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勞動價值管理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勞動價值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勞動價值管理

      內容提要:現代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不可能完全預見到現代社會出現的各種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以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勞動價值論,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解決新問題,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本文擬從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在內涵和外延,商品價值、效用等內容以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企業經營管理者和科學技術工作者如何參與收入分配等問題兩方面來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世紀之交,隨著科學技術知識和信息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工業經濟中孕育成長的知識經濟已經初見端倪。知識經濟的出現是社會生產力超越工業經濟向更高階段的飛躍,它必將對在工業經濟時代創立和成長起來的所有理論提出挑戰,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也不例外。勞動價值理論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指出,“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工作和經營管理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社會生產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深化對勞動與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的同時也必須深化對勞動的認識。

      關鍵詞:知識經濟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勞動價值論

      第一方面: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石。它首當其沖面臨知識經濟的挑戰。有人認為,知識經濟時代將會拋棄馬克思這一理論基石。果真如此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在否定的同時又必須看到,馬克思這一理論基石需要聯系當代的實際,加以深化和發展,與時俱進,才能繼續保持和發揮它的理論生命力。正如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現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時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我們應該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在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方面,當前應著重抓住以下三個問題。

      一、正確認識勞動的內涵和外延

      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問題。馬克思一再明確指出,勞動(指抽象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和實體。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認識這個“勞動”。按照傳統的政治經濟學觀點,只有物質生產部門的體力為主的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勞動。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個以知識創新為特征的新經濟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術和知識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成了除資本、勞動力和土地之外的另兩項重要的生產要素,而且在生產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顯而易見,現代社會勞動的形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勞動支出由體力為主變成了腦力為主。腦力勞動又可分為理論研究型、知識應用型、技術創新型和經營管理型等。在新世紀里,現代勞動的知識含量空前增大,勞動的創造性日益提高,腦力勞動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我們對當代社會勞動形式這一新特點,在分析、研究勞動創造價值時必須給予充分的考慮。

      其實,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并沒有否認科學知識的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馬克思曾明確指出:“生產勞動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產的勞動(這里所說的生產,包括商品從首要生產者到消費者所必須經過的一切行為),不管這個勞動是體力還是非體力勞動(科學方面的勞動)。”[1]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馬克思當時不可能作出詳細的分析和闡述。

      總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價值的勞動作為一個整體,其內涵主要由科學技術勞動、經營管理勞動和熟練操作勞動三部分復雜勞動構成。不同層次的復雜勞動,在創造價值中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外延上,隨著科技發展和生產分工的細化,間接生產勞動將會越來越多地從直接生產勞動中分離出來,它在生產勞動整體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過去只把直接生產勞動看作價值源泉已不符合實際了,現在應該明確:不論是直接勞動還是間接勞動(包括服務性勞動),都是勞動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正確認識知識與商品價值的關系

      馬克思早就肯定了生產力包含著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則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新發展。隨著現代勞動中的知識含量比重越來越高,知識在商品價值的形成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可見,在知識經濟日益發展的條件下,知識與商品價值的關系也就越來越密切。

      知識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培養(主體化)和產品生產(客體化)兩個方面。一方面,作為勞動力,知識越豐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勞動力的價值水平也就越高。形成勞動力價值的勞動,主要來源于教育部門,此外也部分地來源于勞動者家庭及其本人。在市場經濟的社會里,勞動力價值應該是整個社會價值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知識轉化為活勞動以后,形成更復雜、更高效率的勞動,它所生產的產品(包括硬件、軟件和服務等),也就包含著比簡單勞動創造出高得多的倍加的價值。正因如此,社會收入的分配應該向從事復雜勞動的腦力勞動者傾斜,真正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

      現實經濟活動中的知識有兩種存在形態,即活勞動形態和物化勞動形態。前者主要表現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知識分子的勞動,后者主要表現為有較高知識含量的機器設備、原材料和輔助性用品等。兩種不同形態的勞動在商品價值創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活勞動形態的知識直接創造了商品的價值,而物化勞動形態的知識雖為商品價值的增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條件,但其本身價值則不能增殖,只能轉移到活勞動所創造的商品價值中。活勞動的知識是創造科技含量高的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但這種價值創造必須與物化勞動的知識相結合,才能變成現實。所以,我認為魯從明教授根據不同形態的勞動在商品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把形成商品價值的源泉分為現實源和潛在源兩個層次,的確有一定的道理。他說:“形成商品價值的源泉概括為兩個層次:(1)創造價值的現實源,即人類抽象勞動,簡稱為活勞動(包括轉化為生產勞動的知識和信息),它構成商品的價值實體,這一源泉具有唯一性;(2)形成商品價值的潛在源,即多種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土地資源、生產資料,它們是直接決定生產價值的勞動效率的必要的客觀條件,具有價值增值的潛在可能性。這層源泉具有多樣性。形成商品價值的全過程,就是這樣兩層源泉的統一。”[2]對這一問題很值得進一步探索,價值源泉層次論如果能夠成立,在理論與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

      知識經濟,是相對于“以土地資源為基礎”的農業經濟和“以能源、原材料為基礎”的工業經濟而提出來的,這是以人的智力資源為基礎的經濟。它使高科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在知識經濟的條件下,鑒于知識在價值形成中具有首要、高能、高質、高效、創新等特點,因而凝結在勞動(包括活勞動和物化勞動)中的知識含量越高,商品價值也就越大。科技工作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生產經營中通過提高已有產品的生產效率或發明出新的產品,可以創造出巨大的價值,使全社會的商品價值總量大大增加。

      三、正確認識商品價值與商品效用的關系

      一般而言,商品是指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也就是說,一個東西要成為商品,必須同時具備3個條件:(1)具有一定的效用(即使用價值),能夠滿足消費者的某種需要;(2)耗費人類一定量的勞動能力,具有一定的價值;(3)通過以價值和使用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恩格斯曾經指出:“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價值首先是用來解決……這種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償生產費用的問題。……如果兩種物品的生產費用相等,那末效用就是確定它們的比較價值的決定性因素。”[3]恩格斯這個結論告訴人們:(1)商品價值是一個成本范疇;(2)形成商品價值有兩個基本要素,即費用和效用兩個變量;(3)在商品生產費用相等時,商品效用是影響比較價值的決定性因素.

      恩格斯在文中所說的“效用”,一般而言是指商品能夠滿足人類需要的物質屬性。現在看來,這種籠統的表述還是不夠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商品效用還應該作進一步的分析。我贊成鄭志國副教授在《價值增殖規律探究》一書中把商品效用區分為絕對效用和相對效用的觀點。絕對效用是指“由商品的物質技術性能決定的能夠滿足人類需要的具體屬性”;相對效用是指“商品適應市場或消費者需要的程度”。絕對效用和相對效用之間既有內在聯系,也有明顯區別。絕對效用是相對效用的物質基礎,是商品滿足人類需要的具體屬性。它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相對效用則是商品適應市場(消費者)需要的一般屬性。商品的絕對效用是價值的物質載體,不能成為商品價值實體的依據,而商品的相對效用則與勞動總量有效值的變化是一致的。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需要通過市場需求來體現,勞動對市場需求的依存度空前提高。在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更強化了這種依存關系。因此,商品的相對效用對價值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我們對此必須高度重視,不斷加強這方面的具體研究工作。

      綜上所述,我們當前研究知識經濟與勞動價值理論的關系有著重要的現實而又深遠的意義。這一研究的深化有利于把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結合、統一起來,有助于大力推行科教興國的戰略;有利于進一步推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有利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展勞動價值理論,把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推向新的臺階。

      第二方面:

      企業經營管理者和科學技術工作者如何參與收入分配等問題的研究:

      一、我國現行的分配制度的理論根源

      由于我國現在尚處于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經濟運行中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并存,收入分配采取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

      1、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多樣性決定的: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水平和公有制經濟的相互結合,決定了在公有制經濟中只能采取按勞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并存,共同參與創造財富,要求按生產要素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種要素都應根據其在再生產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的大小來參與收益分配,獲得相應的報酬。基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只有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是現階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經濟中,由于國家和集體是除了勞動以外的一切生產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體社會成員只能是勞動者而不能是其他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即按付出勞動量的多少來決定應該獲得的收入的數量。但是這種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于人的天賦、能力、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擔任的工作的難易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對社會、生產做出的貢獻也是不一樣的,如果采用同一種分配方式同等的對待必然產生新的不平等。正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到“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4]而“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5]

      2、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是由各種生產要素在財富的創造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決定的。威廉·配第曾經指出:“勞動是財富之母,土地是財富之父”,馬克思也曾經在《資本論》和《哥達綱領批判》等文獻中多次指出勞動并非一切財富的唯一源泉。現實的常識告訴我們僅僅有勞動者而沒有資本、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的參與,是不可能創造價值和財富的,在生產過程中三者缺一不可(應該注意這并不意味著資本、土地也創造價值)。對此馬克思曾經論述到:“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原材料。”[6]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知識、技術、信息和管理才能等過去不被重視的要素在現代的生產和經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他們也要求參與分配。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由于“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所以應該允許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參與分配,這樣有利于生產要素向更有效的領域流動,有利于技術進步的加快,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有人認為,既然生產要素包括勞動,那么按勞分配應該包含在按生產要素分配之中,因而認為我國應該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而不是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這種觀點的錯誤在于:他們把按勞分配中的“勞動”與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勞動”混為一談,混同了按勞分配和按勞動力價值分配。事實上按勞分配中的“勞動”是指生產物質產品的活勞動,而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勞動”是指在勞動力市場買賣的勞動力。按勞分配包含了必要勞動價值和剩余勞動創造的剩余產品價值中應該享有的那一部分,而按勞動力價值分配僅僅是必要勞動價值(如果真的是勞資雙方“等價交換”的話)。

      其次,應該正確認識按生產要素分配不等于要素價值論。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由于資本家對資本、土地所有者對土地的所有權,基于這種法律上的財產權,他們享有對剩余價值的索取權,但并不能因此認定資本、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也創造價值。與此相反,要素價值論的最基本的觀點是土地、資本、勞動三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價值,現在還有人提出企業家作為第四大生產要素,把前三種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共同創造價值。他們提倡按貢獻分配,他們認為,資本、土地也要參與分配正是因為它們也參與了價值的創造。要素價值論把使用價值的生產和價值的生產、價值的形成過程和價值的增殖過程混為一談。

      為什么有不少學者信奉要素價值論?看似合理的要素價值論真的合理嗎?這就要求我們弄清到底是什么創造價值。此外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也要求我們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的認識。

      二、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本(主要是指企業家和技術創新者)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力資本創造的價值也越來越多,現代生產中體力勞動所占比重不斷降低、勞動復雜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不少學者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了懷疑。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該如何看待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不重視腦力勞動,認為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指的就是體力勞動。因而在知識經濟到來的時候他們提出:商品中所含的體力勞動的成分越來越少了,因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也不再適用了,商品價值應該從由勞動和勞動時間決定變為由“知識含量”決定、由知識來計量。事實上,馬克思從來就沒有忽略過腦力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清楚地論述到:“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總和”,[7]也就是說,無論是生產何種商品,都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生產的,只不過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所占的比例不同罷了。由于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體力勞動居于主體地位的時代,因而《資本論》中更多的是以體力勞動為例來分析。而現在腦力勞動取代了體力勞動的主導地位,出現了“無人工廠”、“生產自動化”,體力勞動的作用逐漸被人們所忽略了。對于這種生產方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有提及:“勞動表現為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相反地,表現為人以生產過程的監督者和調節者的身份同生產過程本身發生關系。這里已經不再是工人把改變了形態的自然物作為中間環節放在自己和對象之間;而是工人把由他改變為工業過程的自然過程作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無機自然界之間。工人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當事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8]在這里馬克思清楚地意識到了生產率的發展將使得體力勞動的主體地位會逐漸被腦力勞動所替代(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馬克思不可能詳細地闡述這一現象),但是這并不代表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論斷不再適用,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從始至終都包括了腦力勞動。歸根到底機器也是由勞動者勞動創造的;科技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這也是科技工作者大量腦力勞動的結晶。此外,如果不通過勞動將科技成果運用到生產中,科技的發展也不會對生產做出太大的貢獻。再者,前文引述的自動化生產方式所創造出的大量產品,是物質財富、是使用價值,而且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理論已經對勞動生產力與價值及使用價值的關系做了明確的論證。因此,產品的劇增并無法否定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性,在知識經濟的新形勢下,勞動價值論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商品的價值仍然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原理是不變的,只不過這種勞動具有高效性、高能性和高質性等新的特點。

      其次,應該搞清到底是什么創造了價值,正確認識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9]和“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10]馬克思強調“只有勞動才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用來估計和比較各種商品價值的最后的和現實的唯一尺度”,[11]也就是說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準確地說應該是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抽象的人類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里的勞動是指創造價值的抽象勞動而非具體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地說到“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12]雖然資本和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都參與了價值的形成過程,但是在價值的形成過程中,他們都不創造新的價值,僅僅轉移了原有的舊價值。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勞動不再僅僅是指體力勞動還應該包括腦力勞動,而且腦力勞動正逐漸取代體力勞動的主體地位。因此上述的抽象勞動應該包括更高層次的腦力勞動,即技術創新、知識應用、理論研究和企業管理等類型的腦力勞動。“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唯一源泉”是指僅僅靠勞動是不能創造財富的,財富的形成要求勞動、資本和土地三者相結合。這里的勞動是指創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因此說資本和土地參與使用價值的創造,參與了價值的形成過程是正確的,而說它們創造了價值是完全錯誤的。

      此外,還應該強調的是創造價值的只是勞動中的活勞動,物化勞動是已經凝結、物化的活勞動,是商品的價值。現代化生產中有這樣一種現象:活勞動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物化勞動(機器、設備等)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是物化勞動并不創造商品的價值。這是因為:首先,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也凝結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由活勞動創造;其次,這些生產資料是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縮短勞動者的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以此來增加勞動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它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因而創造價值的只是勞動中的活勞動。

      基于以上認識,在腦力勞動占據主體地位、信息技術和知識在生產過程中越來越重要的背景下,我們該如何認識企業經營者在生產中的作用以及他們該以何種形式參與分配?

      三、正確認識科學技術工作者和經營管理者的勞動

      當今科學技術工作和經營管理工作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使得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增加。這不僅僅是生產工人的勞動支出的增加,更多的是包括了科技工作者和經營管理者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所付出的大量的復雜的腦力勞動。由于企業經營者的經營管理才能是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能否大大加強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對科學技術工作者企業經營者的經營管理勞動做出全面的評價,提出相應的激勵措施。對此,《建議》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工作和經營管理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社會生產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對企業領導人能和科技骨干實行年薪制和股權、期權試點。”

      關于科技工作者的勞動的價值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察:一方面,科技工作者作為生產性勞動者,他們自身的勞動創造價值。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做過論述:“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腦工作,有的人當經理、工程師、工藝師等等,有的人當監工,有的人當直接體力勞動者或者做十分簡單的粗工,于是勞動能力的越來越多的職能被列在生產勞動的直接概念下,這種勞動能力的承擔者也被列在生產工人的概念下。”[13]由此可見,馬克思把科學技術工作者和經營管理者也看作是生產勞動者,從而也參與了價值的創造。而且由于科技工作者的勞動是一種復雜勞動,因此在同樣的時間內,他們可以創造出比一般勞動者更多的價值。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的勞動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以及創造社會財富中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科技工作者將先進的科技應用到生產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增加產品的數量,還可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因而,在評價科技工作者勞動的價值的時候,不應該僅僅根據他們的復雜勞動創造的價值的多少來衡量,還要看到他們在創造社會財富中的作用。

      關于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勞動的價值,如前所述,馬克思把經營管理者看作是生產勞動者。不過,經營管理者創造價值的勞動不同于一般工人創造價值的勞動,他們對于企業的作用也不同于一般工人。一般勞動者只是生產商品,不用承擔其他的壓力,但是經營管理者不僅要管理生產過程,還要決定該生產何種產品、該如何定價等問題。一個好的經營管理者可以挽救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與此相反,一個沒有能力的經營管理者可以使一個原本盈利的企業變為虧損。企業經營者的價值不僅僅是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有重要作用,還包括了對社會的影響(外部效應)。由于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的價值不僅僅是創造價值,還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承受了更大的壓力,他們從事的是更為復雜腦力勞動,是更多的自乘的簡單勞動,他們理所當然應該獲得比一般勞動者更高的報酬,這使他們自身人力資本價值得以實現。此外,為了防止“58”、“59”現象,為了調動經營者的勞動積極性,也應該使他們得到他們應該獲得的報酬,對經營管理者采取年薪制和股票期權制相結合的分配方法,以此調動經營管理者的積極性。對科技工作者實行科技入股制和年薪制相結合。

      隨著企業經營者的勞動價值不斷被人們認識和肯定,有不少學者提出私營企業主的收入全部是他們的勞動收入,沒有剝削的性質,從而得出“資本家養活工人”、資本主義社會是最優越的社會等等荒謬的結論。這不禁引起了對私營企業主收入問題的再思考。

      首先應該肯定私營企業主的收入里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勞動所得。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描述到:“利潤中也包含一點屬于工資的東西。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是作為勞動的管理者和指揮者出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說,資本家在勞動過程本身中起著積極的作用。……這種與剝削相結合的勞動……當然就與雇傭工人的勞動一樣,是一種加入產品價值的勞動。”[14]上面我們已經分析了企業主管理企業的勞動也是生產性勞動,因而私營企業主的勞動也創造價值。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私營企業主的收入中沒有剝削的成分,私營企業主的收入要大于一般的國企企業經營者,他們的收入中除了自己勞動應得那一部分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與資本投入相應的利潤收入。如前所述,資本(代表機器等其他生產資料)這種物化了的勞動本身是不會創造價值的,因此這種利潤收入是資本增值的結果,是通過剝削勞動者的剩余勞動得來的。

      總之,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私營企業主的收入中既有他自己勞動所得,也有剝削勞動者的剩余價值的部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單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第15頁

      [2]《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單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第15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92頁

      1、鄒東濤、范王榜:《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學習《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

      2、高尚全:《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中宏網

      3、衛新華:《論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載《宏觀經濟研究》2001.3

      4、企業家論壇:《關于企業家的價值》載

      5、王玉芬:《勞動價值論:勞動者的經濟觀》載《經濟問題》2001.4

      6、衛新華:《關于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問題》載《社會主義經濟理論》2001.4

      [4]《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單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第15頁

      [5]《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單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第15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92頁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90頁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人民出版社1972第218頁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75頁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7頁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0頁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0頁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100—101頁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19—220頁

      4338×亚洲全国最大色成网站|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码AV|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二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αv忘忧草|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亚洲图片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亚洲v高清理论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亚洲av片劲爆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系列|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亚洲男人天堂影院|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91|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888www| 亚洲最大免费视频网|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在线99|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亚洲AV无码AV吞精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三区 |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www在线播放|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