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康社會下和諧幸福觀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康社會下和諧幸福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小康社會下和諧幸福觀

      雖然人人都享有幸福生活的權利,并應得到普遍尊重,然而在一個幸福觀呈現多元化并立的社會中,不是每一種幸福觀都可以獲得合理的辯護。幸福觀問題涉及的只是個人的生活態度問題,一個人按照自己對幸福的理解安排選擇生活,只要不違法,人們當然不能專橫的命令他應該怎樣生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幸福觀是一個絕對放任自由的領域。個人和社會對不同的幸福觀有權進行比較、審視和評價,這種社會評價不僅不可避免而且是必要的。[1]在倫理學中,幸福問題也像其他問題一樣關涉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個人對幸福的追求不能與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性悖逆。“人總是在追求幸福,只有在合理的價值目的性的引導之下,人的這種幸福追求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才能有一種真實的人生價值及其真實的幸福感受。”[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應樹立追求和諧幸福觀,實現個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走出一條和諧的幸福之路。

      一、創造與享受的和諧——提倡理性的享受生活

      小康社會中,人們不再停留于溫飽,享受生活和尋求發展已經成為人們現實生活的主流,這是小康社會發展的客觀歷史現實。因此,實現幸福首先要確立正確的享受觀。

      首先,要把享受與享樂主義區別開來,堅持享受與勞動相結合,反對享樂主義。在人類的歷史上,勞動不僅創造了人類本身,而且還創造了人類社會,人類在勞動中享受勞動成果,并且不斷創造出新的勞動成果。人類不僅享受著勞動創造出的物質資料,也在勞動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與享受。真正享受的快樂不在于目標是否達到,而在于達到目標所進行的奮斗之中。就享受與創造的關系,馬克思說的十分徹底而又深刻:“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屬于千百萬人。”[3]相反,享樂主義則把人的一己快樂特別是享受物質的快樂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把享受當作人生的幸福,人為的割裂享受與勞動的關系。單純追求感官享受是享樂主義的基本特征,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是其本質內容,唯利是圖、損人利己、坑蒙拐騙的泛濫是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盛行帶來的后果,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注意。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讓人們生活的更好、更幸福,能夠更充分的享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思考幸福,如果不首先把享受與幸福的關系厘清,不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享受觀念,很可能導致整個社會價值取向的混亂、社會力量的消極無為。

      其次,要把享受與物質享受區別開來,堅持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相結合,反對低級趣味的享受觀。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是享受的兩個基本方面。物質享受是精神享受的基礎,精神享受是物質享受的升華。物質享受決定精神享受,精神享受又會規定物質享受的性質和內容,只有將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有機的統一起來,人的享受才是健全的、科學的、完整的,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人的享受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鄧小平同志曾語重心長的告誡我們,物質生活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生活的貧窮更不是社會主義。只把經濟搞上去了,其他搞不好也不行。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了又有什么意義?所以我們的小康是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人民生活的提高。從目前情況看,我國許多地區基本具備了小康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特別是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人們的生活設施和生活消費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水平,但人們受傳統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的影響依然根深蒂固,精神文化生活仍是盲區,文化素質低。針對這些現象,幸福觀的教育必須加以正確引導,糾正這種只重物質享受不重精神享受的傾向,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的關系,積極引導人們追求高尚的享受、文明的享受、科學的享受。

      最后,要把享受同一己享受區別開,堅持個人享受與他人幸福、社會利益相結合,反對極端個人主義。每個人來到世間就遇到既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人們在歷史提供的、作為前提存在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舞臺上進行活動,因此,個人享受、發展只有通過社會發展才能得到發展。相反,在利己主義看來,能夠滿足自我享受是最重要的,他們把自己看成目的,把他人和社會看成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全面建設的小康社會是一個使廣大民眾能夠獲得更大利益、更多享受、最終走上共同富裕的社會,我們要以社會為本位,使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如果一個人只把個人享受當作自己的追求,對社會和他人漠不關心,那么整個社會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社會必然會導致人性泯滅、道德墮落。所以,幸福觀教育要引導人們正確看待和把握享受問題,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把個人享受與他人幸福、社會利益統一起來,從而使小康社會的精神環境更加和諧、美好,使小康社會中人的享受得到更為充實的滿足。

      顯然,否定享樂主義決不意味著肯定苦行主義和禁欲主義。人,饑而欲食,渴而欲飲,寒而欲衣,勞而欲息,人的欲望是創造幸福的要素,因為,當一個人把欲望降低至最低限度后,生活將隨之索然無味,生命本身也將失去其應有的光輝。所以,實際上禁欲和縱欲是從相反的方向,殊途同歸地使人陷入痛苦和不幸,這兩者理所當然需要我們所摒棄。

      二、自我與他人的和諧——建立友善的人際關系

      馬克思曾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結構中,都有一張環繞自身的有形和無形的社會關系網,都是社會關系的一個縮影。人生幸福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就是要處理好自身與他人的人際關系,努力使自己生活在一個和諧融洽的社會關系之中,實現個人和社會、集體、他人的和諧發展,從而達到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一。人的幸福需要溫暖的氣氛、安定的環境,需要人們彼此之間的尊重、友好、關切和善意。愛因斯坦在答復一個向他求教如何走向生活的大學生時說:“一個人活著就應該捫心自問,我們到底該怎樣度過一生,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我看來,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滿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系。”[4]每個有良知的人在現實生活中都能體驗到,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系能溝通每個人的情感和心靈,激發和升華生命,帶給人們對人生的熱愛,對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是溫馨的幸福的感受。而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系,需要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和幸福的過程中,不僅意識到自身的需要、利益和幸福,而且意識到他人的需要、利益和幸福,意識到社會的需要、利益和幸福,不斷尋找個人的需要、利益、幸福與社會、他人的需要、利益、幸福的交匯點、凝結點、共同點以及和諧的契機,從而把個人的需要、利益和幸福的追求在整體上、方向上納入個人和社會和諧發展的軌道。恩格斯贊揚這樣的人是“意識到自己的利益和全人類的利益一致的人,是一個真正符合人這個字的含義的人”,[5]這也是當代人們心儀的真正幸福的人。

      三、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培養良好的道德風尚

      幸福的實現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良好的社會環境需要社會的道德環境來保證。市場經濟是開放、競爭、民主、法制的經濟,能夠激發人們的競爭意識、開拓精神、創新思維和效率觀念。同時,又因其趨利性、排他性和商品交換原則、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則,也容易導致社會政治領域和精神領域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和見利忘義,甚至腐蝕人們心靈,敗壞社會風氣。社會上存在的坑蒙拐騙、貪贓枉法、以權謀私等丑惡現象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欺詐賴帳等敗德行為,以及蔓延至整個社會的信用危機,已經對社會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環境產生了嚴重的挑戰。當前社會出現的重能力輕德性,重文憑輕實踐,重形而下輕形而上的傾向,都是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追求幸福依然離不開個體美德及公民道德建。

      人的道德活動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反映著個體的生活目的和意義,是構成幸福的穩定因素,是達到幸福境地的重要階梯。在倫理思想史上,哲學家們歷來把幸福納入道德領域,幸福成為最重要的道德范疇之一。道德不僅僅是一種精神的提升與享受,同時也應當是人物質生活方式中的一個有機內容,影響著人們滿足物質需求的具體的行為方式;道德不僅僅是如同康德所說的配享幸福的學問,更是如古希臘哲人所多次揭示的關于人如何獲得幸福生活的一種智慧生活方式;[6]道德不僅僅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建設內容,而且也是小康社會的重要衡量標準。小康社會不只是經濟生活達到了富足的程度,而且也是道德生活達到了相應的水平。隨著小康社會的建立,整個社會的利益關系以及人們的各種觀念將發生新的變化,社會道德生活也將呈現出更為復雜的景象。一方面,人們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空前增強。另一方面,在對待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上,更明顯的向個人利益傾斜。同時,日益滋長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正嚴重的腐蝕著人們的心靈,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正經受著嚴重的沖擊。這給如何把握和堅持當代中國的道德價值導向帶來的嚴峻的挑戰。

      必須清醒的看到,在當前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中,許多道德問題依然在困惑著我們,如:人們比以往更加重視個人,而對他人和社會有所忽略;利益成為人們行動的最直接動力,而道德在人們行動中的作用有所下降;社會傳統中的許多美德日益淡化,個人欲望的滿足成為人們普遍追求的目標;無私奉獻在一定范圍內已經被有償服務所替代,忘我精神正在被個人中心主義所侵蝕;人們對幸福的理解與過去大不相同,經濟利益的實現正成為幸福的絕對尺度;金錢成為人們瘋狂追求的對象,社會上物欲橫流、拜金主義泛濫,很多丑惡行為已經達到了使人見怪不怪的地步。這些問題如不能有效解決,建設小康社會只能成為空想。可以說,當前建設小康社會最艱難的也是道德問題,我們必須正視這一現實,社會成員既要養成德性又要有一個“德行有用”的社會環境,如果一個社會盛行的是“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證”,那么,道德行為只會成為社會的奢侈品而不會成為普遍的社會財富,這個社會更不可能擁有由普遍德行構成的良好社會風尚和秩序。

      積極倡導社會主義道德觀,通過社會誘導和價值引導加強社會成員個體美德的養成,通過對社會環境的改造,努力營造出適宜于人性生長、美好靈魂形成的社會土壤,從而促進人們道德素質的提高,為人的全面發展、為幸福生活成為可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一個好的社會風尚與社會秩序。現今,主體人格重塑的再次凸現,既是強調理想、道德和情操的延伸和集中表現,又是人文精神面臨解構和建構的一項重要任務。一個高尚的、表里一致的、脫離低級趣味的人,能為國家、民族和人類未來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四、社會與自然的和諧——謀求可持續的發展目標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標之一。所謂可持續發展,按照國際的通常解釋是“即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人滿足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是生態學家提出的關于發展的全新概念。它要求摒棄自工業革命以來把單純追求經濟總量增長作為衡量發展的唯一標志的傳統發展觀,而主張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人口之間相互協調的發展,可總結為三個特征:生態持續、經濟持續、社會持續。可持續發展對構建和諧的“自然——經濟——社會”復合關系的追求,跟全面小康對人的全面發展、良好的生活環境和良好的社會環境的承諾一脈相承,其內容也正是實現全面小康的必然發展模式。[7]

      首先,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因為只有經濟發展才能體現國家實力和社會財力。可持續發展不僅重視增長數量,更追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其次,可持續發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可持續發展包括改善人們生活質量、提高健康水平,并創造一個保障人們享有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

      最后,可持續發展更關注全面小康的長期性和持久性。可持續發展模式與傳統發展模式的根本區別在于:可持續發展不是只顧發展不顧生態環境,而是盡力使發展與環境協調,既能滿足當今的發展需要,又不危及未來的發展。

      全面小康不是一部分人的小康,也不是一代人的小康,更不是曇花一現的小康,全面小康應該是一個能讓子孫后代實現全面發展的良好生活環境。幸福觀的教育應注意到這一趨勢,引導人們樹立正確地發展觀,幫助人們把握發展的科學性、全面性、可持續性,從而確保人的一切屬性充分、自由、和諧、統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劍,幸福論七題[j],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2002.11.

      [2]轉引自高兆明,道德生活論[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

      [3]轉引自高兆明,道德生活論[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

      [4]陳根法,幸福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

      [5]同上

      [6]高兆明,道德生活論[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

      [7]顏廷銳.毛飛,小康中國[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3.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视频无码高清在线| 亚洲手机中文字幕| 亚洲国语在线视频手机在线|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高清有无|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区在线电影| 久久国产亚洲电影天堂| 久久国产亚洲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成人网在线观看| 4480yy私人影院亚洲|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蜜桃 |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亚洲精品动漫人成3d在线|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久本草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忘忧草|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亚洲中文色| 亚洲综合亚洲综合网成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私人影院| 亚洲女人影院想要爱|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