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艾滋病預防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HIV的抵抗力
HIV感染者(包括AIDS患者和潛伏期無癥狀感染者)的體液具有傳染性,病毒在體液內的濃度從高到低依次為血液、、陰道分泌物、羊水、乳汁、唾液等。明確陽性體液中HIV在體外自然狀態下的抵抗力,對減少不明原因的HIV感染、確保可能接觸陽性體液人群的安全極為重要,也是AIDS預防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般來講,室溫下HIV可保存活力達7天[1]。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表明,室溫在37℃下,HIV在含血清等有機物的液體中感染活力可持續較長時間(14~21天);在水溶液中可持續7~14天;而在4℃下無論有無有機物存在,感染活力均>35天[2,3]。HIV能耐受低溫而對高溫敏感,煮沸可迅速滅活,常用的消毒劑如70%乙醇、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爾馬林、35%異丙醇、0.5%來蘇和0.3%過氧化氫等均能滅活病毒。HIV對紫外線不敏感,紫外線不能殺死HIV,但可減低其活性。
HIV傳播的條件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傳染源。HIV傳播必須同時具備以下3個條件:有足夠量的HIV從感染者體內排出,具備一定的途徑使足夠量的HIV從一個人傳給另外一個人,HIV通過皮膚、黏膜進入體內。HIV可以通過潰瘍或皮膚上的破口、陰道、直腸黏膜或者口腔上的微小撕裂或直接經帶血液的針頭或輸入感染者的血液而進入人體。因此,能導致皮膚或黏膜破損并伴有接觸他人體液的行為都具有一定風險[4]。
潛在的傳播途徑
共用器具:如共用剃刀、牙具、浴室的修腳刀等。目前大多數理發店美容院都存在使用共用剃刀的現象,即用同一把剃刀給不同的顧客刮胡須或細小的毛發,包括男性、女性,甚至嬰兒。在家庭中室友朋友互相借用電動剃須刀、刮臉刀、修眉刀也十分常見。剃須、修眉時經常會使面部皮膚發生輕微擦傷造成出血。人們往往覺察不到這些細小的損傷,所以忽視了其危險性。刷牙時經常會發生牙齦出血,共用牙刷也有造成血液接觸的可能,從而導致經血傳播疾病的感染。已有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能通過使用共用剃刀進行傳播[5,6]。
使用消毒不嚴的器具:一些有創美容術,如紋眉、穿耳、紋身等的刀具、針具,暗瘡針等。其使用的器具需刺破皮膚,使用的器具若反復使用,消毒不嚴格也可能造成艾滋病毒的傳播。
非一次性針灸針:非一次性針灸針可能導致血液接觸,有傳播經血傳播疾病的危險。
意外事故:有時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發生一些意外事故,如車禍、打架斗毆等。車禍中可能造成血液接觸,打架斗毆雙方難免流血。如果一方帶有艾滋病毒,完全有可能傳染給另一方,只要有是血液接觸的情況下,皮膚有破損都有可能會感染艾滋病毒。
不會傳播HIV的途徑
HIV不能通過空氣、一般的社交接觸傳播。與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如握手、擁抱、共同進餐、共用工具、辦公用具等不會感染艾滋病;HlV不會經馬桶圈、電話機、餐炊具、臥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傳播;蚊蟲叮咬也不會傳播艾滋病。
隨著社會對公眾的宣傳教育,不同人群對可能感染HlV的高危行為的知曉率不斷提高,并且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但還應對生活中容易忽視的艾滋病傳播方式引起重視。
避免使用共用器具:不要互相借用剃須刀、刮臉刀修眉刀。到理發店理發時可以要求理發師使用一次性的刀片或者自帶器具。牙刷必須每人自備自用。
不到消毒不嚴格的理發館、美容院進行有創美容:穿耳、文眉、紋身時其使用的器具需刺破皮膚,在使用完這些器具后都必須要嚴格消毒才能防止疾病傳播。因此顧客應選擇正規的美容醫療機構。
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診療:不到沒有消毒保障的地方打針、輸液、手術、拔牙、針灸,特別是進行牙科治療,一定要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已有研究指出,目前牙科治療中存在著艾滋病、肝炎等疾病的交叉感染途徑[7]。
避免與他人血液接觸:公共場所凡是出現人出血的場面,都要高度警惕,采取保護措施,如戴手套。當有人流血時一定要設法不讓血液直接沾染皮膚,可以用衣服、塑料隔開。身上有皮膚傷或皮膚病的人不能去處理其場面。任何碰過陌生人的血的東西都應消毒或一次性處理。在可能因劇烈沖撞而引起皮膚損傷流血的體育運動中,應該了解對方是否已感染艾滋病病毒。
參考文獻
1 陸德源.醫學微生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30.
2 樊衛平,李敬云,鮑作義,等.自然環境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活力的探索[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1):16-18.
3 Resnick L,Veren K,Salahuddin SZ,et al.Stability and inactivation of HTLV-Ⅲ/LAV under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environments[J].JAMA,1986,255(14):1887-1891.
4 吳昊,張彤.艾滋病病原學與傳播途徑[J].北京醫學,2005,27(6):371-373.
5 田莉,劉濤,李小春,等.獻血者感染乙型肝炎影響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23):4417-4419.
【摘要】目的:了解工地流動人口社會學特征、艾滋病知識、態度、行為等方面的情況,探究宣傳干預對流動人口的干預效果。方法:隨機抽取4處建筑工地的359例流動人口,對其進行宣傳干預。結果:干預后研究對象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有明顯優于干預前(p<0.05);對艾滋病的治療預防措施了解也明顯優于干預前(p<0.05);使用安全套情況明顯改善(p<0.05)。結論:對流動人口采用宣傳干預可以明顯增強流動人口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認識,有效的改變其不良行為。
【關鍵詞】艾滋病;宣傳干預;流動人口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oc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IDS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and other aspects, to explore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advocacy interventions intervention.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four of the 359 cases of migrant construction site, its advocacy interventions. Results: After the study intervention on knowledge of AID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p
【Keywords】AIDS; advocacy interventions; floating population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艾滋病的感染率和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著各類人群的生命健康。我國流動人口也在逐年增加,流動人口有著數量龐大,文化程度低,社會地位低,經濟條件差,缺乏對疾病的相關認識等特點,是艾滋病的高發病人群[1]。我們通過對這類人群開展性病艾滋病宣傳干預策略, 在2010年7月-2010年12月對建筑工地的359例外來農民工先后進行了2次調查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選取4家建筑用地農民工共359例流動人口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宣傳干預,年齡18-54歲。干預前359例,干預后298例。
1.2 調查方法
1.2.1 宣傳干預方式:
通過市政府、市衛生局、市勞動局等部門的支持,由專業人員對工地流動農民工組織調查,準備有關設備以及安排好場地,宣傳方式采用性病艾滋病專題講座、圖片演示、張貼海報、發放艾滋病宣傳資料、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有獎問答活動、安全套演示、互動游戲,個別訪談等方式。
1.2.2 人員組織和培訓: 選擇溝通能力強、有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的疾控人員組成調查人員。相關人員均接受過多次業務培訓,確保在調查工作開展時能夠認真負責、方法得當。調查員當場整理,復核、糾正和補充。干預時間為下午18:30-20:00,每周定期一次,干預半年。
1.2.3 問卷調查 : 結合專業知識和查閱有關文獻,設計封閉式調查問卷,遵循知情同意原則,對工地農民工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人口社會學特征、性病的傳播途徑、預防措施等相關艾滋病知識。
1.3 數據處理:問卷經復核后,相關知識應答率<70%的問卷判斷為不合格問卷。對所有調查數據采用EpiData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對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設定為a=0.05,當p<0.05時,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人口社會學特征: 本調查研究對宣傳干預前后農民工人群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表一所示,結果顯示干預前后兩次調查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社會人口社會學特征構成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艾滋病傳播情況和預防措施情況: 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知識研究共設11個選項;對艾滋病的預防措施情況研究共設置12個選項,答對一個1分,答錯或不答得0分。得分結果如表二所示,結果顯示干預前后艾滋病知識了解情況有明顯差別(p<0.05)。宣傳干預后農民工對艾滋病預防措施知識的了解有明顯差異(p<0.05)
2.3 安全套的使用情況:對安全套的使用情況,包括商業和固定的發生情況,有調查結果的干預前共143例,干預后共114例。結果如表三所示,結果顯示干預前和干預后安全套的使用情況有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有資料顯示[2]:75%以上的艾滋病是通過性接觸傳播的,流動人口由于其流動性大,素質較低等特點,其感染率和發病率是艾滋病傳播的重要危險因素[3],本文通過對建筑工地的工人進行宣傳干預,結果顯示干預后農民工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等認識明顯提高(p<0.05),使用安全套的情況也明顯優于干預前(p<0.05),表明對農民工采取宣傳干預可以增強農民工對艾滋病的認識和增強其防范能力,改善其在方面的不良習慣。
參考文獻
[1] 鄭錫文.我國AIDS流行及預防與控制成就[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1,2(3):131-133.20.
[2] 朱會賓;苗香芬;趙宏儒;250名礦區流動人口艾滋病相關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J].醫學動物防制.2010;(1):21-22,25
[3] 劉傳新;蘇生利;傅繼華;等.山東省HIV感染者中流動人口感染現狀調查[J].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1):28―30.
[關鍵詞] 艾滋病; 職業防護; 實習護生
[中圖分類號] R135.99[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001-02
隨著艾滋病(AIDS)在我國的快速增長,醫務人員面臨的職業暴露風險日趨增加。護生往往是初次進入臨床,對工作環境生疏,工作節奏快,心里壓力大,理論知識薄弱,實踐操作技能不足,缺乏臨床經驗,更易成為職業危害的易感者[1]。他們在護理工作中因技術不熟練、操作時情緒緊張而發生艾滋病職業暴露的幾率高于在職護士[2]。因此,加強實習護生艾滋病職業防護教育對防治艾滋病蔓延及醫院感染均有重大意義,為了解實習護生對艾滋病職業防護知識需求,針對需求采取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護生艾滋病職業防護能力,筆者對101名實習護生進行了調查,現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 為2010-2011年到我院實習的護生。男生1名,女生100名,年齡17-22歲,文化程度:中專90名,占89.11%,大專11名,占10.89%。
1.2 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艾滋病職業防護需求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時說明目的、講解問卷內容,現場答卷,不討論,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101份,回收101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統計方法 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護生對艾滋病職業防護知識需求 調查顯示:護生對艾滋病的基本知識需求不高,僅個別較高,84.16%的人強烈需求了解病毒特性,但普遍對職業防護知識需求高,依次為95.05%標準預防措施,91.09%職業暴露后緊急處理,89.11%職業暴露后預防用藥最佳時限,87.13%職業暴露方式,與蔡宏瀾[3]、駱思華[4]等調查一致,反映了護生對標準預防及艾滋病職業防護知識了解不夠全面,具體情況見表1。
表1護生艾滋病職業防護知識需求(n=101)
2.2 護生對艾滋病職業防護知識健康教育方式需求 見表2。
表2護生對艾滋病職業防護健康教育方式需求(n=101)
2.3 護生獲取艾滋病相關知識的途徑 本次調查發現護生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了解,92.08%來源于電視、廣播、報刊,90.10%來源于在校接受教育,與徐敏[5]等調查結果一致。
3 討論 艾滋病在目前尚無有效根治方法,健康教育是預防AIDS最為經濟有效措施之一[6],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雖然護生在校期間通過各種途徑對艾滋病相關知識有一定了解,但不全面,因此在進入臨床實習前及實習中仍需不斷進行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的健康教育,從而提高護生應對艾滋病職業暴露措施,增強防護能力,保護患者,保障自身職業安全,預防艾滋病醫院感染。
參考文獻
[1] 劉春,江有琴,徐麗娟.國內護生職業防護現狀及對策[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2:11-13.
[2] Atulom ah No,Oladepo O.Knowledge,Perception and practice with regards to occuapational risks of HIV/AIDS among nursing and mid-wifery students in Ibadan,Nigeria[J].Afr J Med Med Sci,2002,31(3):223-237.
[3] 蔡宏瀾.護生標準預防與職業防護存在的問題及其培訓流程探討[J].青海醫藥雜志,2011,41(1):37-38.
[4] 駱思華,謝小蘭,劉芷穎等.護理實習生艾滋病職業防護知識調查及策略的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6):112-114.
關鍵詞:艾滋病;感染者;干預;研究進展
艾滋病作為一種不可治愈性傳染病,讓人們聞而畏懼。高校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也是艾滋病的高危感染人群,其對艾滋病的相關知識、態度和行為的正確認識至關重要。本文將現就近年來國內外有關高校學生對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干預措施以及對艾滋病的預防措施的研究近況進行綜述。
1 高校學生對艾滋病知識了解情況
在高校高校學生對艾滋病認知水平不甚理想,相關報道[1]高校高校學生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率為52.1%。而且高校學生也存在一些認知誤區和艾滋病毒/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盲區[2]。
1.1正確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艾滋病毒的風險
相關研究[3]報道顯示在性生活活躍的時代,充分了解高校學生在年輕的年齡,性別和越來越多的可選性,和保護行為,使其成為性病和艾滋病的易感人群,而缺乏預防艾滋病知識,會影響他們的安全套的使用,增加了感染HIV的風險[4]。
1.2 對HIV非傳播途徑認識不清
研究發現,區分艾滋病傳播途徑的研究發現[5],高校學生艾滋病主要傳播途徑的認識程度不高,而且對于傳播途徑很容易混淆,主要表現為對是否“蚊蟲叮咬會傳播艾滋病”,正確的答案是只有35.9%, 35.6%和46.5%;59%的高校學生認為常見的餐具也可以傳播艾滋病毒/艾滋病,79.1%的高校學生擔心共享廁所和浴室會感染艾滋病毒。
1.3 對HIV暴露防護知識了解不足且存在盲區
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知識存在盲區的HIV職業暴露是指高校學生在各種原因下面對的血液、體液、污染事故受損皮膚或粘膜,或通過血液、體液含有艾滋病毒污染的銳器刺破皮膚,可能感染艾滋病毒。暴露后,應立即做有效處理和報告到相關單位是具有意義的。2 對艾滋病的態度
感染艾滋病,因為在很多方面,不可治愈的,病死率幾高 ,引起了全世界社會恐懼和歧視。面對人群常見人格羞辱,自我否定、嚴重的抑郁癥和低生活質量[13]。艾滋病歧視不僅剝奪和損害面對的基本人權,使其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延誤患者就診,不配合治療,也會導致破碎的家庭和社會秩序不穩定。
2.1 高校學生害怕艾滋病高校學生日常生活的恐懼艾滋病由于接觸或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
89%的高校學生擔心由于暴露感染艾滋病毒,高校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人員,將來一定會避免艾滋病毒感染高風險的工作。56.6%的高校學生表示她未來的工作接觸艾滋病患者會感覺恐懼;54.6%的高校學生害怕恐懼在同一課堂上有艾滋病毒/艾滋病患者。但其他研究已經表明,高校學生的回避態度消極與艾滋病毒感染患者的自卑感相關。高校學生設身處地考慮問題的角度和表達了理解艾滋病感染者,提高艾滋病感染者的自尊,促使艾滋病感染者愿意就醫,而非隱瞞病情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學生在未來減輕艾滋病的恐懼。
2.2 高校學生面對人群的歧視艾滋病的態度
高校學生在面對人群的歧視主要用于診斷和治療的恥辱,拒絕提供醫療服務,延誤治療,歧視,隱私和過度保護。63.6%的高校學生在面對負面。而98.3%的高校學生不愿意與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共事,甚至接觸。高校學生來自中國、東亞、東南亞和中東的歧視明顯高于澳大利亞、歐洲和北美的學生,高校學生對艾滋病的態度狀態是地區差異,部分需要改進。3 高校學生對艾滋病的暴露情況以及為何為易感染人群
高校對于艾滋病的知識來源途徑多樣,然而這些知識中不乏有許錯誤的信息存在,致使高校學生對該病的恐懼及心理壓力極大,因而更容易發生HIV暴露。多達42.4%的高校學生在被感染銳利物刺傷或皮膚時,未能作出正確有效的處理方式,加大了艾滋病感染及發病率。因此堅強對其正確的教育指導以及正確的應急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性關系發生年齡提前化,以及結婚年齡的推遲化,使得正處于高校學生年齡的人員發生不合法性關系的不斷增加,次導致了高校學生成為了易感人群。4 高校對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干預措施進展
傳統方法不適合傳染性疾病(艾滋病毒/艾滋病)的預防和控制。我處理方法是,除了固定的單位將嚴格管理,他們建立友好互信關系,積極提供心理支持,積極配合。我們在多年的管理工作經驗是,積極反對歧視,嚴格尊重病人隱私權,認真落實衛生部“關于艾滋病毒和艾滋病病人管理方法”,使這個群體相對的管理寬松的氛圍是非常重要的。
5 高校學生對艾滋病的預防措施進展 艾滋病死亡率高,對于該疾病的恐慌主要來源于目前全球未有針對艾滋病疾病的根治藥物以及可用有效的預防疫苗。然而艾滋病疾病傳播途徑比較單一,而且特殊,因此仍存在艾滋病毒/艾滋病的預防和控制條件。即采取一切可以切斷傳播途徑的預防措施,加強健康教學教育以及有效的行為干預是最為主要且關鍵的手段。
5.1 高校健康教育
高校應該有計劃、有組織和系統化的對高校學生進行艾滋病知識宣傳,有針對性的且強有力的宣傳和教育,使高校學生艾滋病毒/艾滋病的理解和知識,減少艾滋病的恐懼,讓人們減少會發生艾滋病的高危行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為和生活類型,遠離艾滋病。
5.2 高校安全套的使用
艾滋病的傳染途徑較為單一,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染,HIV在感染患者的或陰道分泌物中大量存在,有研究顯示無論是在正常的時的摩擦輕微的損傷,還是時和直腸的損傷,都是HIV可以進入健康人體的主要途徑,因此的使用可以有效防止該途徑傳播艾滋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艾滋病的發生率。在容易使生殖器粘膜,也容易制作粘膜通過破碎的堅持,在這個時候,艾滋病毒膜,進入被感染者的血液,通過傳播。
總之,高校學生艾滋病知識、態度和行為模式的預防艾滋病毒感染有密切關系的能力和未來面對的人群和衛生保健服務的影響。目前,高校學生的艾滋病KAP仍有待改善,主要表現為在正確的使用預防艾滋病、艾滋病的傳播和低水平的知識掌握艾滋病職業暴露保護仍然是一個程度的。在未來應該更深入的研究和開展各種干預措施的結合,關注如何提高高校學生的艾滋病知識水平,改善歧視,加強職業暴露保護行為,進一步提高高校學生的艾滋病KAP,促進艾滋病預防和控制工作的進展。
【參考文獻】
[1]王萍. 個舊市計劃生育服務系統開展艾滋病防治服務可行性研究[D].昆明醫科大學,2013.
[2]石朝凱. 2010-2012年昆明市某高校大學生艾滋病相關危險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D].昆明醫科大學,2013.
[3]楊華. 大連市高校學生對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的調查分析[D].大連醫科大學,2013.
艾滋病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我國的形勢不容樂觀,受到了各級政府和組織的高度重視。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對艾滋病的認識,倡導良好的健康行為,給予艾滋病人群更多的包容和人文關懷,是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有效方法[1]。我院于2011年9月份對柔石中學200名學生進行了艾滋病知識問卷調查,通過調查了解我縣中學生對艾滋病的認識情況,為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柔石中學1~3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208份,收回有效答卷200份,其中男生100人,女生100人,年齡在13~17周歲。1.2內容和方法采用我縣疾控中心統一印制的《寧海縣艾滋病防治知識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艾滋病的傳播途徑,預防措施,自身行為等9道單選題和艾滋病知識來源渠道1道多選題。調查時以班級為單位,采用不記名方式,要求被調查者獨立填寫,并向同學說明調查目的、意義及填寫注意事項,調查員查漏補缺后當場收回問卷。1.3知曉率計算1.4知識來源途徑按實際回答某途徑人數除以調查人數計算。
2結果
2.1艾滋病知識有效問卷200份,每份問卷9道單選題,應答1800(9×200)題,回答正確1745題,總知曉率96.89%,其中男生為96.67%,女生為97.11%,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c2=0.295,P=0.587>0.05)。
2.2主要知識點知曉率各知識點知曉率為81%~100%,當問及“艾滋病病毒不會通過擁抱、握手、一起工作、共同進餐等日常交往傳染嗎?”、“蚊子叮咬不會傳播艾滋病嗎?”和“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的艾滋病嗎?”時,200人中回答“錯”的分別為6%(12人)、17.5%(35人)和3%(6人),問及““正確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艾滋病病毒傳播的風險嗎?”,回答“不會”的為1.5%(3人)。
2.3艾滋病知識來源主要來源于工作單位(社區組織、學校等)組織的宣傳活寧海縣柔石中學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問卷調查研究分析陳銀利,沈忠華(浙江省寧海縣城關醫院,浙江寧海)摘要:目的了解我縣中學生預防艾滋病相關知識掌握狀況。方法采用整群抽樣隨機抽取柔石中學1—3年級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記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艾滋病防治知識總知曉率達96.89%,各知識點掌握不平衡,艾滋病防治知識主要來源于電視、報刊。結論應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加強對中學生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培訓和宣傳工作,并逐步將艾滋病防治知識納入學校健康教育必修課中。關鍵詞:艾滋病;知曉率;學生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50.122動31.50%(63人),電視91.00%(182人),其它來源有廣播、報刊、書籍、朋友、醫生等。
3討論
3.1本次對200名中學生艾滋病基本知識的調查具體內容包括:傳播途徑、高危行為、預防措施等,各知識點知曉率81-100%,各知識點掌握不平衡。
3.2根據“艾滋病病毒不會通過擁抱、握手、一起工作、共同進餐等日常交往傳染?”、“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的艾滋病嗎”和“蚊子叮咬會傳播艾滋病嗎”的錯誤回答分析,可以推測學生對艾滋病的恐懼。對“輸入帶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會得艾滋病嗎?”和“遵守性道德,可以降低艾滋病傳播的風險嗎?”的回答知曉率較高,可能部分歸結于對艾滋病的恐懼。
3.3對于艾滋病的傳播途徑,雖然所有中學生都知道輸入帶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會得艾滋病,但對艾滋病的防治還存在諸多不足,還有一部分中學生誤以為“蚊蟲叮咬會傳染艾滋病”。今后,中學生將成為艾滋病傳染高危人群,必須加強中學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工作,增強其預防艾滋病的意識和責任感。
3.4通過文獻調查說明,青年學生對于安全套的防病意識還不是很強,在有史的學生中首次時安全套的使用率僅為47.95%,因此,除了加強對青年學生的引導外,還應保障校園內安全套的可及性,倡導正確使用安全套,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這對于控制和預防艾滋病在青年學生中的傳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
3.5據本次調查結果,中學生預防艾滋病知識主要來源于電視91.00%和報刊83.50%,根據我國新聞媒體管理體制的特點,應進一步強化媒體在宣傳預防艾滋病知識等公益事業所盡的義務,借鑒國外的做法,結合我國學生的身心特點和作息規律,確定一定的時段、保證一定的時間定期宣傳報道。同時,不僅要將預防艾滋病知識等健康教育內容納人學校必修課中,還要有考核、評價等手段作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