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建筑施工企業外幣建造合同收入折算方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基本概述
建造合同是指為建造一項或數項在設計、技術、功能、最終用途等方面密切相關的資產而訂立的合同,主要適用于提供建造、建筑、安裝、修理修配及其他勞務活動或制造大型機械設備的業務。所建造或生產的產品通常體積大、建設周期長、價值比較大。
二、我國現有會計準則對建造合同和外幣折算的規定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5號———建造合同》規定,在資產負債表日,建造合同的結果能夠可靠估計的,應當根據完工百分比法確認合同收入和合同費用;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9號———外幣折算》的規定,企業對境外經營的財務報表進行折算時,對收入和費用項目,采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折算,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統合理的方法確定的與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近似的匯率折算為人民幣對應的報表項目即可。
三、涉及兩種外幣結算的收入確認
在特殊情況下,境外建筑施工企業受當地市場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建設資金來源方式等的影響,施工總承包方可能會要求業主方或者基于業主自身的要求在工程結算時,一部分用當地幣(通常為記賬本位幣)結算,一部分用相對比較穩定、通用的其他一種或者多種國際結算貨幣進行結算(為了表述方便,用記賬本位幣以外結算的貨幣稱為D貨幣),在這種情況下,由D貨幣折算為本位幣收入,由本位幣確認的收入折算成人民幣的收入就變得比較復雜,截止目前為止還沒有十分完善的理論體系來指導實際工作,筆者以當地幣即記賬本位幣和D貨幣同時結算確認收入為例談談報表收入的確認方法并與同行進行交流。
(一)資產負債表日記賬本位幣預計總收入和當期收入的確認步驟。
(1)首先確定D貨幣的工程結算金額:建造合同結果能夠可靠估計的能可靠估計的情況下,當前可確定流入企業的部分是工程結算部分,未來可確定流入企業的利益是未結算的部分。筆者認為,工程結算價款相當于外幣非貨幣性項目,D貨幣的工程結算項目按照交易發生時的匯率確認并折算成本位幣的計量金額,資產負債表日,未結算D貨幣的金額乘以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予以調整;(2)D貨幣預計總收入的確認:根據以上結算確認金額,該部分折算成本位幣應確認的資產負債表日金額=D貨幣工程結算金額×交易發生時的匯率+D貨幣未結算金額×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一般情況下,有些單位對這部分金額可能采用合同簽訂時的歷史匯率進行折算,但是我們知道,如果本位幣對D貨幣的變動較大,最終工程結算金額與工程施工金額差異非常大,也會出現非常大的財務費用,成本與收入嚴重不匹配,不能真實反映工程建設的財務狀況。(3)確認以本位幣反應的預計總收入,即本位幣的合同金額加上D貨幣合同金額通過上述步驟計算的本位幣金額,然后根據完工百分比計算當期收入。
(二)資產負債表日人民幣報表收入的確認方法。
方法一、先確認人民幣合同預計總收入,再根據完工百分比計算當期收入:通常情況下,建筑企業建造合同外幣收入采用近似匯率折算成人民幣報表金額,在匯率變動較大的情況下,每個資產負債表日,都要對近似匯率進行調整,但是上一期已經確認的收入不再按本期變動的近似匯率調整當期收入,而是將匯率變動產生的差異放在資產負債表外幣報表折算差額中列示或者在利潤表中單獨列示。因此資產負債表日的預計總收入=上一期累計已確認的人民幣收入金額+(本位幣確認的預計總收入-上一期已確認的本位幣金額)/人民幣對記賬本位幣的匯率,以后各期以此類推計算人民幣預計總收入,本期收入的報表人民幣金額則按照完工百分比計算的開累收入減去截止上一個資產負債表日確認的收入計算得出。方法二、先確認開累收入,再根據完工百分比確認預計總收入:第一步是根據記賬本位幣當期確認的金額及通常情況下采用的與交易發生日即期匯率近似的匯率計算當期的人民幣收入金額,第二步是用當期的人民幣金額加上上一期開累確認的人民幣金額計算截止當期的開累收入金額,第三步是用計算出的人民幣開累收入除以按記賬本位幣確認的完工百分比倒算出人民幣預計總收入,即當期以人民幣反應的合同總金額。
四、只涉及以當地幣作為記賬本位幣結算的收入確認
一般情況下,在境外地區建設施工企業在確認合同預計總收入和當期收入時只涉及采用當地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來進行工程款的結算及會計等業務核算,在編制財務報表時,只需將外幣預計總收入、當期收入按照準則規定采用的匯率折算及筆者以上所闡述的“資產負債表日人民幣報表收入的確認方法”計算確認人民幣預計總收入和當期收入即可,在此不再贅述。
五、結論
收入的確認是反應企業期間經濟效益、資金流入、經營成果的基礎前提,隨著國內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參與到國際經濟大發展的洪流當中去,對于與真實反映各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相關的會計核算方法和理論體系也會不斷地發展和完善。筆者為此的探討和分析亦會有不足和愚鈍之處,但請閱者能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幫忙改之,以使此論文涉及的內容更加完善和有所用。
作者:胡秀梅 陳世千 單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