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議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構建方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不論是課程體系的構建,還是教學環節的設計,抑或人才培養質量的檢驗,都要求的是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已形成了一種定勢,即高等職業教育要服務于經濟建設和區域發展,要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基于此而形成的人才培養體系不能脫離職業技能培養這條主線。
一、目前高職人才培養體系基本框架的缺陷
由于過度強調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在生產管理第一線從事生產或經營管理的技術型和應用型人才,導致許多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僅僅從社會職業的需求入手,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來設計有關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框架,由此形成了提法不一的各種專業人才培養結構。但總結種種人才培養體系的結構都可以概括為“三合一”的結構形式:即人才培養方案的內涵由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技術能力、專業技術應用三個部分組成。這種人才培養體系的基本框架存在著諸多的缺陷:對于基礎理論知識強調以“必需、夠用”為度,理論課時進行大幅度削減。“必需、夠用”的尺度如何把握,全憑專業的師資力量來衡量,因此“必需、夠用”就少了許多教學科學規律的成分,少了許多人文素質的成分;對于專業技術能力,由于片面地強調專業技術能力的掌握,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只強調對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忽略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只考慮眼前培養指標的完成,而忽略了專業技術能力中的情感因素;對于專業技術應用,強調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而真正頂崗實習的實際效果卻很少顧及,忽略了學生成長過程的健康人格培育。造成許多高職學生美德觀念淡薄、生存觀念扭曲、誠信意識缺乏、耐挫能力低下、相處之道拙劣的困境難以擺脫。在這樣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培養出的人缺乏健康人格的“才”、缺乏人文關懷的“才”、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才”。
二、高職人才培養體系中必備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素
如何轉變目前高職人才培養中急功近利的狀況,就要明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可見,不論哪個層級的教育都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如果只強調實踐而忽略理論、只強調本領而忽略人文,只強調技育而忽略德育,復旦研究生的投毒悲劇還會發生。那么,如何在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中進行德育教育,我們并不能簡單地進行空洞的說教,因為這樣的德育教育我們從沒有間斷過,并且收效甚微。筆者認為應當從我們悠久的文化傳統中去尋找優秀文化積淀,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就曾經說過:“中國文化的長處在于合理的人生觀”,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深刻認識和概括。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德育文化”,它如同空氣一樣,和我們須臾不離、息息相關,但我們又渾然不覺未加重視。[2]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明確了人與自然相處的規律;貴和持中的精神表現出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自強不息的典范抒發著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知行合一的踐行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務實品格;重德尚義的理念展現出崇高的理想境界;有容乃大的風范樹立起團結協作的精神,這些都是高職教育中培養人才不可忽略的重要成分。可見,整體思維、和諧穩定、自強不息、勤勞務實、道德仁義、團結協作等中華優秀精華對于塑造高職學生的優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樹立完善人格,培養職業創新精神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價值。因此,我們在構建高職人才培養體系時,必須融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成分,努力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四、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構建方式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職人才培養體系中,需要尋找傳統人文精神與現代高職教育的契合點,既保持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性,又不使優秀傳統文化游離于高職教育之外,而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有效載體。具體而言,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使優秀傳統文化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得以體現:
一是在教育方針上明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基于我們的國情,人才培養體系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大動力來源于政府與院校的支持。在高職的教育方針上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不能片面的認為高職教育就是職業教育,不可割裂了技術與人文的內在聯系。我們的教育核心是育人,而非制器,[3]培養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是我們最終的教育目標,高職教育要培養的是懂技術的人才,而不是只懂技術的“機器”。
二是創設體現傳統人文因素的良好環境。在人才培養體系中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因素,需要在課堂之外的更廣泛區域協調優秀傳統文化因素與現代職業技術的二者關系。要將院校的環境建設與傳統人文精神聯系起來,通過校園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的設施培育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高職文化完美結合的肥沃土壤,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能力與理想,把高職教育的培養過程引導為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
三是構建凸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中注意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構建承續優秀傳統文化為特色的課程體系。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倫理、藝術、科技、文學等文化瑰寶作為課程體系的內容,通過對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傳播,使學生具備獨立健康的人格、積極進取的價值取向、正直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鮮明的是非觀念,并使之轉化為外在的行為,從而成為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四是實施“責任師傅制”的人才培養方式。為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使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能滲透到高職教育的全過程中,應當為每一位學生指定“責任師傅”,通過“責任師傅”的全程跟進,將以往簡單的課程學習延伸到課外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人才培育的環節,使學生的思想、作風、職業技能、職業遷移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
五是開展以優秀傳統文化為特色的主題活動。開展中華經典誦讀、禮儀踐行、美育怡情等活動,通過參與廣泛又喜聞樂見形式,開展有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活動,并逐漸形成校園的特色文化產品,使學生能夠在優秀傳統文化活動中體味文化精髓,引導學生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凈化靈魂,最終成為合格的職業人。愛因斯坦說過:“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很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高職教育的“中國夢”應當是把文化知識的學習、勞動技能的鍛煉和思想品德的修養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出復合式創新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從而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都離不開我們民族復興的堅實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王春良董金鳳單位:河北政法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