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字的起源和演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漢字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一、選題定位
寫中國字,做中國人!但是對于中國漢字,只有親近他、了解他,才可能喜愛他、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他,所以漢字文化是孩子們必須了解的。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專題――漢字》一課,恰好能給予學生一個接觸漢字,感受漢字魅力,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情感的機會。
二、技術優(yōu)勢
對于本專題,在常規(guī)教學中會出現(xiàn)以下兩個難題:
1.漢字是表意文字,由圖形發(fā)展而來,其內在藝術性、豐富的文化內涵、本身的形象美在常規(guī)教學中很難得到充分展示。
2.“漢字”專題講授需要大量資源的補充支持。
那么,利用信息技術就能使以上兩個問題迎刃而解,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充實、色彩豐富、生動性增強,有助于學生更好的了解漢字,親近漢字,也有助于教者在教學中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策略目標
對于本課在設計前我思考最多的是三點:學生缺少什么?學生需要什么?信息技術可以給予什么?對于前兩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孩子們普遍缺少對漢字文化的認識,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不知道中國字符號性的優(yōu)秀,也因此無法意識到古人的聰明!他們需要感受到文字,經歷一次愉悅的文化洗禮。對于第三個問題,我想結合我的具體設計進行介紹。
有以上三個思考,本專題的教學目標就很明確了:
1.知識目標:了解漢字的歷史和特點,感受漢字的魅力。
2.能力目標: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guī)范用字的意識。
3.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享受學習漢字的樂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重點: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感受漢字構造魅力,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guī)范用字的意識。
四、設計理念
以信息技術為橋梁、以興趣教學為主線、以創(chuàng)設情境為手段、以了解漢字為目的。
五、教學設計
現(xiàn)在我來具體說一說我的教學設計,同時也是來具體回答前面所提到的問題:信息技術可以給予什么?
(一)走進漢字王國
這一環(huán)節(jié)作為本課的導入,通過播放動畫《有意思的漢字》,給予學生任務性問題:說說你都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播放由漢字演繹的動畫,展現(xiàn)了在常規(guī)教學中所難表現(xiàn)出的形象美,契合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中。為下面的學習做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遨游漢字王國
(設計意圖:因為整個課件基調都是在童話般的氛圍中開始的,那么為了配合這樣的情境,將教學重點部分的三個模塊,設計為“三扇大門”。并且畫面中右側的“資源導航”為這一環(huán)節(jié)提供了大量的相關資料信息,使課件既可以是教師課上的講授課件,又可以成為學生課下的自學課件。
第一模塊
中國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漢字。我國的漢字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中國最早的字是什么?又是如何發(fā)展演變呢?讓我們共同打開王國的第一扇大門――漢字之史。
⒈漢字起源
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qū)分開來。那么從古至今,關于漢字起源的傳說都有哪些呢?它們的可信度又是多少呢?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吧!
在這里提供了四種起源說,它們分別是:a.結繩說;b.八卦說;c.倉頡造字說;d.圖畫說。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讓學生結合課件所提供的圖片和可信度的解說自主閱讀,確定“漢字起源于圖畫”。)
⒉漢字演變
結合剛才所學,觀看視頻《漢字形體的演變》,提出任務性問題:你能嘗試著概括出漢字演變的過程嗎?大體過程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要求學生通過視聽,認真歸納。通過對“漢字之史”的學習,完成了知識目標中提出的“對漢字歷史的了解”。)
第二模塊
有人說:“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薄皩W習漢字能使人變得更聰明?!彼麄?yōu)槭裁催@樣說呢?讓我們打開王國的第二扇大門――漢字之奇。
⒈構造方式。“六書”即為:a.象形;b.指事;c.會意;d.形聲;e.轉注;f.假借。其中前四個是指造字之法,后兩個為用字之道。
(設計意圖:在這一部分師生共同觀看視頻講解,并結合文字定義,互助學習,得出結論。)
⒉自我檢測
(設計意圖:這是利用Flash自制的一個檢測游戲,通過以上的學習,檢測對四種“造字之法”辨析和理解,做到即檢即知,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有效的完成了知識目標中提出的“對漢字特點的了解”。)
第三模塊
(設計意圖:為了再次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設計了第三扇大門――漢字之趣,讓學生在游戲和生活中進一步體味、感受。從而完成情感目標中提出的“享受學習漢字的樂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三)致謝漢字王國
(設計意圖:為了實現(xiàn)教學難點的突破,即“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guī)范用字的意識”,我設計了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致謝漢字王國。)
⒈七嘴八舌話漢字
研究探討:⑴你認為漢字會在電腦時代被淘汰嗎?⑵你認為漢字會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嗎?⑶你認為現(xiàn)在的書刊中常常有漢字夾字母的情況好不好?
(設計意圖:在之前所學基礎上進行探究,進一步認識了漢字的價值,產生了認識上的飛躍,達到理性思維階段,自覺維護漢語言文字的純潔性。)
⒉ “啄木鳥行動”
開展“啄木鳥行動”,分組到校園或街道調查錯別字、不規(guī)范用字和不準確拼音等情況,并形成報告,請有關部門及時糾正。
⒊給我留言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討論、交流,便于學生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guī)范用字的意識,實現(xiàn)了教學難點的實破,從而也使課堂教學延伸到了課外拓展。)
(四)結語
自從學了《遨游漢字王國》這一個單元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漢字的偉大。
漢字起源于五千多年前,從倉頡造字到如今,它們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才變成了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樣子。經過這次漢字綜合性學習活動,我了解了許多關于漢字的字謎、諧音歇后語、漢字的演變等知識,漢字就像一個個頑皮的小精靈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每當我寫作文的時候,它們在我的筆尖下,或嬉戲,或玩笑,或唱歌……讓我不禁感覺到漢字的神奇,它不僅能精確地表達我們的喜怒哀樂,還能讓前輩的成果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在《我愛你,漢字》這課的“一點值萬金”小節(jié)中,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認真細心,不能寫錯別字,你看,因為掛面廠和進出口公司沒有認真檢查,使烏魯木齊的“烏”變成了“鳥”,讓十八萬元付之東流。還認識了第一個發(fā)現(xiàn)和研究甲骨文的人---王懿榮,是他讓沉默了幾千年的文字浮出水面。
看著這些有色彩,有氣味、有靈魂的小精靈們,你會為它們動情。我堅信,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漢字將越來越被人們所珍愛。
五年級:向天歌
一、漢字認知視角下的教材狀況
我們認為漢字認知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漢字,掌握其形音義,并能運用于契合兒童身心需要的閱讀和書面表達。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階段(第一、二、三學段)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至初中階段(第四學段)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
第二,獲得漢字思維,樹立漢字規(guī)則意識,具有自主識字的能力。漢字是目前世界上僅存且廣泛使用的表意文字,是形音義的綜合體。它以象形字為基礎,繼而構造出指事字和會意字,又進一步向半表音半表意的形聲字發(fā)展,具有以形表義的特征。漢字的形體逐步演變發(fā)展,從原始表意性圖畫到甲骨文,歷經金文、篆書、隸書,直至楷書。漢字教育,須遵循漢字整合性與具象性的特點,也應符合漢字發(fā)展的規(guī)律,使兒童充分感受、認識漢字構造特點,能夠運用漢字構造的思維方式自主識字。
第三,積淀傳統(tǒng)文化,了解與漢字相關的文化知識,親近傳統(tǒng)文化。漢字文化,既包含有關漢字起源、演變、構造、書寫、規(guī)范等文字知識,也包括與漢字關聯(lián)的歷史、經濟、宗教、民俗與藝術等文化內涵,其中蘊含著漢民族的文化、行為與思維模式。漢字學習,除了掌握漢字的形音義,養(yǎng)成漢字思維,還應在一定程度上感知漢字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獲得對漢字及其相關藝術的審美體驗。
以漢字認知的內涵衡量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普遍存在著漢字意識不強的問題,即對漢字認知的內涵認識不足或不全面,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對漢字構造特征關注不足。漢字是源于象形的文字,以形表義,現(xiàn)行教材并非沒有注意到漢字的構造特征,如基本上都階段性地設計有形聲字歸類、形近字辨析等練習,有的教材還注重引導兒童關注偏旁與字詞意義的聯(lián)系,也不乏諸如“日月明,魚羊鮮”“二木林,三木森”之類的識字歌,但總體而言,若從字種選擇、漢字識讀內容與順序的安排來看,大多數(shù)缺乏一以貫之的漢字特征邏輯。這就在教材內容層面減弱了從本體特征人手培養(yǎng)兒童漢字思維的基礎。
對漢字認知缺乏文化維度。一方面表現(xiàn)為憑借字源及其字形演變學習漢字文化。盡管各家教材都會不同程度地呈現(xiàn)一些象形字、指事字的字源,有的也包括字形演變,但往往是舉例性質的幾個或十幾個字,如“日、月、山、水、石、田、火、人”等,大多數(shù)漢字中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都處于被忽略狀態(tài)。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處理漢字與漢語拼音學習的關系不當。除了少數(shù)的幾家,多數(shù)教材的教學順序是漢語拼音學習先于漢字學習,這一設計顯然忽視了漢字認知和漢語閱讀的特點。因為漢字的形體特征,漢語閱讀者最終一般會獲得由視覺符號關聯(lián)概念的認知方式,而漢語拼音是拉丁字母,形體與意義之間并無聯(lián)系。兒童入學之初,首先接受的是非漢字的認知方式,且不論拼音學習的難度,從母語教育的角度來說,母語特性的缺失是毋庸置疑的。
二、識字教材內容的組織要旨
教材內容必須反映、體現(xiàn)課程內容,其組織依據(jù)由特定的教育價值觀以及相應的課程目標決定。識字教材內容的基本組織取向有三種:社會需要取向(以漢字的使用能夠滿足參與成人社會生活的需要為基本依據(jù))、漢字特征取向(以漢字構形系統(tǒng)、語音系統(tǒng)和語義系統(tǒng)的特點為組織依據(jù))、兒童特點取向(以兒童的語言和生活經驗、發(fā)展需要以及學習心理為組織依據(jù))?;诂F(xiàn)代教育理念,以整合取向組織識字教材內容成為越來越多漢字教育研究與實踐者的共識。整合取向并非各個維度平均用力,而是以其中一個取向為核心來整合其他維度。通過漢字教育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是以漢字特征為基點整合組織教材內容,把漢字應有的文化內蘊充分地發(fā)掘出來。
以漢字特征為基點組織識字教材內容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第一,初始階段的字種選擇。目前義務教育階段識字教材的字種選擇依據(jù)當然主要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附錄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共3500字),那么初始階段學習哪些漢字比較合適呢?我們認為初始階段的字種選擇應整合漢字特征和兒童特點。從漢字特征而言,如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所主張的“先取象形、指事之純體教之……純體字既識,乃教以合體字”,即先學習構字能力較強的象形、指事字等;從兒童特點而言,則是選擇兒童心理詞典中已經儲存了音、義的字詞。所謂整合,便是盡可能地擇取二者的交集部分(下文將增加新的維度)。
第二,漢字的呈現(xiàn)形式。通常第一學段兒童所要認讀的漢字組織在兩類材料中,一是篇幅短小的詩文,一是詞或短語等。從文化傳承而言,應較大幅度地增加韻文的數(shù)量,除了兒童文學作品,還可以借鑒古代聲律啟蒙讀物的編寫經驗,使兒童在學習漢字的同時充分感受漢語的節(jié)律。
第三,識字的內容與方式。教材內容及其組織的理想狀態(tài),“是形成可供選擇的教學設計”,組織識字教材內容需要考慮識字內容與方式。識字是在一個漢字的音形義三者之間建立聯(lián)系,以漢字特征為基點組織教材內容的要旨是:有助于明字源、講字理。明字源,即把漢字的字形演化過程呈現(xiàn)出來;講字理,即闡明漢字字形與意義的關系。
明字源、講字理是符合兒童認知特征的組織方式。兒童時期的思維與記憶模式以形象性為主,而漢字起源于圖畫,具有象形和表意的特點,恰與兒童心理發(fā)展階段的認知特征相吻合?;跐h字構造特征明字源、講字理,在漢字教育中可謂一舉兩得。
一方面,有助于培養(yǎng)漢字思維。兒童在感知文字形體演變的過程中,可以學得漢字的構造方式。象形、指事、會意是圖畫式的純表意文字,古象形字能準確描畫出事物的典型特征,指事字用象征性符號,或在象形字基礎上加指事性符號來表示意義,古象形、指事字的意義往往一目了然,兒童可輕松識別。會意字一般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象形字組成,也有的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組合起來的(如上“小”下“大”為“尖”),解析會意字的構件就能推測其意義。形聲字是半表意半表音的表意文字,兒童基于象形字、指事字與會意字的經驗,可以很好地理解形聲字。由于長期演變,形聲字的許多形旁和具體事物的形態(tài)已有較大差別,借助對字源和字形演變的追溯,可以幫助兒童形成這些形旁的具象性表征。如“宀”在甲骨文中為一尖頂房屋形狀“ ”,兒童掌握其演變后,就能通過“宀”提取出尖頂房屋的心理表征,從而迅速理解形旁寶蓋頭的含義。漢字大多數(shù)部首都是表意的形旁,兒童了解字形的演變后,就可識別很多部首的形義關系,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傳承漢字文化。若能理解和欣賞古文字,表意的漢字在兒童眼中就能成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同時,追溯漢字字源,實質上也是引領兒童感受中華文化,文字起源與演變的信息中蘊含著漢民族的文化、行為與思維模式,這種熏陶與浸染正是文化的傳承。
對于可以依據(jù)明確和明顯理據(jù)明字源、講字理的漢字,教材應呈現(xiàn)相應的學習材料。
明字源、講字理的方式因字而異。如象形字、指事字可以通過追溯字源來講字理,會意字可以通過拆分、組合構件來講字理,形聲字則可以依據(jù)形旁歸類來實現(xiàn)。在教材的組織中,對于象形字、指事字可以用直觀的方式把字形演變的過程呈現(xiàn)給兒童:原始表意性圖畫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會意字也跟圖畫有密切聯(lián)系,呈現(xiàn)的應是各構件及其關系,若其中的構件是尚未學習的內容,同時呈現(xiàn)這一構件的字形演變過程,讓兒童明了各個構件的形義關系以及構形的依據(jù);形聲字要呈現(xiàn)的則主要是形旁的字源以及結構關系。
何時呈現(xiàn)明字源、講字理的材料比較合適?并非每認讀一個漢字就必須呈現(xiàn)相關材料,這一時機應根據(jù)漢字特點和兒童經驗來確定。大致可以分為兩檔,一檔是漢字認讀當下就出現(xiàn),如象形字、指事字;另一檔是階段性地呈現(xiàn),教材可以按照一定的周期設置特定的明字源、講字理專題。階段性呈現(xiàn)適合各種類型的漢字。
組織明字源、講字理的材料需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識字初期少一些,具有一定的識字量后可以大面積地呈現(xiàn);二是應從象形字和指事字開始。另外,有些形聲字的聲符與意義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這些漢字可在中學階段的教材中適時歸類介紹。
為使?jié)h字所承載的文化更快更好地內化為兒童的心理結構,教材呈現(xiàn)講字理的方式宜適當采取整合取向,即追求漢字特征與兒童心理邏輯的契合。漢字學習中引導兒童關注、探究漢字構造方式,旨在傳授兒童識字方法,培養(yǎng)兒童自主識字能力,但要求學齡初期的兒童完全按照漢字造字的理據(jù)來分析每個漢字形體與意義的聯(lián)系是不現(xiàn)實的。在明字源、講字理后,兒童的“說文解字”,只要不對字義的理解造成誤導,應鼓勵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記憶漢字,如:烏鴉太黑了都看不到眼睛了,所以“烏”沒有“鳥”中間的一點。這是兒童創(chuàng)造的識記方式,雖然從漢字個體而言并不符合字理,但是不能說不符合漢字構造的思維方式。因而,教材有必要呈現(xiàn)少量的兒童“說文解字”的樣例,當然也可將樣例編排于配套的教學參考書中,由教師傳遞給兒童。
三、漢字與拼音的學習順序
漢語拼音是識字階段兒童學習的重要內容,厘清拼音學習與識字的關系是教材組織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漢字具有獨特的形音義結構,盡管關于漢字認知、漢語閱讀的心理機制尚無權威定論,但已有研究表明漢字認知、漢語閱讀有其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心理特點,漢字認知的腦區(qū)、個體發(fā)展過程中對字詞處理腦區(qū)優(yōu)勢的發(fā)展路徑等都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漢語特有的認知方式是母語賦予我們的民族屬性,漢字教育有責任保護母語認知特性的傳承。我們認為語文學習的起步階段,先識讀一部分漢字再學習拼音有利于兒童親近漢字。
漢語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是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漢語拼音是正音、識字、漢字輸入的工具,利用漢語拼音可以學習普通話、多識字、快識字,從而及早閱讀,但漢語拼音本身不是與漢字相當?shù)膶W習目的物。
我們主張識字教材采用先識后拼的編排順序。例如,某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從第八單元才開始漢語拼音的學習,“先安排學生認識一些常見常用的實詞――獨體字,而且是構字能力很強的獨體字,以及一至十的數(shù)字,然后再安排拼音學習,再過渡到認字、識字、寫字的學習”。編寫者如是闡釋,“漢字是母語文字,隨處可見,應當充分利用”,“拼音不是漢民族的母語,不應當脫離母語環(huán)境學習拼音”;“漢字是方塊字,像一幅圖畫,兒童認識漢字比認識拼音字母容易得多”,“兒童學習拼音困難,容易一入學就產生挫折感”;而首先學習漢字是可行的,實踐和專家研究都證明,不識拼音直接學漢字可行,“而且比先學拼音效果更好”。
深圳南山實驗學校的實驗課程也是先識后拼,其語文學習開始于集中大量識字,識字五六百后開始漢語拼音學習,并與計算機漢字輸入學習整合。“在兒童認讀一定數(shù)量漢字的基礎上,習慣于漢字的以視覺符號直接表示概念,習慣于接受漢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語義密碼后,再來學漢語拼音。從而養(yǎng)成兒童直接認讀漢字的閱讀習慣?!?/p>
在學習了一部分漢字后再學習拼音,然后在漢字認讀、閱讀與書面表達等學習活動中繼續(xù)運用拼音,我們認為這是依循漢字認知心理的學習順序。同時,從識字心理的角度看,先識后拼還可以充分利用兒童學前的語言經驗,激發(fā)兒童學習語文的興趣。識字是在一個字的音形義三者之間建立聯(lián)系,利用兒童已經具有的口語心理詞典,先識已經掌握音、義的字,字形和音、義之間的聯(lián)系就比較容易建立,可謂事半功倍。另外,從音節(jié)拼讀的角度看,先識后拼也有助于降低拼音學習的難度。相對于漢字,漢語拼音對兒童來說更為陌生,先期識得的漢字可以成為拼音初學階段的工具。 綜上所述,識字初期教材的字種選擇應該從三個維度來考量:一是適合于明字源、講字理的基本字;二是兒童的口語經驗;三是普通話400個基本音節(jié)的覆蓋率。
要在漢字教育中比較充分地實現(xiàn)漢字文化的傳承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就教材建設而言,不僅僅是教科書的編撰,相應的教輔資源建設也是必需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為每一個“明字源、講字理”的漢字設計開發(fā)專業(yè)性的幫助教與學的資源,因為教科書中呈現(xiàn)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幫助兒童學習漢字的除了常規(guī)的圖書、掛圖、音像等產品外,還可以設計成學具,讓兒童在操作中明字源,在拆分、組合漢字的構件中講字理,在快樂的學習中傳承漢字文化。
參考文獻
[1]張隆華,曾仲珊.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340~342.
[2]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9.
[3]何林英,魏曉燕.構形學指導下中小學漢字教學的有效方法[J].語文建設,2013(3).
[4][7]李先啟,張鵬.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探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60,77.
[5]語文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特色[EB/OL].http://gbjc.bnup.eom/news.php?id=16710.2015―03―20.
【關鍵詞】書法;起源;發(fā)展演變;篆書;隸書
中國書法,做為中國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有其產生、演變、發(fā)展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洛陽始終和它有著一種特殊的親緣關系。洛陽是中國書法的主要發(fā)源地。從河圖洛書到八卦,從卜骨到金文(青銅器銘文),甚至于倉頡造字的傳說,這些中國文字的雛形無不與洛陽有關。
一、洛陽是中國書法的發(fā)源地
書法是漢字的藝術,漢字的問世便是書法的產生,因為在印刷術出現(xiàn)之前,書法和漢字本為同一性質。而漢字之根,就深扎于洛陽這塊沃土。
(1)從洛陽的考古研究成果,看中國書法的起源。中國書法藝術,是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只有人類活動較為集中、經濟相對發(fā)達、社會比較進步的地區(qū),總有首先產生書法的社會條件和物質基礎。距今約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便在洛陽黃河岸邊留下人工打制的石片,河洛先民在長期的群居生存和進化中,已經有了自己的語言。仰韶文化是以洛陽地區(qū)澠池仰韶村遺址命名的,距今約五千至七千年,在洛陽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仰韶文化遺址涵蓋了早、中、晚期。有用于農業(yè)生產的工具和陶器。陶器的飾紋由幾何到抽象、刻畫符號由萌生到雛形,出現(xiàn)了“x”、“s”等形狀的符號或紋飾。人類追求美的意識和用文字交流的渴望日漸強烈。
(2)從華夏文明之源“河圖洛書”看中國書法的起源。河圖洛書是華夏文明的源頭?!昂映鰣D ,洛出書,圣人則之”,因為伏羲則圖畫卦于洛陽,開創(chuàng)了人類文明,為紀念這位華夏先祖,早在一千六百年前就在河出圖處建成了龍馬負圖寺。 “河圖洛書”的產生開啟了中華先民早期的哲理思維,導源了中華民族漢文字,同時也是書法藝術的產生。
二、洛陽是中國書法發(fā)展、演變的核心地區(qū)
這表現(xiàn)在多種代表性書體如金文、八分書、章草、今草、真書、飛白書、魏碑等,都是在洛陽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可以說,流傳至今在大多數(shù)書體都起源于洛陽。在中國書法變革、發(fā)展中,作為中國書法主要發(fā)源地的洛陽,長期占據(jù)著主導地位。歷代書法崇尚的風格都有洛陽關系密切。比如,“漢尚象”、“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而這各個時代崇尚的書風都有洛陽密不可分。
(1)篆書的演進與總結。篆書是我國古代最早成型書法,在書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漢文字從卦象書法到具有書法鮮明特征成熟體隸書,發(fā)展歷程漫長而艱辛。洛陽在承載書法的演變和發(fā)展的同時,不斷接納匯集周邊地區(qū)書法發(fā)展的優(yōu)秀成果,從而使“金文”“甲骨文”“石鼓文”等書體,在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qū)發(fā)展演變。商、周時期,在各種書體的碰撞中,金文憑其整齊、遒勁,揭開了金文書法的壯觀序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術百家爭鳴、藝術百花齊放。中國書法在沿著主線發(fā)展的同時,還出現(xiàn)了鳥蟲書、貨幣文字、符節(jié)文字等。
(2)漢字由篆到隸,再由古隸到八分,是一次歷史性的重要轉折。在書法中,各種筆法的運用無不導源于八分。將古隸推向“八分”的代表人物是東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大書法家蔡。《熹平石經》的刊立是隸書發(fā)展到頂峰的標志。
兩漢時期,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文字的書寫和運用空前頻繁,“能書”成為選拔各級文吏必須考核的內容,寫字跟仕途掛鉤,自然引起讀書人的重視。實用書寫要求快速便捷,促使字體突破秦朝小篆,產生了隸書、草書等多種字體。到東漢晚期,篆、隸、草、行、楷五體俱備,并出現(xiàn)書法家和書法理論,漢字書寫開始與文人情趣相融合,遂成為獨立的藝術形態(tài)。
在各種書體中,東漢晚期人最迷戀的是草書,最早的書法理論也是關于草書的。最初的草書保留隸書筆法,字字獨立,為區(qū)別于后來連綿縱逸的“今草”,這種書體被稱為“章草”?!白畛鯉孜徊輹蠹?,都與洛陽有著不解之緣,崔瑗曾長期游學洛陽,與馬融、張衡結下深厚友誼;張芝則隨在朝為官的父親,長期在洛陽生活,正是文化之都的沃土,成就了這幾位書法家。
關鍵詞:初中生;漢字本意;文字品鑒;寫作練習
漢字是上古時期世界上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是我們民族祖先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最燦爛的瑰寶之一。在漢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蘊藏著不可侵犯的民族尊嚴、崇高強大的民族意識和自強不息的創(chuàng)造智慧。但漢字又是世界上最難書寫的文字。獨特的方塊字形需要不斷記憶,反復練習才能形成書寫能力。現(xiàn)在,越來越多地人依靠鍵盤等輸入工具書寫,減少了手寫漢字的機會,正確書寫漢字的能力逐漸下降。大環(huán)境對母語重視的不足,使得學生不能夠準確的運用漢字。如果未來幾代人漢字學用能力持續(xù)普遍下降,文明傳承的品質就會形成缺損。
為扭轉學生對母語的情感越來越淡化的現(xiàn)狀,使學生認識到漢字體現(xiàn)了東方文明特有的思維和文化,希望激發(fā)同學熱愛漢字,主動學習漢字,準確地書寫運用漢字,我們對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漢字學用準確性的策略進行了研究。
第一,應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作為語文老師,首先要了解初中生的心里特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寬松有序的環(huán)境中進行漢字學習,從心理上“親其師”。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一個博覽群書的大腦,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一手漂亮規(guī)范的粉筆字,一顆善良溫暖的心,能夠讓學生“信其道”。最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學手段也越來越先進,漢字的學習可以更加形象化,從而降低學習的難度,多樣的教學媒體地使用可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不因枯燥而從心理上抗拒學習漢字。
第二,讓學生從每一個字的來源和演變上認識漢字,理解字義,認清字形,讀準字音。
要讓學生全面深刻地識別漢字,離不開分析研究漢字最早的字形。比如,自己的“自”這個字,它是象形字,有學生會說它像目,上面帶一撇,這一撇可能指的眉毛。按照現(xiàn)在說是目,目指眼睛,這一撇,好像是眉毛,那么這個字的字義就解釋不通了。可以讓學生看看甲骨文中是“自”,是這樣的 ,它實際上像的是人的鼻子。自己的“自”它為什么用鼻子來象形?我們先人知道,最根本的人是氣,而鼻子是呼吸的器官,所以古人用鼻子來象征自己。這個“自”經歷了金文 ,金文大篆 ,小篆 ,最終的字形為“自”。這樣就理解了“自”的含義,進而可以理解它的引申義。這樣的講解可以使學生理解字義,又看到了字體的演變進而能夠記住字形,最后識記字音。
在漢字的學習過程中,有時我們了解了一個字的起源就可以理解與之相關的字的意思。比如“而”這個字。它的甲骨文為 ,金文 ,金文大篆為 ,小篆 ,最終字形為 。從它最早的字形我們可以得知“而”的本意指的是胡須。有“而”和“女”構成的字“?!钡囊馑嘉覀兙涂梢灾懒?,“耍”上面是“而”底下是“女”,留胡子的是男人,用胡子女性,叫耍。同理還有一個由“而”和“寸”構成的“耐”(本字為“Y”)。在古代如果你犯的錯不是特別大,就把你胡子給剃了,這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叫“耐”。這種學習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習漢字的準確性和效率。。
綜上所述,通過理解漢字起源和演變的識字方法有助于學生準確的理解字義,認準字形進而讀準字音。當然,在手機等智能產品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想讓學生寫出一手漂亮的字,那就需要長期的書法練習了。
第三,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如何準確地將所學的漢字運用于實踐呢?我認為可以從字詞品析和寫作訓練兩個方面入手。
在我們的常規(guī)課堂之外,只要稍加留心,訓練的時間就可以安排出來。晨讀的時間可以安排學生誦讀規(guī)定的經典文章或者詩詞,并要求學生讀完之后能夠談談文中用詞或者用字的精妙性。所選的文章可以是名家詩詞散文,也可以是中考必考的古詩文。例如:初一階段的學生可以安排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魯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繁星春水》或唐宋時期的詩詞。讀完后讓學生就所讀的章節(jié)中感觸較深的詞句進行品析,品析可以從語境,情感,修辭角度進行。
在訓練之初,可以給學生做示范,讓學生知道如何入手。例如:《城南舊事》中的段落“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tài)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边@一小段話中的“磨”和“冒”兩個字把駱駝咀嚼草料的神情與動作描寫得非常具體、細致。讓人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只駱駝弓著身子,吃著草,牙齒磨來磨去的情形。作者通過動作的描寫表現(xiàn)出自己對駱駝的喜愛之情。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煙籠寒水月籠沙”的“籠”字的表達效果。兩個“籠”字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將煙,水,月,沙四種景物融為一體,描繪了迷蒙冷寂的畫面,烘托了朦朧凄涼的氣氛,為下文的抒情做鋪墊。讓學生有了章法可循之后可以把課內課外的名篇都拿來給學生進行品析。
要想讓學生在寫作中準確運用漢字,首先要有一定的積累。字詞的識記,好詞好句的摘抄都是很好的方式。在有了一定地積累之后,可以進行規(guī)定題目的練習。如雨天景物描寫,三步上籃動作描寫。力求形容詞和動詞運用得準確傳神。在學生完成規(guī)定的寫作任務之后,要求學生為大家講解自己覺得用的最好的詞語及其原因,同時允許其他同學質疑或者提出更好的修改方式。
這樣在晨讀經典,品評字詞,課文品鑒和寫作實踐的四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漢字使用的準確性會不斷地提高。
在“推廣和規(guī)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并將其作為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今天,增強國家語言實力,提高國民語言能力,構建和諧語言生活,是語言文字夢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需要我們語文教師長期地努力。
參考文獻:
[1]百家講壇-探秘中國漢字-趙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