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經濟科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20*年是全面貫徹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之年,是落實“十一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今年發展和改革工作總的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繼續深入推進“六大聯動”,努力實現“六大提升”,緊緊圍繞實現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主要目標
——在結構優化、效益提高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保持適當的經濟增長速度。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繼續穩步回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達到3260億元。
——物價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控制在3%以內。
——文明機關創建走在前列。在市級機關第五輪文明機關創建活動中,進入“標兵”單位。
二、主要任務
一、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基本內涵與特征
㈠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的概念和基本內涵
概括地說,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是一個最終實現經濟高質高效、生態環境優良、社會發展和諧,持續、穩定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其基本內涵可作如下概念性的表達:
1、重建與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
2、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要使環境與各類自然資源保持其持續支撐發展的能力和基礎;
3、資源,特別是可更新資源的再生良好的人類生存環境建設,同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高度重視規劃工作;關于我區“十一五”規劃中幾個具體問題的強調、明確這幾個方面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做好規劃謀有方向;做好規劃干有目標;做好規劃聚有力量;做好規劃績有體現;指導思想;需要把握的幾項原則;戰略目標;戰略理念;我區目前存在的問題;戰略重點;等,具體材料請詳見下文:
“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件大事,一直受到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自去年啟動編制工作以來,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精心組織,各有關部門及編制單位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出了“十一五”規劃綱要(初稿)。綱要科學、全面,內容豐富,系統謀劃了我區在“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戰略舉措等,符合我區發展實際,體現了“帶頭率先崛起、努力走在前列”的發展要求,抓住了重點,鼓舞了人心。
這次讀書會,采取個人自學與集中交流相結合的形式,對規劃綱要進行了系統學習,啟發了思路,效果很好。上午,劉亭主任作了精彩、深刻的輔導報告,*所長又對綱要作了全面的編制說明。剛才,四個部門分別作了專題發言,思路清晰、質量較好。下面,我結合自己的學習與思考,就如何做好我區“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談一些看法和意見,具體講兩個方面:
一、高度重視規劃工作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主要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規劃的調控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大到布局、小到項目,已成為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手段。“十一五”規劃是我區新區組建以來的第一個總體規劃,事關*長遠發展,事關*能否在杭寧城市帶中率先崛起、在全市發展中走在前列。因此,全區上下務必要高度重視“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充分認識到此項工作的緊迫性與重要性,切實增強工作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把它當作整個政府乃至全社會的一件大事來抓,進一步統一思想、落實責任、凝聚力量,全力以赴抓緊抓實。具體要圍繞做好規劃“謀有方向、干有目標、聚有力量、績有體現”四個方面來深刻領會、提高認識:
(一)做好規劃謀有方向
1.評估人員專業化
按照吉政辦發〔2011〕20號文件要求,項目建設村在申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時需要履行獎補資金申請、需要啟動資金時,鄉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在履行相關審批程序后,可預付部分工程款,但預付總額不應當超過整個項目資金投入額的50%,建設項目完工后,村集體經濟組織要預留合同約定工程投資總額(不含農民直接籌勞)的10%作為質量保證金,滿一年后,經投資方檢查確認無質量問題后,方可全額結清。
2.會計核算規范化
農村經濟管理部門要認真執行農業部《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按照規定設置會計賬戶、科目,實行規范化記賬。凡是一事一議工程建設業務,必須通過“一事一議資金賬戶”核算,對項目超支部分,可在不新增村債基礎上,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在集體積累或費用中列支。施工方結賬時,必須提供完稅票據,經村監委會審核后,報鄉鎮主管領導審批,實行轉賬付款。對農民提供的少量零星用工,在履行上述程序后,可實行現金結算,但在支出票據上要詳細注明用工項目、數量、工值等需要說明的事由。
3.資產管理常規化
為做好一事一議公益性資產管理工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誰養護”的原則,結合本地實際落實管護責任主體。根據我省實際,村級水渠、堰塘、橋涵應由村民委員會落實監管主體,管理、維修、養護由受益人負責;機電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設施可采取承包方式落實到責任人管理,科學制定承包費標準和受益范圍,做到自收自支;村級道路、戶外村內環衛設施、植樹造林、綠化美化、村容村貌等由村民委員會安排專人管理,所需費用由村管理費列支,或通過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方式解決。
20*年,是我市發展進程中很不尋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克難攻堅、保穩促調、創業創新取得積極成效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以及低溫雨雪冰凍等嚴重自然災害帶來的困難,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南郊現代化生態城市和海內外著名旅游城市的總體目標,深入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市”、“差異發展、特色競爭”和“依托*、借勢借力”三大戰略,主動應對宏觀形勢變化,努力化解發展中的困難和矛盾,保持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基本完成了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2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87.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2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93億元,分別增長12%和18.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64億元,增長1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07億元,增長17.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23684元和1*51元,實際增長3.7%和8.4%。
――堅持科學發展,加快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增強
大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39億元,增長5.8%。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9.6萬畝,總產量8.1萬噸;曲毫茶等4個*市級特色農業產業基地項目基本完成,萬畝優質稻米等3個特色基地項目加快實施;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37家;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緊密型基地9.6萬畝,聯系帶動農戶4.5萬戶,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2億元,農業產業化和組織化經營程度進一步提高。新增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10只,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產地8個,新增省著名商標1只,新申報國家級和*市級標準化示范園區各2個,農產品品牌和標準化生產成效明顯。農業“五個十”工程深入推進,現代設施農業和休閑農業發展加快,“百庫保安”等工程扎實開展,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綜合效益不斷提高,榮膺首批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綜合強縣。
大力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實施“兩創倍增計劃”,制訂出臺工業扶持“1+3”配套政策和財稅扶持10條措施,積極開展“干部進企業、服務促發展”活動和“示范企業、成長之星、畝產英雄”評選活動,大力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和“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工業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船舶、汽車等先進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浙江船廠二期、雪花啤酒、神馬汽車等一批大項目如期推進,“三高一低”項目得到有效控制,工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23.21億元、銷售產值304.75億元,分別增長3.5%和2.2%。“5個60”任務全面完成,全年凈增規模以上企業93家,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達961家;新開工總投資500萬元以上規模項目78項;新增設備投入2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66項;新增年銷售收入增幅一倍以上或凈增2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67家;新增年實繳稅金凈增50萬元以上企業78家。啟動省“科技強市”創建工作,制訂出臺扶持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與浙江大學、西安交大等高等院校建立科技合作關系,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20*年,全市投入研發資金4.3億元,實施科技開發項目158項,開發新產品163個,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家,新增市級以上企業工程技術中心29家,國家氣動產品檢驗中心落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68.72億元,新產品產值率達21.3%,品牌建設列20*縣域商標發展百強縣第35位,自主創新力度進一步加大。
大力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競爭優勢日趨明顯。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75.85億元,增長10%,占GDP比重達40.4%。國家AAAAA旅游景區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彌勒大佛建成開光,溪口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設施建設加快,陽光海灣、莼湖游艇俱樂部基地、蕭王廟西嶺山景區等重大旅游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全年接待海內外游客717.42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1.48億元,旅游綜合收入28.56億元,分別增長20%、45.1%和23.6%。20*中國(*)雪竇山彌勒文化節榮獲“20*中國十大最具魅力節慶”和“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30個最受關注節慶”稱號,海峽兩岸彌勒文化交流活動列入全國對臺重點交流項目,桃花節、水蜜桃節、長壽節和山地戶外運動挑戰賽等成功舉辦,特色節慶對外影響力不斷擴大。“六個一建設提升工程”深入實施,太平洋商城竣工開業,惠政路步行街改造完工,農批市場開工建設,方橋、尚橋、松岙等重點物流區塊建設順利實施,奉港商貿中心、海鮮夜宵城、五星級酒店等項目的洽談和前期工作有序推進。金融機構年末本外幣存款余額166億元,貸款余額164.8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24.24億元和29.75億元,存貸比達99.3%。房地產業、保險、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等服務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