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國;節日;風俗;傳統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8-0150-01
一、中國法定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時序構成規律體現了中國歷史發展中農耕文明的主導地位,較清晰地記錄了歷史軌跡。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尊重人,但將個體融入群體,強調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屬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人本思想的表現。
1.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按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熬臘八粥;送灶神;打掃揚塵;守歲;拜年;貼春聯、貼福;吃餃子、湯圓;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祭祖,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春節才算真正結束。
慶祝春節的意義在于營造隆重、歡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家人團聚,共享天倫,表達來年生活安定紅火的美好愿望。
2.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關系。然而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它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習俗,掃墓時,后人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到先人墓地,將酒食供奉在親人墓前,把紙錢焚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或青掛在墳上,磕頭祭拜,最后將酒食吃掉回家。
除了掃墓,清明節還有一項傳統習俗酒食踏青。清明時節春光明媚、草木新綠,正是人們春游踏青的好時候。因此清明節又名“踏青節”。
3.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也成“端陽”。端午來源于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因政治原因投江汨羅河自盡,楚國百姓往江里投下飯團、雞蛋、倒入雄黃酒喂食魚龍蝦蟹,以免它們啃食屈原的身體。漁夫們則劃起船只,在江上打撈屈原的真身。 由此形成了每年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紀念屈原。
4.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佳節。此夜,家人團聚,擺家宴、設香案,擺上月餅、水果、糕點,仰望天空朗朗明月。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二、變味的傳統節日文化
今年來,我國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漸漸偏離了原始的慶祝初衷,偷偷地變了味。春節走親訪友時,各家攀比小孩成績的高低、送給后輩壓歲錢的多少、送給親友禮物的檔次,大人麻將桌上論身手,小孩網上比游戲輸贏。
中秋節成了商家進行月餅販賣的戰場。各式各樣五花八門、價格高得離奇的月餅禮盒只為了以節日名義,滿足公司拉攏客戶、下級討好上級、朋友維持變異友誼而存在。這點從商家在中秋節當日傍晚就開始大力打折促銷幾小時前還昂貴的月餅禮盒中不難看出。
三、造成傳統節日文化沒落的原因
1.媒體商家因利益原因,對于傳統節日購備禮品、西方情人節、圣誕節的宣傳報道過于熱情,使民眾對于購物或贈送禮品的注意力多于對于傳統節日的慶祝;
2.現代國人趕時髦、追求時尚心理作祟,使得西方節日比傳統節日日益在國內盛行;
3.當下獨生子女大軍來勢洶洶,家庭觀念淡薄,使得以人為本、以倡導家庭為本的傳統節日日漸失去了人心;
4.現代節日如五一勞動節、國慶節,以及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都以公歷時間為準。而傳統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都以中國農歷或節氣時間為準,使得絕大部分人很難準確知道傳統節日的在公歷中的日期。
四、日益盛行的西方節日對于回歸中國傳統的啟示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國人接受西方文化的程度大大提升,節日文化是其中引人注意的典型。近年,西方情人節、圣誕節在中國日益盛行,慶祝程度已經超越了我國傳統的元宵節、端午節和重陽節。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威脅。熱愛祖國就應該傳承祖國的文化、保護文化的精髓,不要讓傳統的東西丟失在我們這代人手里。不要等到像“端午節”變為韓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時,再來唏噓感嘆我國傳統的流逝。
參考文獻:
[1]高占祥.論節日文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關鍵詞:中美;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每一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民族的獨特的傳統節日,它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意識,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美傳統節日是在不同的文化系統中發展起來的,有著各自的特點。本文將對中美傳統節日進行了比較,以此對節日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析。
一、中美傳統節日在飲食方式上的共性與差異
1.1中美傳統節日在飲食方式上的共性
中美主要傳統節日中的某些食品都具有紀念意義和象征意義。首先,紀念意義,或紀念某些事,或紀念某些人。中國端午節吃粽子是紀念為國而死的屈原。在美國,感恩節吃火雞是為了紀念先民勇于開拓的精神。其次,具有象征意義。“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的月餅香又甜”。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人們邊賞月品嘗月餅,邊思念親人,圓圓的月餅在中國人的心里就成了中秋節的象征,也是家庭合樂,美滿團圓的象征。在美國,2月14日是美國的情人節,一提到情人節,人們自然會想到巧克力。在這一天,不論是恩愛的夫妻,甜蜜的戀人,還是親朋好友,都會贈送巧克力,表示關懷。于是在美國人們的心里,巧克力當之無愧地就成為了幸福美滿、溫暖甜蜜的象征。
1.2中美傳統節日在飲食方式上的差異
第一,飲食所占比重不同。“民以食為天”的古語反映出中國人對飲食的重視。特別是節日的飲食,更是重中之重。如春節要吃餃子,端午節要吃粽子,中秋節要吃月餅,小年要吃灶糖等。飲食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很大比重。在美國傳統節日中,慶祝、紀念的活動占比重較大,飲食習俗所占比例就小得多。相比較吃什么食物,圣誕節時,圣誕樹、圣誕老人和圣誕賀卡則更具代表性;感恩節時,舉行游行活動才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第二,合餐制和分餐制。中國人慶祝節日時,大家喜歡圍坐在一起用餐,而美國人慶祝節日時,常常采取分餐和自助式。第三,節日食品反映的內容不同。在我國,傳統的節日食品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除夕夜吃餃子,意為財源廣進;南方人過年吃年糕,意為年年高;元宵節吃元宵,象征著招財進寶等。而在美國,節日食品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在節日通過慶祝的方式表達信仰,交流感情。
二、中美主要傳統節日在活動方式上的比較
2.1中美主要傳統節日在活動方式上的共性
第一,進行前期準備。在重要的傳統節日來臨之前,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人們都會提前進行購,準備好所需的食品。第二,慶祝活動。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人們都會在節日期間進行戶外慶祝活動,如中國的舞龍、舞獅、鬧花燈、猜燈謎等等,美國的復活節游行等。第三,聚會。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不論是中國春節的年夜飯,還是美國萬圣節的化妝舞會,人們都喜歡用聚會的方式來慶祝節日,以此來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2.2中美主要傳統節日在活動方式上的差異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慶祝節日的活動方式上,中美兩國也有著各自的特點。中國人在慶祝節日時,往往表現的更為含蓄和內斂,如清明節的掃墓祭祖,中秋節賞月以寄相思,重陽節登高望遠等等。與美國人全民狂歡的活動方式不同,中國人更喜歡用靜態的方式來慶祝節日,表達美好的愿望。其次,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來慶祝節日,重視家的概念,講究闔家團聚。特別是像春節和中秋節這樣重要的節日,很少會邀請外人參加,大都是家庭內部成員,歡聚一堂,共同慶祝佳節。然而,美國人則更注重個人的價值。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人們通常會把節日活動看作是是發泄情緒、緩解壓力的最好平臺。在節日期間,人們會打破社會的束縛和社會地位的限制,不分長幼,不論貧富,盡情狂歡。
三、中美傳統節日所反映的文化內涵的差異
3.1集體主義和個性張揚
中國幾千年來都處于封建農耕社會,而農耕勞動主要依賴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強調個體與群體的和諧統一。而且中國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處于儒家思想的統治之下,推崇社會有序和諧,提倡個人要對群體忠誠,因此形成了注重血緣和家庭、強調團圓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當中國的春節來臨,人們不管離家多遠,都會想方設法地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與中國不同,美國的節日文化更多的是強調個人貢獻,崇尚和追求個體的價值。他們推崇“人性”和“自然”,追求個人價值和自由主義。每當節日來臨的時候,人們無所顧忌地瘋狂唱歌、游行、跳舞,充分張揚自我,毫不在乎他人是否感同身受。
3.2 農耕思想與宗教思想
中國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因此直接決定農業生產狀況的歲時節令自然格外受到重視,是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起源和發展的土壤。例如元旦、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都來源于歲時節令。同時,由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不能正確認識和理解自然規律,便把希望寄托于神靈,逐漸形成了祭天、祭祖等節日活動,例如春節前的祭灶神;中秋節的祭月神等等。而美國的傳統節日透露出一種濃濃的宗教文化色彩。無論是節日的飲食還是節日的活動,無不帶有濃濃的宗教色彩。例如圣誕節是慶祝耶穌誕生的日子,復活節是耶穌受難后重生的日子。人們在復活節互贈彩蛋,因為彩蛋象征著耶穌的重生。而復活節吃烤羊肉是為了紀念和感謝耶穌為洗刷人類的罪惡而奉獻自己的生命。
3.3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現代思潮的顯現
由于長期受封建社會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的節日文化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會傳統的烙印。雖經歷史的變遷和社會制度的變革,節日的傳統性有所減小,但節日的骨血里仍然強調宗法、家族和集體等傳統觀念。“親情”和“團圓”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永恒的主題。相反,在美國,現代思潮則是影響美國節日的重要因素。由于沒有經過漫長的傳統社會,人本主義對美國人民的影響較深。傳統的節日文化更多地體現了現代思潮的特征,更注重挖掘個人的價值,強調個人的獨立和追求個性的張揚。“浪漫”、“狂歡”和“個性張揚”是美國傳統節日的精神核心,體現了現代思潮對美國節日影響。
四、總結
中美兩國由于歷史背景,文化內容和社會傳統方面的不同,使得兩國的傳統節日在形式和內涵上有很大的差異。節日文化作為中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理解中美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能幫助中美兩國更有效地交流思想、達到相互理解,促進友誼和建立互信。
參考文獻:
[1]于桂敏,賀麗勵.中美傳統節日折射出的深層文化內涵[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3(2)
[1]李子銀.從傳統節日看中西文化差異[J],科教文匯.2007(4)
關鍵詞:時機;設計;參與
中國分類號:K892.1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節日更是民族文化遺產,它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面對傳統,當全盤繼承時,我們不免有些沉重,可是,當全盤摒棄時,我們的腳似乎站在流沙上,內心蒼白至極。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越發顯得孱弱。如何讓當今的新生代親近傳統文化,接受傳統文化,從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在學生綜合實踐的過程中做了如下嘗試。
一、 把握時機是前提
綜合實踐課程是一門開發性、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生成性很強的課程,在如此大的時間和空間里,教師把握好時機,充分拓展實踐主題尤為重要。例如,在今年的端午節期間,我區第七中學的七年級學生正在我實踐基地進行為期一周的綜合實踐活動,于是,我們打破了已經成型的課程設置,確定了以“艾葉飄香”為主題的端午文化大體驗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在適時的時間段,離開父母,和老師,和教官,和同伴一起全方位地體驗中國古老的節日――端午節,對于孩子們來說是從來沒有過的,活動經過精心設計,收到了極佳的效果,得到了學生及家長的高度稱贊。此外,教師還可以撲捉更多機會,確定恰當的主題,創新活動形式,開展各種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如:中秋系列文化體驗活動;九九重陽助老活動;感恩父親、母親活動等等。
二、 精心設計是關鍵
當主題確定之后,活動的精心設計尤為重要,他關系到整個活動的成敗與否,關系到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的真實的情感體驗。例如,在《艾葉飄香》的活動中,我查閱了大量關于端午文化的資料,充分了解了端午文化的起源、傳說、內涵、習俗、相關體育項目等等,據此,把活動分為五大部分:1、搜集、宣傳端午文化,制作端午簡報;2、體驗端午習俗,制作香包;3、感受艾葉飄香,學包粽子;4、登山望遠,采集艾葉。5、開展端午體育項目,模擬賽龍舟。確定好以上五項內容后,教師按步驟做好相關工作。首先: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如:購買粽葉、糯米、紅棗、針線、布頭、中草藥配料、畫筆、彩帶等,請木匠制作小型旱地龍舟等等;第二:組織學生登山采集艾葉(與本實踐基地貫有的野營拉練活動合二為一),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從大自然豐富的植物中,識別和采集艾草,了解艾草的屬性和醫用價值。回來后,用紅繩扎接起來,掛在宿舍、教室或餐廳的門旁。通過登山采集,不僅了解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端午習俗,還鍛煉了同學們的體能,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第三:結合課程特點,精心設計指導課方案,關注每一個細節,為學生全方位體驗端午文化做充分準備。
三、 人人參與是必然
要想讓學生感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必先讓其接受;要想讓學生接受傳統節日文化,必先令其接近,并參與其中。關于端午的文字材料、傳說比比皆是,端午的粽子也是常年看到,吃到,但是,這些離現實太遠的文字,并不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端午的內涵,只有讓學生參與其中,隱藏在炎黃心中的那隱隱的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情愫才能慢慢發芽。在這次活動中,我充分利用基地的現有資源,擴大活動規模,保證活動時間,使學生人人參與,并樂在其中。
室外,當民間老藝人把震天的鑼鼓敲響的時候,延續幾千年的端午節便拉開了序幕。操場上,同學們分成紅黃藍三隊,以旱地龍舟的形式演繹流傳已久的“龍舟賽”,同學們躍躍欲試,爭當龍舟手,拉拉隊喊聲陣陣,鑼鼓手神采飛揚,好一派端午場面。室內,伴隨著悠揚的古箏樂曲,有的小組包粽子,有的小組制作香包,有的小組用彩筆制作端午文化簡報,同學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幾項活動進行體驗。“包好的粽子體驗”對于十三、四歲的學生十分復雜,我們請來民間包粽子高手一步步示范,老師手把手的交,同學們在學習――失敗――成功――再嘗試的體驗中感受到端午文化的樂趣。粽子包好一部分,就用電飯鍋進行蒸煮,大禮堂里艾葉的芳香伴著悠揚的琴聲沁入每個人的心脾,讓人好不愜意。制作香包,也是孩子們從未體驗過的,他們跟著輔導老師,從裁剪、縫紉做起,一招一式中,雖顯笨拙,但看到一個個彩色的香包制作成功,他們歡呼雀躍。參與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給學生帶來了樂趣,更帶來了自信。
關鍵詞: 傳統節日文化 失落原因 解決對策
中國傳統節日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一系列節日,它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長期以來不僅以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形式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而且以達觀向上、蓬勃熱情的文化內涵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與向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情感傳承的重要載體[1]。然而,種種因素導致人們對傳統節日文化意識日漸淡漠,傳統節日文化的失落現象日漸凸顯。
一、傳統節日文化失落的現狀
雖然中國傳統節日眾多,但現在一些年輕人只知道像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常提到的傳統節日,對于像上巳節、中元節等傳統節日聞所未聞,其中所賦予的精神內涵就更不知曉了。許多傳統的中國節日文化只剩下了吃穿文化,把傳統節日演變成了“飲食節”“狂歡節”,春節吃水餃、中秋嘗月餅、端午食粽子,僅僅把對傳統節日的認識停滯在“器物”層面,單一、片面地了解傳統節日的作用,其精神品質卻難以得到發揚。相反,西方節日卻成了越來越多都市年輕人輕松、快樂的理由,張揚自我的個性需求和日益高漲的消費熱情使他們不再深究洋節的宗教背景和傳統意義而熱衷于過西方的節日。
筆者曾對自己所在的大學進行了簡單的問卷調查。問卷圍繞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名稱、時間、來源、習俗等內容的了解程度等問題展開。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普遍較低。對于傳統節日的名稱,75%的大學生不能說出我國主要傳統節日的名稱,甚至有的連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四大中國傳統節日也說不清,還有不少人混淆了中國傳統節日和法定節的概念,把國慶節、兒童節、勞動節、建軍節、婦女節等列入中國傳統節日,同時也有部分混淆了中國傳統節日和“洋節”的概念,把圣誕節、情人節等也列入中國傳統節日。對于每個傳統節日的時間,部分大學生不甚明確,以小年時間為例,選擇臘月二十三的只占60%,而對于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中秋節的時間,甚至有20%的學生不知道是農歷八月十五。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絕大多數人卻能準確說出圣誕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的具體時間。對于中國各個傳統節日的來源,以端午節和七夕節為例,50%的學生不知道端午節與屈原有關,55%的學生不知道七夕節與牛郎織女有關。對于中國各個傳統節日的習俗,還是以中秋節為例,選擇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習俗的只占50%。顯而易見,中國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中的失落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二、傳統節日文化失落的原因
造成傳統節日文化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體說來,是來自于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
從政策層面來說,近代以來,對傳統文化的革命式態度加上西方文明的沖擊,讓傳統節日只剩下一些美食等形式上的東西,這是導致傳統節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中國傳統節日的失落和西方節日的強盛并不是現在才開始的,自就開始了演變歷程。后,西方文化開始在中國傳播,并逐漸在各個層面影響中國,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精神信仰、風俗習慣等,中國近代節日的演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特別是民國時期使用公歷,同時廢除舊歷和禁過舊歷年,無疑削弱了春節等傳統節日在國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在“”運動中,有些傳統節日及習俗又因為被認為是封建迷信而被邊緣化、被淡化,直到2007年,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才和春節一樣被列入法定節假日,這就沒有為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提供時間上的保證。現在幾大傳統節日有了休假安排,仍處在起步階段,沒有養成社會習慣。與此相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都市化進程的發展,西方的洋節隨之滲入了現代都市生活中,導致傳統節日文化式微。
從環境層面來說,營造傳統節日文化氛圍的社會環境欠缺或多或少導致了傳統節日文化的失落。為了謀求利潤的商家對西方節日進行大肆渲染炒作以營造節日氛圍,如每年情人節到來之前各大商家就會推出“情人節套餐”,而巧克力、玫瑰花更是暢銷之至,傳統七夕節的節日熱鬧程度卻遠遠不及西方情人節。年輕人是張揚時尚的群體,對于經過商家媒體渲染之后的西方節日更是格外感興趣。此外,新聞媒體是營造社會氛圍的主力軍,西方節日被新聞媒體、娛樂刊物美化宣傳,而對于傳統節日卻不太關注,無意間也在社會上起到了負面作用。
從學校來說,由于種種原因,傳統文化節日文化熏陶教育在學校教育里是有所缺失的。現在各級學校無論是從教育理念上,還是課程設置上,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科目和內容都較為缺乏,學校教材上很少介紹傳統民俗、傳統節日等方面的內容,直接導致青少年對傳統節日文化缺乏必要的認知,使青少年Υ統節日的歷史豐富內容和悠久的淵源,以及相關的慶祝活動都不甚了解,進而對這些節日的情感漸漸淡漠,傳統節日離今天青少年的生活越來越遠。這種現象如果任其發展而不加以引導,顯然不利于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如何重新讓人們愛上傳統節日,使傳統節日文化在當今社會中得到新生,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
三、傳統節日文化失落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傳統節日;愛國主義教育;文化;傳承
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華傳統節日是傳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體現民族認同感的舞臺,是植根于民間的文化瑰寶,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眾性的特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深深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養著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推動著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
一、中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認同的現狀
(一) 熟悉度漸淡,常識問題不清楚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指以漢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歷代相沿而又不斷承傳更新的共同認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識、民情習俗、思維特性及價值觀念等。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種傳統技藝則是其中的朵朵奇葩。然而在語文試卷中涉及到一些傳統節日文化知識時,學生或多或少或打結。例如:請你寫出三個你熟悉的中國傳統節日,并且說出他的來歷。然而在答卷中答案各異,甚至會把圣誕節也寫入其內,還有學生答道端午節,是一位叫離騷的詩人跳進了汨羅江。從而可看出當代中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了解熟知度并不高。
(二)尊崇洋節日,對傳統節日冷漠
洋節?在我們的眼里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圣誕節、感恩節、情人節等,青青校園中的學生們,你來我往,洋節帶來了無盡的浪漫、快樂,在學會的口中時常聽到“平安夜老師要給我們送蘋果。圣誕老人會給我帶來什么禮物呢?”洋節也負載了許多憂愁和苦悶。在我看來,在市場經濟浪潮瘋狂席卷下的今天,人們都在怨聲載道,民族文化和老祖宗留下的經典,都被西方“快餐式”的文化漸漸“蠶食”,中國的傳統節日,除了老人們和父輩們總是謹小慎微的恪守和推崇外,在中學生的心里已經淡化了。
二、利用傳統節日文化培育中學生的具體措施
(一)、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形成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合力
就教育主體來說,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所學校、一個家庭、一位教師所能單獨完成的,需把家庭、學校、社會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基礎陣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本著載體與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則,在教育中有意識地對孩子加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
學校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教育的目的性、組織性和計劃性決定了學校在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中的主角地位。扮演好這個主角,需要在涉及傳統節日文化的課程建設方面努力,除了強化語文、歷史等課程的地位和作用外,學校可以開設傳統節日文化方面的區域課程或校本課程。其次要開展一些融傳統節日文化在內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如:2010年舉辦的“你到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餅”活動。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中應將傳統節日文化多滲透,長期以來,我們在學校教育中主要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教師對學生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過程中往往單純地采用講授方法,使傳統節日文化教育陷入“我講你記,我說你聽,我考你背”的純粹認知教學之中,作為教育主體的中學生既沒有情感上的體驗,又缺乏理性的思考,很難實現書本知識的內化和認知向行為的轉化。同時,我們又長期將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與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合而為一,常常導致四者的混為一談,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特點和規律被掩蓋,教師的說教多而以身示范少,灌輸多而積極引導少,使得中學生誤認為傳統節日文化也不過就是假大空的一套。因此,應該轉變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理念,積極探討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特殊規律,尋找與當代中學生接受心理相適配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既要加強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認知教育,更要重視以感悟和體驗傳統節日文化為目的的情感教育,使中學生不僅知曉而且喜愛,并最終化為行動。
社會要積極營造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首先,政府部門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領導者和推動者,也是培養中學生傳統節日文化素養的最終責任主體。如政府將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其次,大眾媒體是宣傳傳統文化、實施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大眾媒體享用著公共傳播資源,應擔負起對中學生進行人文教化的責任。
(二)、多途徑、多形式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