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增長方式改善透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發展速度之快,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舉世矚目。由于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市場繁榮,購銷兩旺,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在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我國經濟發展存在一個突出的弱點,那就是經濟效益不高,我國經濟長期處于粗放經營的速度型增長方式之下。這種粗放經營的增長方式,同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適應,必須努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其實質就是通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與有效運行,達到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需要的目的。任何一種社會生產與經濟增長,都是在生產要素的某種組合與運行之下實現的,這種組合與運行,可以是優化的、不斷提高發展水平與效益的增長,也可以是不良的、僅有數量擴張、沒有水平與質量提高的增長。我們一般把第一種增長方式叫做集約型、內涵型增長方式,這種增長方式意味著真正的經濟發展,即經濟數量的增長伴隨著質量與水平的提高,它將不斷增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我們把第二種增長方式叫粗放型、外延型增長方式,這種增長方式主要是數量擴大,較少質量與水平的提高,經濟效益甚差,嚴格說來,不能叫做經濟發展,也
難以增強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當前我們提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就是要努力推進過去那種粗放型、外延型、速度型為主的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內涵型、效益型為主的增長方式的轉變,這就需要做到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各種經濟單位改進管理與有效運行,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水平與質量,實現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標。
在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變化,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要認識到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是一項綜合性多方面的系統工程,絕不是少數領域、個別環節的事情,而是涉及經濟工作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綜合結果,必須全面考慮,采取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綜合措施,才能取得實效;要把提高認識與扎實工作結合起來,經濟建設,尤其是要求實現集約高效的經濟發展,是一件實實在在的工作,絕不是一般號召所能奏效的。各級經濟領導部門都要把提高思想認識與實事求是的扎實工作結合起來,務求取得實效。
從工作上來說,我認為應主要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l、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兩個重要轉變,即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兩個轉變是緊密相關的兩件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以經濟體制的轉變為前提。我國過去長期存在粗放型增長狀態的主要原因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生產不計成本,企業不講盈利,既無激勵,又缺約束,效益不高是傳統體制的必然結果。因此,改變增長方式首先要改革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一種高效率的經濟。市場經濟具有優化生產要素組合與配置、協調供需關系的功能,促進競爭、優勝劣汰,促進企業改進管理、提高技術、降低成本、改善服務,因此市場經濟一般來說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所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設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體制,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條件。
2、改善與加強宏觀經濟調控機制。市場機制可以促進單個企業提高經濟效益,企業效益提高了,無疑是整個國民經濟取得高效發展的基礎,但企業效益的提高,并不完全等于宏觀經濟效益的提高。宏觀經濟調控的著眼點是國民經濟的總體,如調節與控制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使之既積極而又不超越農業與基礎產業的客觀可能性,是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宏觀調控對資源優化組合與配置、調整經濟結構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對社會總供需、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分配格局、地區協調等方面的調節,都將對國民經濟總體的協調發展和效率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把轉變政府職能、改善與加強宏觀經濟調控機制作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容,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措施。
3、改革企業體制,改善企業經營管理。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位,轉變增長方式的基礎在企業。我國國有企業多數是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不能不帶有傳統經濟體制的烙印,這是我國國有企業長期活力不足、后勁不大、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要搞好國有企業,必須對企業的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優化國民經濟的微觀基礎。經過十多年改革,我國國有企業有了較大變化,但十多年來已經實施過的改革辦法都還不很理想,國有企業的面貌仍未有根本變化。在黨的十四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指引下,提出了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這個要求突破了十多年企業改革只是在放權讓利上做文章的框框,提出了帶有制度創新意義的改革方案,按此要求落實,將可能理順企業體制,創造一個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產與經營者的良陛經營機制的基本條件。解決了體制問題,還不是搞好企業的可能性。要把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還必須企業經營者與廣大勞動者、專業技術管理人員的通力合作,搞好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把企業的制度創新同企業改組、技術改造結合起來,面向市場,進入市場,加強管理,改善經營,真正把調整產品結構、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做好服務、優化經營落在實處,才能使企業經營立于不敗之地,創造良好的經營效益,為轉變增長方式做好企業微觀基礎
的工作。
4、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物質基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是提高經濟增長中的科技含量的根本途徑,是增加產品附加價值的重要手段。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由于歷史原因,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依靠科技進步來提高經濟效益的潛力很大,科技進步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重要途徑,我們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刻含義即在于此??茖W技術事業的發展及其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不顧條件地一哄而起??茖W技術的發明創造與應用,就其水平來說可以大體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先進技術,反映各個技術學科領域最先進、最現代化的技術,即學科前沿,這類先進技術我們當然要努力學習、引進,也要組織力量做出創造性的突破,這是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需要,必須投入足夠的力量,投入必要的資金,務求有所突破。但是現代先進技術需要很強的投入,而且有一定的風險,目前還不能要求一切領域齊頭并進,遍地開花,因為我們發展現代先進技術的力量尚感不足,經費投入也受到一定限制。而另一種叫做適用技術的技術,其含義為,在各種技術方案中,必然有一種從科技水平來看不屬于現代高科技,但對于解決普通工農業生產的實際問題來說,卻是既廉價又有效,我們要在努力發展現代化技術的前提下,踏踏實實地大力發展適用技術,以廉價的方式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就業壓力頗大,適用技術一般都能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因此,大力發展適用技術符合我國發展中大國的國情。
5、要十分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我國科學與教育長期落后,文化基礎薄弱,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與技術水平不高,干部素質也不理想。而人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生產資料、先進設備要由人來操縱,新的生產資料、先進的技術裝備的開發與創新也要由人來完成。因此,生產力水平包含著生產者的素質,高素質的勞動者,高素質的經營者,高素質的各類專業人員,是促進生產發展、提高經濟效益、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資源的開發,包括培養高水平的勞動者、經營者與各類專業人員,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條件,是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內涵。
6、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外經濟交流。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發展迅速,國際經濟技術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均已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開放與交流,給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有益的積極影響,促進各國經濟的增長與發展。我國經濟發展長期處于粗放經營狀態,科技水平提高較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期閉關鎖國,得不到國際經濟交流與互相促進的利益,對國際現代科技發展狀況、現代化生產組織與管理經驗均不甚了解。我國經濟發展,受到兩個因素的制約,一是技術,一是資金。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這些弱點,這一因素是不可低估的。為了轉變增長方式,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先進管理方
式、先進生產組織形式,促進我國經濟向著集約型、效益型方向健康發展。
7、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建國初期,舊社會留給我們的是一個貧窮落后的經濟面貌,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農業生產占工農業總產值70%,客觀條件決定了我國的經濟建設是從低水平起步。由于種種內外環境的原因,我國經濟發展長期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人們的思想相當閉塞,把經濟發展理解為主要是生產規模的擴大,是數量上的增長,許多干部形成一種盲目追求產值與速度的思想,經濟增長方式重外延的擴大,不重視內涵上的提高;重基本建設鋪新攤子,不重視原有企業的技術改造;重產品數量的增長,不重視產品質量上檔次;重速度而輕效益,使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高投入、高增長、低效益的狀況。目前,改變經濟增長方式,首先要從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入手,要使廣大干部認識到,傳統的數量型、粗放型增長方式不能適應我國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的要求,不能適應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改善生活的要求,不能適應縮小與發達國家發展差距的要求,不能適應國際經濟競爭的要求,要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思想貫徹到黨政機關業績考核、干部任用的具體標準中去,要使廣大干部與群眾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高度,牢固地樹立效益型、集約型、內涵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觀念,并努力為促其實現而奮斗,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實現“九五’,計劃與201。年遠景目標綱要這個跨世紀宏偉藍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