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臺階語文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學段:初中年級:初二學科:語文
課題:《臺階》
一、時間:2006.11.3
二、地點:膠州七中
三、執教教師:張日
四、本節課要重點研究的問題:父親的性格特點
五、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系實際感悟其中的真情.
3、德育目標:學習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六、教材內容分析:
地位:《臺階》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以農民的兒子作為敘事者,敘述父親為蓋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現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為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雙重感情色彩.
教學重點:把握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父親性格的核心
七、教學對象的分析:
學情分析:初二學生理解能力比初一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一記敘文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方法:朗讀、討論、點撥
教學時數:一課時
八、教學用品:多媒體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我們剛學過朱自清的《背影》,寫的是父愛,父親身上的慈愛和堅強、艱苦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凝聚在這淚水模糊的晶瑩淚光中的背影上,父愛是世上最無私、最深沉的愛,表達是這么簡單,沒有做作,沒有張揚,有的只是極其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細節.今天再來學習一篇謳歌父親的文章,讓我們一起走向《臺階》,走近文中的這位父親.
二)、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三)、整體感悟:
1.出示速讀要領:要默讀,不出聲,忌回視
2.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試用一句話來概括.
父親用畢生精力造起了一棟有九級臺階的新屋.
(2)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造新屋,當然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每個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說,父親對臺階的要求,也就是對地位的要求.父親想有地位而沒有地位,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造臺階
四)、研讀賞析
教師導學.
以上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駕馭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精彩的內容進行研讀.通過吃苦耐勞具體的研讀,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請大家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刻畫父親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說說讓你感動的原因.
請大家依據這種形式,談談你對文中細節刻畫的認識.
說片段位置
讀課文內容
扣字詞分析
探內心世界
3.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我"的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窮爸爸",但是他卻能夠艱苦創業,不惜用畢生精力去鑄就一個象征著他的尊嚴和夢想的高臺階.所以我們說……
以"父親是一位—的人"說話.
五)、拓展延伸:
父親一輩子艱苦創業,所得的結果只不過是一間普通的房屋,只不過臺階高些罷了.父親這樣做究竟值不值得?
六)、欣賞歌曲
畫面中有父親的許多形象,聯系生活,你是否也有這樣難忘的時刻?
七)、布置作業:
寫一篇日記:《父親》
板書設計:8.臺階
李森祥
臺階高吃苦耐勞
父親老實厚道
地位高堅忍不拔
十、教學反思:筆者始終認為語文教學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單篇課文,不見一類文章.語文教學應該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中把閱讀權交給學生,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基于以上這幾點的思考,本節課,從小說的文體出發,筆者安排了三個板塊的教學.
第一板塊"抓關鍵詞句,理讀故事".嚴謹的文學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內容的前后聯系,段與段的過度,思路異常清晰,但我們的學生卻往往忽略前后有關聯的詞句,從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學中,剛好兩位同學的意見有了分歧,其實,他們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學的困惑之處,因而,我引領學生抓關鍵詞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學生對文本也就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閱讀中,還要讓學生盡可能地習得寫作方法,我想抓關鍵詞句,理作者思路,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也許能啟發學生今后在寫作中,也要注意前后句子的聯系,段和段的銜接.
由理讀故事第一板塊中父親和臺階的關系,很自然地帶出了第二板塊"抓細節描寫,析人物形象"的教學.這一板塊的教學,我遵循先感性、后理性,教師引路、學生自主的教學理念加以設計.應該說,這一板塊的教學設計還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學生的交流比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學生對細節描寫理解的比較到位,第二天作業的反饋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應該說,這一板塊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寫了什么""怎樣寫的"這兩個板塊的教學后,筆者引導學生進入第三個板塊"讀懂主旨、讀出自己"的教學中.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筆者始終扣住關鍵詞"父親""臺階",始終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讀懂父親,讀懂臺階的含義.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確實要重視,但這一目標的實現也應在文本的解讀、把握中加以體現,對農民的關注、尤其是對農民精神世界的關注,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了,它只需要教師點一下即可,因而,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小說?編者為何又要編選這篇小說呢",筆者想以此來推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整節課的教學中,筆者始終不忘學法的指導,從抓關鍵詞句、理讀情節到對細節描寫的總結,從整個一節課的學法總結到作業的布置,筆者的目標很清楚,那就是真正教會學生閱讀小說、主要是閱讀短篇小說的方法,應該說,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流暢,師生互動較好.
當然,一節課下來后,本人也存在著很多的困惑和遺憾.如,這么長的一篇小說,如何在一節課中,即能讓學生、聽者有一整體感,又要在某一點上講深講透;又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該如何體現學生評價,這一問題,武進的張立成校長向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筆者確實沒有細加考慮.但過后反思時,筆者還是覺得比較難操作,懇請各位同仁多加指點.
課已上完,成功也罷、失敗也罷,收獲也罷,遺憾也罷,這一切都會成為我的寶貴財富,激勵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