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效益發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發展效益農業的客觀依據
經過20年的農村改革與發展,農業生產力持續快速發展,基本具備了保障供給能力,農產品買方市場的形成,一些大宗農產品逐漸失去市場優勢,增產難以增收,不同程度地影響和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發展效益農業,正是適應這種新階段、新形勢的客觀要求、廣大農民的迫切愿望及跨世紀農業發展的主題。因此,各級要從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效益農業的重要性和客觀性,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
(一)發展效益農業是新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業也面臨著新的變化,遇到新的間題,需要一個新的認識過程。主要表現在:一是農產品供給從短缺轉向充裕。近幾年來,快速發展的生產總量與相對飽和的市場需求的矛盾,造成大批農產品出現結構性、雷同性、區域性的過剩,增產不增收,高產不高效,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二是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原來農產品求大于供,生產的產品是“皇帝女兒不愁嫁”,什么都好銷,現在進入買方市場后,供大于求,市場風險增強,正如有人所說“看生產滿眼是希望,看市場到處是風險”。三是溫飽型轉向小康型。目前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有了新的變化,逐步向優質化、時鮮化、營養化、保健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但目前農產品的產品種類、品種結構、加工包裝尚未跟上這一趨勢。四是自然風險約束轉向自然與市場雙重約束。目前農產品的競爭日趨激烈,生產成本上升,市場價格下跌,風險進一步加大,從而出現產品過剩隨處可見,賣難之聲隨處可聞。以上情況表明,在農業、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靠粗放型舉步維艱,靠數量型難以為繼,只有發展效益農業,才是真正的捷徑。
(二)發展效益農業是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必然選擇。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交通、運輸、通信條件的改善,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農產品跨國界、跨省區、跨城市的大流通、大市場逐步形成,多形式、全方位、一體化的競爭格局顯而易見。特別是隨著設施栽培、工廠化人工種養殖技術的迅速發展,農產品以嶄新的面貌出現,現在的農產品市場真是分不清東南西北,搞不懂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新鮮的農產品隨處可見,給人們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致使傳統農產品優勢正在喪失,特別是大宗農產品不優,優質農產品不多,經濟效益明顯下滑,市場竟爭能力急劇下降。同時,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步伐不斷加快,一經加入,首當其沖的是農產品,大批質量優、價格低、包裝美的國外農產品涌進國內市場,勢必對本地的農產品造成很大的沖擊。因此,面向市場,依靠科技,調整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逆轉的趨勢,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
(三)發展效益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確保農民收入和保持農村穩定是整個農村工作的重點。農村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主要得益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產品價格的放開,鄉鎮企業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已經告別短缺,大體平衡,豐年有余,逐步進入買方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于農產品需求彈性小,社會需求量比較穩定,從而造成多不得,少不得,農民收入增速緩慢。鄉鎮企業經過快速發展后,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多數鄉鎮企業難度加大,增長速度持續回落,吸收勞動就業下降,農民從中獲得的收入呈遞減趨勢。加上國有企業不景氣,下崗職工增加,就業壓力加大,導致農村勞動力回流,收人受到一定的影響。隨著市場體系的完善,競爭日益加劇,農產品銷售的難度越來越大,相當一部分農產品積壓,價格下跌,轉化為貨幣收入的比重不斷降低。要保持農民收入的穩定增強,只有走質量效益型農業的路子,才是根本的出路所在,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二、發展效益農業的初步成效
近年來,溫嶺市按照省十次黨代會和《綱要)提出的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的戰略決策,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這一目標,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動力,農業產業化為載體,大力發展效益農業,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展示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市場輻射增效益。充分發揮地理和區位優勢,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建立培育專業市場,依托市場的輻射作用,引導農民從事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松門鎮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背靠漁區水產資源的獨特優勢,建立水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為漁民進市場架起了產銷橋梁。1998年市場成交量10萬多噸,成交額達到14億元,產品銷往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市場的建立,有1200多人從事運輸業,5000多人直接開展購銷活動,帶動了漁區270多家加工企業,20多個水產品加工專業村,從業人數達5萬余人,平均每人年收入超萬元,有力地促進了水產業的發展。
(二)資源開發增效益。以自然資源為基礎,進行科學合理開發,發展名優種養殖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使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江廈鄉擁有3萬畝淺海灘涂,近幾年來,積極實施“科技興養,養殖興鄉”的發展戰略,走耕海牧漁的路子,建立起10大集,蝦、蟹、魚、貝、藻、育苗于一體的名特優新水產養殖基地,經濟效益成倍提高,推動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目前,全鄉養殖面積達到1.49萬畝,其中對蝦1218畝、河蟹1000畝、青蟹319畝、泥蛙2360畝、花蠟935畝、牡礪1534畝、蛤蜘846畝、泥螺1249畝、海帶1232畝、紫菜1337畝、海水網箱1400只,還有2家工廠化育苗企業,養殖產量1.2萬噸,產值1.04億元,水產養殖業收入占全鄉農業總產值的70%以上,成為全市水產養殖第一鄉。
(三)依靠科技增效益。以科技進步為支撐,積極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聯合協作,攀親結友,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求得高效益。浙江海鴻集團公司與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省醫科院合作,應用高科技,開發新產品,利用廢棄的蝦殼、蟹殼提取甲殼素、殼聚糖,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及西歐市場,不僅企業實現利潤600萬元,還增加了農民收入200多萬元。在此,又同浙江大學、省水產研究所、臺灣龍鳳公司聯合協作,利用低值魚類開發速凍魚糜調理食品,生產魚餃、魚丸、魚排以及老爸豆腐干等系列產品,很快打開市場,產品十分暢銷,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去年省舉辦的首次農產品展銷會,送評的魚糜調理食品、老爸豆腐干獲得了金銀獎。
(四)結構調整增效益。在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適應市場需求,調整作物布局,改善品種結構,發展優高農業,開辟增收渠道。聯樹鎮采用糧經結合的辦法,實行“稻一果蔗’生產經營模式,果蔗業發展較快,成為主導產業,加快了效益農業的發展。全鎮種植果蔗面積2952畝,平均畝產6325公斤,畝產值4427元,畝凈收益達到3428元,產品銷往山東、上海、江蘇、杭州等大中城市,成為遠近聞名的果蔗之鄉。太湖鄉堅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將1200畝高山貧瘩梯田,由原來單一種植水稻改為馬鈴薯、西瓜套種前藥,取得明顯成效,創畝產值6500元,凈收入5300元,有效地改變了貧困山區的落后面貌,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五)創立品牌增效益。積極開發名特優新農產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農產品品質,通過商標注冊,農業標準化,實施名牌戰略,提高市場知名度,實現增產增收。薯橫鎮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引種優勢品種“早佳”西瓜,大棚西瓜面積迅速擴大到5000多畝。今年初,鎮政府加大了品牌的實施力度,注冊了“玉麟”牌商標,市質量監督局統一標準,由于品質優、色澤美、規格均、包裝新,產品很快打入市場,遠銷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等地,價格比普通西瓜高出一倍多,每畝凈收入3000多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今年該鎮有25名農民南下到廣東的汕頭承包了250畝土地種植西瓜,償到了甜頭。
(六)精深加工增效益,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按照農業產業化的要求,優化加工結構,開發系列產品,拉長產業鏈,實現多層次增值,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澤國金記米廠是一家專門從事優質米深加工的企業,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工藝和技術,生產“金”字牌優質米,其品質可與泰國米相媲美,溫州、福建、廣東等市場非常暢銷,廈門、福州日報作了多次報道,年加工優質米1.2萬噸,實現利潤50萬元。企業的發展,帶動了優質水稻品種的發展,全市優質早釉面積達到26.25萬畝,居全省前列,獲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石橋頭鎮利用本地資源,將番薯加工成淀粉,淀粉再加工成粉絲,實現了多環節增值。1998年加工番薯1980噸,創產值1837萬元,僅此一項從事加工的農民人均增加凈收入4000多元。
三、發展效益農業的基本思路
發展效益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突破口,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各級要按照市場化的商品農業、區域化的特色農業、優勢化的精品農業、科學化的標準農業和規模化的集約農業的思路,統一思想認識,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方向,加大扶持力度,把發展效益農業作為突破口來抓,務必抓出成效來。
(一)適應市場,統一思怒認識。統一思想是發展效益農業的根本前提。各地必須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一是增強市場意識。破除“農業就是糧食,糧食就是水稻”的狹隘思想,強化市場意識,把工作重點和主要精力轉向研究市場、運用市場、開拓市場上,按照市場藉求變化,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二是增強科技意識。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充分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運用先進和高新技術綜合應用生產領域,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三是增強競爭意識。按照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精、你精我新的要求,抓住市場空檔,發展特色產品,提高競爭能力。四是增強風險意識。從三個有利于標準出發,發揚吃螃蟹的精神,看準的事要大膽決策,走在市場的前列,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五是增強品牌意識。今后的市場是名牌的市場,未來的競爭是名牌的競爭。名牌是市場的綜合標志,堅持以質取勝,敢于培植名牌、開發名牌、創造名牌,打響自己的牌子,以名牌促發展,以名牌帶產業,擴大市場占用率。
(二)貓準市場,調整優化結構。調整結構是發展效益農業的基礎。各地要按照多品種優化、多模式調整、多元化增收的原則,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從根本上促進結構的調整優化。根據這個指導思想,農產品結構調整的重點放在:一是品種調優。逐步壓縮淘汰傳統、常規的粗劣級品種,積極引進培育,示范推廣名特優新品種,提高良種覆蓋率,實現品種優質化。二是結構調新。俗話說:“冬種蘿卜夏種姜,哪樣賺錢種哪樣”。采取多種方式,走長短結合、糧經結合、產銷結合的路子,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種則種,宜養則養,進一步調整好結構,生產市場適銷對路的農產品。三是規模調大。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采取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橫向聯合與協作,實行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提高整體功能,形成聚集的規模效益。四是質量調高。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科技、高水平的要求,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投入產出多的拳頭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增強市場競爭后勁,立于不敗之地。
(三)圍繞市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是發展效益農業的有效載體。要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關鍵要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重點把握五個化。一是生產基地化。依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規模經營、生產高效”的原則,走“一村一名品,一鄉一特品,一縣一優品”的路子,建立特色農產品基地,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二是加工系列化。積極培育一批具有經營規模大,市場輻射廣、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外向度高的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加工、深加工,實現多層次、多環節增值,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三是經營規模化。充分發揮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專業市場的作用,把零星分散經營向集中連片規模經營轉變,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群、產業帶,提高整體規模效益。四是服務社會化。發揮各自的職能,健全服務網絡,強化資金、技術、信息、銷售服務,幫助農民解決辦不了或辦不好的事,提高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多元化、一體化服務水平。五是產品外向化。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四)開拓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是發展效益農業的重要環節。發展效益農業要注重市場建設、健全營銷網絡、加強市場開發、搞活農產品流通。一是專業市場營銷。在鞏固提高現有農產品市場的基礎上,重點圍繞主導產業和骨干產品,建設若干個大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同國內外市場接軌,擴大市場輻射面。二是中介組織聯銷。引導發展各類專業協會,專業經濟合作社、社區性合作經濟組織等市場中介組織,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與農民建立密切的經濟利益關系,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抗風險的能力。三是各類大戶販銷。加大培育扶持力度,發揮其生力軍作用,推銷當地農產品,拓寬銷售渠道。四是廣大農民參銷。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積極調整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參與農產品流通,促進貨暢其流,實現應有的價值。五是政府抓展銷。積極舉辦或參與各種展銷會、展示會、洽談會、博覽會,組織當地農產品參與,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盡快進市場。
(五)面向市場,提高科技含圣。科技興農是發展效益農業的原動力。要使傳統的數量型轉到質量效益型上來,必須充分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走科技興農的路子。一要抓好種子工程的建設。通過引種育種、試驗示范、加工包裝、推廣銷售諸環節,加快種子產業化進程,以品種的更新推進農業結構的調整。二是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快農業科技開發,大力推廣省工節本的先進技術,集中力量抓好一批農業高科技項目,促進生物工程、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三是開展橫向聯合與協作。積極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攀親結友,建立長期緊密的產學研、農科教合作關系,通過技術合作、技術轉讓、購買專利和科技招標等辦法,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和推廣,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四是引進培養人才。營造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的激勵機制,使更多的人才脫穎而出,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為發展效益農業獻計獻策。五是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通過各種途徑,開展教育培訓,掌握實用技術和市場經濟的本領,為發展效益農業建立一支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新型的隊伍。
(六)緊跟市場,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是發展效益農業的重要保證。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切實轉變職能,運用經濟手段、價格杠桿等措施,正確引導農民發展效益農業。一是廣泛發動。發展效益農業是一項新內容,需要一個認識過程,在輿論上進行廣泛宣傳,特別是目前發展效益農業的先進典型,認真總結,加以推廣,激勵廣大農民的發展熱情,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二是規劃啟動。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各地的實際,進行科學分析論證,廣泛聽取意見,制訂發展規劃,指導效益農業發展。三是政策推動。在確保原有農業扶持政策落實到位的前提下,制訂出臺發展效益農業的相關政策,在資金、稅收、用電、用地等方面實行重點傾斜,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四是合力聯動。進一步發揮各自的職能,改進方法,找準位子,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扎實實地推動效益農業向縱深方向發展。五是考核促動。強化發展效益農業的考核力度,把有關指標列入鎮鄉年度考核,加強領導,落實責任,抓出成效,促進效益農業穩定、有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