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荔波旅游發展環境問題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荔波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不同程度的環境破壞與污染。調研發現存在保護政策不完善、監管不夠,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潛在風險較大,外來文化對當地文化的沖擊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以促進當地旅游持續發展。
引言
旅游環境是指以旅游資源為中心,圍繞在旅游資源周圍的其他自然生態、人文社會各種因素的總和。旅游業被稱為“無煙工業”,但并非“無污染工業”,隨著荔波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可以說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當地良好的自然與文化環境密切相關。但必須認識到,旅游發展中人的行為對當地生態環境起著破壞作用,主要包括當地政府為發展地方經濟可能默許開發商破壞環境的行為,而開發商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忽視環境保護,外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活動如隨意丟棄垃圾對當地環境造成壓力。因此如何規約人的行為保護好旅游發展中的環境顯得尤為重要。荔波縣,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南部,旅游業是其支柱產業,該地區保存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它是世界自然遺產,國家級5A級風景名勝區,是貴州重要的生態旅游景區。其間分布著瀑布、地下暗河、地下湖泊等,充滿著奇異的色彩,主要有四大景區:水春河景區、大七孔景區、小七孔景區,漳江風景區。荔波堅持“發展”、“生態”這兩個戰略,結合自身實際,把“生態立縣”作為首要發展目標,在此目標的指引下,形成了預防、整治、監管、宣傳的環境保護工作體系——以預防為主,嚴格把控新建項目環保準入關口,不斷加強環境的污染防治工作,堅持以綠化為主,積極開展造林工作,重點流域內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廢水綜合治理,以及景點內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緊緊圍繞“綠色崛起”的發展理念,把環境做美、服務做優、產業做強、特點做亮,加速把荔波縣打造成世界級的品牌。它因獨一無二的大面積喀斯特自然生態系統而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以及“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兩塊國際大品牌,同時在國內還有“中國最美的地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景區”、“中國野生梅之鄉”等多項榮譽稱號,還被外媒評為外國人“最想去看的世界遺產”,是整個貴州省的三大重點旅游區之一。近十年來,荔波旅游業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帶動群眾增收、促進村民就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這一良好的發展勢頭緣于其獨特的旅游資源,包括特有的自然景觀(如喀斯特地貌、水上森林)及多彩的文化風情(布依族、水族、瑤族的文化習俗),可以說良好的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是荔波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保障,因此在發展旅游中要更加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但反觀現實,荔波的自然生態環境有其復雜性和脆弱性,其境內80%的面積均為喀斯特巖溶山地,再加上大量游客進入到景區,不文明的旅游行為客觀上增加了環境保護的壓力,在2006年荔波縣申遺成功后,大批量的游客進入遺產地,客流量也大大超過了景區的容量極限,給遺產地帶來巨大壓力。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如何處理好荔波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是一個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促進荔波旅游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樹立更好的品牌形象。
一、荔波旅游發展中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保護政策不完善,監管力度不夠
在荔波旅游發展中有一系列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政府、開發商與村民。政府與開發商是經濟效益的直接獲得者,而村民是旅游開發的間接利益相關者。政府可以通過發展旅游增加財政收入,解決當地村民就業。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在獲得綜合效益(政治、經濟、文化等效益)的同時要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可以說政府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在旅游發展中要正確處理好短期經濟發展與長期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要制定一系列政策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并且對旅游開發商的行為進行適度規約。但現實出現的環境問題皆因為相關的文化政策缺失或政府監管不力所致。例如小七孔鎮駕歐采石場位于景區外環路(206省道)旁,露天開采沙石,每天有大量粉塵,不僅影響游客車輛通行,而且污染環境,破壞植被,爆破石頭震裂民房,大型運沙車一路撒落沙石在省道上長期無人清理,更為重要的是破壞村民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如聯通村寨之間的鄉村道路破壞嚴重。出現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當地執法部門并未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有關行為主體進行約束,其后果不僅給遺產地環境造成嚴重的植被破壞和空氣污染,而且給游客留下較差的印象,有損生態旅游品牌的整體形象。
(二)原生態民族文化環境遭到破壞
多彩貴州是對貴州多民族文化元素的總體概括,貴州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每個民族在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中形成了一體多元的文化風格,而荔波的少數民族在當地所有人口中所占比例高達93%,主要有壯族、水族、布依族、苗族、瑤族、毛南族等少數民族。在荔波發展旅游業之前,因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的制約,少數民族與外界聯系較少,可以說處于自我封閉狀態,但相對“封閉”的空間讓這些獨特的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得到了較好的延續與傳承。文化的變遷形式濡化和涵化,其中濡化是文化的代際傳遞,而涵化因人的傳播導致文化的變化,隨著荔波旅游業的發展,大批量外來游客前來旅游,對當地文化環境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旅游發展使荔波當地居民認識到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存在的差異,其生活方式和習慣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借取他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對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起著消極作用,在主客相互的凝視下,外來游客的文化與當地居民風俗習慣相互碰撞與沖擊,再加上少數民族文化屬于非主流文化,會導致原有的文化特色經歷非正常的變遷,使得遺產地特有的文化價值喪失,傳統文化缺乏有效的保護和繼承,一些珍貴的文化資源面臨退化和消失;一位在景區外做生意的當地居民說“他們大多數人為了謀生都統一說普通話,長期如此他們的后代已經不會自己民族的語言了”。
(三)人的行為對旅游環境的破壞
旅游環境有“硬”環境和“軟”環境之分,除了在自然環境這種“硬”環境方面加強管理之外,“軟”環境主要是減少人的行為對環境的破壞,因此如何提高景區工作人員的文化素質和旅游者的環保意識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也是重要的研究課題。2016年國慶假期,荔波遺產地游客就高達16萬人次,出現垃圾以噸位計算的情況,小七孔景點內的果皮紙屑、塑料罐、食品垃圾滿地都是,在遺產地石壁上到此一游類似的亂涂亂畫更是比比皆是。不文明行為的產生皆是因為旅游者環保意識淡薄,景區工作者代表著整個景區的形象,導游講解人員缺乏專業化培訓,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景區整體形象造成影響。2013年國慶期間各個訂票網站在旅行中因等待浪費太多時間造成的各種投訴就有17條,很多游客都因投訴無門,在網站上憤怒的抨擊景區以及工作人員,游客一般來旅游要花上半個多小時的時間等待觀光游覽車,坐上游覽車到下一個景點又要被司機趕下去,已無心欣賞美景,卻又苦于無處投訴,只好在網上發泄,景區工作人員的行為直接導致景區形象嚴重受損。
(四)客流量超過旅游景區承載容量
旅游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旅游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旅游強度。研究表明,生態環境系統本身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確定旅游生態承載力的目的就在于將旅游對環境的沖擊控制在環境再生能力范圍內,即旅游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沖擊,如旅游活動對植被的不良影響不得突破自然環境本身的再生能力。因此在重大節假日期間雖然游客猛增,門票效益好,但要合理控制游客總量,因為超負荷的人群本身對自然環境起到一定破壞作用,再加上人的不文明行為加大當地環境所承載的生態壓力。在2006年荔波縣申遺成功后,境內的旅游人數持續攀升,客流量大大超過了景區游客的容量極限,遺產地對旅游垃圾的自凈能力是有限的,隨著旅游人數的不斷增加,所產生的旅游垃圾也會不斷增多。在2016年的“十•一”黃金周的第四天,大、小七孔景區仍持續爆滿,據統計,荔波縣共接待游客167900人次,同比增長36.2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850.1萬元,同比增長39.45%,全縣賓館酒店入住率高達98%以上。
二、荔波旅游發展中環境保護的對策
(一)完善保護政策,加強監管力度
如前文所述,政府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要承擔更多責任,建立健全旅游開發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環境資源保護政策,并堅持加大監管力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如此,才能確保荔波縣原生存在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不被破壞。去年貴州省出臺了兩個有關生態保護方面的“問責”暫行辦法(《貴州省生態環境損害黨政領導干部問責暫行辦法》、《貴州省林業生態紅線保護工作黨政領導干部問責暫行辦法》),明確規定了執行問責的情形、方式等等,加強領導干部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意識,督促各級領導干部依法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職責。基層政府要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采取“風暴”專項行動方案以及水污染防治工作計劃,對漳江沿岸環境進行了一段時期內的大排查、大整治,持續開展環境執法監督,不斷加大環境問題的整治督查力度,將水污染防治工作進行到底。總之,要實現旅游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完善與之相關的法律政策。
(二)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某一區域的旅游綜合競爭力與其良好的生態環境密不可分,可以說荔波的綠色生態是其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荔波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這種破壞是因“人”的因素而引起的,在具體的開發過程采用開發與保護結合、事后修復兩種方法。首先,在生態旅游的發展中把開發與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態保護預警機制。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加大對生態保護的資金投入,同時制定一系列優惠有利于生態保護的產業政策,大力發展保護型產業和生態修復型產業。二是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應當有選擇性的加強生態項目的服務開發,把生態恢復與經濟效益結合,在發展旅游經濟的同時也實現了生態環境的保護。三是引入旅游開發的生態補償機制,按照生態資源入股的方式對當地村民進行補償,這樣就可以提高村民保護旅游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四是加強生態旅游發展的區域合作,堅持開發和共享旅游資源,通過合理智慧的分散客流,從而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進而減輕荔波縣旅游景區的承載壓力,從而實現互利共贏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完建立和完善事后修復機制。任何一個旅游景點的打造,不可避免造成一定程度的生態改性,也就是說在發展旅游經濟的過程中局部的生態破壞不可避免。這要求利益相關者在完成旅游開發后采取事后修復措施,例如在景區植樹造林提高植被覆蓋率等。
(三)建立網絡生態環境監測系統
政府作為監管方,要創新對生態環境的監管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系統,對旅游地生態環境實施動態監控,其監測的內容如下:一是利用遙感技術對當地生態環境進行監控。傳統的監控手段具有滯后性,也就是開發商為了經濟利益在未經政府同意的情況下私自進行景區擴容,例如修建道路、打造新的景區,相關部門得知這一信息后只能作事后的經濟處罰,但仍不能彌補破壞環境的代價,建立網絡監管系統后就可以克服這一弊端;同時政府可以利用網絡系統合理控制景區的人流量。荔波旅游具有顯著的周期性,平時人流量較少,而黃金周就會出現旅游井噴現象,相當一部分游客連基本的住宿都非常困難,而景區基本不會采取措施控制人流量,建立網絡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后就可以掌握人流量的動態信息,政府相關部門督促開發商采取措施控制人流量,確保人流量在景區的生態承載之內。正如崔哲浩,李英花指出,在鞏固遺產地內通信設施的基礎上,在行政中心、售票處、景區出入口連接在一個電腦局域網內,各種監測聲音設備與各管理子系統,對游客從預定、進入、游覽到離開進行全程監控;預見可能到來的高峰期并做好相關準備。實時監測旅游資源狀況,在客流量超出資源環境負荷時,出現損害跡象時發出警報,盡快采取補救措施。
(四)加強旅游生態保護的宣傳力度
加強對旅游參與主體的環境保護宣傳是維系良好生態旅游環境的重要途徑。政府作為公共服務部門,要加強對開發商、旅游從業工作者、旅游者及村民的生態保護宣傳。開發商的行為具有短視效應,也就是只顧著眼前的經濟效應而忽略了長期的生態保護,并未意識到生態保護是長期的利益基礎,這就需要政府對開發商進行引導,使其樹立正確色旅游生態觀;游客是在旅游目的地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文明的旅游行為有利于生態保護,但我國國民教育素質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不少游客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例如隨意大小便,亂丟廢棄物,這在客觀上要求景區對旅游者的行為進行正確引導。三是旅游工作者在生態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景區的導游,不僅僅是帶領游客旅游,而且引導游客文明旅游,對其不利于生態文明的行為進行及時規約和制止;四是村民是生態保護的核心力量,對荔波景區的村民而言,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其美好的家園,也是獲得持續生計的重要保障,這就要求村民自覺維護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對開發商、政府的生態保護行為進行監督。總之,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單純依靠景區的治理,相關部門要發放環境保護宣傳手冊或者播放保護環境的公益視頻,呼吁旅游者一起保護生態環境,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從而實現遺產地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民族地區具有發展旅游的比較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與獨特的文化資源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發展生態旅游能有效推動當地經濟發展。貴州荔波緣于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生態旅游是當地支柱性產業,因此在旅游開發中要保護好生態資源。反觀現實,荔波在發展旅游中存在一些環境問題,其主要原因包括政策不完善,監管力度不夠等方面。在未來的發展中要采取措施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例如完善保護政策,加強監管力度;實現開發與保護并舉等措施,旨在促進荔波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胡向紅 李玉蘭 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旅游與資源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