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意義世界拯救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意義世界拯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意義世界拯救

      [論文關鍵詞]意義世界;倫理;道德;自然j道德教育

      [論文摘要]意義世界的缺失是社會危機的根源,意義世界是人類超越有限的本體世界所建構起來的屬于人的世界。它包括倫理、道德,并以道德教育為中介完成自在的倫理向自為道德的轉化。由于社會發展戰略的偏倚,倫理向道德轉化的鏈條斷裂,倫理退隱、道德虛無,社會失序、個體自戕。拯救意義世界即是拯救人。拯救意義世界的路徑f首先,回歸傳統并借鑒其他文化;其次,以源于類的“愛”為出發點,尊重人的生命及其他物種生命;最后是道德教育回歸其本性。

      意義世界誠如空氣之于人,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渾然不覺,一旦缺失就引發社會紊亂和個體自戕。在我們建構和諧社會時,不能不厘清意義世界的本質及其重要意義,尋求意義世界缺失的原因,并探求拯救意義世界的方法。

      意義世界的核心概念是倫理、道德。倫理是類整體超越對自然有限性而締造的自由世界,其關鍵詞是倫理與自然,倫理超越自然,以自由的邏輯替代自然的邏輯。倫理是人理,是作為類普遍性的一種客觀精神,它是人的類本質、人的實體和共體。道德是個體對類的意義世界即倫理的分享和凝結,是實體的個體化呈現。個體在分享倫理、建構起自身意義世界的過程中,所要超越的也是自然,其目的是以道德統攝自然,“使道德規律成為自然規律”。倫理由自在狀態向自為狀態的轉化即成為道德,是人類所獨有的道德教育的神圣使命。通過啟蒙和教化個體潛在的類本質成長為現實,個體分享了類的智慧,獲得了類生命,成為真正自由的人。倫理通過道德教化成為個體的道德,道德化的個體經過反思再反哺倫理,促進倫理的生長和發展,這是意義世界的辯證運動規律。個體經過教化獲得自由和解放,倫理通過教化得以綿延和更新,獲得新的生命力。倫理、道德、道德教育是意義世界不可或缺的三元素。為了對意義世界有更為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我們將按照倫理與自然,道德、自然與道德教育之關系的思路來闡述拯救定義世界的問題。

      一、倫理與自然

      “認識自己”,是人類獨有的能力,人類認識自己首先從自然界的物種屬性開始,在這個世界中人類是有限的存在,人類正是認識到這種不自由,從而產生超越的要求。

      1.自然世界中的有限存在

      在浩瀚宇宙中,太陽系只不過是一粒塵埃,作為我們生存的地球則更是渺小至極,人類作為地球上的自然物種之一,究竟是一種何等的生命存在?這看似是一種簡單的科學知識問題,卻引發出人類對自身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生活世界的選擇和建構。

      作為自然界的物種生命而言,人類是一種有限的存在。所謂有限就是它為自然界中的自然規律亦即自然必然性所統治和束縛。在此界域內,死亡與生命如影隨形,一切有生命存在的事物都必將死亡,生命從無中產生又復歸于無。人類作為一種生物種類,自然也為這種邏輯所控制?;涗洷砻?,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年代中,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時有發生。或許經過若干年后,生物滅絕事件的主角是人類。

      人類作為一種活生生的物種客觀存在于時間和空間中。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在不斷地縮短空間距離,然而由于時間的不可逆性,人類無法超越時間的束縛。時間向度的終止意味著生命體空間存在的消失。人類最終也必然湮滅在元所始也無所終的時光隧道中。如果我們將地球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以快鏡頭播放的話,人類也只是在膠片中轉瞬即逝的一個物種。經過若干漫長的地質年代以后,或許人類是其他高級生命在化石中認識的對象,就像我們現在了解其他古生物一樣。因此,死亡是人類最為基本的生存困境,宗教學家保羅·蒂里希從時空兩個向度揭示本體世界中人存在的有限性,即死亡是人的自然命運。他說:“時空是所有實存之物和整個有限領域所依屬的主要實存結構。實存意味著有限、意味著處于時空之中,這一點適用于我們這個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币簿褪钦f,死亡意味著人從時空兩個方面的終結,它是人所無法逾越的大限。佛教也指出:“生命注定了要老要死。何處是沒有老死的生命領域呢?”

      自然邏輯對人類的控制不僅體現在宏大的時空向度上,而且滲透于人類物種生命的現實存在中。人類的動物屬性即本能是物種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續的客觀基礎,它本身并不是惡,或者說,在本質上它并不直接就是惡。不過從人類的類本質來看,以不加修飾和調節的赤裸裸的動物方式來獲得本能的滿足是一種惡。所以,這種動物性的本能對人類來說客觀上是一種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一種束縛,相對于人類的類本質而言,它蘊含著惡的傾向,是需要超越的有限性。

      與動物界中的其他物種相比,人類這種動物的獨特的類遺傳本能最弱,但這種遺傳本能的缺乏恰恰為人類的可塑性優勢預留了巨大的空間。但是,如果按照黑格爾關于意志自由的闡述,這種無所依附和附著的自由,只是意志發展的抽象階段和主觀任性的階段,它本身處于作惡的待發點上。正因如此,猶太教的希伯來圣經中指出了十誡的四項倫理前提,這也是構成西方世界極大部分的道德基礎。它指出:“在人的生命中有四個危險區域,如果失控的話就會造成無盡的麻煩:暴力、財富、性和語言。”因為在動物層次,這些都受到了很好的箝制。但對于人類而言,如果沒有控制的話將導致自我的滅絕。對此西方學者丹尼爾·貝爾也指出,“西方歷史上知名的重要宗教都是約束性的宗教”,它們源自于人類“對未加約束的人性的恐懼”。

      2.超越有限的自由世界

      在所有有限的事物中,只有人是意識到這種有限性的存在。保羅·蒂里希指出。在人類看來,“在空間支配下的生存是一場悲劇?!比祟惞倘粺o法改變死亡的命運和摒棄自身的生物本能,但人的類本質是自由,所謂自由是在認識和反思自身有限性的基礎上,超越有限性而以自由的邏輯統攝自然邏輯。換言之,人類在有限的限度內尋求無限自由的生存方式,締結其意義的世界。人類通過對自身所處世界(包括客觀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的了解和理解,形成了安頓自身生命的解釋系統即意義世界。對于意義與人的聯系,赫舍爾揭示說:“人的存在從來不是純粹的存在;它總是牽涉到意義。意義的向度(dimension)是做人所固有的?!薄耙饬x意味著超越?!比祟悓で蠛徒⒊接诩兇獯嬖谥系臇|西,即用以安頓自身的生命秩序。對于人類的這種自由本性,赫舍爾說,人是探索有意義存在的存在,是探索存在的終極意義的存在。意義構成了人存在的基礎,也是人類生存的智慧。

      事實上,人類建構意義世界的方法是,首先從一切現實的規定性中超脫出來,然后按照一定的價值取向自主地重新設定規定性作為內容,從而使包括自身肉體和外在的物體現出我的精神痕跡;一切本體世界的有限性存在都成為人類體現自身自由意志的對象,從人類自身的肉體,到外在的客觀世界中所有無意志的存在,均以人類的靈魂為主宰。即黑格爾所說的“我給它不同于它原有的靈魂”。這實際上是人類對本體世界賦予意義和價值的過程,即“賦魅”。人類由此建構起來一個超越本體世界,凸現類本質即自由的意義世界。

      意義世界的核心是倫理,宗教也是意義世界的現象形態。倫理型文化和宗教型文化均是人類所編織的意義之網,有異曲同工之美,其本質是相同的,都是為不同種族的人們系統地提供了人類超越有限而實現自由和無限的生存智慧。它們作為類本質的體現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超越時空的綿延性和穿透力。它們從根本上回答和解決了人類所遭遇的基本問題。對于這種功能和稟性,丹尼爾·貝爾揭示說:“文化領域是意義的領域。它通過藝術與儀式,以想象的表現方法詮釋世界的意義,尤其是展示那些從生存困境中產生的、人人都無法回避的所謂‘不可理喻性問題’諸如悲劇與死亡?!币饬x世界是一個象征系統,是人類通過主觀價值賦予而締結的價值世界。

      以倫理方法構建意義世界的典范是中國的儒家文化。這種超越是一種對現實的直接超越。它以自然的倫理實體——家庭為價值的出發點。家庭作為倫理實體的直接形態,以神的規律為其規定性,自然地具備以血緣為根基的天倫和以最為基本的人性需要而締結的人倫。儒家倫理正是以孕育著日后廣泛調節和規范社會秩序的人倫基因的家庭作為根基,通過對血緣之親親之情的不斷提升和普遍化,使之轉換為人的規律?!案缸?、兄弟、夫婦”三倫經過擴展而成為“五倫”。儒家倫理以人為中心,以人的主觀感受即心為出發點,將世界的萬事萬物納入到自己的價值體系中來,從而形成自身對世界的獨特理解。儒家倫理對個體的最高要求就是成為“大人”即道德意義上的人,這樣的人在“家——國——天下”不斷擴充與放大中完成的,最終是達到對生命本質的徹底理解和執著踐行。“民,吾同胞也。物,吾與也”,是最高的境界。

      儒家以人世的精神實現現實的超越,它將人的自由本性直接凸現出來。儒家倫理為社會和個體生命的秩序化提供了卓越的智慧。但這種超越在現實中也會遇到障礙,它需要其他的超越方式作為補充。這就是人類智慧的魅力所在,它不同于自然規律的剛性存在,-而是根據人類自身的需要而主觀設定的柔性的、辯證的有機價值生態。道家智慧和佛教是儒家倫理的有機補充。事實上,道家的智慧極為深邃,以“無為”實現“無不為”。佛教流人中國后,與中國文化產生了融合,援“莊”入佛產生的禪宗,是中國思想的一大杰作。禪宗的智慧在于以參透生死,對于有形的有限的世界無所住心,不為有限的存在所束縛,即為超越。它對世事“無念”、“無心”、“心”“境”兩忘,于是從一切世事和世俗矛盾中徹底解放出來,進入“超凡入圣”的至高境界。

      儒道佛一體構成中國人的意義世界,正如有人這樣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戴上一頂儒家的帽子,穿上道家的袍子,以及佛家的草鞋。”它為個體提供不同境遇下的意義給養,自由地超越一切障礙,獲得真正的自由。

      宗教型文化體現了人類建構意義世界的另一種方法,以出世的方式人世,以迂回的方法超越。在我們通常的理解中,宗教是完全出世的,它將人生的意義寄托于彼岸世界,人是“大地上的異鄉者”,彼岸才是真正的棲所。對于宗教徒來說,他們所信奉的宗教教義就是如此倡導的,對他們而言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們從人類學和宗教學原理的角度來考察,就會發現宗教的本質不是出世而是人世,是以出世的方式人世,出世僅僅是入世的一種方法和一個環節。宗教的價值指向不是彼岸而是今生今世的現實存在,它是人類主觀設定的結果。對此,休斯頓·史密斯認為:“宗教是人們在尋求生命的幫助與意義時,所鑄造的成果?!薄白诮淌侨祟惏差D自身生命秩序的方式,它主觀地設定,種超越性實體,人們通過對實體的信仰,最終實現超越世俗矛盾,獲得生命的真諦?!安煌闹饕诮棠耸峭ㄏ蛲荒康牡牟煌緩??!边@種同一的目的就是人超越生存困境獲得自由和解放。宗教作為超越世俗的拯救力量促使個體認識自身真實的人性,使得個體固守自身的類本質,超越凡俗,走向解放和新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宗教通過具體的倫理準則實現其價值追求。佛教有“四圣諦”和“八正道”,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也都有自身詳盡的倫理規范和準則,用于拯救和普度個體,獲得永恒。

      倫理和宗教建構意義的方法都是“愛”,前者根植于血緣之愛,經擴充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仁愛”;后者既包括佛教的基于同類的悲憫與寬容,又包括基督教中以無限寬厚的上帝之愛來愛他人。以此來消弭世俗世界中的種種矛盾與沖突,以共同的類的普遍性來引導和超越個體的主觀任性,將個體融化于類的普遍性中,進而消除紛爭,實現社會有序與個體生命升華。個體不再是自然狀態下與他人相互傾軋的不自由存在,而是獲得了人的普遍性即實體,以一種相互理解、寬容、相互依存的方式而生存的自由存在。

      二、道德、自然與道德教育

      眾所周知,個體是類的縮影,它是類生命機體的細胞,類肌體的新陳代謝就是一個個個體生命的新生和死亡。個體的生命更為短暫,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猶如流星般轉瞬即逝:在存在主義者看來,個體是被拋擲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個體無法選擇出生也無法拒絕死亡,從這種意義上說,人生的確是一場悲劇,個體面臨與類同樣的生存困境,如悲劇與死亡,紛繁的世俗矛盾等等。如何使個體在短暫的生命歷程中過得有意義,使得生命雖然短暫卻絢麗多姿,這就需要個體獲得類的生活智慧即意義世界的解釋系統,以人的方式而生活,獲得真正的自由。自在的類的意義世界向自為的個體道德轉化是人類道德教育的使命。個體生命雖然短暫,但承載和迎接個體誕生的世界卻是溫馨的,道德教育和教化似溫暖的雙手將個體接引過來,通過教育陶冶個體發現和賦予意義的能力,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所以,個體有意義地活著是一種享受,而不再一味地畏懼死亡和為世俗矛盾所羈絆。因此,我們時??吹皆谟嚫嬷袑夏耆四挲g介紹時用“享年”一詞,“享”即享受美好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和生活源自于意義。

      只有有教養的人才能夠獲得真實的自由。正如泰戈爾所說的鳥兒的誕生有兩次,一次是作為蛋,一次是破殼而出的鳥。人類的個體同樣如此,一次是自然規律主宰的動物性生命,一次是使道德規律成為自然規律的真正人的生命。道德教育是兩次轉換的中介環節,是對真正人的孵化。任何個體最初都是以自然的生命形式而存在,相對于人的類本質或實體而言,它還只是概念意義上的人。個體成長為真正自由的人必須以倫理普遍性揚棄自身的自然稟性和主觀特異性,承襲類的生活智慧,從而超越所有世俗有限性,成為一個真正覺悟的自由人。借用佛教的語言是成為“佛”,所謂“佛”就是“醒悟了的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個體認識自己的真實人性即人的實體,從世俗的迷霧中醒悟過來,以人的方式而生活,完成個體的第二次誕生。

      因此,道德教育的本質與使命是將類的意義世界——倫理或宗教,通過啟蒙傳遞給個體,使之凝結為個體的德性即道德。經過教化啟蒙后的個體應該達到使“道德規律成為自然規律”亦即信仰:實體的個體化。道德教育的使命就是救贖、解放和“度人”,它出于對類本質的忠誠和固守,出于對個體的無限關愛,履行著解放個體、綿延類生命的神圣使命。三、意義世界的退隱與拯救

      意義世界作為類的智慧,其綿延和傳遞依賴于世世代代更替的個體,作為抽象的理論其本身并沒有自我生長的意愿。但它卻是個體成為真正自由的人所必須獲得的智慧,正是在人類自覺地傳遞智慧的同時,智慧本身得以存在和發展。然而,在當前的社會現實中,這種轉化卻出現了問題,導致意義世界退隱和社會失序、個體自戕。這是一個關系到個體生命和民族存續的重大問題。

      1.社會發展策略的失誤

      意義世界的銷蝕來自于對經濟的過度關注和偏倚。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曾經面臨過同樣的困境,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作了深刻的揭示和闡述。在他看來,資本主義文化頹廢的原因在于,“由于資本主義精神中相互制約的兩個基因只剩下了一個,即‘經濟沖動力’。而另一個至關重要的抑制平衡因素——‘宗教沖動力’已被科技和經濟的迅猛發展耗盡了能量?!币簿褪钦f,被剝奪了神圣意義的單純源自于人類生物本能的經濟沖動力成為社會前進的唯一主宰后,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長或個人收入提高成為社會發展的指標。由于社會將發展經濟即單向度的物質總量的增長作為目標,因此不再關注意義世界對于建構社會秩序和個體生命秩序的重要性,相反因其對于“經濟沖動力”的制約作用,而成為發展經濟極力掙脫的束縛。在這種社會世俗化中,意義世界被迫退隱,社會不再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任何意義了,生活變得無聊。

      真正具有解放性質的意義世界是超越現實的,它為人們提供解釋系統,以此幫助人們應對歷代人所遭遇的同樣的生存困境。至20世紀60年代,丹尼爾·貝爾認為隨著意義世界的退隱,現代主義的文藝思潮獲得霸權地位,但這種所謂的意義系統并不能夠為人們提供終極意義,因為它不是超越現實而是媚俗,與商品生產合流;它不是以具有普遍性的意義世界來教化個體,使之獲得解放,相反,它重視個體,虛化傳統。丹尼爾·貝爾還指出這種現代主義的文藝思潮,“在體裁上,產生出一種我稱之為‘距離的銷蝕’現象,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即刻反應、沖撞效果、同步感和煽動性。審美距離一旦銷蝕,思考回味也沒了余地,觀眾被投入經驗的覆蓋之下。心理距離消失后,充滿本能沖動的夢境與幻覺的‘原本過程’(弗洛依德語)便得到了重視?!痹谖覀兛磥?,這種思潮對于個體而言無法提供救贖和解放的作用,恰恰相反,它更加激發了個體的本能沖動,使得個體深深地陷入本能的泥沼中不能自拔。這就是為什么在享樂主義盛行的時代,虛無主義像瘟疫一樣蔓延,人們感到極度瘋狂與恐慌?!盁o意義”成為社會紊亂和個體瘋狂行為的歸因。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在不同國家的不同階段呈現出驚人的相似。我們在聆聽丹尼爾·貝爾的精辟分析之時,不禁倒吸一口涼氣:我們在步他們的后塵,而沒有吸取他們的教訓。當經濟成為一切社會發展和改革的風向標時,意義世界便被放逐和驅趕。一切被傳統所鄙棄和譴責的攫取財富行為在此都獲得了合理性的辯護和合法性的保護。人們的一切源于本能的需要得到了極大的釋放和張揚,“惡”成為一個沒有內涵和指向的抽象概念,“善”亦變得不知所云。于是在社會中墮落頹廢之氣風靡,低俗化、娛樂化等等刺激著人的感觀欲望,各種娛樂新聞和商業活動都以激發人的本能欲望為手段。本能的涌動成為這個時代的流行與時尚。是非善惡不再分明,一切皆被允許,一切無所神圣,個體在肆意地展示主觀的自我確信。意義世界退隱之后,新興文化異軍突起,“超女現象”、“對演藝界明星的偶像崇拜”等等,成為年青一代的時尚追求和個性體現。它真正能夠為個體提供解放和自由嗎?相信大家都會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真正具有解放作用的意義世界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基于類的普遍性,從來都不是產生于原子式的個體。相反任何個體只有獲得類的普遍性,將之凝結為自身的德性,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解放,成為真正意義的人。個體為自然本性所沾染的一切特異性都是應當摒棄和否定的對象。因此,一切以個體為出發點,以本能為根基的所謂新潮文化都不可能使得個體稱為真正自由的人。個體沒有獲得解放,相反被幽禁在本體的動物世界中。

      2.道德教育的自我迷失

      道德教育在風向標的指引下,喪失了獨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迷失了自身。心理學向度的道德教育,以個體為出發點,幻想道德能夠從個體的自然本性中生長出來;泛哲學本體論的道德教育認為道德教育會隨著人們物質欲望的滿足程度而自然提升,這是典型的道德教育虛無論;道德教育還與政治意識形態的教育混為一談,喪失了自己救贖和解放的本性。至于其他的偽道德教育形式在現實生活中也屢見不鮮,如媒體著力渲染的在中小學中開展的“道德銀行”活動,是一種教唆學生偽善的行徑。這一切都無法為個體提供安身立命的依托。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的不同時期提出了不同的道德教育口號,從“四有新人”到“公民道德綱要”等等,僅僅停留在階段性的口號上,收效甚微。社會中呈現出一方面是真正意義的退隱,另一方面偽道德教育風靡,迷信思想和邪教勢力抬頭,這都是與道德教育的失職密切相關。以倫理為我國文化主導的傳統下,人們自發地轉向宗教,宗教熱情空前高漲。但宗教信仰也需要正確的引導,否則極易誤入歧途或為具有其他企圖的人所利用,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國在這方面教訓深刻。

      以上論述表明,意義世界由自在的倫理智慧向自為的個體道德轉換的鏈條斷裂,直接導致了意義世界在社會生活中隱匿。這種退隱是社會失序和個體自戕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社會失去了凝結社會的共同精神,無教養的、為自然本性所主宰的個體,成為彼此對立的狼的關系,社會因此失序。另一方面,無意義感也是個體乃至于群體自戕的原因,人無法忍受無意義的生活。

      3.拯救與回歸

      我們堅信真正的意義世界沒有死,它只是退隱了,我們還能夠不時地感受到它微弱的脈搏。它需要拯救,拯救意義世界就是拯救人自身。

      拯救的方法就是回歸傳統并欣賞和汲取其他文化的精華,以發展和建構起新的意義系統。休斯頓·史密斯說:“當傳統不再是自發和無疑問的,它就必須通過有意識的關注將之支撐和強化?!被貧w傳統,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式,從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的回到“三代”到西方文化發展中的“回到古希臘”,均揭示了文化發展的規律和傳統所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對此,丹尼爾·貝爾指出,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如悲劇與死亡并不受時代限制,文化傳統的使命在于:“告訴人們先人們是如何處理同樣的生存困境的。”所以意義世界的建構必須恪守文化的稟性即傳統,使之在新的歷史時期綻放出新的光彩,實現文化的自我更新和生長。因此,丹尼爾·貝爾為醫治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精神危機所開出的藥方是:回歸宗教,他說:“宗教源出于人類分享共同悟性的深切需要……由于宗教接觸到人的意識源泉的最深處,我相信,將有一種意識到人生局限的文化,在某個時刻,重新回到對神圣意義的發掘上來。”也就是說,道德教育要回歸到人類的文化傳統中去,以超越現實的意義世界來幫助個體應對生存困境。對于今天共生于地球村的各種文化而言,欣賞和汲取其他文化的精粹,是各種文化發展自身所應有的胸懷。為此,阿馬蒂亞·森說:“我的論點完全不是反對每一文化的獨特意義,而是呼吁需要精細地理解跨文化的影響,需要有欣賞其他文化和其他國家產物的基本能力。我們一定不要在熱情提倡保存傳統和純粹性的時候,喪失互相理解并欣賞不同國家文化產物的能力?!币簿褪钦f,不同的文化在本性上是相通的,是人類內部不同群體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把握世界,超越有限世界而締結的無限自由的世界,因此都是人類自由本性的體現。

      不管如何建構和發展新的體系,核心問題是必須固守和明確的。這就是黑格爾所說的法的命令即“使自己成為一個人,并尊重他人為人”。它不僅適用于個體,也適用于政府、組織、民族和國家。以基于類的最為深沉和博大的愛為核心,尊重自己和他人,珍惜自己的生命,并關愛尊重他人的生命以及其他物種生命。這種愛可以是儒家“民胞物與”的情懷,也可以是佛教的慈悲寬厚,抑或是基督教的博愛。作為系統化組織化較強的具體宗教,必須摒棄自身僵化偏執的成分,理解其他宗教形式對于人性解放的真諦。不同的民族根據不同的傳統發展自身的文化,為本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文明作出貢獻。

      最后,道德教育也必須回。歸到自己的本性,盡職盡責地行使自己的神圣使命。只有如此,意義世界才會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社會才能和諧有序,個體才能享受生命,度過有意義的一生。總之,類和個體的生命均因意義的存在而美好、燦爛。

      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乱人伦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黑人|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a精品不卡在线|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αⅴ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亚洲女同成人AⅤ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四虎| 午夜亚洲www湿好大| 亚洲视频一区调教|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国产成AV人天堂无码|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亚洲娇小性色xxxx|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亚洲AV色欲色欲WWW|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亚洲综合熟女久久久30p|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亚洲av永久无码制服河南实里| 亚洲人成依人成综合网|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 国产在亚洲线视频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