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學班級管理的班級文化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班級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0世紀90年代至今,構建班級文化普遍被教育者們關注,從其理論被不斷豐富、實際運用被投入實施規劃來看,其發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班級文化的構建在實踐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結果存在偏差。其一,班級文化構成形式單一,如部分教師單純的把班級文化當做教室布局或者設立口號、學習目標等來實施。其二,班級文化缺乏人文性,過于追求功利名譽等所謂績效,造成班級文化流于形式。其三,班級文化發展失衡,如學生對班級文化產生抵觸情緒,導致原本構思合理的班級文化脫離了正常發展軌跡,造成不良風氣。這些問題都會對學生思想、心理、行為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其不良習慣及作風的形成,直至影響學生未來成長發展。
(一)內部因素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包括三點內部因素。
1.對班級文化概念存在誤解班級文化存在多種呈現方式,包括班級環境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等。環境文化是指如班級布局、教學設備、等物質構成的形態特點;行為文化指的是班級內開展的各項活動,反應出教師的管理水平及學生的意識水平;觀念文化是指班級成員逐步形成的,比較一致的理念、態度及價值觀,優良的班級文化需要這些內容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學生心理狀態不穩定處于中小學年齡階段的學生在生理、心理上均處于變化期,思維和行動上都存在不成熟的表現,因此其人格都存在暫時不平衡性,隨之出現各類心理問題,學習動力不足,自控能力差,各類抵觸心理等,都會影響到個人行為,而由此導致的負面情緒及行為若不及時給予疏導,甚至在班內產生從眾效應,則必然會影響到整個集體,造成不和諧的班級文化。
3.教師管理理念較陳舊部分教師理念上的落后必然也導致其在管理班級的方法上存在弊端,從而造成畸形的班級文化。如過度運用傳統的班級管理方式強制性控制學生行為或思想,甚至采取軍事化管理,雖然該種方法能夠約束學生遵守規章條例,似乎能達到嚴紀律、正學風的效果,但實際上這種效果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大部分情況下并未使學生內驅力得到提高。而且,用該種方法灌輸的潛意識“服從”遏制了學生自由發展空間以及寶貴的創新精神,對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是得不償失的。除此之外,還存在一切以成績論之,如按成績分配學生座位等情況,雖然其出發點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但實際上是對學生的一種隱性分層,而處于“下層”的學生心理則會受到不良影響,甚至出現功利化導致的惡性競爭以及官僚主義傾向等。
(二)外部因素產生不良班級文化的原因還存在三點外部因素。
1.教學目的偏差雖然我國極力倡導素質教育已有許久,在學科理念、教學方法、教育結構體系、運作機制等方面也在嘗試改變,但縱觀我國整體教育結構,目前所實施的大部分教育依舊是應試教育,在此大環境背景下導致教學目標的偏差,將考試成績及升學率作為績效評估標準,將學生優秀與否單純以成績論之,則必然會造成班級文化從精神思想上被束縛,其構建成果也必然會錯失了原有功效。
2.教育公平問題目前我國依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現象,除去地域差異,單從教育組織的最小單位班級來看,部分班級內部也會存在由于學生的成績好壞,學生是干部與否,學生的智力高低甚至家庭條件背景而產生的教學不公平性,而該種不公平性會在導致學生個人人格缺陷的同時,令集體產生不良風氣,因此這種不公平既是班級文化的體現,也是令其發展偏差的因素之一。
3.社會環境影響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科技成果日新月異,技術成就滲透入各行各業,由此帶來的信息泛濫令學生更容易接觸到各類不健康思想,而處于中小學年齡階段的學生還沒有成熟的明辨是非能力,因此造成的盲目跟風,陋習行為,精神頹廢等現象也會令班級文化沾染負能量。
二、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的路徑探究
如何構和諧優良的班級文化,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思考。
(一)轉變班級文化建設主體,融入“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
目前,以學生為中心已成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但在實踐過程中該理念卻難以完全實現,究其原因在于學校教育受到了我國宏觀教育體系的限制。教育體系離不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中國的教育體制深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學生相較于人才,更像是用統一模具被批量生產出來的同類產品。雖然目前中國的教育理念在當前已有了先進發展,并在日益完善,但現實中產業結構的升級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上人口壓力的倍增,又使就業競爭局勢日趨嚴峻,重學歷現象逐漸嚴重,教育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不得不迫于現實的升學需求而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生中心理念。值得慶幸的是,雖然在宏觀教育體系中無法完全實現該理念,但從微觀上看,班級作為教育組織的最小單元,以學生為中心卻是能夠實現的。在建設班級文化的過程中,可以轉變傳統上的教師職掌地位,將學生作為班級文化構建的主體,能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鍛煉其各方面能力,加強師生交流。舉例來說,可令學生共同制定班級規章,必要時教師可與學生共同商討做出適當調整,如此相較于學校或教師的硬性規定條款,該方法必然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執行效率也會有所提高;又或讓學生自己布置班級環境,繪制黑板報,書寫學習標語,創立讀書角英語角等,讓自身創造性得以發揮的同時營造出和諧的班級氛圍,使學生在感官上受到正面感染力,覺得課堂學習不再是枯燥的事情,并提升集體觀念,從而為構建班級文化打下結實基礎。
(二)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將構建班級文化融入管理過程
教師的素質水平高低對于班級文化的優劣與否至關重要。《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也指出:“教師是教育的根本,師德是教師的靈魂,要創新師德教育,引導教師樹立遠大職業理想;加強師德宣傳,營造尊師重教社會氛圍;嚴格師德考核,促進教師自覺加強師德修養;突出師德激勵,促進形成重德養德良好風氣;強化師德監督,有效防止失德行為規范師德懲處,堅決遏制失德行為蔓延;注重師德保障,將師德建設工作落到實處。”教師作為構建班級文化的成員之一,其個人必須經過全班成員整體的認同,融合成班集體共同追求,才能真正成為班級文化的組成因素之一。由于教師依舊在中國大部分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教師的思想品德、言行舉止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班級文化的組成──學生個體的價值觀及行為特征,而在班級文化的構建過程中,教師也需要用其教育理念來引導班級文化的最終形成,使之符合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充滿正能量。具體到實踐中,班級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其自身也需要經歷時間的不斷打磨與調節而形成,因此在學校的日常班級管理過程中就需要融入構建和諧班級文化的思想。班級管理的過程包括計劃,實施,檢查和總結四個環節,在管理計劃階段教師就應開始思考要構建怎樣的班級文化,從而依據構思來制定具體目標及實施步驟,如在教學過程中,可適時改變傳統教學方法,通過運用主題教學、情境教學、快樂教學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或在學生工作中,主動與學生溝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而非用制度條款束縛其行為思想,成為真正的引導者而非灌輸者,最終在檢查階段不斷調整,在總結階段去粗取精,從而創造優良的班級文化氛圍。
(三)適時開展多類課外活動,將素質教育理念融入班級文化
課外活動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外進行的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能夠極大的豐富班級文化內涵,它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與深化。對于學生個人,課外活動能令學生獲得豐富課外知識,積累實踐經驗,激發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強其身體素質,發揮個性特征,形成健康人格;對于班級整體,課外活動給班內學生提供了一個互助合作的有效平臺,學生社交能力、集體意識的提升都有利于樹立和諧班風,共同構建優良的班級文化。目前,部分課外活動如運動會、手工課等已較為常見,也有一些學校會定期組織藝術節、體育比賽等活動豐富課外生活。但實際上,中國中小學的課外活動實施水平由于思想認識不足、場地經費限制等原因,相較于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中學,依舊在次數上落實極少,如校內課外活動時間較少甚至被占作上課時間、校外實踐時間更多被家長忽略或被占作上培優班等,在質量上存在缺陷,如設計理念缺乏特色性、實施過程缺乏樂趣性、活動內容缺乏實用性等。教師在班級管理時需重視課外活動對構建和諧班級文化的作用,由于班級單位較小,實施課外活動相較于學校能夠更具有靈活性,也更容易避免這類缺陷,具體實施可將課外活動的目標形式與自身學校特色資源聯系起來,利用實驗室、計算機室、圖書室,或幫助學生建立興趣小組,自創教學活動內容,還可向學生征集課外活動的建議,再加以結合不同學科背景,做到寓教于樂,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綜上所述,班級文化既是中小學管理質量優異與否的體現,也是促成其中小學班級管理機制高效運作的基礎之一,其通過對學生精神上的隱性影響及正面引導,對學生行為既存在無形約束也倡導思想自由,形成穩重與活躍,寬松與嚴格的有機統一。將構建和諧優良的班級文化作為中小學班級管理目標之一,加以“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相佐,提升教師理念層次,豐富教學內容,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更好落實素質教育的內涵建設,為中國培養全面化的發展人才。
作者:杜國富單位:鶴峰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