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學素質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素質教育提了這么多年,為什么遲遲落不到實處?“應試教育”的弊端被口誅筆伐了這么多年,為什么“討”聲依舊。本文如實反映了我國中小學目前在推行素質教育過程中出現在廣大的中小學生中的問題,深刻披露了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素質教育“應試教育”
一、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由于照搬了前蘇聯的國家主義教育模式,
加上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的限制,我國長期實行的是“精英教育”的體制。此后,考試就成為人才選拔的唯一方式。那種體制也被人們稱之為“應試教育”。在過去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應試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體制也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為經濟文化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推進,它越來越暴露出諸多的局限和弊端,尤其表現在對社會主義新人的培育上。為此,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我國及時著手進行教育改革,并針對性的提出了素質教育這一新的教育觀念,新的教育體制也是圍繞這一全新的教育觀念來建立的。素質教育,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兩個“面向”,即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各個方面。素質教育在我國推行已經有十多年了,各地的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以往一切圍繞分數轉、一切圍繞升學轉、一切圍繞高考轉的不正常狀況。但其效果并不太理想,而且它還和“應試教育”相互交織,形成了一種教育畸形,給社會帶來了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
(一)中小學生中出現了普遍的厭學情緒
在目前的中小學生中,厭學絕不是個別現象,在農村中小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中,情況尤為嚴重。在筆者調查的幾所農村中學里,對學習有濃厚興趣的不足三分之一,但對學習感到厭倦的卻超過了三分之一,其余的則是得過且過。城市中的中小生學生厭學狀況也令人堪憂。這種現狀是讓人觸目驚心的,也是與素質教育要實現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初衷背道而馳的。
(二)應試教育造成了學生的畸形發展,壓抑了青少年的個性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廣大的中小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他們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開始承受著學習和考試的壓力。為了達到社會的、學校的、家長的唯獨不是他自己的功利性目的,他們放棄了本應享有的快樂時光,犧牲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只能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而且是集中在有限的幾門“重點”考試科目上。至于其它的科目,則是無力顧及(最后他們也被淹沒在這種功利之中而發展為無心顧及),更談不上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由于成長空間受到壓制,他們的個性被壓抑而得不到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都大大降低。在筆者調查的幾所城區中小學中,素質教育并未得到徹底貫徹,實際上是徒具素質教育之名,而行的是“應試教育”之實。農村中小學的素質教育推行情況就更毋庸多言了。說得夸張一點,學生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受“摧殘”。
(三)造成了大量與教育不當有關的社會問題
屢次見諸報端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自殺現象所折射出的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的青少年犯罪,等等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與中小學“失敗”的教育有關。據網易網站報道,廣東初一一男生因偷竊而自殺,寧夏一高二女生因多重壓力而自殺,陜西安康連續發生兩起初中學生服毒自殺,如此等等極端的例子,更是直接地暴露出目前教育的“失職”。也許這些事件的發生,是由于這些學生自身存在心理問題,或者有更深層的社會原因,但教育無論如何都是難辭其咎的。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當然,上述問題的存在,并不是素質教育惹的禍。相反,正是由于素質教育貫徹不力而造成的。那么,我們的問題出在哪里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應試教育”的影響依然存在,而且相當強大之所以出現可怕的、普遍的中小學生厭學情緒,是由于他們學習的壓力過大而不堪重負。而這種壓力就來自于考試。在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好工作、好前程這樣一個鏈條上,考試被賦予了決定命運的意義,我們的教育能不唯其馬首是瞻嗎?誰還有膽量和勇氣去搞素質教育呢?誰也輸不起。這種惡魔般鏈條的存在,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國目前不合理的教育體制造成的。
(二)社會、學校、家長對教育的功利性態度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當今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把精力放到發展生產力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上了,在某種程度上就忽視了教育的發展,因為教育是不能夠在短時間里產生收益的,并且它的收益不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重視教育的某些政府,關注得更多得也只是它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功能,而忽視它的文化傳承功能和培育現代型新人的功能。對學校而言,學生的成績和中高考的升學率,關乎它的生存和發展,因為上級考核和社會評價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看的就是這個。其結果,學校對素質教育只能是欲行又止,或者是徒具素質教育之名,而行“應試教育”之實。我們的家長,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也不斷地給自己的孩子施加壓力。有的家長是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傳統習慣的影響;有的家長自己沒有受到好的教育,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還有的家長是教子無方而受從眾心理的影響;更多的家長則是看到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為了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光明的未來。這些功利性的態度,必然催生出功利性的教育,廣大中小學生個性受到壓抑、得不到全面發展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三)素質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又受到的“應試教育”強大擠壓為貫徹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教育部進行了課程改革,重新編寫了教材。新課程適當拓寬了知識面,同時適當降低難度。然而,事實是學生學習的內容增加了,但由于應試的需要,實際教學中難度并未降低,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負擔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這就告訴我們,在“應試教育”的藩籬內,決不會搞出成功的素質教育。
三、應對策略
基于以上的原因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推行素質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僅僅是素質教育推行不力造成的,而是有著錯綜復雜的原因的。所以,問題的解決自然也不能囿于素質教育的范圍,而應該從教育發展全局、甚至社會發展全局出發,來尋求問題的解決。在根本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必須對我國目前的現行教育體制實現根本性的變革,否則不僅觀念難以轉變,而且極易反復。
(一)進行高等教育改革,同時改革現存的招生考試制度
改革后中國的教育制度的情形我認為可以參考美國的教育制度:有多個考試機構;統一的全國考試每年舉行多次,并且成績僅作為參考;學校具備自主考試招生權力;公立的教學系統可以向大多數學生提供價格合理的教育;優秀的私立學校可以向非凡出眾的學生提供精英教育;其他一些私立學校則具有較強的市場適應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掃除民辦教育發展的障礙,大力發展多種高等教育模式,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在高等教育領域,自主考試招生以及獨立文憑的發放權利將會使高校之間產生異彩紛呈的競爭局面,各高校將會更加注重學術的發展自身特色的建立。這樣一來,高等教育教育從內容上將會有豐富的增長。在沒有了統一的升學制度的制約下,藝術、音樂、體育等等方面的以志趣為主導的教育需求將大大增加,這就為中小學的素質教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也為中小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只得一提的是,高等教育和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僅僅局限在教育領域是很難成功的,我們必須改革現存的重學歷輕能力的人事制度,轉變到以能力為主、兼顧學歷上來,為高等教育和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就業環境。進行高等教育改革和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就能使高考這個過去“千軍萬馬”拼命去擠的“獨木橋”,變成暢通的寬闊大道;就能使廣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志趣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成才的高等學校;就能使他們有多種考試的選擇,有多次考試的機會。這樣,就能大大減輕他們的學習和考試壓力,使他們由被動的“厭學”變為自主的“樂學”。
(二)優化教育結構,為學生成才提供多種途徑
我國目前比較重視的是普及義務教育和發展高等教育,相對忽視了高中階段教育和職業教育。這就使得中考幾乎具有了和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為制約素質教育的又一瓶頸,使素質教育不能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中一以貫之;使得學生似乎除了升學便別無它途。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一方面擴大規模,另一方面,“去重點化",從而減輕中考對學生的壓力。同時,加強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拓展學生成才空間。中學生除了升入高一級學校之外,還可以選擇進入中、高等職業學校或接受職業培訓,為就業作準備。這樣一來,學生的成才就有了多種可能,就能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的壓力進一步減輕,對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充分享有本應屬于他們的快樂時光,擁有寶貴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才會保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才能有豐富的想象力,也才能有不竭的創造力。
(三)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好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好工作、好前程這樣一個魔鬼般鏈條的存在,無疑催生了人們對教育的功利性態度,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和考試壓力。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國目前的教育資源分配很不合理。要消滅這一怪圈,就必須“去重點化”,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資源,使各級同類學校得到大致均衡的發展。
(四)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兩個“面向”以上所講的一切,都是要使素質教育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和重壓,但僅此是不夠的,要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它自身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需要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城市中小學已經獲得了相對較多的投入,在繼續跟進的同時,要把投入重點放在農村中小學,使它們也能擁有實施素質教育必備的各種硬、軟件設施。在政府主要負擔投入的同時,要充分吸引民間投資,大力鼓勵和支持各層次的民辦教育發展。這樣既能彌補政府投入之不足,又可以形成競爭,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均衡分配。其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同樣,發達地區、城市中小學由于各種有利條件,已經吸納了比較優良的師資;相反,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小學則由于各方面的劣勢,造成了一方面師資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師資參差不齊的狀況。為此,一方面,要加強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小學的師資培訓力度;另一方面,要改善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小學的條件,吸引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只有擁有高素質的師資,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再次,在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同時,要加強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的研究。
新的教學內容沒有新的教學方法作指導是難以成功的。我們反對“應試教育”,反對把考試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但我們不能完全拋棄評價。對素質教育,我們仍然需要建立新的科學的評價體系來進行評估,以利于更好的推進素質教育。最后,素質教育要逐步推進,不能急于求成。一是“,應試教育”的慣性和消極影響,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消除;二是,我國的生產力總體水平仍然比較低,而且發展又極不平衡,存在巨大的地區和城鄉差距。所以,我們要在條件具備的地方,加快推進素質教育;帶動條件較差的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小學的素質教育逐步開展。通過長期間艱苦的努力,最終實現公平公正的兩個“面向”。上個世紀初,魯迅先生在揭露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時,曾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今天,面對這“摧殘”人的現代科舉制度——“應試教育”體制及其考試制度,我也禁不住要發出同樣的吶喊——“救救孩子”。改革長期存在的一種教育體制,推進真正的素質教育,不但需要時間,更需要勇氣和決心。事因其艱難,更顯其意義;不因其久,而能坐以待之。希望本文,能喚起真正的行動。
參考文獻:
[1]高少林.論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兩大瓶頸.教育研究.人民教于出版社.
[2]朱哲.教育思想簡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郝德永.烏托邦——當代教育德品質.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版).2003(10).
[4]顧明遠.中國考試制度改革的出路何在.湖北招生考試.2003.
[5]秋雨.中國教育制度的瓶頸.網易.2005年6月13日.
[6]胡星斗.討伐中國教育制度.網易.2005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