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老人醫療護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規范化的養老院模式
1養老院的布局和環境
澳大利亞的養老院遍布每個社區,例如,158萬人口的南澳大利亞有各種類型的養老院接近300家[3]。養老院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護理人員根據老人的不同喜好協助裝飾房間,注重營造家的氛圍。老人一般都喜歡在房間的四周擺放各種家庭照片,墻上掛一些裝飾畫。有的老人房間有書柜,存有大量的圖書;有的喜歡收藏DVD;還有的帶來自己做的工藝品。總之,每個房間各有特色,反映出主人的愛好、文化背景的不同。
2豐富多彩的活動
無聊、孤獨、無助是困擾所有養老院的三大問題,對老人的生活質量影響很大[4]。針對這些問題,養老院采取了多種措施。每個養老院有專職工作人員,制定月、周、日的活動安排。例如筆者所在的ChurchillRetreatNursingHome每天安排不同的活動,包括Bingo游戲、猜字謎、講故事、看電影、打保齡球、傳球等。每周有理發師來養老院為需要理發、燙發的老人服務。針對老人的宗教信仰,每周安排牧師到醫院來做禱告,滿足老人精神需求。在母親節、圣誕節等重大節日,養老院會邀請家人來養老院聚餐、聯歡;周末會有樂隊來為老人義演。老人生日,養老院會準備蛋糕,安排生日聚會,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可參與生日的準備工作。
3護理人員的構成
【論文關鍵詞】老年護理保險;居家養老;社區服務
【論文摘要】上海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護理需求增加,如何保證“老有所養”成為一個急迫的問題。與此同時。家庭結構的變遷、人口流動性的加大,傳統的家庭照顧模式又面臨挑戰。醫療護理與生活護理的邊界不清,帶來過度住院問題,造成醫療保險基金的嚴重壓力。建立老年護理制度,成為探索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一種途徑。
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進步,人口預期壽命不斷提高,同時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導致中國從1999年末就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社會的護理需求日益緊迫。
1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家庭養老難以為繼,而設施養老不僅不符合中國人“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且嚴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養老機構560家,床位6.98萬張。設施養老供求之間存在較大矛盾,只能以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方式應對未來更為嚴重的老齡化趨勢。即使在發達國家,也以居家養老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國95%的老人過著家庭生活,英國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養老院里,因此,我國探尋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模式就成為一種必然。發達國家在以居家養老為主的同時,也建立相應的服務機構,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種服務,進行社區照顧,這種家庭與社區結合的模式可以作為我國養老模式的借鑒。
目前我國社會化的居家養老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老年護理服務提供不足;二是護理費用負擔沉重。據老齡辦13前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顯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滿足率卻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務滿足率為22.61%,護理服務則僅為8.3%。居家護理不足,導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醫院護理代替居家護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絕出院的情況經常發生,理由就是出院后無人照料。僅以上海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基金為例,其所負擔的上海城鎮在職職工和退休職工的醫療費用比為1:3.5,醫改實施前為1:2。對2001年_2o07年醫保支付范圍內醫療費用分析可知,在職職工與退休職工的門診次均費用無顯著差別,而住院次均費用有顯著差別。老年人醫療費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規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護理途徑而過度住院,造成醫保基金的浪費。由于醫療護理和生活護理往往并無明確的邊界,導致監管困難,而過度監管又會造成社會矛盾,因此,為控制過度住院的費用必須另辟蹊徑。
1基本資料
老年一科共有護士22人。年齡20~48歲。工作年限1~30年。文化程度:中專15人,占68.1%;大專5人,占22.3%;本科2人,占9%。職稱:護士14人,占63.6%;護師4人,占18.2%;主管護師3人,占13.6%;副主任護師1人,占4.5%。在科老人:75人。
2愛心護理模式的構建
2.1愛心護理模式的內涵及要求:愛心護理模式體現的就是“醫治與療養相互結合”的理念,即為老人提供長期的護理照料,它適應我國老齡化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可滿足年齡大,身體狀況差、家中又無人照料的老人的需求。我們要為來醫院入住的老人提供愛心及親情護理服務,使之倍感家的溫馨;同時要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改變其不良的生活行為和方式,從而達到增進健康,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的目的。
2.2加強崗前培訓,夯實護理業務基礎:為新進護理人員進行崗前培訓,同時邀請專業人士進行禮儀等方面培訓,進而規范言語行為,提高護理技能。以甜美的微笑、認真的傾聽和溫柔的話語接待每一位老人;用四心(熱心、耐心、細心、愛心)去關愛他們,使其感受到家的溫馨。為提高護理人員業務素質,把護理骨干送到疆內外綜合醫院進修和學習。
2.3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將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作為一項長效機制,經常組織護士進行相關話題的討論,如“假如我的父母在老年科”“如何更好的為老年人服務”等,使護士明確人性化服務的意義和目標,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
摘要:南通市早在1982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比全國提前17年,現如今,南通市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數超過了全市人口總數的1/4,也就是說,每4位南通市市民中,就有一位60歲以上的老人。而且南通市人口老齡化趨勢保持上升態勢,預計到2030年,老齡人口數將超過全市人口總數的35%。隨著南通市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對養老護理新模式的探究逐漸成為熱點,在此情況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得到良好發展。本文將對人口老齡化趨勢下的南通市養老護理新模式進行探究。
關鍵詞:南通市;人口老齡化;養老護理;新模式
1前言
在我國,家庭養老長期占據養老模式的主流地位,但隨著城市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家庭養老負擔日益沉重,難以保證給予老年人周到的關照。因此,新養老護理模式的開發尤為緊迫,應加強相關方面的研究力度。
2南通市的人口老齡化趨勢
人口老齡化是南通市幾十年來的主要社會問題之一,早在1982年,南通市的老齡人口數量就超過了全是人口總數的10%,提前全國17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三十多年來,南通市的老齡化發展趨勢逐年加重,老齡人所占的人口比例逐年上升,由此導致南通市家庭出現小型化、結構少子化和年歲高齡化發展趨勢。尤其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越來越多,到2013年時,南通市的百歲老人也突破了千人大關。雖然南通市經濟發達,生態環境良好,而且具有濃厚的養老氛圍,但是高齡老人的機體能力不斷下降,逐漸喪失了自主生活能力,但同正常人一樣具有多方面的生活需求。傳統單一的家庭養老模式難以應對南通市人口老齡化趨勢,對新養老護理模式的探究十分緊迫。
該法規定,在制度實施后要以五年為目標進行重新審視。于是在2005年6月和2012年4月,針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日本政府兩次對《護理保險法》作出部分修訂。保險的對象及費用負擔護理保險的對象為所屬市町村范圍內居住的40歲以上的居民,當其處于需要起居護理或日常幫助狀態時,可以得到護理保險服務,前提是無論是否利用都需要終生強制繳費。其中又分為兩種被保險人:一是65周歲及以上的老人,稱為第1號被保險人,他們根據收入繳納保險費,每月養老金在18萬日元以上的人,保險費直接從養老金中扣除,另一部分收入較低者則須向市町村直接繳納保險費。二是年齡在40周歲到64周歲之間的居民,被稱為第2號被保險人,他們的護理保險費根據已加入的醫療保險進行推算并與醫療保險費一并繳納。無論是第1號被保險人還是第2號,當其利用護理保險時產生費用。在費用的負擔方面,被保險人需自己負擔護理費用的10%,另外90%由護理保險負擔,這部分費用一半來源于被保險人繳納的保險費,另一半則是公費(這部分國家負擔50%,道都府縣與市町村各負擔25%)。護理保險服務的認定接收程序當被保險人需要護理時,可由本人或其家屬向市町村提出認定申請。
日本護理保險制度的主要內容
所有第1號被保險人均可提出申請并獲得護理。制度對第2號被保險人設置了認定條件,僅限于因初期癡呆,腦血管等老化而引起的15種包括腦血管疾病、初老期癡呆癥、糖尿病合并癥、帕金森病、閉塞性動脈硬化、骨質疏松癥引起的骨折、慢性阻塞性肺部等疾病導致生活自理障礙才可提出申請,具體的護理資格認定及申請程序為:(1)本人或家屬親自或委托社區機構內社會工作者向市町村護理保險管理機構提出護理申請;(2)市町村調查人員入戶調查,做出首次認定。調查的內容和項目按全國統一標準制定,共85項:73項為基本調查項目,主要涉及有關本人的基本信息、本人現在的生活狀況、申請人健康方面的問題、自理的程度、接受外界服務的狀況,以及家中主要護理提供者的狀況等;另外12項是特別醫療調查,內容主要涉及申請者的疾病及醫療狀況2;(3)根據主治醫生對被保險人出具的體檢證明,提出審查意見;(4)市町村護理認定審查委員會根據上述兩次調查做出二次認定。
不同等級所能利用的護理服務不同,保險費負擔額度也所有差異。制訂護理計劃以及護理保險服務。經認定可以接受護理保險服務之后,被保險人可以自己選擇比較信賴的護理保險機構或專業人員幫助制訂護理計劃。護理保險提供的服務具有綜合性,涉及到醫療、保健、福利等各領域。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居家護理服務,是指被保險人大部分時間在家中接受護理服務。主要服務對象是那些護理需求少、主要需要身體護理的被保險人。所享有的服務可以是由相關機構派出家庭護理員提供上門照料服務以及生活支援,也可以是短期入所護理服務,即老人暫時性寄托或住在社區的設施中并接受相關的日托護理服務。這些社區內設施包括老人日托所、老人活動中心、醫療診所、保健康復中心、老人院等。他們提供的服務主要是日托照顧,即為日間家中無人照顧的癱瘓老人、癡呆老人等提供日間照料,包括飲食、入浴、排泄、技能訓練等。4另一類為設施護理服務,是指被保險人入住到護理設施接受護理員護理服務。具體有:護理老人福利設施(特別養護老人之家收容需要重度護理的老人進行綜合性的護理照顧)、護理老人保健設施(為已經出院需要護理的老人提供相關的技能訓練、醫療和護理照顧)、護理療養型醫療設施(療養型病床、老年人癡呆病療養病房)等。
中國引入護理保險的背景
但由于起步晚,發展不完善,仍需借鑒他國經驗。在護理保險建立的條件和背景方面,日本與我國存在諸多相似之處:(一)有相似的文化背景與養老傳統。同屬亞洲國家的日本與中國,文化傳統與社會習俗有著地緣上的相近性,歷來都有尊老、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因而重視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而老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更愿意在家安度晚年。從古至今,家庭承擔了養老的絕大部分責任。(二)均進入人口老齡化時期,且發展速度快,家庭無力承擔護理重則。早在20世紀末,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便已經超過了10%,按照國際標準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統計,截止2010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接近1.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與2000年相比,上升了2.93%,老齡人口增長迅速。由于計劃生育的實施,中國城鄉出現了大量“四二一”、“四二二”結構家庭,“空巢家庭”、“丁克”也不斷出現,老年護理關愛將日益缺失。而日本早在30年前便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職能部門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2012年的一份報告顯示,50年后,日本每五個人中就會有大約兩人被認為是老齡人口──即65歲及65歲以上的人群,這40%的比例幾乎是目前水平23%的兩倍,可見年齡結構嚴重失調。隨著家庭結構的小型化趨勢,傳統的家庭養老在對老年護理照顧的需求和供給方面明顯不平衡。(三)均存在老年長期護理供不應求的問題。日本的護理保險雖已取得可觀成果,然而現在所能提供的服務質量和數量仍不能滿足需求。2000年日本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總數約為2200萬人,2010年增加到2800萬人,預計2015年將達到3200萬人。其中,2000年已獲得護理認定的老年人為218萬人(包括需要援助者),2009年增加到479萬人。5護理服務供給與需求仍然不平衡,目前仍有數量可觀的需要重度護理的一批老年人排隊等候進人養老院,他們雖然支付了保險金,但卻不能得到相應服務。而我國護理保險相對日本本就不夠成熟,專業的護理服務機構和場所數量有限,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的數量和質量。因此,致力于開發老年護理的專業機構和方式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護理需求,減輕社會與家庭的壓力是雙方均需努力面對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