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考古發掘中文物保護措施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考古發掘工作開展中,文物保護工作是進一步開展考古發掘的重要條件。經過艱辛的考古挖掘過程,若文物出土初期得不到及時地保護,會使考古挖掘工作本身的價值喪失。針對文物采取應急保護措施進行及時處理和保護,是考古發掘初期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研究分析可見,考古發掘中的文物應急保護主要包括了基于環境影響的保護、文物隔絕的保護,采集工作的保護以及基于文物的有效遮光處理。只有首先保證文物的完整性,才能進一步開展好考古研究工作,合理有效地應急措施對于整個考古發掘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環節。
關鍵詞: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應急;控制
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具備高度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的工作,尤其是在現場的考古發掘工作開展過程中,針對出土文物的基礎應急保護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是文物本身的特征所決定的,也是為更進一步的考古研究提供更加完整且有價值的保障。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應急措施,則需要分別從外部環境的控制和內部技術手段上采取不同方法,達到相應的效果。
一、文物保護應急措施的重要意義
文物保護中采取應急措施是為了在文物發掘初期,在其出土后就立即全面對其實施保護。應急措施的采取對于整個考古發掘工作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避免文物出現暴露性損壞
由于長期處在地下環境中,文物出土后對于新的外部環境必然會出現無法適應的情況。而且由于出土的文物中,以金屬器皿、絲織品以及部分金屬材質或土陶材質的工藝品為主,這些材質的文物對于陽光、溫度等都會產生非常敏感的反應。當其接觸的環境在溫度、濕度、紫外線強度等方面存在不適宜的問題后,文物會由于直接暴露在外部環境中而出現損壞,這是對考古工作開展中的重要破壞性影響。因此,在文物出土后,立即采取應急措施對其進行保護,是避免這種暴露性傷害的基本要求[1]。
(二)保持文物原貌的完整性
考古發掘中雖然會應用專業的挖掘設備和探測儀器對文物所在的區域進行探測和觀察,但當遺址區域的環境由于發掘工作的開展發生變化或者文物本身所處的環境因發掘出現改變時,對文物原始的呈現面貌,必然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文物出土后,就及時采取應急措施進行保護,是減低這種影響的有效方法。
(三)為考古研究提供更加真實有效地依據
文物是不同時代社會生活的狀態和發展趨勢的最為典型和直接地體現,通過對一些來源于日常生活與風俗習慣制作的文物,往往是考古研究者和歷史學家還原分析歷史,推進考古工作系統性進展的重要依據。應急保護措施的采取本質上是為了將這些最為真實的,具有強大說服力的文物,通過保護和呈現來為相關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礎依據,是推動考古工作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體現考古工作價值和意義的基礎動力[2]。
二、應急措施采取的基本原則
應急措施的采取需要結合可能影響文物原貌狀態和考古價值的主要因素進行。且應當注重措施本身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只有針對不同的文物保護需求采取適當地措施,才能切實起到文物保護的作用。具體來說,應急措施采取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及時制定宏觀的應急措施流程
從文物保護的專業角度來講,應急措施的采取從系統上,應當有一個宏觀的基本流程和標準化要求[3]。雖然在不同的文物發掘目標和過程中所采取的應急措施的類型和側重點可能存在差異,但宏觀上的基本流程應當是具有一致性的。為了在文物保護和發掘時,具備一套完整的保護應急措施采取方式指導,相關工作人員應當首先制定出一套具有可行性和完整性的應急措施項目流程,隨后,再在具體的考古發掘環節中,結合具體的文物發掘要求和類型,對具體的應急流程程序和內容進行完善調整,力求充分發揮出應急措施的作用。
(二)充分準備應急措施所需要的資源材料
在制定應急措施的過程中,文物保護措施的執行必然需要一些基礎的原材料、人員和資源的支持。相關工作人員應當按照文物保護的規范性要求,在應急措施采取前,即開展文物發掘工作正式開始前,就全面準備一些所需要應用到的材料和資源,確保在需要時能夠及時應用相關資源材料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針對這些基礎資源的篩選工作,也要嚴格按照科學的方法和相應的工作要求進行篩選應用,確保資源材料充分地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具備充分的工作能力和經驗
從事考古發掘工作的相關工作人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儲備,更需要一定的工作經驗,尤其是對于應急措施的采取而言,由于文物出土前在類型和狀態上有一定的未知性,因此,如何采取應急措施,或者應當優先采取什么樣的應急措施,需要相關工作人員結合個人的工作經驗和敏銳的觀察力進行判斷和確認[4]。只有從事相關工作的具體工作人員首先保證個人的工作能力,并且在長期的工作中有一定的經驗積累,才能確保其在應急措施采取的過程中,選準切入點和方法,并且能夠結合發掘現場的實際情況,靈活把握應急措施采取的原則和方式,從而確保進一步的文物保護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三、文物應急措施的主要內容
上文已經提到,文物保護的應急措施需要分別從外部環境因素的應對和文物保護的專業角度出發,對需要控制和優化的因素進行分析,具體來說,應急措施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做好外部環境中溫度與濕度的合理控制
外部環境中的溫度與濕度因素,不僅會影響發掘工作的開展,更代表著文物出土后所面臨的環境[5]。尤其是自然環境中的溫度和濕度指標,是環境因素中最能夠產生顯著影響的兩方面重要指標。一旦文物出土后遇到溫度濕度指標不適宜的情況,會導致文物表面與外部環境產生化學反應,這種情況下對文物本身的性質造成的損壞和改變具有不可逆性,需要嚴格進行控制,在眾多文物類型中,一些木質或者表面涂有漆彩的器物,往往本身的含水率較高,出土后需要馬上利用純水浸泡的方式維持文物本身的穩定性。另外,對于一些干燥程度要求較高的文物,例如陶土制品等,則需要減低其濕度指標水平,及時應用干燥劑等物質做好處理。而若是所出土的文物本身在濕度指標水平上不容易進行判斷,則應當在應急處理中,先將其進行包裹封閉,與外部環境實現隔離,待明確其對環境溫度濕度指標的要求后,方可進一步開展考古工作。
(二)做好文物的封閉處理
封閉處理主要強調要結合不同的文物類型選擇適當的封閉處理方式對其進行保護,這也是為了更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能夠順利開展[6]。關于保存的具體方法和實際環境,不僅包括了不同的容器,還對室內保存環境有一定的要求。另外,一些化學原材料,也可以用作文物封閉處理保存的載體。從文物保護需求的角度上來講,封閉是在開展正式的考古研究前,對不同類型文物最為有效和最具有穩定性地文物保護方法,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充分重視對不同文物封閉保存操作方法的掌握,以便結合實際選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和載體實現對文物的封閉性保護。
(三)文物的采集獲取
現場的文物采集獲取環節是文物保護工作中,非常注重細節性的一個工作,不同的文物在采集觀察的方式上都有細微的差別[7]。文物采集和獲取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一定要注意對文物實體保證輕拿輕放,并且對出土文物的外觀、尺寸、色澤等基礎指標進行合理的測量記錄,這是最原始但卻最珍貴的文物基本信息。在一定情況下,若具備現實條件,考古人員還可以通過攝影設備,對文物發掘的整個過程,進行詳細的現場拍攝記錄。對于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來說,來源于現場文物采集過程中的一些基礎信息是影響后續考古工作有效開展的關鍵性因素,對文物進一步的修復工作,考古研究工作而言是非常關鍵的。
(四)文物的避光處理
文物的避光處理工作,主要是針對一些在外觀上仍然保留了一些色彩的文物而言的。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的原貌為原則,避光處理主要是為了防止紫外線的照射以及溫度的升高將一些文物表面的色彩消耗。在文物考古發展史上,兵馬俑中彩色陶俑出土就是比較典型的代表,由于早年考古發掘時,未能夠及時做好避光處理,導致出土的彩陶在短時間內就出現了色彩消退的情況。這也從側面提示考古人員在文物發掘和處理的過程中,文物的類型是決定是否需要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進行避光處理的重要因素。
(五)文物的應急就地保護
考古發掘工作的另一個主要特征是文物的出土地、出土量都有非常典型的隨機性特征,因此,意味著文物出土的環境可能在變化性和多樣性上都是非常強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采取統一運輸、集中保護的方式,一些文物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可能會給文物的運輸和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且在運輸過程中,文物也有可能出現被損壞的風險[8]。因此,應急保護的背景下,結合現實資源條件和環境狀態,選擇就地保護的方法也是比較可行的,應急就地保護工作的開展中,就地建設一些文物保護的博物館,在部分情況下也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對應急保護措施的最為典型的體現。通過建設完善科學地就地保護場來實現文物最大化的保護效果。
四、結束語
總的來講,文物保護工作是整個考古發掘工作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和終極目標,應急措施的采取是最大化保持文物原始狀態的一種必要的措施。考古工作人員應當結合文物保護的基本規范,對文物發掘的具體環境條件和文物類型進行全面了解,從而選取適當的應急保護措施進行應用,實現對于文物出土前和出土后的全面保護,這不僅具有文物本身的歷史研究價值,更是進一步推進我國文物保護工作能力和技術水平發展與提升的重要動力。
作者:薛艷麗 單位:山西省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