提前建立的。這種社會主義,在我們今天看來,實際上只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落后國家雖然建立了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但其物質基礎還不夠成熟。它們盡管在政治制度上跨越了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但在經濟上并沒有跨越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發展階段,還不是發達的社會主義或成熟的社會主義。長期以來,我們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并不清楚,存在著超越實際階段的傾向。黨的十三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十五大對初級階段從九個方面作了系統深刻的說明。我國是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的,必須經歷一個初級階段。這個階段既不同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于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最基本的國情”,是目前“最大的實際”,是我們制定一切方針政策的出發點。我們黨正是確立了初級階段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才走出了社會主義運動的危機。
2.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東方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跨越的只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而與之相關聯的生產力發展階段是不能超越的。這是馬克思“晚年設想”的一個重要觀點。似乎循此思路前進,就可提出商品經濟發展階段不可逾越的理論。馬克思是否完成了這一理論的邏輯進程呢?
馬克思晚年提出“跨越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峽谷”的構想時,雖然看到了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低下,但并沒有明確地意識到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同時也是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我們推測,可能是由于馬克思早年社會主義理論中確立了共產主義社會不存在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思想,這一既成的理論范式使得馬克思在提出“晚年設想”時,忽略了“經濟文化落后”所必然蘊含的“商品經濟不發達”的背景,導致馬克思在研究東方社會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關鍵時刻,未能充分利用其思想中的合理火花展開深入細致的考察,而與商品經濟理論失之交臂。這就可以理解,盡管“晚年設想”為商品經濟的理論突破提供了邏輯前提,而晚年的馬克思為什么最終也未能實現突破的原因。
這一歷史性突破是由鄧小平完成的。跨越了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峽谷”的社會主義中國要不要發展商品經濟?要不要搞市場經濟?這個問題成為人們長期爭論的焦點。有人提出中國要重搞二百年的資本主義,提出要“補資本主義的課”,這實際上混淆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階段”與“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區別。鄧小平理論區分了這兩個不同的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是可以超越的,但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階段是不能超越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十三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思想,鄧小平的南巡談話進一步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十四大把這一思想寫進黨章,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理論對傳統社會主義觀的最重大、同時也是最難的一個突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這實質上是在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前提下,解放和發展被“左”的觀念所束縛的生產力、被資本主義拉下的生產力,把中國的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3.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馬克思“晚年設想”和鄧小平理論都傾注了對人的價值和命運的深切關注。馬克思反復強調,他之所以主張俄國要跨越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峽谷,是為了使俄國人民“不經受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苦難”(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9頁。),“不通過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怕的波折”(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1頁。)。這一思路明確地表明了馬克思對人的價值和命運的關注,體現了共產主義的人道主義原則。
鄧小平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在“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中,鄧小平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一切改革是非成敗的重要標準之一。總書記在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報告會上的講話中,對鄧小平作出高度的評價:“他尊重群眾,熱愛人民,總是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政策和方針的出發點和歸宿。”鄧小平十分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思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總之,鄧小平理論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豐富了馬克思的“晚年設想”,深化了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發展理論。鄧小平理論所提出的許多深刻思想,既可以從馬克思“晚年設想”中找到它的最初萌芽,又可以看做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晚年設想”所內含然而沒有來得及探討的若干問題的解答,同時又增添了新的時代內容和時代特色。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際上是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一種典型體現。概而言之,它回答了馬克思“晚年設想”的一系列問題:(1)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2)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可以跨越,而與之相聯系的商品生產和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的充分發展階段,則是不能跨越的。(3)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之后,像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還必須經歷一個初級階段,大力發展被資本主義所拉下的生產力。(4)落后國家還必須從自己的國情出發,開展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建立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馬克思“晚年設想”探索的是東方落后國家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的問題,而鄧小平理論則回答了東方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理論完成了社會主義從“實現”到“建設”的歷史性轉變,是馬克思“晚年設想”的深化和發展。更重要的是,鄧小平理論解答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所面臨的“跨越之后”的世紀性難題,在實踐上開辟了落后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再生之路。完整的、系統的馬克思東方社會發展理論實際上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馬克思晚年所提出的跨越理論,列寧、等依據這一理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加以實踐;二是鄧小平理論,它回答了落后國家在實現“歷史性的跨越”之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難題。這兩者結合,才是馬克思東方社會發展理論的科學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