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成語廣告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誠信是無形之財。
3.榮譽存在于誠實而信用的工作之中。
4.人而無信,不獨為道德之羞,亦且為經濟之累
5.人無信則不立
6.心誠則靈
7.海爾真誠到永遠
8.真誠面對,溝通無限。
星期五的下午,我們的語文課是一堂有趣的實踐活動課,老師叫我們從廣告詞中辨錯字,當時我的心里很納悶,心想廣告是為了推銷某種產品從而達到吸引顧客的一種促銷方式,為什么里面還會出現錯別字呀!而且老師還要叫我們從廣告詞中找出錯別字。
帶著這個疑問我認真的看了書上的幾個廣告詞,果然不出所料很多成語里的字都已成了音同字不同,完全改變了成語的本來意思,心里就在想這些商家為什么要把成語改成這樣的廣告詞呢?正在我迷惑不解的時候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商家改成語的目的。例如:“百依百順”里面的“依”字商家們卻把它改寫成了“百衣百順”,在這個詞語里商家的意思是說:自己的生產衣服適合每一個人穿。我們都會心的笑了,老師還說了“默默無蚊”咦!真好笑這里的“聞”字怎么又變成了蚊子的蚊呀?我們看了都哄堂大笑起來,我也理解了這個廣告的意思就是說沒有蚊子,那要是寫成“沒沒無蚊”不就成了一點也沒有蚊子了嘛?呵呵…仔細的想想這些商家們還在真不簡單,我們祖國的文字博大精深,他們能從讀音上來改變漢字的字意,引起人們的注意,從而達到推銷自己產品的目的。后來老師又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廣告詞,我們一看里面好多的字都寫錯了。
好可惡喲!為了引起消費者的注意有意寫錯字,而這些商家為了達到他們的目的讓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變得混亂不堪,為了能使我們祖國的文字能夠純潔的展現出來 ,我們向有關部門呼吁查處這些亂改成語的行為,也希望廣告商們不要再在成語上做文章了。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3條規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推行規范漢字,既是學習母語、尊重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遵紀守法的要求。但是,在現實商業生態中,利用諧音亂改成語的商家不在少數。北京市工商局規范廣告詞,對戶外廣告濫用成語限期不改正者將課以重罰,體現了規范語言文字的姿態。值得肯定。
以前商家亂改成語用作廣告詞,除了媒體曝光、輿論譴責以外,商家幾乎不用承擔違規成本。即使這些廣告最終被職能部門叫停,商家并不吃虧,一個另類廣告就成了無形廣告。他們追求標新立異,為自己制造看點,吸引消費者眼球的目的達到了。
在商言商,現代商業社會需要一定的經營手段,但是決不需要惡搞語言文字這類有損法律尊嚴與道德規范的無聊創意。有的店家不僅亂打廣告,還擅自篡改成語做店名,比如有的商家店名為“衣冠勤瘦”、“衣表人才”、“挺挺玉立” 、“閑妻良母”,除違反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以外,還違反了《企業名稱管理規定》:商店名稱不能有損于國家、社會公共利益,不能起帶有欺騙性或讓人誤解的名字。利用“衣冠禽獸”的諧音給服裝店命名,吸引公眾眼球,不僅不文明,而且涉嫌違法。
筆者認為,商家除了賺錢外,還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理念,守住社會道德與公共安全底線。何況,從市場的角度看,提高服務質量,優化服務環境,商品價廉物美,才是經營的硬道理。
關鍵詞:刻不容緩 一毛不拔 廣告 規范
中圖分類號:G633.3;H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10-0095-02
作者簡介:高勝強(1957―),江蘇海門人,大專學歷,中學一級教師,江蘇省海門市貨隆初級中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筆者所在的語文教研組曾開過一堂有關廣告的綜合性學習課,評課期間再次談及兩則廣告:“咳不容緩”與“一毛不拔”。有同事認為前者是違法廣告,因為它用了錯字;后者是成功的,因為它較好地運用了雙關手法。
“一毛不拔”曾是某牙刷的廣告,它一語雙關,形象含蓄地交代了產品的性能,令人回味無窮,確是一則成功的廣告。它所運用的修辭手法,語文教師再熟悉不過了:如“要拿穩啊”(伏契克《絞刑架下的報告》),表指“手里要拿穩”,握住擔架;實指“心里也要拿穩”,堅定信念。“沒關系!吃點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還太少呢。”(小學教材《吃墨水》)“墨水”表面用的是本義,實際指其比喻義:學問、知識。這些句子用的都是雙關修辭:語義雙關。
但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一毛不拔’是一則成功的廣告”這個結論很難下。人們的消費觀念是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著的,在商品不斷升級換代的今天,個把月換一支牙刷,牙刷拔掉“一毛”又有何妨?而且,從衛生與健康的角度來說,經常地更換牙刷更有必要。“一毛不拔”絕非好牙刷的首要標準。
除了語義雙關,廣告創作也可運用諧音雙關的手法。如“潔士滅蚊,默默無蚊”(潔士滅蚊液),這則廣告運用的雙關手法可謂天衣無縫。
“咳不容緩”是一則止咳藥廣告,它并沒有用錯字。目前,確有少數廣告存在著使用錯別字的現象,如“永保青春”(某化妝品廣告)中將“葆”誤作“保”。但“咳不容緩”不屬此類,而是有意為之,是對廣告創作中修辭方法的一種自覺運用,把它定性為“使用錯別字”實在有失公允。
“咳不容緩”運用的修辭方法跟諧音有關,但不同于“默默無蚊”,因為“咳”不具備諧音雙關的一語雙關、言在此(聞)而意在彼(蚊)的特點。“咳”就是“咳”,意義上與“刻” 毫無關連。從修辭學角度而言,它運用的是析字的方法。
跟雙關一樣,析字也是一種語言運用的藝術化方法,運用這種富有創意的方法能變換字義,產生趣味,增強表現力。析字種類不少,有化形式析字,即對字的結構進行增損離合,使原來的字形發生變化而產生另外的意思,如“童養媳是不準打八刀的。”(周立波《暴風驟雨》)“八刀”兩字合并是“分”,“打八刀”就是離婚的意思。有衍義式析字,即通過代換、牽連、演化等手段演變字義,如“……你就再不是小林,而是――而是巨大的森林啦。”(楊沫《青春之歌》)“小林”指林道靜,這里利用同形又同音的關系把兩個不同的“林”聯系了起來。有諧音式析字,即單純利用漢字同音或近音的條件,用同音或近音字來替代本字,產生趣味,如謎語“婦人原來本姓倪,生成一個大肚皮,嫁給懶漢吃酸菜,嫁給勤人吃肉魚” 中“倪”諧音“泥”,因為陶瓷菜壇子是用泥做坯子燒成的。
“咳不容緩”便屬諧音析字,廣告創作中這種方法的運用并不鮮見,有一則鞋廣告 “無鞋可及”,便套用了成語“無懈可擊”的讀音,并寓意鞋的品質優良,平凡中見功夫, 算得上是析字中的佳作。
但此類廣告卻招致了不少非議,尤其是中小學教師和家長的非議,據說這種廣告對廣大的中小學生產生了誤導:他們在記住廣告的同時,久而久之把“刻不容緩”寫為“咳不容緩”了,以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布的《廣告語言文字管理暫行規定(修正)》第11條作了如此規定:“廣告中成語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引起誤導,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然而,類似“咳不容緩”的廣告面對的并非一致反對。據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一293班廣告語研究小組(指導教師鄧志剛)對113人的問卷調查表明,對“咳不容緩”之類的廣告詞的看法,認為有創意的46人,占40.7%;無所謂的34人,占30.1%;誤導青少年的31人,占27.4%;其他的2人,占1.8%。
從理論上說,有“一毛不拔”就有“咳不容緩”,能用雙關為什么就不能用析字(含諧音析字)呢?誠如雅禮中學廣告語研究小組的調查者所言:“利用字的諧音來改動成語作廣告,只要用得好、用得妙,會使廣告詞更具吸引力,(利用耳熟能詳的成語)又何嘗不可呢?”
從本質上講,商人追求的是經濟效益,只要是能給他帶來經濟效益的促銷手段,他都有可能會使用;法規更重視社會效益,一切促銷手段的使用必須以不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為前提;而如何促進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是商人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各界包括政府部門應該思考的問題。只有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平衡時,經濟才得以健康發展,社會也因此而進步。
至于“咳不容緩”之類的廣告詞對廣大的中小學生究竟產生了多大程度的誤導,實事求是地說,還是一個未知數。對于這個問題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應該說,運用析字的手段創作廣告詞是一種極富創意的方法。目前,不僅大量的成語被化用,一般詞語也被化用;不僅廣告創作中使用了析字,其他方面也運用到這種方法:有書名,如“E網情深”(朱永新著作名),有店名,如“絲情發意”(美發店名),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當然,析字式廣告的使用也有個度的問題,適度就新穎,過了度就會濫,濫了就會讓人生厭。要教育從業人員不要過分地追求標新立異,更不能趨之若鶩,否則就會走到事情的另一端。另外,它確實有可能對少數中小學生產生誤導,這就需要加以規范,如規定給諧音字加注引號,規定此類廣告必須具備真實合理性等。然而,我們不能因為這種方法有可能引起誤導而搞“一票否決”,須知,因噎廢食的做法無助于廣告業的發展。而且,運用析字的手段(包括雙關)創作的廣告詞也是廣大中小學生學習和使用成語的一種不可多得的課程資源,只要措施得當,完全可以將其可能引起的消極影響積極化。
劉文澤
中國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而普通話正是這千年的文化醞釀出的結晶。
作為中國的標志,它讓世界認識到了中國,同時也讓外國人體味到了漢語的博大精深。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亂用漢語的地方隨處可見,一些商家為了吸引顧客,故意將一些成語改成他們稱心如意的廣告詞,例如蚊香(默默無蚊“聞”);衣服(衣衣不舍“依”)等等。將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糟蹋的一干二凈,這樣下去,在人們的記憶深處留下的不是正宗的成語,而是隨意改編的廣告詞。那么推廣普通話就是要從他們的心靈深處改變長期堆積的“成語”。
要推廣普通話,最重要的就是要說好普通話。現在在許多地方由于方言的影響,大多數人的普通話說的不標準,像前后鼻音不分等等。要說好普通話,還得從生活中抓起,要在平時多說普通話,加強對音節的掌握。但如果說不好,可能會造成很大的誤會。曾經我就有這么一次深刻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