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美麗鄉村交流材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展覽室”——心靈與作品的交流。
“展覽室”里充滿了畫香,學生個個如采蜜者享受知識無私的饋贈。
師:大自然是多彩的、豐富的,《走近大自然》一課里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美麗的自然畫卷,以及許多藝術家們利用大自然中各種材料,創造出各種獨特的藝術作品。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興奮的表情)
師:你們先欣賞一遍,看后和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好嗎?
生:好(有點急不可待)
教師利用多媒體儲存了許多有關作品,配上音樂,邊播放邊解釋,馬上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大大的提高學習興趣。
師:誰能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
學生們此時情緒非常高漲,大家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感受,雖然只是一年級的孩子們,但是孩子們被這些獨特藝術作品,深深的打動,努力的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感受。借此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走近大自然》是一年級造型、表現的一節課,課中已提供了一些圖片。如何引起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情感,促使他們主動地去學習?僅靠書本上的圖片是不夠,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外搜集資料,利用多媒體現代化工具,為學生創造學習條件,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應該向學生公開自己的“法寶”,讓學生自己與作品面對面地接觸,直接與作品對話,直接體驗。親自采蜜。
學生被這些藝術作品吸引住了,開始了自己的學習。看,有仔細觀看的、有相互討論的、有請教老師的。教室里充滿著熱烈的學習氣氛,課堂成了“展覽室”學生無拘無束,遨游于知識的海洋。
新課標提出要進行交流的課堂教學。所謂交流,意味著交流雙方彼此敝開心扉,相互接納,學生可以與心靈交流,可以與作品交流,可以與他人交流。當學生有學習需要時,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達到學習的目的,教師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也不是知識的占有者,學生不必等著老師的傳授、灌輸。學習美術,應首先去欣賞作品,欣賞作品是美術學習的前提所在,只有通過與作品“零距離”的接觸,學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在此基礎上的欣賞能力才會日趨提高,學生通過一張張的作品比較、體會的有滋有味。此時,大自然的美麗已在他們心中駐留,熱愛祖國的情感已在升華,美好的理想已在樹立,如此的收獲又豈是教師單一的傳授所能達到的?
二、“游戲場”——快樂與體驗的交融。
“游戲場”里笑聲朗朗,熱鬧歡快,快樂來自于自信,知識增長于體驗。
學年級《化裝晚會》時,學生把自己裝扮成各種角色,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面具頭飾服裝,課堂上精彩的表情,熱烈的討論,讓人體會到了學生無窮的智慧與快樂。
1、化裝晚會將各自扮演哪些角色?學生開始分組討論,確定自己的角色,故事情節。有的說要扮演童話故事的人物,有的說要扮演語文書中的故事,有的說要扮演動畫片中動物,有的說自己創編角色。說著說著有的學生手舞足蹈,恨不得馬上表演,真讓人羨慕啊!
2、怎樣打扮自己呢?用什么材料更能突出角色?有的學生用皺紋紙做衣服,把自己變成美人魚,有的學生用塑料袋披在身上,把自己裝扮成天使,有的做頭飾,有的做面具,各組分工合作制作,充分體現了合作精神,看到孩子們奇思妙想,真讓人高興呀!
3、紛紛上臺表演。孩子們穿上各種表演的服裝,帶上面具或頭飾,扮演成各種角色,然后開始表演,你看那有的表演憨態可鞠,有的表演繪聲繪色,有的組分配非常合理,行動統一,有放音樂,有表演,有拿道具,歡聲、笑聲在教室里回蕩,真讓人感慨啊!
創設情節化的情境,搭建寬松的平臺,體驗生活,享受快樂,課堂成了學生快樂的“游戲場”,成了體驗生活的“樂園”。
《化裝舞會》是綜合、探索的課,本課比起以前課本上的《做頭飾》、《做面具》更具人文性,更貼近學生心靈,而且加上服裝、海報、背景、化妝,使學生身臨其境進行表演,獲得成功的愉悅。
還學生自由的空間,還學生學習的時間,給學生寬闊的舞臺。“傾聽學生”真情告白,欣賞學生的表演天分,我們不必去做學生的主宰者,支配者。應還學生以主人的身份,使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發展。
三、旅游線——美麗與激情的蕩漾
人們向往美好的地方,看小導游正把美麗介紹給大家,一路上激情蕩漾,讓人感染于其中,沉醉于期間,學完了《變了樣》后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
師:課文中的學生作品美嗎?美在哪里?
生:畫出了城市現代化的交通設施、摩天高樓。
師:那我們的城市、鄉村美嗎?
生:也很美
師:如果遠方的客人來,你會把我們的城市式鄉村的美麗介紹給他嗎?
生:那當然,我還要當他的導游呢!(學生有說的欲望)
師:我們班上有幾位外地來的同學,你們愿意當他們的向導嗎?(教師在課前布置過作來,回家查找有關家鄉的資料和圖片)。
學生自由找介紹對象,聽,有介紹本市建筑風格,有介紹鄉村景物的,有介紹城市風貌的,看,有動作指示,有再現表演的,有出示圖片的,小導游們“好像要把所有好看的、美麗的、突出的,都告訴他的游客”。
旅游是有目的的,在旅途中,我們往往會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我們會豪不猶豫地駐足觀賞或改變路線,而決不會因預先設定而錯過美麗、缺乏激情。
“導游們”的熱情好客,“游客們”的感多體驗,皆入情入景,留下一幅幅優美的作品。
近年來,我市市委、市政府把發展休閑農業作為發展現代都市農業重要抓手,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取得長足進步。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全市已建成各種休閑農場187家,其中國家級5家,省級37家。農家樂383家,總投資規模近200億元,帶動就業1.2萬多人,年接待游客量近1000萬人次,年營業收入20億元左右。初步形成 “依山、泮水、沿江、濱海”四大都市休閑農業聚集帶,我市休閑農業發展質量、數量均居全省首位。
一是創建休閑農業品牌顯成效。去年,福清市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福清市牛宅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我市有4家休閑項目被評為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有3個村被評為福建最美休閑鄉村。國家級、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數達42家,為全省第一,其中,國家級5家(全省18家),占全省總數的近三分之一,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3個(全省11個),占全省總數的近三分之一,省級37家(全省231家),占全省總數的六分之一。
二是創新休閑農業發展機制求突破。我市連江縣開心農場等五家休閑農場組建休閑農業產業聯盟,現已發展成員30家。共同包裝特色農產品伴手禮、協調休閑項目、共同導流、共創營銷端,共同開發休閑農業市場。
三是助力扶貧取新功。策劃休閑農業產業聯盟助力精準扶貧,打造“企業+產業聯盟+貧困戶”模式。與116戶貧困戶簽約幫扶協議。優先招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休閑農場就業;免費提供種苗給貧困戶種植、養殖,成品后,按規格保底收購;開設“良心鋪”15家,在農夫集市開辟專柜,供貧困戶銷售特色農產品;入股分紅幫扶,貧困戶貧困扶持資金保底入股分紅。
三年級被稱為習作教學的起步年級,也是小學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了一個層次,很多學生便對作文產生畏懼心,感覺無從下手。農村小學生更是如此。
農村的信息交流不暢通,學生的所見所聞比較狹窄。課外讀物少之又少,所以農村的小學生更覺得無話可寫。照常理,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相比,與大自然接觸的時間更多,應有更多富有鄉村氣息的寫作好材料用于起步作文,但是他們仍舊感到起步作文難。
長期以來,由于上述種種原因,作文教學成了困擾語文教師和學生的一大難題,農村小學更是如此。老師覺得作文難教,學生更是覺得作文難寫。所以,鄉村老師應該重視三年級作文起步教學,讓鄉村小學生從起步開始就不害怕寫作文,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為以后高年級的作文奠定基礎。我多年從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認為抓好農村小學生起步作文是關鍵中的關鍵。下面談談我對農村小學生起步作文教學中的點滴看法。
一、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三年級學生剛剛學習寫作,萬事開頭難,興趣是最重要的,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剛剛學習寫作文的農村三年級學生,培養他們學習寫作的興趣更為重要。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寫作文的時候,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使學生認為寫作文很容易的事,充滿歡樂和信心。我還認為最重要的是“教者有心,學者無意,自然表達”就是在起步作文教學中,作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師,不要給學生太多的限制和負擔,教師應將寫作訓練的目標、要求存儲于心,并化成有趣的活動、有味的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和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學習表達,不知不覺地受到表達訓練。
二、過好語言關
農村學生習慣說方言,而農村教師年齡偏大,那些老教師教學也常用方言或帶有方言的普通話講課。結果,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土話”連篇。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用方言詞語代替普通話詞語。如:把“做什么”寫成“做哪得”,把“南瓜”寫成“番不”,把“臉盆”寫成“面面”等。二是用方言土話表達不符合語言規范。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何在呢?我想:我們老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老師平時就應該提倡、推廣講普通話,沒有把學生的語言訓練內容規范化。因此在寫作中往往出現這里不通,那里不順的情況。
我們作為農村小學教師,應該提倡并推廣普通話,堅持用普通話教學,同時,要求學生用普通話交流,用普通話表達自己的思想。過好語言關,是寫好作文的重要一關。
三、注意觀察,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
農村學生作文難,還體現在不知道寫什么。人處在許許多多的寫作素材中,但不知道寫作素材在哪里。比如:在寫《我學會了》這一作文時,大多數學生寫《我學會了騎自行車》或《我學會了洗衣服》等等,很少學生會寫插秧、割稻子之類的事,而這些事本來很有切身體會而富有鄉村氣息,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這到底是為什么呢?農村的學生自小就能直接貼近大自然,從小跟隨父母參加過許許多多勞動實踐,在成長過程中有許多童年趣事,他們正如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閏土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新鮮“事”,都是魯迅和他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農村學生看到的、想到的、學到的并不比城里的學生少。農村的生活、自然條件都為農村學生提供了廣泛的寫作素材。
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就是觀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認真地去觀察事物,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細致的了解。農村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投身于多姿多彩的自然界。讓自己的學生放眼觀察,用心去體會。我們沒有美麗的公園,但我們有田野山林和鳥語花香;城市學生寫到超市買米買菜的經歷,我們寫割稻子、種菜的體驗。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讓生活的每一處都成為學生的佳作。
關鍵詞:云南;鄉村;坡地;景觀規劃
引 言
2012年,黨的十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宏偉目標,2013年9月6日,云南省提出了“美麗鄉村”的建設標準,以及云南省“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力爭到2017年建成云南名村500個、美麗村莊1000個、特色村莊5000個,重點打造500個美麗村莊建設示范點。
云南鄉村的分布幾乎90%分布于山地上,甚至是在較大坡度的坡地上依山而存,這種山地多,平地少、坡度較大的情況在云南鄉村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地形就成為了首要考慮的重要因素[1]。本次研究,通過對云南山地鄉村坡地景觀的研究,考慮村落的自然景觀不被破壞和設計的可實施性,從鄉村景觀的角度來解析云南“美麗鄉村”的建設要求,對云南山地鄉村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云南鄉村景觀特殊性分析
1.1 自然景觀元素呈現多樣性
鄉村景觀的構成要素分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2]。自然要素是由地形地貌、氣候、土壤、水文、動植物等要素構成,它們共同形成了不同鄉村地域的景觀基底。在云南所屬的云貴高原,地形地貌多樣,高差大,相對平緩的山區只占總面積10%,大面積土地高低差參,縱橫起伏,一定范圍又有和緩的高原面,而這些較為緩和的高原面已形成了大的居住聚落,發展成為了城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這五大類在云南均有分布,這也就決定了云南不同地區氣候的立體性、水文和動植物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從而導致了不同地區鄉村景觀構成要素的豐富且具有當地特色。
1.2 民族和宗教元素是主要的人文元素
自然景觀要素為鄉村景觀的基底,人文景觀要素則為整個景觀的靈魂,凸顯了當地文化。云南少數民族類型多樣,擁有25個少數民族,并各自擁有著自己的民族風俗習慣和不同的。這也就決定了云南鄉村的人文景觀大多以民族和宗教元素為主,也決定了云南不同地區的鄉村景觀的多樣性,具有各自的特點;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傳說、圖騰、服裝等都是塑造當地特色人文景觀的重要元素。
2 云南特色村寨景觀規劃總體思路
2.1 因地制宜,依山就勢
在整個景觀規劃中,充分了解當地所處的環境在建筑的分布上應依山就勢,建筑樣式與當地傳統建筑風格統一,既充分展現新農村建設中的干凈整潔、整齊劃一的良好鄉村風貌,也在風格上突出地區的特色,與其它村寨形成差異。
2.2 完整性與統一性
在整個景觀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當地的整體布局,保證景觀效果統一和諧,避免出現太大的差異,各個分區區別的同時也要互有聯系,增設景觀建筑及其他人工設施,力求與周圍環境相融合統一。
2.3 自然元素與人文元素相結合
在進行景觀的規劃設計時,要分析當地是人文景觀為主,還是自然景觀為主,并從中挖掘主要要素和特色要素,將其作為整個景觀表現的核心[3]。同時也要考慮其他的要素,如:鄉土植被、家禽農畜、人文歷史、民風民俗等展現獨特地域特色,實現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2.4 功能性與觀賞性相結合
景觀規劃設計中,景觀建筑小品在發揮其功能的基礎上,具備視覺觀賞性,將功能性與觀賞性機密結合,做到景觀服務于功能,功能中表現景觀。
3 云南省墨江縣迷帝茶村景觀規劃
3.1 項目概況
項目位于新撫鎮內的新塘村大山組,規劃范圍界定為南北縱長656m,東西向寬551m,包含新塘村大山組及其周邊地域,規劃總面積約130000m2。云南省墨江縣新撫鎮新塘村大山組位于哀牢山系山區,屬于典型的山地茶村,地形高差起伏較大,整體地勢呈東高西低的特點,其中片區東部的生態防護林區海拔最高,大多在1243m以上,最低點位于規劃區的西部,海拔1153m。平均坡度在19~21%。
當地以種植迷帝茶為主要產業,整個地塊80%為坡地茶園,其他為散落的居住用地、道路用地以及綠化用地。
3.2 項目定位
基于“美麗鄉村”的政策支持,考慮新塘村未來的發展方向,規劃將當地村民集中居住在一起,方便茶園的保護開發,并以當地特產“迷帝茶”為村名,更名為“墨江縣迷帝茶村”彰顯以適應未來產業的發展。將迷帝茶村定位為以山地茶園觀光為基礎,以茶文化及哈尼文化體驗為內核的綜合性特色旅游村。
3.3 現狀分析
3.3.1 自然環境
新撫鎮境內山高坡陡,箐多谷深,屬深切割中山山地地貌,為受地質構造控制發育的河流、河谷強烈切割的地區。處于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北,總體屬南亞熱帶濕潤山地季風氣候區。
3.3.2 人文環境分析
(1)歷史發展
據史料記載,墨江新撫鎮一帶種茶始于明朝神宗時期,距今已400來年。到清朝,新撫一帶茶葉生產與貿易已有較大發展,當地的米地茶因讓皇帝迷戀而被稱為“迷帝”茶,賜“歲俸京師”匾一塊,今鄉政府所在地當時叫“唐尚街”,是茶馬古道的驛站之一,目前在迷帝茶旅游村,仍保留有當時的“茶馬古道指路碑”,作為曾經商賈云集、經濟繁榮的見證。
(2)民族與宗教
新撫鎮為哈尼族聚居地,哈尼文化濃厚,迷帝茶旅游村在民族歌舞、飲食、服飾、建筑等方面都體現出自己的特色。
3.4 總體構思
(1)合理確定區內斑塊、廊道規模、大小和布局,按照規劃中的功能分區,進行景觀的分區規劃,不同區域在“茶文化”的大框架下構建不同的主題;以茶文化為主線,哈尼文化為特色表現之一,以山地地形為承載,茶田為景觀基質。運用廊道橫向串聯景觀空間;利用錯落富有層次山地茶田,構建完整的垂直景觀序列,形成賦有節奏的景觀韻律。
(2)迷帝茶村所在地形復雜,地勢多變,山水縈繞,在景觀規劃中,在各個部分配置要合理是要求下,利用多變的地勢,運用山體道路的修建,茶樹的種植構建立體的景觀空間。其中茶園中茶樹采用等高線種植法,順地勢具有層次感的展開,既不破壞原有的地形地貌,也使整齊起伏有序的茶園具備了和諧的美感,對茶園仿若天成的自然藝術加工,使游客有親近自然,平穩之感。山體道路的修建,順地勢沿等高線鋪設,柔和的曲線隨著視線高低起伏,連綿盤旋于茶田之中,自然不矯揉造作,具備了富有節奏的和諧韻律。
3.5 景觀規劃方案
3.5.1 總體景觀結構
根據當地的起伏的地形、規劃的道路網、旅游線路以及自然景觀資源,整個旅游村的景觀采用“一心兩環四區五節點”的總體景觀結構。
“一心”構筑整個村莊的景觀中心;“兩環”形成環抱整個村落的特色景觀廊道;“四區”在同一個文化主題下,形成四個不同功能的景觀組團;“五節點”構成景觀的亮點。
3.5.2 一心――茶話迷帝
本區域包括茶文化廣場和茗品樓景觀,主要以茶文化廣場為核心景觀。
(1)茶文化廣場:傳統的圓形廣場,鋪裝以碎石、鵝卵石、青磚為主,營造自然鄉村的氛圍,融入大自然;在廣場邊緣,景觀視域較好的兩邊設計觀景臺,可以遠望整村的面貌以及臺地式的茶園景觀;廣場靠山體的邊緣,設計了六塊寬6m高2.5m的浮雕景觀墻,墻上主要為迷帝普洱茶的歷史來源再現;在廣場內設有木質座椅,方便村民游客的休息交流。
(2)茗品區:即廣場周邊的建筑群,為茶室、茶店和土特產商品鋪,在景觀設計中,重點運用鋪裝和植物搭配來襯托建筑形式美,風格要求統一協調,鋪磚選擇青石板與鵝卵石搭配,植物以蘭花、、茶樹、茶花、竹合理搭配,花壇內放置與茶有關的雕塑,增加趣味性。
3.5.3 兩 環
(1)茶鄉漫道
“茶鄉漫道”主要是為了展現整個茶園的風光,由茶養生知識走廊和茶間小道兩個部分構成一個環線。
由于地形的特殊性,茶養生知識走廊順著道路的走勢來安排,在地勢較高的一面設置景觀墻,墻上用浮雕的方式展示了茶的用途與不同的用法,從沖泡方法、美容、美食等方面來講解茶的養生知識,特別是迷帝茶的功效,充分展示迷帝普洱茶的魅力;沿著游步道均等距離放置七個銅質雕塑,形象的講述茶葉的制作流程;整個走廊采用鵝卵石和青石板為鋪裝。
(2)茶馬古道
村內有一條茶馬古道穿過,在景觀的規劃設計中,修復茶馬古道,將其修建為鵝卵石青石板鋪裝的小道,并加以延伸。在設計中充分利用沿路良好的景觀,以自然景觀為主,在沿路設置刻有與茶有關的詩詞竹制小品,以增加趣味性。
3.5.4 四區――景觀分區
在景觀規劃設計中應該更加貼近自然,體現出“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原則。根據不同的景觀功能分為:入口服務區、茶園觀光區、特色民俗區、生態防護區。
(1)入口服務區
入口區首先應滿通功能,位于主要入村道路上,其中設置一般應該包括停車場、入口場地和服務接待區。在景觀設計中,強調功能性的同時應滿足觀賞性的要求,凸顯作為村莊門戶及帶給人們美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入口場地多處理成空間開敞的廣場,以便于游人通過、停留、休憩等,同時要在入口區彰顯茶園與眾不同的生態特色和文化特色。
入口處可放置一塊當地特有的巖石,邀請著名書法家為其題字,刻上“哀牢山迷帝普洱茶旅游村”十一個大字,簡單而不失大氣。此外巨石周圍以迷帝茶為灌木,再配以桃樹、貼梗海棠等花木,從而避免色彩單調并突出當地的特色。
(2)茶園觀光區
本區是游客的主要游覽區,是構成茶園景觀格局的主體。首先該區要體現“天人合一”的設計思想。
①在茶園間布設游步道,主要順沿山體等高線順地勢而修建。
②游步道設計應具有曲線婉轉、自然流暢的韻律和動感,既要有“曲徑通幽”之感,亦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③運用景觀的多樣變化消減視覺疲勞。
開敞的茶田景觀要素單一而純粹,容易造成游人長時間漫游后的視覺疲勞感。因此,在茶樹間隙種植一些花木或色葉木,既避免單調也可作為茶樹的天然肥料,坡地空隙可栽種桃樹、紅楓、野等有色有花植物,避免色調的單一。
④在游步道兩旁,設置多樣性的景觀小品,增加游玩的趣味性。
(3)特色民俗區
本區主要為當地村民的居住區,分為旅游接待住戶區與傳統住戶區。整體的規劃設計中,與當地的山地地形相適應,建筑布局為臺地式,分層次錯落有致的分布于山坡上;建筑風格協調統一,并與當地少數民族哈尼文化相結合,具有當地建筑特色的外形和構筑物;但是所承載的功能有所不同,在景觀規劃設計上著重點也不同。
旅游接待住戶區:因為除了住戶的需求,還承載了旅游的功能,所以在景觀設計上要求符合景區的標準和要求,建筑內外部相協調,入戶景觀顯得尤為重要,每家旅游接待戶門口種植茶樹茶花,門前掛紅燈籠。
傳統住戶區:不承載旅游功能,景觀規劃設計趨于自然簡單生態,色調一致,注重舒適性和實用性。
(4)生態防護區
本區主要以自然景觀為主,天然松林形成綠色屏障,優化了迷帝茶旅游村的天際線,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以保護為主。
3.5.5 五節點――景觀節點
(1)驛站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驛站設置在停車場邊上,在這里是因為這里是茶馬古道的路經之地,供馬匹的休息地,游客可以選擇騎馬游覽茶田、重走茶馬古道。
在景觀設計上簡單粗獷,風格以古時候驛站的風格為參照。馬樁、圍欄和草地構成一幅充滿鄉野味道的風景。
(2)茶馬古道碑
現狀中的古道碑沒有予以保護,周邊良好的茶園景觀處于零開發狀態,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將古道碑修復保護起來,在一旁修建一個觀景亭命名為“古道茶風亭”,作為一個景觀點,充分利用周邊良好的自然景觀。
(3)茶泉
現狀調查中,村內有一山泉泉眼,出水不多但水質較好,可直接飲用,味甘甜,規劃設計中將其作為一個特色景觀的節點之一。設計竹子作為管道,引水入下方石池,池中放置竹做的水瓢,石池旁的地面采用卵石鋪就,旁邊有石凳供游客休憩。
(4)茶香亭
在景觀設計中,在迷帝茶旅游村的老路上即蓄水池旁,建設一個“茶香亭”,作為村民和游客休憩娛樂的場地。
(5)茶溢池
迷帝茶旅游村有多處出水口,出水口較為集中的片區,地勢較洼易積水開發難度大。所以在規劃中,選取一處挖深開發成水景,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將其命名為“茶溢池”。駁岸采用自然式,更貼合鄉村的氣質,沿岸植物亦采用自然式種植,采用花木與色葉植物調和色調,建設親水平臺延伸至水面,沿岸設置木椅石凳供游人休憩欣賞風景。
3.6 景觀小品
迷帝茶旅游村內的景觀小品的設計,以體現“美麗鄉村”“迷帝茶文化”為指導,景觀小品從材質、色彩、形象來表現其獨特性與文化內涵。主要分為迷帝茶文化風格小品、民俗風格小品兩大類型,以求分別適應并配合不同的景觀性質,從而達到與周邊景觀的協調并最終能更好地烘托出不同的景觀氛圍。
各主題小品設計構思如下:
(1)迷帝茶文化風格小品系列――設計以采茶、制茶、收藏茶、賣茶、喝茶等形式系列和反應制茶過程的雕塑、茶杯、茶盞、茶框等素材的風格小品,材料可以選擇當地的木條、竹和石材等,突顯其地域性。
(2)鄉村野趣小品系列――設計以當地豐富的木材、石材為主要材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小品景觀的設計,在盡可能節約材料成本的同時,結合田園文化和農村風貌特色,從中抽取“農具”、“竹筒”、“圖騰”等意象,在小品中展現出來,這樣既能展現出當地農家特色,又與旅游區的主題相呼應。
4 結 語
云南的山地鄉村,地形復雜,條件多樣,在景觀規劃中,要針對鄉村各自不同的特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綜合考慮鄉村的產業發展方向和自身特色,提取特色景觀元素,注重對地形地貌的分析利用,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制定和采取特色化的設計方案,選擇適合鄉村發展的模式,以人為本,做到鄉村景觀規劃與鄉村的發展相適應,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于真真.山地型鄉村景觀規劃研究:以萊蕪市王石門村為例[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8.
[2]陳威.景觀新農村:鄉村景觀規劃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3]胡秀萍.新農村建設中的村莊景觀規劃設計[J].山西建筑,2010,(21):1~2.
有人在鼓搗鵝卵石,有人在鼓搗玻璃瓶,有人手里抓著的是一把茅草……他們在干什么?
這個地方,大家給它取了一個詩意的名字――“美工魔法角落”。在這個角落里,生活中平平常常的物品,被一雙雙巧手賦予了魔法,變成了精巧美好的美工作品。
一團毛線會變成什么
最初,“魔法角落”是一個簡單的繪畫興趣角。老師鼓勵愛畫畫的小朋友在這里創作、交流。
有個叫朱妍的小女孩就是這里的“常客”。有一次,她看到一位阿姨織毛衣,隨著毛線團漸漸變小,可愛的圖案如行云流水般慢慢呈現,她驚訝不已。
后來,她找到管理“魔法角落”的老師――扶老師,“我想試一試用毛線作畫。”這個美妙的主意馬上被采用了。
第二天,扶老師帶來五顏六色的毛線分給大家。
很多同學在鄉村長大。不管是什么季節,山野的氣息都令人沉醉。夏天的鄉村,最耀眼的是迎著陽光怒放的向日葵。他們決定做一幅《毛線向日葵》。
黃色的花瓣、翠綠的葉片,彩紙卷成小棍就是花柄……一朵朵質樸的向日葵躍然紙上。畫面的背景是大地。用黃色毛線太艷麗,用灰色毛線太黯淡。
“我有辦法!用曬干的茅草葉剪碎,灑在畫上做底色。”一個聲音響起。
太棒了,大家都朝她投去了贊許的目光。
夏天,太陽最好的時候,鄉下曬紅薯片、曬豆豉,茅草葉鋪在竹簸箕上,曬出來的鄉村美味有陽光和草葉的清香。
第三天,有同學帶來茅草葉,嗯,這真是獨一無二的大地的色彩呀。
后來,大家又做了許多毛線畫。
“毛線不僅僅是女孩子玩的玩意。”一直在觀望的男同學也加入到毛線畫的團隊。
毛線團不僅能帶來溫暖,還能帶來美麗。
闖入一片“瓶子森林”
毛線畫讓大家大開眼界。真沒想到,茅草、毛線,都可以成為創作的材料。
很快,他們又有了新的創意――畫瓶子。瓶子的表面光潔,也很容易上色,不同形狀的瓶子能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為了獲得一個獨特的瓶子,小藝術家們想了不少辦法。一天,一位同學帶來一個底部很寬的玻璃瓶,形狀很特別。
“翻過來,像個蘑菇云。”“像童話里裝魔鬼的那個瓶子。”大家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
開始創作了,老師拿起“蘑菇云瓶子”。咦,好沉呀。“你干嘛不把里面的水倒掉呀?”
瓶子的主人一把搶過瓶子,緊張地說:“里面是爸爸的酒呢,我答應畫完還要還給他的!”
原來如此,哈哈哈,大家都大笑起來。在快樂的笑聲中,有的瓶子飛上了蝴蝶,有的瓶子變身成神秘的小屋,有的瓶子上飄起了晶瑩的雪花,有的瓶子上生長出茂盛的森林。
一個個平常的小瓶子,在看似隨意的涂涂畫畫之后,變得五彩繽紛。這一片“瓶子森林”吸引了在操場上玩耍的同學。很多人圍過來,嘖嘖稱奇。
趙嘉碌鈉孔由匣了一個小雪人。他覺得自己畫得不太像,還有點緊張,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被圍觀。一個眼尖的小伙伴瞅到了,大聲道:“雪人!好可愛的雪人呀!哎呀!好涼快呀!”大家都笑了,趙嘉亂部心地笑了。
后來,這個靦腆的小男孩在日記里寫道:“那一刻,成功的喜悅把我團團圍住。我第一次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給鵝卵石做一件外套
田佳欣是個特別的小女孩。她耐心、細心,畫畫時總是最沉得住氣,最“坐得住”的一個。星期天,她和媽媽在河邊散步,看到了很多形狀各異的鵝卵石。一個念頭閃過,“給鵝卵石穿上衣服,它們會變成什么呢?”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大加贊賞。在媽媽的幫助下,田佳欣撿了很多鵝卵石。
回到學校,她抱著沉甸甸的包來到“魔法角落”,嘩啦啦倒出來,一會兒,一大堆鵝卵石就被瓜分一空了。
在石頭上作畫并不容易。密度低的石頭,顏料蘸少了,被吸收掉了,顏色很淺;顏料蘸得太多,又流淌得到處都是,把好不容易描繪的圖案弄花了。
大家小心翼翼地給自己的石頭“訂制外套”。漸漸地,鵝卵石個個都大變樣了:有的變成威武的貓頭鷹,有的變成俏皮的七星瓢蟲,還有的變成快樂的小魚……小藝術家的雙手也都變得五彩斑斕啦。
溆浦縣三完小校園面積并不大,操場也比較小。如何在有限的地方給孩子們更多快樂的空間,是美麗而睿智的宋校長一直在努力解決的問題。她在操場的一角劃了一個區域,放上一些長條桌,打造了一個簡約而不簡單的“美工魔法角落”。
天氣晴好的時候,年輕而熱情的扶瑩老師就會在“魔法角落”值守,為孩子們提供各種手工材料,指導孩子們創作,保存小藝術家的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