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姜黃的功效與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米富含多種營養(yǎng)元素及微量元素,具有很好的補血效果。另外由于小米未經(jīng)大米那樣的精制工序,所以保留了大部分的營養(yǎng),其營養(yǎng)價值要比大米高很多,對人體健康的益處不言而喻。
1.防止消化不良:長期患有脾胃方面病癥的人,經(jīng)常喝小米粥可調理各種不同原因所導致的腸胃病癥。
2.減少細菌滋生:多吃小米能夠減少口中細菌滋生,去除口臭。
3.祛斑美容:小米有減輕皺紋、祛除色斑、減少色素沉著的功效。
4.養(yǎng)心安神:小米中富含色氨酸,這種物質有調節(jié)睡眠的功效。經(jīng)常失眠的中老年人可以在睡前適量喝一些小米粥,有助眠作用。
5.補腎:五谷都具有養(yǎng)精氣、補腎氣的作用,而在五谷中,小米的補腎功效最強。
小米的黃色來源于其中的類胡蘿卜素,如玉米黃素、隱黃素、葉黃素等,體內可轉化成維生素A。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顏色越黃的小米越好,胡蘿卜素含量高。國家二級公共營養(yǎng)師王唇檣埽生產小米的谷子秋天收獲,但如果儲存到了第二年夏天,就成了陳小米。陳小米黯淡無光,顏色灰白,不再是“黃油油”的,而且還可能因儲存不當出現(xiàn)輕微霉變。賣相不好的小米,自然賣不上高價,不法商販就會通過清洗、染色等手段讓陳年小米再次“容光煥發(fā)”。
關鍵詞姜黃素;抗癌;分子通路
姜黃素(Curcumin)是一種植物多酚,來源于姜黃、郁金、莪術、石菖蒲等的根莖,化學結構為C21H20O6 ,分子量368.37。姜黃素可以抑制多種腫瘤細胞系的生長,預防化學性和放射性誘導的嚙齒類動物肺癌、食道癌、胃癌、肝癌、大腸癌、胰腺癌和乳腺癌等多種癌瘤的形成,美國國立腫瘤研究所已將其列為第三代癌化學預防藥[1],研究表明,姜黃素可明顯抑制MCF-7人乳腺癌細胞[2] 、Ehrlich腹水瘤細胞ISCC一25[3]、人口腔鱗狀細胞癌細胞[4]、人結腸癌細胞Colo320[5]、UMUC人膀胱癌細胞[6]等多種腫瘤細胞的增殖。
1985年,KUTTAN等[7]首次報道了姜黃素具有潛在的抗腫瘤活性。本文對近年來姜黃素抗腫瘤作用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進展作一介紹。
1抑制腫瘤血管形成
血管生成是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并為腫瘤細胞進入循環(huán)轉移、擴散提供便利。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分子醫(yī)
學研究所[8]研究發(fā)現(xiàn),姜黃素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可明顯抑制牛內皮細胞的增殖遷移,說明姜黃素是一種特異性血管生成抑制劑。Shao等[9]的研究也表明,姜黃素可抑制MDA-MB-231人類乳腺癌細胞的兩種主要的血管形成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成纖維生長因子(bFGF)的轉錄。另有研究[10]表明,不同器官發(fā)生的腫瘤遺傳學
變化涉及不同的基因,而姜黃素對多種腫瘤均有抑制作用,推測抑制血管形成可能是其抗癌機制之一。
2上調caspases蛋白酶
胱冬蛋白酶屬于ICE/CED3蛋白酶家族成員,目前發(fā)現(xiàn)至少有14種之多,分別命名為casepases1-casepases14。與細胞凋亡密切相關,它是通過級聯(lián)反應,最終激活核酸內切酶來實現(xiàn)的。姜黃素可呈時間及劑量依賴性抑制Raji細胞增殖,可顯著促進Raji細胞凋亡;Western檢測表明,在25umol(IC50)作用24小時,Raji細胞與對照組相比,胱冬蛋白酶8和9的表達明顯增高,提示胱冬蛋白酶8和9在Raji細胞增殖和凋亡中起重要的作用。說明姜黃素誘導Raji細胞死亡受體Fas的表達增強,激活了caspase-8,從而啟動caspase級聯(lián)發(fā)應,使線粒體下游caspase-9效應酶激活,最終誘導細胞凋亡[11]。
3抑制NF-κB
姜黃素可能是通過特定的信號途徑來抑制特定刺激物誘導細胞基質分泌的。santibane等[12]報道姜黃素通過Ras/MAPK信號途徑,抑制由TGF-β刺激的鼠角化細胞MMP-9的分泌。由NF-κB調節(jié)的基因可抑制凋亡,誘導增生并介導炎癥、血管生成和腫瘤轉移。Shishodia等[13]發(fā)現(xiàn)人類非小細胞肺癌細胞事先用姜黃素處理,可抑制由煙草誘導的NF-κB的激活,同時抑制NF-κB調控的周期蛋白D、環(huán)氧合酶-2和MMP-9的表達.Aggarwal等[14]發(fā)現(xiàn)姜黃素可以通過抑制IKK介導的NF-κB激活和NF-κB調節(jié)的細胞生長和增殖的基因,如Bcl-2、周期蛋白D1、IL-6、環(huán)氧合酶-2
和MMP-9的表達而誘導頭頸部鱗癌細胞的凋亡。另姜黃素和順鉑聯(lián)合應用時可協(xié)同減少卵巢癌細胞中自體同源的細
胞因子IL-6的產生[15]。
4誘導細胞周期停滯
細胞周期與細胞癌變不是相互獨立的事件,細胞周期的失控在腫瘤發(fā)病中處于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姜黃素處理的不同腫瘤細胞中可觀察到不一致的細胞周期阻滯作用。Holy等[16]報道姜黃素處理人乳腺癌MCF-7細胞24~48h,細胞出現(xiàn)M期停滯,48h之后離開M期,細胞形成多個微核而不是正常的子核,作者認為姜黃素引起G2/M停滯和這種細胞核的異常裝配有關。Squires等[17]報道姜黃素通過對S/G2/M細胞周期的影響而抑制HBL100和MDA-MB-468人乳腺癌細胞的增殖。車藝[18]等報道姜黃素可抑制急性髓性白血病細胞(HL-60)細胞的生長,其抑瘤率與藥物濃度和作用時間呈依賴關系;姜黃素還能干擾細胞周期進程,誘導HL-60細胞凋亡,其機制可能與凋亡因子調控G1/S和G2/M期檢測點功能有關。還有研究[19]表明,姜黃素還可明顯抑制人卵巢癌細胞株3AO的生長,并將腫瘤細胞聚集在S期和G2/M期,還可誘導細胞凋亡,γ-干擾素與姜黃素聯(lián)用后,上述作用明顯增強。上述研究表明,姜黃素對不同組織的癌細胞周期的調控可能基于不同的作用機制,這些機制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5調節(jié)Bcl-2家族相關基因蛋白表達
Bc1-2家族蛋白是在細胞凋亡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一類蛋白質。線粒體上,Bcl-2家族蛋白通過與其他凋亡蛋白的協(xié)同作用,調控線粒體結構與功能的穩(wěn)定性,發(fā)揮著細胞凋亡“主開關”的作用。Bcl-2家族包括兩類蛋白質:一類是抗凋亡蛋白,另一類是促凋亡蛋白。姜黃素作用于初治AML患者原代細胞時,可使抗凋亡蛋白Mc1-1下調,促凋亡蛋白Bax、Bak上調,證明了姜黃素可誘導初治AML患者原代細胞的凋亡,并發(fā)現(xiàn)姜黃素誘導白血病細胞凋亡的機制之一是調節(jié)Bcl-2家族成員Mc1-1、Bax、Bak的表達,進一步證實各成員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關系[20]。
6姜黃素抗腫瘤作用的展望
姜黃素作為姜黃的有效成分,對機體各系統(tǒng)作用廣泛。隨著姜黃素多種功效的開發(fā),其藥理作用機制的研究也漸進成熟,并已深入至細胞和分子水平。多靶點、多途徑及雙向調節(jié)作用是中藥治療疾病的亮點,姜黃素作為中藥的提取成分,其藥理作用機制復雜,姜黃素對同一作用途徑在不同的靶器官上所起的效果是否一樣,是否還存在與某些中藥類似的對機體的雙重調節(jié)作用,目前尚未十分明確,本文介紹了姜黃的抗癌作用及可能的機制,這些研究方法與思路是很有價值的,值得借鑒,根據(jù)國外文獻資料及實驗室的研究進展,在癌化學預防用藥的領域可能更有廣大前景。有理由相信,隨著人們對姜黃素誘導腫瘤凋亡作用機制的不斷深入探索和認識,姜黃素有望應用于人類的癌癥治療及化學預防,造福于人類。
參考文獻
[1] 韓銳主編.抗癌藥物研究與實驗技術[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7.13
[2] ShaoZhi-Ming,ShenZhen-Zhou,liuCan-Hui.Curcumins exerts multiple suppressive effects on human breast carcinoma cells[J].Int J Cancer,2002.98(2):234.
[3] Pal S,Choudluri T,Chattopadhyay S,et a1.Mechanisms of curcumin induced apoptosis of Ehrlich's ascites carcinoma cell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1,288(3):658.
[4] Elattar T M,Virji A S.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curcumin,genistein, quercetin and cisplatin on the growth of oral cancer cells in vitro[J]. Anticancer Res,2000,20(3A):1733.
[5]Mori H,Niwa K,Zheng Q,et a1.Cell proliferation in cancer prevention: effects of preventive agents on estrogen related endometrial carcinogenesis model and on an in vitro model in human colorectal cells[J].Mutat Res,2001,480~481:201.
[6]Sindhwani P,Hampton J A,Baig M M,et a1.Curcumin prevents intravesical tumor implantation of the MBT-2-tumor cell line in C3H Mice[J]. H Urol,2001,166(4):1498.
[7] KUTTAN R,BHANUMATHY P,NIRMALAK et a1.Potential anti-cancer activity of tumeric(curcma1onga)[J].Cancer Lett,1985,29:197-202.
[8] 沃興德、丁志山、袁巍等.姜黃素及其衍生物抑制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29(2):53~61.
[9]Shao ZM,Shen ZZ,Liu CH,et a1.Cureumin exerts multiple suppressive
effects on human breast carcinoma cells.Int J Cancer,2002;98(2):234~240
[10]GURURAJ AE,BELAKAVADIM 。VENKATESH DA,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ntiangiogenie effect of curcumin,Biochem Biophys ResCom, 2002; 2979(4): 934~942
[11]WU QING,CHEN YAN,LI XINGANG.Effect of Curcumin on Caspase8-and Caspase9-induced Apoptosis of Lymphoma Raji Cell[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2005,13(4):624~627(in Chinese)
[12]Santibanez JF,Gerrero J,QuinTanilla M,et al.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 modulates matnx metalloproteinase-9 production through the Ras/MAPK signaling pathway in transformed keratinocytes.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2,296(2):267~273
[13]Shishodia S,Potdar P,Gairola CG,et al. Curcumin (diferuloymethane) down-regulates cigarette smoke-induced NF-KappaB activation through inhibition of IkappBalpha kmase in human lung epithelial cells: corr- elation with suppression of COX-2, MMP-9 and cyclin Dl.Careinogenesis ,2003,24(7):1269~1279
[14]Aggarwal S,Takada Y, Singh S,et al.Inhibition of growth and survival of human head and nedk squamous cells by curcumin via modulation of nuclear factor-kappab signaling. Int J Cancer 2004,Ⅲ(5):679~692
[15]Chan MM,Fong D,Soprano KJ,et al.Inhibition of growth and sensitization to cispatin-mediated killing of ovarian cancer cells by polyphenolic chemopreventive agents.J Cell Physiol,2003,194(1):63~70
[16]Holy JM.Curcumin disrupts mitotic spindle structure and induces micronucleation in MCF-7 breast cancer cells Murat Res,2002;518(1):71~84
[17]Squires M S Hudson E A,Howells L,et a1.Relevance of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and phosphotidylinositol-3-kinas pro- tein kinase B(PB KPKB) pathways to 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curcumin in breast cells.Biochem Pharmaeol,2003;65(3):361~376
[18]車藝、湯為學,等.姜黃索對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細胞的作用及機理的初步探討.華西醫(yī)大學報,2002;33(4):570~572
[19]Van ERK M.l。TEULING E,STAAL YC,et al Time-and dose-dependent effects of curcumin on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colon cancer cells.J carcinog,2004;3(1):8
[20]HE J1NG,CHENYAN ,WU YUDAN ,eta1.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Curcumin on Apoptosis-Regulating Protein Mcl-1,Bax and Bak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HL一60 Cell Line[J] .Acta Medicine Universitatis Science of Technological Huazhong,2001,30(4):327~329(in Chinese)
作者簡介:
對天然植物染色發(fā)展歷史、色彩來源和色相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介紹,汲取植物染色的特點和優(yōu)勢,對天然植物染色的當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
天然植物染色;植物染料;合成燃料;環(huán)保;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
T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18-0195-01
我國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國家,傳統(tǒng)的天然植物染色造就了中國紡織行業(yè)的輝煌,“四大名錦”、香云紗、藍印花布、蠟染、扎染、夾纈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借助天然植物染色完成的。
1 天然植物染色的發(fā)展歷史
天然植物染色是指提取天然生長的植物中的色素對織物進行染色。人類從自然界獲得天然的色彩,染色的染料包括礦物染料、動物染料與植物染料三種。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利用赤鐵礦粉把麻布染成紅色。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很多植物的根、莖、葉、皮可以提取色素并且染色后的色彩和牢度更好,于是植物染色逐漸代替了礦物染色成為主流。
20世紀初,合成染料傳入我國,由于其在色光和色牢度等方面的優(yōu)越性,天然植物染色逐漸被取代。染坊開始使用進口的化學染料染色,僅在少數(shù)民族和偏遠地區(qū)還有土靛染色存在,傳統(tǒng)的天然植物染色幾近消亡。近年來,在全球性綠色革命浪潮下,合成染料帶來的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天然植物染色重新為人們所重視。
2 天然植物染色的染料來源和色相
天然植物染色的染料是從植物的根、莖、葉、花和果實中提取得到的,喬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中來源都很廣泛。我國地大物博,可供染色的植物染料資源豐富,迄今已知的有四、五千種,很多植物染料都有藥用價值。古人根據(jù)植物的不同的特性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植物染色工藝技術,如媒染、防染等,使得傳統(tǒng)植物染色的色譜十分豐富,一種色調就能分出幾十種近似色。
紅色可從茜草、紅花、蘇木等中提取。周代已經(jīng)開始使用茜草,其色素的主要成分是茜素和茜紫素,以明礬為媒染劑可染出紅色,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紡織品中,“深紅娟”就是用茜草染色的。但茜草萃取出的紅色是暗土紅色,后世逐漸發(fā)明了紅花染色技術,得到色相艷麗、純正的“真紅”。蘇木含有蘇木紅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紅色系染料,稱為“蘇枋色”。
黃色可從姜黃、黃柏、槐花、梔子等植物中獲得。梔子是應用廣泛的黃色植物染料來源,果實中含有梔子黃素,染成的黃色略微泛紅。姜黃的主要染色成分是根莖中的姜黃素,可獲得亮黃色。黃柏是我國傳統(tǒng)的染材,含有小檗堿,在宋錦染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隋朝開始黃色開始用作帝王常服,用“南檀北柘”之稱名貴樹種的柘木或者黃櫨提取,后來逐漸成為帝王的專屬用色。
黑色染料來源有五倍子和蘇木(單寧鐵媒染)等。五倍子又名百蟲倉,是漆樹科植物被蚜蟲寄生突起的蟲癭。嚴格說五倍子是動物染料,含有豐富的鞣酸與鐵離子結合時,可將纖維染成藍黑色。根據(jù)《本草綱目》的記載,五倍子染出的色相為“皂色”,即黑色。
紫色可以從紫草或紫蘇、紫檀等中提取,中國傳統(tǒng)紫色染料基本只有紫草,染色的部位是根部,因此叫做紫草根或紫根。紫色制取復雜,其色素難溶于水,逐漸發(fā)展為高貴的服用色彩。唐代在制定服制時,就把紫定在紅色系之上,有“滿朝文武皆朱紫”的詩句。
3 天然植物染色的特點和優(yōu)勢
合成染料又稱人造染料,主要從煤焦油提取的芳香胺中合成的,具有色譜齊全、色澤鮮艷、耐洗耐曬、批量生產的優(yōu)點,逐漸替代了植物染料成為紡織品染色的主要著色劑。然而,科學家通過長期的研究證實芳香胺類染料具有明顯的致癌性,消費者特別是那些喜歡咬嚼衣物的嬰幼兒將有害染料染到皮膚上或攝入體內。這些進入人體腸道內芳香胺類偶氨染料,極易還原或分解轉化為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合物。1974年,歐洲染料制造工業(yè)生態(tài)學與毒理學協(xié)會通過實驗證明50種芳香胺類染料中有20種具有很強的致癌性。除了使用染料外,紡織品染色還需要使用染整助劑。如使用苯酚甲醛固色劑加強色牢度,使用甲醛防止縮水、起皺,添加熒光增白劑增白,這些都對人體和環(huán)境造成潛在的危害。德國在1994年就提出在紡織和日用消費品上禁止使用某些可分解釋放出某些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其他歐美國家也相繼制定了生態(tài)紡織品標準。2008年,歐盟取消了對中國的紡織配額限制,取而代之的是以質量生態(tài)標準和安全認證為特征的“綠色貿易壁壘”,我國紡織產品因染料的原因無法出口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天然植物染色的染料來源于自然界,染色的過程主要是色素的提取過程,染色產生的殘渣經(jīng)過處理后還用作肥料。天然植物染色無毒、無害、無環(huán)境污染,具有較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環(huán)境相容性。使用天然染料染色可充分利用天然可再生資源,大大減少染色廢水的毒性,有利于減少污水排放,保護環(huán)境。此外,很多用來提取染料的植物本身就是中草藥。這些植物染料大多具有消炎殺菌的功效,來源也很廣泛,可以利用這些藥用植物染料作為紡織品的天然抗菌整理劑。中草藥獨特的藥效、香氣在染色過程中,與色素一起被染物所吸收,消費者穿著使用后有特殊的醫(yī)療保健功能。比如:姜黃、黃柏都具有抑菌防蟲的功能,適合婦女兒童內衣及家紡產品的染色;大黃染色的織物可以防紫外線;艾蒿有消炎、解熱、功能,染色織物可以醫(yī)治皮炎;紅花和茜草染色織物具有抑菌防蟲、預防皮膚過敏等功效;藍草染色后的織物具有殺菌解毒、止血消腫的功效。因此,天然植物染色以其色澤天然、自然芳香和生態(tài)保健的功能具有合成染料難以比擬的優(yōu)越性,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標準物質;中藥飲片;質量控制
[收稿日期] 2013-05-15
[基金項目] 國家“重大新藥創(chuàng)制”科技重大專項(2009ZX09308);2012年中醫(yī)藥行業(yè)科研專項(201207004)
[通信作者] *陸兔林,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藥質量控制及炮制研究,Tel:13951636763,E-mail: 中藥炮制是按照中醫(yī)藥理論,根據(jù)藥材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和臨床應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項獨特的制藥技術。藥材經(jīng)炮制后得到的飲片,既可直接用于臨床配方,又可用于中藥制劑的生產,其質量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療效的好壞。因此,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制定飲片質量標準與評價方法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中國藥典》和各省、市、自治區(qū)地方炮制規(guī)范共同形成了中藥飲片的質量標準體系。中藥標準物質(包括中藥化學對照品、對照藥材與對照提取物)在中藥飲片質量控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中藥成分復雜,且炮制過程又是藥物的理化性質發(fā)生復雜變化的過程,因此飲片的物質基礎――化學成分更加復雜。采用當前的質量評價方法與質量控制標準,尚存在一定的缺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飲片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影響了中藥的現(xiàn)代化與國際化進程。因此,只有研究建立更加科學、完善、合理、可控的質量評價標準,保障中藥飲片的安全性、有效性、穩(wěn)定性和質量可控性,才能使中藥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對中藥標準物質的概況及其在中藥飲片質量控制中的應用現(xiàn)狀作簡要綜述,對當前中藥飲片質量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探討,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1 中藥標準物質的定義、分類與選擇原則
《國家藥品標準物質管理辦法》第三條規(guī)定:“國家藥品標準物質是指供國家藥品標準中物理和化學測試及生物方法試驗用,具有確定特性量值,用于校準設備、評價測量方法或者給供試品賦值的材料或物質。”其中,中藥標準物質是國家頒布的一種計量標準,是定性、定量檢測中藥所使用的實物對照,必須具有高度均勻性、量值準確性和良好的穩(wěn)定性。目前中藥標準物質可分為中藥化學對照品(包括內標物)、對照藥材和對照提取物。
依據(jù)《國家藥品標準物質技術規(guī)范》,中藥對照物質的選擇原則可歸納為:①新建標準物質必須考慮其制備、標定、保存和分發(fā)使用的可能性;②專屬性強、穩(wěn)定性強、可大量制備;③質量控制標準中所采用的中藥化學對照品物質要有可靠性。此外,該指導原則對中藥化學對照品、對照藥材和對照提取物的標定都制定了較為具體的技術細則。
2 中藥飲片質量標準概況
中藥飲片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療效的好壞,規(guī)范、穩(wěn)定、可控的炮制工藝技術是中藥飲片質量的根本保證。深入研究中藥飲片質量標準、建立中藥飲片質量評價體系對于控制飲片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中國藥典》和省、市、自治區(qū)地方炮制規(guī)范共同形成了中藥飲片的質量標準體系。《中國藥典》作為我國藥品檢驗的最高標準,收載的飲片數(shù)目不斷增加,2005年版收載中藥飲片13種,2010年版收載中藥飲片439種,總品種數(shù)822種,即將修訂的2015年版《中國藥典》計劃新增43%的品種。中藥飲片的質量評價由形態(tài)、性狀、氣味及簡單的理化鑒別方法,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質量標準體系,具體包含以下15項內容:名稱、來源、制法、性狀、鑒別、檢查、輔料測定、浸出物測定、量測定、性味歸經(jīng)、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有效期、包裝貯藏。這對于提高飲片質量、指導工業(yè)生產、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3 中藥標準物質在飲片質量評價中的應用現(xiàn)狀[1]
201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的822種飲片規(guī)格,其中72%需采用蒸、煮、火單、制、炒、煅等技術炮制。所收載的飲片質量標準中應用到的中藥對照物質共計640種,其中對照藥材有239種,中藥化學對照品有400種,對照提取物有1種。
3.1 飲片檢查 2010年版《中國藥典》中,除了對飲片的雜質、水分、灰分、浸出物等項目進行檢查外,另有9種飲片采用了9種中藥化學對照品對毒性成分、特征性成分等進行檢查,見表1。
表1 2010年版《中國藥典》飲片檢查項應用的中藥化學對照品
Table 1 The chemical reference standards using in the ipspect items of herbal piece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0 edition)
3.2 飲片鑒別 2010年版《中國藥典》中,飲片鑒別項應用了239種對照藥材,300種中藥化學對照品,1種對照提取物,即薏苡仁油對照提取物。其中,僅采用對照藥材鑒別的飲片有94種,如三棱、大血藤、大薊、山藥、千里光、川木香、麥冬、麥芽、花椒、蒼耳子、重樓、桔梗、狼毒等;僅采用中藥化學對照品鑒別的飲片有152種,如秦艽、秦皮、莪術、桃仁、黨參、遠志、吳茱萸、阿膠、陳皮等;同時采用對照藥材和中藥化學對照品鑒別的飲片有78種,如芫花、蒼術、蘇木、兩面針、沙苑子、獨活、姜黃、穿心蓮、萊菔子、桂枝、柴胡等;采用對照提取物和中藥化學對照品鑒別的有1種,即薏苡仁。
3.3 飲片含量測定 2010年版《中國藥典》中,飲片含量測定項應用了320種中藥化學對照品。其中,飲片含量測定的成分與藥材不同的有7種,分別為(制)草烏、(熟)地黃、(制)遠志、附子、禹州漏蘆、(制)羊藿,具體見表2。飲片含量測定標準低于藥材的有55種,分別為姜炭、山豆根、山茱萸、炒山楂、焦山楂、炒川楝子、馬錢子粉、制遠志、赤芍、炒芥子、何首烏、炒苑子、陳皮、忍冬藤、姜黃、絡石藤、王不留行、木青、烏梅、薏苡仁、青皮、苦杏仁、苦參、知母、佩蘭、金蕎麥、澤瀉、荊芥、茜草、草果仁、梔子、厚樸、甘松、甘草、石菖蒲、龍膽、仙茅、槲寄生、秦皮、莪術、荷葉、桃仁、積雪草、益母草、焦檳榔、地榆炭、朱砂根、延胡索、防己、黃芩、黃精、豬苓、羊藿、續(xù)斷、肉豆蔻。飲片含量測定限度高于藥材的有3種,分別為商陸、板藍根、(清)半夏,具體見表3。
4 中藥飲片質量控制存在的問題
4.1 以對照藥材、對照品控制飲片質量,不能全面體現(xiàn)炮制作用 中藥炮制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解毒、增效、改性3個方面。現(xiàn)代研究表明,通過炮制技術影響毒性成分是炮制解毒的有效途徑。炮制增效主要與提高有效成分溶出率、改變藥物成分的含量或化學組分的比例以及生成新的有效成分有關。現(xiàn)行的飲片質量標準中,以對照藥材、中藥化學對照品控制飲片質量,忽略了炮制過程中飲片發(fā)生的變化,不能全面體現(xiàn)炮制的作用,這樣的標準是不合理、不完善的。如生地黃甘、苦、寒,歸心、肝、腎經(jīng),具有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的功效,臨床主要用于熱入營血、溫毒發(fā)斑、熱病傷陰、骨蒸勞熱等;經(jīng)酒燉法或蒸制法炮制成為熟地黃后,性味、歸經(jīng)、功效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其性味偏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臨床主要用于血虛萎黃,心悸怔腫,月經(jīng)不調,崩漏下血,肝腎陰虛,盜汗遺精,內熱消渴等。2010年版《中國藥典》中,生地黃項下以梓醇和毛蕊花糖苷作為鑒別項和含量測定項的檢測指標,熟地黃項下以毛蕊花糖苷作為鑒別項和含量測定項的檢測指標。藥材與飲片之間、不同炮制品之間的性味歸經(jīng)和功能主治是有區(qū)別的,采用相同的評價指標和檢測方法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能體現(xiàn)炮制作用與飲片特點的質量控制方法。
表2 2010年版《中國藥典》飲片與藥材含量測定成分的比較
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components in content determination betwwen herbal pieces and crude drug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0 edition)
表3 2010年版《中國藥典》飲片與藥材含量測定限度的比較
Table 3 The comparison of limitations in content determination between herbal pieces and crude drug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0 edition)
中藥化學對照品存在分離難度大、單體不穩(wěn)定、供應價格高、資源浪費、供應數(shù)目有限且所測成分單一等缺點。中藥飲片成分多樣且復雜,以單體化學對照品控制飲片質量,所提供的信息遠遠不足,達不到整體質量控制的目的,與中醫(yī)藥整體觀的學術思想不相符。2010年版《中國藥典》飲片質量控制中應用的化學對照品約400種,占對照物質總數(shù)的62.5%。因此,建立更加科學、系統(tǒng)、可操作性強,能客觀真實的反映中藥飲片內在質量與整體質量的評價方法勢在必行。
4.2 飲片質量標準與臨床功效相脫離 中藥炮制是中醫(yī)長期臨床用藥經(jīng)驗的總結,藥材經(jīng)炮制后形成飲片,最終服務于臨床,因此評價飲片質量優(yōu)劣的最終指標是臨床療效的好壞。中藥飲片質量標準的制定必須緊密結合中醫(yī)臨床用藥。如2010年版《中國藥典》中生大黃的含量測定指標為“按干燥品計算,含蘆薈大黃素、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和大黃素甲醚的總量不得少于1.5%”,大黃炭質量標準無具體要求。臨床中,生大黃以攻里通下為主,主要成分為結合型蒽醌類,大黃炭以止血為主,主要成分為大黃酚和大黃素-6-甲醚。顯然,飲片的質量標準與臨床功效相脫離。倘若研究建立與臨床功效相結合的、以相關活性成分為代表的質量標準,以此控制飲片質量則顯得更加科學、合理。
4.3 炮制后產生的新組分如何在質量標準中體現(xiàn) 中藥飲片的炮制加工過程是藥物的理化性質發(fā)生復雜變化的過程。同種藥材,其炮制工藝不同,飲片的理化性質就會發(fā)生不同的變化,相應的藥性功效也不相同。因此,照搬藥材的質量控制方法和標準是不合理的。陸兔林等[2]采用GC-MS分析炮制對莪術揮發(fā)油成分的影響,結果顯示,莪術經(jīng)醋制后組分變化很大,并產生2個新組分4-異丙基苯甲酸和2-甲基-5-(1-甲基乙烯基)-環(huán)己酮。2010年版《中國藥典》中,僅以揮發(fā)油總量控制莪術與醋莪術的質量,未能體現(xiàn)炮制過程中組分變化的情況。中藥經(jīng)過炮制后發(fā)生的變化極其復雜,有些會形成新的物質,而真正起藥效作用的不一定是原來存在于藥材中的物質,有可能是炮制后經(jīng)過多途徑變化的新組分。因此,在飲片質量標準制定過程中,應深入研究炮制后產生的新組分,尤其應注重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新組分的研究,這對于體現(xiàn)炮制過程和飲片特點具有重要意義。
4.4 動物藥質量標準水平較低 動物藥是中醫(yī)藥寶庫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臨床應用中占有重要地位。臨床應用的動物藥多為炮制后的飲片,成分復雜,雖然近年來在其質量控制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許多成果,但進展相對緩慢,質量標準水平仍較低。201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的動物藥中有14味無質量標準,分別為血余炭、蟲白蠟、雞內金、金錢白花蛇、海龍、蛇蛻、鹿角、鹿角霜、紫河車、蜈蚣、蜂房、蜂蠟、蟬蛻、鱉甲。有質量標準的動物藥中,僅12味有含量測定項,占總動物藥的26.7%,分別為牛黃、五倍子、冬蟲夏草、牡蠣、龜甲膠、阿膠、豬膽粉、鹿角膠、斑蝥、蜂膠、蜂蜜、麝香。但動物藥成分復雜,僅以某一種或某幾種化合物的含量作為其質量評價的指標是不完善、不充分的。
5 中藥飲片質量展望
5.1 研究制定中藥對照飲片 現(xiàn)行的飲片質量標準中,以對照藥材、中藥化學對照品控制飲片質量,忽略了炮制過程中飲片發(fā)生的變化,不能體現(xiàn)炮制的作用,因此建議研究制定中藥對照飲片,即按標準炮制工藝生產,經(jīng)鑒定、標化合格后,用于鑒別中藥飲片及其制劑的對照物質。對照飲片標定項目應符合以下幾點要求:①應是符合對照藥材要求,并按標準炮制工藝生產的樣品;②應是符合GAP及GMP規(guī)范生產的優(yōu)質中藥飲片;③飲片應經(jīng)性狀、組織及粉末顯微鑒定,須符合標準規(guī)定;④應對飲片進行雜質、水分、灰分、浸出物測定,毒性中藥應檢查毒性成分的含量;⑤薄層測定項應依據(jù)炮制后飲片的成分選擇合適的提取方法和展開條件;⑦含量測定項應選擇炮制后飲片的特征性成分等進行測定。對照飲片專屬性高、穩(wěn)定性強并可大量制備,在飲片質量控制過程中積極引入對照飲片,可真實可靠的反映飲片質量的優(yōu)劣。
5.2 研究制定飲片對照提取物 對照提取物相對于中藥化學對照品和對照藥材有專屬性較強、配制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等特點和優(yōu)勢。對照提取物可以應用于薄層色譜法,彌補對照藥材不能體現(xiàn)飲片炮制前后不同的缺點,還能應用于其他如液相、氣相色譜鑒別。同時,在含量測定中對照提取物可以標示多個單體成分含量,達到“一標多測”的目的。因此,推行以飲片對照提取物為對照的質量評價體系,可以完善飲片質量標準,解決部分飲片標準缺失和炮制加工后成分改變標準未相應改變等問題。目前,201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了16種對照提取物對中藥及其制劑進行質量控制,飲片質量標準中僅薏苡仁油1種對照提取物。
5.3 研究制定不同炮制品的有效成分、指標性成分 中藥飲片是一個天然化合物組合庫,成分復雜,有效成分常常是一類化合物,而非單體化合物,應采用專屬性強與療效有直接關系的有效成分進行質量評價。炮制加工對成分都有一定破壞,而破壞程度只能用指標成分的含量來衡量[3]。因此對于制定飲片質量標準,研究制定不同炮制品的有效成分和(或)指標性成分就顯得很有必要。為此,要加強炮制機制研究,尤其是要加強對毒性飲片的藥理、藥效研究;明確炮制過程中成分含量的變化;針對飲片炮制工藝水平、有效成分和藥效的認知程度、量化指標等研究情況,分別制定不同級別的質量標準。例如對于有效成分和藥效基本清楚、量化指標和檢測方法科學的飲片制定專業(yè)級標準。這樣的標準更容易做到成分檢驗有理有據(jù)、清楚明白,結果令人信服。
5.4 研究建立飲片特征圖譜標準 中藥指紋圖譜是采用指紋圖譜的模式,將中藥的內在化學物質特性轉化為常規(guī)的色譜數(shù)據(jù)信息,通過對中藥樣品特征性的識別,全面、整體、特異性地表征中藥的化學品質[4]。目前,在中藥質量控制體系中,化學指紋圖譜在中藥的真實性鑒定方面已比較成熟;譜效學、生物指紋圖譜和代謝指紋圖譜由于與藥效活性相關,在中藥的有效性評價中已體現(xiàn)出優(yōu)勢;色譜指紋圖譜在中藥的安全性評價方面的應用也愈來愈受到重視[5]。中藥的物質群在炮制過程中會發(fā)生復雜的變化,這種變化包括物質數(shù)、物質量以及物質的組成比例等,采用單一成分的線性質量控制模式是不合理的,研究清楚每一種物質的變化情況也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利用特征圖譜的整體性與模糊性,將其引入中藥飲片的質量控制體系中,既體現(xiàn)了中醫(yī)藥整體觀的理論內涵,又可以全面、整體、特異地表征飲片的質量優(yōu)劣。
采用標準炮制工藝得到標準飲片,建立標準飲片的指紋圖譜庫,通過對比藥材與炮制品的指紋圖譜,可得到炮制前后發(fā)生變化的成分,通過對比不同批次炮制品的特征圖譜,可對飲片的質量優(yōu)劣及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這對于炮制機制的研究和炮制工藝的評判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中藥飲片色譜指紋圖譜質量控制已取得較多成果,但也存在不少困難,飲片特征圖譜標準的建立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5.5 研究建立“一測多評”及“替代對照品”模式控制飲片質量 中藥化學對照品的單一性難以體現(xiàn)中藥飲片多成分、多功效的復雜性,相應提出的多成分質量控制和多指標的質量評價體系也由于中藥化學對照品生產成本及技術要求高、單體不穩(wěn)定、供應數(shù)量有限和供應價格高等因素,實施時有諸多限制。近年來,王智民等[6]提出“一測多評”法及謝元超等[7]首次提出“替代對照品”法,即以中藥中某一典型組分(有對照品供應者)為內標,建立該組分與其他組分(對照品難以得到或難供應)之間的相對校正因子,通過校正因子計算其他組分的含量。這種測定一個成分,實現(xiàn)對多個成分定量的方法,稱為“一測多評”或“替代對照品”。目前,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中,已經(jīng)收載該方法測定黃連中小檗堿、巴馬汀、黃連堿、表小檗堿、藥根堿等5個成分的含量。同時“一測多評”的研究文獻逐漸增多,是中藥質量控制和評價模式的發(fā)展趨勢之一。該方法在部分多指標成分的測定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但還需要對其技術適用性和應用可行性進一步完善和探索。
6 小結
隨著國家醫(yī)藥衛(wèi)生保障事業(yè)的發(fā)展,藥品標準物質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是控制藥品質量不可缺少的工具,是醫(yī)藥領域的戰(zhàn)略性資源。中醫(y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藥飲片處于中醫(yī)藥的核心地位,其質量的重要性不可小覷。在中藥飲片質量控制水平不斷提高的進程中,我們應充分合理的利用中藥資源,采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來研究中藥飲片特征性標準物質,在飲片質量控制體系中引入更多、更合理的標準物質。研究建立科學、先進、實用的質量標準體系,保障中藥飲片的安全性、有效性、質量可控性,對于提高臨床療效、促進飲片產業(yè)健康發(fā)展、促進中藥現(xiàn)代化與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典. 一部[S]. 2010.
[2] 陸兔林,楊光明,宋,等. 氣質聯(lián)用法分析炮制對莪術揮發(fā)油成分的影響[J]. 中成藥,2003,25(10):810.
[3] 易炳學,龔千鋒,蔡瑞利. 完善《中國藥典》中藥飲片質量標準的一點建議[C]. 普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五屆中藥炮制學術會議,2005.
[4] 羅國安,胡坪,姜志宏. 中藥材和飲片的高效液相色譜指紋圖譜鑒別[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04,6(5):11.
[5] 周建良,齊煉文,李萍. 色譜指紋圖譜在中藥質量控制中的應用[J]. 色譜,2008,26(2):153.
[6] 王智民,高慧敏,付雪濤,等. “一測多評”法中藥質量評價模式方法學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06,31(23):1925.
[7] 謝元超,張啟明,金少鴻. 替代對照品法用于石杉堿甲片含量測定的研究[J]. 中國藥學雜志,2008,43(3):217.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ference standards in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LU Tu-lin1*, LI Jin-ci1, YU Jiang-yong2, CAI Bao-chang1, MAO Chun-qin1, YIN Fang-zhou1
(1.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46, China;
2.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Beijing 100061,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eference standard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This paper over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TCM reference standards. By analyzing the 2010 edition of Chinese pharmacopoeia, the application of TCM reference standards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was summarized, and the problems exiting in the system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control level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various kinds of advanced methods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used to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 reference standards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more and more reasonable reference standard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 the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solutions in the aspect of TCM reference standard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control on Chinese herbal pieces is prospected.
中藥歸經(jīng)是用來表示藥物作用定位的藥性理論。歸經(jīng)理論源于《內經(jīng)》,成于金元時代,再經(jīng)后人的不斷補充和發(fā)展,至明清時代已發(fā)展成系統(tǒng)理論,成為中藥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并用來指導臨床用藥。
目前對中藥歸經(jīng)理論的現(xiàn)代研究處于停滯狀態(tài)。由于至今對歸經(jīng)理論的認識不盡一致,無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客觀判斷標準,加之受到實驗技術的限制,所以為從現(xiàn)代實驗方法來探求歸經(jīng)的本質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筆者在回顧和總結分析了中藥歸經(jīng)理論研究方法的現(xiàn)狀后,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1 中藥歸經(jīng)理論研究方法的現(xiàn)狀
1.1 以藥理作用來認識藥物的歸經(jīng)
有人用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法分析其藥物作用與歸經(jīng)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中藥的歸經(jīng)與它的藥理作用存在一定的相互關系[1-2]。
1.2 以有效成分來探索藥物的歸經(jīng)
利用有效成分探索中藥歸經(jīng),應用較多的是借助同位素示蹤和放射性自顯影來觀察中藥中的某種活性成分在體內臟器的分布特點,以此說明中藥活性成分的體內分布與中藥歸經(jīng)的關系[3-4]。根據(jù)這種研究的結果來推論,中藥歸經(jīng)的實質是指藥物活性成分在體內某些臟器的高濃度分布。但以成分的臟器分布說明歸經(jīng)的實質則混淆了中醫(yī)臟腑與解剖臟器在概念與內容上的差別,同時活性成分分布較多的器官,不一定就是該藥作用最明顯的靶器官。但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值得進一步探索。
1.3 用中藥微量元素研究藥物的歸經(jīng)
微量元素分析法是通過剖析中藥中某些特異性元素的濃度,并結合這些微量元素在人體臟腑組織中的分布特點,來實現(xiàn)“歸經(jīng)”,從而發(fā)揮療效,以推測微量元素是中藥歸經(jīng)的物質基礎[5-7]。
1.4 從受體學說判斷藥物的歸經(jīng)受體為首先與藥物結合并能傳遞信息、引起效應的細胞成分,是存在于細胞膜上或胞漿內的大分子蛋白質。最初由Langleg[8]用來描述細胞上可與藥物和其它化學信使物質結合并介導效應的化學成分。有人從分子藥理的角度理解,認為歸經(jīng)理論可以從現(xiàn)代的受體學說來認識[9]。葉氏[10]也認為,歸經(jīng)與受體學說在強調藥物對人體的特殊選擇方面是一致的。只是歸經(jīng)主要從藥物特性的角度出發(fā),說明它對臟腑經(jīng)絡具有選擇性的性能;而受體學說則是從人體組織器官的角度出發(fā),說明它對藥物具有特殊的敏感作用。這兩種認識方法可謂“異曲同工”。
1.5 用環(huán)核苷酸檢測法認識藥物的歸經(jīng)
鄭氏[11]報道,環(huán)磷酸腺苷(cAMP)、環(huán)磷酸鳥苷(cGMP)是細胞內調節(jié)代謝的重要物質,兩者具有相互拮抗、相互制約的生物學效應。正常情況下,二者必需維持一定的比例,若比例發(fā)生改變(偏高或降低)就會引起機體功能失調而導致疾病,這與中醫(yī)的陰陽學說非常相似。有人用五味子、魚腥草、漢防己3味藥的水煎劑分別給大白鼠灌胃后,用放射免疫測定技術測定動物腦、肺、心、肝、脾、胃、腎、膀胱8個臟器組織中cAMP、cGMP的水平。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每一種藥物對不同臟器組織中cAMP、cGMP水平的影響是不一樣的。這表明cAMP、cGMP的濃度變化能在一定程度反映藥物對某臟器組織的選擇性作用。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還發(fā)現(xiàn),cAMP、cGMP濃度以及cAMP/cGMP值有顯著變化者之相關臟器,與各藥歸經(jīng)的關系非常密切[12]。
最近,王氏[13]將麻黃、丹參、葛根、大黃給動物分別灌胃,通過測定動物心臟、肝臟等10種組織臟器中環(huán)核苷酸水平的變化,觀察比較中藥對組織選擇性的影響。結果顯示,給動物連續(xù)灌服麻黃等中藥后,動物各組織臟器環(huán)核苷酸含量明顯不同;在所測定的10種組織中,有9種組織受到麻黃的明顯影響而出現(xiàn)cAMP/cGMP比值顯著升高或者降低;而受丹參影響的組織僅有3種;葛根和大黃對組織環(huán)核苷酸的影響介于兩者之間。
2 目前研究方法的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
綜觀以上各種研究和實驗方法,其思路可概括為兩大類:一是根據(jù)中藥有效成分在體內的分布及其作用部位研究中藥的歸經(jīng),主要從歸經(jīng)與作用部位、歸經(jīng)與有效成分、歸經(jīng)與微量元素、歸經(jīng)與體內代謝等方面著手,運用同位素示蹤、放射自顯影、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二是根據(jù)藥理效應,選定某些特異性的藥理觀察指標研究中藥的歸經(jīng),主要從歸經(jīng)與藥理藥效、歸經(jīng)與受體、歸經(jīng)與環(huán)核苷酸等方面著手進行。這些研究方法和思路各有所長,有可取之處,但也有不足之處。
2.1 可取之處
在這些方法中,取各組織臟器作為觀察材料是可取的,因為歸經(jīng)的“經(jīng)”并非單純的經(jīng)絡或經(jīng)脈之意,而是帶有藥性理論特色的方向、部位的概念,是部位和功能的綜合。正是由于大家知道中醫(yī)的臟腑不同于解剖學上的臟器,所以才選擇各組織臟器作為觀察對象,去尋找藥物發(fā)揮主要作用的部位,因為藥物被機體吸收后,總要落實到相關的組織臟器才能發(fā)揮其藥理作用。
2.2 不足之處
已知藥物有效成分分布得較多的臟器,不一定就是作用最明顯的靶器官,故僅從分布難以闡明藥物發(fā)揮療效的部位。
所檢測的藥物是主要活性成分,但不是唯一的活性成分,其分布不能代表所有活性成分的分布。
中藥歸經(jīng)是從疾病對藥的治療反應中總結出來的,而大多實驗所用都是生理狀態(tài)下的動物,這就不能準確地反映藥物在病理狀態(tài)動物體內的作用過程。
最重要的問題是有些實驗方法有悖于中醫(yī)的歸經(jīng)理論。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認為:一種藥物主要對某一經(jīng)或某幾經(jīng)發(fā)生明顯作用,而對其它經(jīng)作用較小,甚至沒有作用,是為歸經(jīng);根據(jù)藥物在機體產生效應的部位各有偏重,將其歸納總結,使之系統(tǒng)化,便形成歸經(jīng)理論。
很明顯,這里講的應是藥物對機體產生的效應而不是藥物的分布。目前的研究方法大都是從觀察藥物有效成分的分布著手。從歸經(jīng)理論的定義來看,應從藥效學觀點出發(fā)觀察藥物的歸經(jīng)問題才符合中醫(yī)歸經(jīng)理論。在這一點上,其實人們早已認識到了,只是由于研究技術的限制,即使目前有人從藥效反應來研究藥物歸經(jīng)問題,也只能是觀察幾個功能指標,而不可能觀察藥物對機體產生的全部效應。
3 新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如何做到全面地觀察中藥對機體各部位產生的效應,并從中發(fā)現(xiàn)潛在的規(guī)律,從而闡明歸經(jīng)理論的科學內涵是中藥歸經(jīng)理論研究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在回顧和總結分析他人所做的有關研究工作之后,根據(jù)中藥作用機制的特點和歸經(jīng)的定義,筆者提出一個假說,并根據(jù)這一假說,結合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設計了新的研究方案,使較全面地觀察藥物對機體產生的效應成為可能。
3.1 中藥的作用特點決定其效應可能發(fā)生在機體任何組織臟器中
由于中藥成分復雜,單味藥材就是一個化學分子庫,雖然不是所有化學成分都是有效成分,但在發(fā)揮作用過程中是一個涉及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的作用過程,因而其效應可能發(fā)生在機體任何組織臟器中,所不同的是在有的組織臟器中其效應較強,有的較弱。
3.2 其藥效最終作用結果是影響機體蛋白質表達,且效應越強,蛋白質表達變化越大
從中藥治療疾病的機理來看,中藥治療疾病不是單純強調以藥物去直接對抗致病因子,重點在于調整機體功能狀態(tài),發(fā)揮機體抗病能力。中藥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進入人體發(fā)揮作用,必然會引起從遺傳信息到整體功能實現(xiàn)中的分子、細胞、器官、整體多個層面的結構與功能狀態(tài)的改變,調節(jié)這些層面的結構與功能的本質是基因,其藥效最終作用結果是影響機體蛋白質表達,因此藥物對機體產生的效應能從蛋白質表達的變化反映出來,藥物對機體某組織臟器產生的效應越強,其蛋白質表達應變化越大。
3.3 根據(jù)中藥作用機制的特點和歸經(jīng)的定義,提出假說
由此,根據(jù)歸經(jīng)的定義和中藥作用機制的特點,我們提出假說:歸某經(jīng)的藥物對機體產生明顯效應的組織臟器應當具有一定的共性,其效應的強度與該組織臟器蛋白質表達差異的數(shù)量有關,即效應越強,蛋白質表達差異的數(shù)量越多,反之亦然。
3.4 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的出現(xiàn),使驗證這一假說成為可能
蛋白質組學是一門對某一生物或細胞在各種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表達的所有蛋白質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學。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以其特有的思想方法和技術手段在解決生物學重大問題上已顯示出其強大的威力。全世界的科學家正應用蛋白質組學技術來解決用傳統(tǒng)方法所不能解決的問題[14]。同樣,將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運用到藥物歸經(jīng)理論研究中,可能會發(fā)現(xiàn)歸經(jīng)的潛在規(guī)律和本質,從而對中藥歸經(jīng)理論的研究帶來重大的突破。蛋白質組學集生物技術、分析技術、信息技術和材料技術等的精華,采用大規(guī)模、高通量、高速度的技術手段,通過研究基因所表達的所有蛋白質表達譜,可以較全面地觀察到機體對藥物作用產生的蛋白質表達差異,從而為從藥效學觀點出發(fā)研究藥物歸經(jīng)的實質與內涵找到了一個極好的實驗平臺。
4 根據(jù)假說,制定研究方法
根據(jù)假說,利用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我們只要觀察藥物對機體作用后各組織臟器蛋白質表達差異變化的程度,即可推斷出該藥物對機體組織臟器產生效應強度的大小。具有相同歸經(jīng)的藥物對機體產生較強效應的那些組織臟器就必然有一定的共性,而產生效應強度較大的那些組織臟器就應與該藥物所歸經(jīng)絡有關。
根據(jù)各味中藥的歸經(jīng)情況,我們可以有兩種研究方法,這兩種方法各有優(yōu)點與缺陷。
4.1 用正常動物為實驗觀察對象
用正常動物為實驗觀察對象,所觀察的中藥可不考慮它的作用與藥性,首先選取那些歸單一經(jīng)絡的藥物,如青葙子、密蒙花、赤芍、月季花、茜草等單歸肝經(jīng)的藥物,浮萍、魚腥草、掛金燈、馬勃、蒼耳子等單歸肺經(jīng)的藥物,仙茅、巴戟天、海狗腎、陽起石、葫蘆巴、蛇床子等單歸腎經(jīng)的藥物作為觀察對象。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所觀察的藥物歸經(jīng)單一,便于找出其內在的規(guī)律。此方法的缺陷是用正常動物為實驗觀察對象,與用病理狀態(tài)下的動物相比可能有所差距。
4.2 以中醫(yī)證的動物模型為實驗觀察對象,觀察中藥在病理狀態(tài)動物體內的作用過程
這種方法雖然能準確地反映藥物在病理狀態(tài)動物體內的作用過程,但由于作用相同的藥物所歸經(jīng)絡過于分散,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類藥物中存在5味以上歸相同經(jīng)絡的藥物,例如,平肝熄風類藥中羚羊角、石決明、天麻、白蒺藜、貝齒、全蝎和蜈蚣等7味歸肝經(jīng),祛風濕類藥中豨薟草、海桐皮、石楠葉、松節(jié)、五加皮和千年健等6味歸肝、腎兩經(jīng),澤蘭、荊三棱、蓬莪術、馬鞭草、延胡索、姜黃等6味歸脾、肝兩經(jīng),且這幾類藥物所治療的相應證候動物模型也不易制造,因此,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以上方法無論選用哪一種,所觀察的具有相同歸經(jīng)的藥物至少選取5味。每味藥給予一組動物,然后取每只動物的肺臟、腎臟、肝臟、脾臟、胃、心臟、、大腸、小腸以及腦等組織臟器,提取蛋白質做雙向凝膠電泳。其蛋白質表達圖譜與給水對照組的各個相應組織臟器蛋白質表達圖譜相比較,找出表達差異的蛋白質。然后,以表達差異蛋白質數(shù)量的多少排列各組織臟器,最后看給予歸相同經(jīng)絡幾味藥的動物各組織臟器的排列順序是否一致,而給予不同歸經(jīng)藥物的動物各組織臟器的排列順序是否不一致。如果能得到上述結果的話,那么我們就可能找到了歸經(jīng)理論的內在規(guī)律和其科學內涵。同時,我們也可得出排列在前面的幾種組織臟器與所歸的經(jīng)絡有密切關系的結論,這也可為中醫(yī)有關經(jīng)絡的實質研究提供客觀依據(jù)。
當然,我們也可能得不到這樣的結果,這無非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假說本身不符合歸經(jīng)理論的真實客觀情況,因此得不到預期的結果;二是假說正確,只是由于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得來的各味藥物的歸經(jīng)所屬還不夠精確客觀,因而得不到預期的結果。
在目前中藥歸經(jīng)理論研究停滯不前的狀況下,迫切需要有新的研究思路與方法出現(xiàn)。此方法的思路與設計更加符合歸經(jīng)理論的定義,其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的應用是目前從藥效學角度來研究中藥歸經(jīng)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們應嘗試采用這一方法對歸經(jīng)理論進行實驗研究。雖然我們不能肯定這種方法就能完全揭示歸經(jīng)理論的實質,但無論其結果如何都會對歸經(jīng)理論的研究有所幫助和推進,因為科學上的任何成就都是在不斷總結前人成功和失敗的經(jīng)驗基礎上取得的。
參考文獻
[1] 李儀奎,徐蓮英,馬建平.中藥藥理和歸經(jīng)關系的統(tǒng)計分析[J].中藥通報,1988,13(7):48-50.
[2] 高其銘.當歸的藥理研究與其歸經(jīng)功效關系的探討[J].中成藥研究,1985,(5):13-15.
[3] 陸光偉.中藥歸經(jīng)及其成分在體內的分布[J].中成藥研究,1984,(5):38-39.
[4] 郭順根,牛建昭,賁長恩.3H-川芎嗪在動物體內分布的放射自顯影研究[J].中國醫(yī)藥學報,1989,4(3):17-21.
[5] 柴 立.從微量元素及其配位化合物對組織器官的富集、親合探討“歸經(jīng)”實質[J].微量元素,1984,(試刊號):24.
[6] 朱梅年,柴 立.試論中醫(yī)“腎”的物質基礎中有關微量元素鋅、錳的探討[J].中醫(yī)雜志,1983,24(5):66-67.
[7] 徐徑采.明目中藥的歸經(jīng)與微量元素的關系[J].微量元素,1987,(2):23-24.
[8] 王 莉(譯).受體與遞質:現(xiàn)代概念[J].中國藥理學通報,1987,3(6):379-382.
[9] 王海東.中藥歸經(jīng)理論研究現(xiàn)狀及受體學說關系的論證[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1,36(8):323-326.
[10] 葉顯純.論“歸經(jīng)”[J].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80,(4):11-12.
[11] 鄭廣華.陰陽學說與環(huán)核苷酸[J].自然雜志,1979,2(4):208-209.
[12] 王樹榮,孫 冰,丁國明.中藥歸經(jīng)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 1994,19(8):500-502.
[13] 王樹榮,翟繼偉,蓋英臣,等.麻黃等四味中藥歸經(jīng)的實驗研究[J].中華現(xiàn)代中西醫(yī)雜志,2003,1(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