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導航設備產業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通過對世界造船業的形勢及我國造船業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得出船舶配套設備落后是我國目前造船工業發展瓶頸的結論;分析了中國企業進入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產業的形勢;確認中國企業應該進入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產業,為中國造船業及中國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并給出中國企業進入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產業之基本設想。
關鍵詞:形勢分析電子及導航設備造船業船舶配套設備本土化
作為船舶配套設施的電子及導航設備主要包括如下這些設備:中高頻組合電臺、INMARSAT-C/F/B/mini-M衛星通信船站、GPS、EPIRB、SART、氣象傳真接收機、AIS、SSAS、VDR、電羅經、船用雷達、多普勒計程儀、回聲測深儀、船舶內部通訊網絡系統及電子海圖等。目前這些設備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丹麥、挪威等;以及亞洲的韓國和日本,我國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這與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造船工業的迅猛發展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反差。
一、我國船舶電子與導航設備的研發、生產和本土化的契機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產業正在面臨著一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據稱,未來10年里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1]。但是,作為附加值很高的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仍然依賴進口,目前我國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本土化率不到10%,這無疑是中國造船產業的缺憾,中國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產業化已迫在眉睫。
自1996年以來,中國造船工業連續8年列世界第三[2];2003年全國造船完工量超過600萬載重噸,首次突破世界份額的10%;2004年造船完工量將占世界份額的15%;2005年造船完工量將達到世界份額的18%。但是,目前我國常規船舶國產設備的實際配套率只有30%左右,高新技術船舶國產設備的實際配套率僅20%左右,特別是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類更為突出,本土化率還不到10%。而日本、韓國的船舶配套產品國產化率高達90%以上。因此,專家警告說,如果我國船舶配套產業得不到大的發展,中國船舶制造工業將淪為“船殼工業”。最近,全國船舶工業行業管理部門提出《加快我國船舶配套工業發展的思路和建議》,提出了船舶配套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為加速我國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的研發、生產和本土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船舶電子及導航產業化不僅能加快國防的現代化建設,而且將推動造船工業的快速發展,還能帶來很可觀的經濟效益。
二、中國造船跨入高速增長時代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造船的年產量僅30余萬載重噸,列世界第17位。2004年中國造船開創了超出想象的興旺局面,據統計,2004年造船完工量突破800萬噸,占世界份額的15%;2005年造船完工量突破1000萬噸,占世界份額的18%以上;據國防科工委稱,到2015年將達到2400萬載重噸,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5%。
從2003年至今,世界造船業可以用“火暴”來形容。在上海,2003年12月28日中船集團與上海市政府合作斥資36億美元在上海長興島興建世界最大的年產800萬噸的造船基地;到2015年中船集團在上海的造船能力將突破1200萬噸。在渤海灣,中船重工正在環渤海灣沿海一線在建兩座30萬噸船塢的同時,爭取再上兩座大船塢;到2015年中船重工的造船能力將到達900萬噸。在廣州,中船集團與廣州市政府合作在南沙興建華南最大的修造船基地,預計2008年建成,造船能力將到達200萬噸以上。此外,在江蘇、山東、浙江、廣西、湖北、重慶等地都有自己的造船規劃。
從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歷程來看,中國已經迎來了造船業的蓬勃發展時期,未來20年將是中國造船業的黃金時代。造船工業的高速發展掀起了對船舶配套設備的極大需求,包括對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的需求。
三、船舶配套設備落后是我國目前造船工業發展的瓶頸
與造船業正在建設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快車道上飛奔相比較,作為造船業重要支撐的我國船舶設備配套業一直在走下坡路,國產船用設備的實際裝船率持續下降,我國船舶配套對進口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例如,在柴油機發電機組、機艙自動化及遙感、通信導航和吊車鍋爐等方面設備基本依賴進口;新船重工建造的30萬噸VLCC,國產設備僅占11.7%。技術含量越高的船舶國產設備的裝船率越低。據統計,我國船用產品的裝船率不到30%,而日本是98%,韓國是90%。船舶配套產品的落后,不僅將使國內船廠在參與國際競爭和承接出口船訂單時受制于人,同時大大降低了造船業的附加值水平,并且將對我國爭創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進程造成嚴重制約。例如,一艘船其配套設備產值占整艘船產值的65%,其主要利潤從配套設備進口流了出去。表面上看,中國造船位居第三,可從利潤上看,中國則是處于倒數的位置。專家指出,中國船舶配套業(其中,包括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的配套,而且是技術含量較高的配套。)發展不上去,勞動力價格優勢將會逐漸被抵消,從而降低國際競爭力。
四、我國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的發展現狀和市場機遇
船舶電子及導航配套設備的制造是我國船舶配套工業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我國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自主研制的項目僅有,磁羅經、陀螺羅經、計程儀、測深儀等,不到整船電子及導航設備的1/3,且國產設備均存在沒有核心技術、沒有品牌、沒有網絡,設備單一、不成系統、技術老化、工藝落后、沒有維修網點等突出問題,僅能在部分國內船舶上使用。海外少數發達國家的電子及導航生產廠商由于相對壟斷,在雷達、GMDSS設備[3]、羅經、自動舵等方面不愿意簽署專利協議,使電子及導航設備的生產引進專利協議談判具有一定的難度。
目前中國的造船市場為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提供將近每年10億人民幣的市場份額,修船市場提供超過每年10億人民幣的市場機遇,但90%均被進口產品壟斷。每年全球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需求超過250億人民幣。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關注這一市場,這也正是我國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的發展機遇。
五、中國企業進入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產業之設想
歐洲是現代航運業和現代造船業的發祥地。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強大的造船工業及船舶配套工業體系。近年來,雖然世界造船中心向東方轉移,但歐洲仍具有強大的船舶配套工業勢力,仍處于領跑地位。
日本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取代歐洲成為世界造船大國。主要是通過引進歐美國家的先進技術,實施保護改革,將船舶配套企業逐步整合,按專業分工形成集中生產優勢,加強協調,才得以使造船配套設備國產化率大幅度提高。目前,日本造船配套設備國產化率達98%。
韓國70年代建造的船舶幾乎全部使用進口材料和設備,到80年代韓國在引進設備和技術的同時,積極推進船用設備國產化,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減少進口,促進船舶配套工業的發展。目前,韓國造船配套設備國產化率已達90%。
中國船舶電子及導航產業化可以吸收日、韓發展船舶配套業的思路,采取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梯隊推進的方法。具體措施是:一、建立高水平的船舶電子及導航研發技術平臺;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及導航設備生產企業;三、協調電子及導航設備生產企業與造船、航運企業建立信息交流平臺;四、選擇引進國外電子及導航先進技術和知名廠商,五、推進電子及導航企業體制整合和多元化,六、以本土化擴充國產化內涵。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提高研發和生產的能力和規模,規范市場準入標準,從發揮勞動力優勢的環節入手,加快形成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爭取占據國際船舶電子及導航產業的制高點。
六、結束語
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面對國外強勁的競爭對手,從事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中國企業應當采取適合本企業戰略目標,增加投入,提高競爭力,趕超世界先進企業,才能夠在市場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贏得先機,保持企業的長期發展,為中國在船舶電子與導航設備的生產領域占一席之地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培舉.船舶配套高消費壓痛造船人[J].中國船檢,2004(10).
[2]崔連德.造船強國路漫漫其修遠[J].中國船檢,2004(2).
[3]楊廣治.GMDSS船用通信設備[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