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教學計算機基礎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計算機基礎教育面臨的問題
這門課程是一門應用基礎學科,有兩個顯著的特點,是課程內容的應用和變化。雖然高校在不斷探索教學模式和改革計算機課程,計算機基礎教育目前仍然面臨一個嚴峻的形式。基本上來說,在計算機基礎教育方面的問題如下。
1.教學內容還不能很好地適應職業和社會需求。計算機教學需要一個內容創新、適用性強、水平適宜的教材。但是目前計算機教材很難跟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不能充分反映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特點。通常,本科教學重在理論知識,創新性和實用性非常缺乏。
2.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之間的矛盾。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只依靠書本和教室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在很多學校,大部分教室只注重課堂教學,而忽視了實踐課程。因為缺乏實踐教學安排,學生只能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論,但不能處理實際問題。這種方法也不能滿足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需求,并且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
3.教學力度不足。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如何使用電腦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這需要計算機教室不僅有扎實的計算機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還要掌握新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教師的理論更新沒有跟上時代的進步,致使他們的學生畢業后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
4.滯后的評測方法。目前,計算機水平評估方法是以理論考試為重要部分。雖然大學已經做了一些改革,添加了一些實驗測試分數,但這些只占了一小部分。事實上,一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非常強,他們會試著做一些創新的嘗試,但是在理論測試中,他們可能會表現得并不讓人滿意。或許占主導地位的理論測試方法更適合其他的學科,但是在計算機技術方面,理論和實踐應當處于同樣重要的地位。
二、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方案
1.教學內容改革。隨著國家大力推廣計算機教育,學校對計算機教育也是相當重視,目前大部分大學都開設了“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必修課程來對大一的新生普及計算機的基礎知識,該課程面向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授課內容大同小異,基本為講述計算機的發展、軟硬件組成、Office軟件的基本使用、網絡基礎知識以及IE操作等方面的內容。然而隨著近年來計算機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高校堅持對大學生進行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必要性不大,這些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需求,并且嚴重滯后于社會的發展和計算機軟硬件知識的普及。目前所進行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方面內容大多數是以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操作基礎,Office辦公軟件(Word、Excel、PowerPoint),多媒體技術及應用,常用工具軟件,C語言程序設計等為主。如上文提到,這些科目大多在學生進入大學之前都已經有所接觸,甚至很多學生已經可以熟練掌握了,這些課程的再次教學不能滿足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可以從就業市場直觀地觀察出來。目前我們所了解到的,關于計算機方面知識,一般用人單位比較看重兩個方面: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和計算機操作系統。關于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和計算機操作系統這兩個方面,大多數學校開設的課程只有C語言程序設計和操作系統。在全球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的產業環境下,Java更具備了顯著優勢和廣闊前景。Java更適合團隊開發,軟件工程可以相對做到規范,這是一個很難比擬的優勢。將目前最新的MCC(MobileCloudComputing)、Ubuntu等課程納入教學,可以供感興趣的學生選擇,對滿足以后用人單位的專業需求有很大幫助。
2.教學方法改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姆提出了一種學習理論。他認為只要我們提供適當的教材和適當的幫助,并且給每一個學生充足的教學時間,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完成學習任務或者達到明確的學習目標。基于這個理論提出了一種分層教學理論。分層教學充分利用教學測評作為一種衡量的標準來確保教學質量。它解決了統一教學和學生個體差異的矛盾,并且同時解決了傳統教學理論和現代教學理論之間的矛盾。在計算機基礎教育中應用分層教學方法,將會克服教學內容和學生興趣之間的矛盾,還將克服學生掌握知識程度不同的矛盾。要以學生為起點,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滿足學生的不同的學習需求。與此同時,計算機技術已經成為很多專業課的有機組成部分,適應各專業對計算機的知識、能力的不同要求,能夠教會學生使用計算機知識解決本專業領域中的問題顯得越來越迫切。很多學校在教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采取統一教學的形式,導致計算機基礎教學不能與后續的課程和以后的工作有效地結合。這也是對教學資源的浪費。同時,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和學習期望,高校可以開設一些綜合性、開放性的實驗課題,供學生憑興趣自行選擇。這些不同課題的設計,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并且可以將這些開放性實驗設為學生的特別成績,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
3.教學模式改革。一般情況下,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都在教室中進行,同時將講課內容用多媒體投放在屏幕上,在這種課程上,學生只負責聽教室講解和看教室演示。這種教學模式只適合一些理論基礎知識,但計算機技術是理論和實踐兼備的,這就說明這種聽和看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在傳統的計算機實驗課中,通常都是由教師給出實驗任務,學生完成實驗任務后交給教師檢查。隨著教學人數的增多以及課程進度的加快,這種方法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教師不能在一個課時中完成對每一位同學的指導檢查,而天生的惰性也導致很多學生互相抄襲,馬虎完成實驗任務。要改善這種情況,必須對教學模式進行改變。教師可以改變教學的方式,設立一些開放性的實驗課題,對學生進行分組,同一個團隊的學生合作完成某一個課題的具體設想、設計和開發。在每一個實驗課結束的時候只需要對該課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歸納,在課程結束的時候將本團隊完成的整體設計成果上交,每一位同學注明自己所負責的部分,教師對此作業成果進行檢查,也可以通過檢查結果了解各個同學掌握的情況。同時,隨著網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步凸顯,高校也可以合理應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比如在網絡上共享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直接下載教學資料等。在課程結束之后將優秀的作業在網上共享,供學生從中學習一些好的方法和技巧,同時也可以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
4.師資力量及教材改革。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對教師的要求也很高。專業計算機技術的教師應當時刻跟緊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時刻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高校應該增加投資,加強培訓對教師的教學管理。不僅要吸取新的年輕教師來充實自己的師資隊伍,同時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為教師創造有利的條件,供他們繼續學習新的知識,來適應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趨勢。雇傭專業的教授舉辦學術講座拓展教師的視野;組織一些教師進行實踐工作研究來充實他們的經驗。同時高校也要時刻更新教材庫,要獨立準備實踐課教學資料,也要選擇優秀的基礎理論教學資料。對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方面,應當派出專業的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的審核,并及時匹配合適的教學資料。
5.教學測評改革。傳統的考試方法就是我們熟知的發下試題,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交上試題答案。這種評測方式適合一些重于理論的課程,并不適用于理論和實踐兼重的計算機技術教育。2012年舉辦的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改革與發展高峰論壇提出了一個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大學計算機教育及課程建設的議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周以真指出: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求解、系統設計、人類行為理解等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周教授認為:計算思維是人的思維,而不是計算機的思維,也不意味著能為計算機編程,更不意味著機械重復的刻板技能,而是數學和工程思維的互補與融合。計算思維是從學科思維這個層面直接討論學科的根本問題與學科的思維方式,而計算機方法論則是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討論學科的根本問題和學科形態。除了對計算機理論知識的紙上測評,應當將計算機的實踐課程得分計入學生的總成績,并且為學生準備開放性實驗課題,在學生完成此類開放性實驗后,根據檢查結果也可以計入學生的總成績。這些實踐課程,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性,同時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近年來國家加強計算機教育方面的支持,各高校也對計算機教育非常重視。計算機基礎教育是高校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基礎部分,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學措施的改革來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們希望通過一些對教學方面的不斷改革和探索,能夠讓學生更方便,更充分地掌握計算機技術基礎內容,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王堃徐賀歐陽志友單位: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