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天氣晴朗,天空萬里無云,溫暖的陽光灑在人的身上,就像是一位母親輕輕地撫摸著我們,微風徐徐,波光粼粼,站在美麗的湖邊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
陰天多云,看似陰沉的天氣卻暗藏生機。這時太陽就像是一位害羞的小女孩,遲遲不肯露面,這樣子還平添了幾分樂趣。
下雨天氣,雖然外面的人都匆匆回家,但是并不寂寞。雨點的聲音感覺并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仔細一聽,歡快的樂曲在耳旁奏響,讓人心情爽朗。有時還想在雨中激情地奔跑,讓煩惱和雨點融在一起揮發(fā)掉。大自然是萬物之母,她派雨水為植物提供營養(yǎng),植物們又隨著雨點的伴奏,左搖右擺,動人極了!
天氣寒冷,人們都我在家里,開著暖氣,悠閑的看著電視,有時還會想起北方的小朋友開開心心地打雪仗、堆雪人。突然一個鞭炮爆炸了,一下子把你的幻想全“炸”亂了,你立馬嚇住了,這是你一定會憤怒的說:“是哪個混蛋干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 寫作教學 生活素材 閱讀 自然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65-02
作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養(yǎng)初中生的寫作能力有利于幫助初中生凝練語言,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作文教學中,素材占據(jù)著相當大的比重。學生只有用好素材才能豐富作文的內容,提升作文質量。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指導初中生在日常學習中注重素材的積累,并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積累素材的習慣,以此提高初中生寫作水平和質量。
一、重視閱讀環(huán)節(jié),在閱讀中尋找生活素材
語文作文課堂教學體系僵化的原因在于語文教師教學方式太多單一。大多數(shù)的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都會側重講解寫作技巧和在寫作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并沒有重筆墨講解優(yōu)秀作品中素材的運用,導致學生在寫作時腦子里沒有資料,無從下筆。于是學生開始抵觸寫作,抵觸語文教學,嚴重影響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所以,為了改變這一局面,語文教師需要為寫作教學尋找素材,并在教學活動中指導初中生積累貼近自己生活的素材,使寫出的文章更具有真實性,情感更豐富。
首先,語文教師可以把閱讀和作文教學活動結合在一起,在閱讀中尋找生活素材。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備課的機會,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從中尋找與初中生生活的契合點,挖掘課文中隱藏的生活素材。這樣,教師在挖掘生活素材之后可以以身示教,指導初中生從多方面入手積累生活素材。例如,在教學朱自清散文《背影》一課時,教師可以從中挖掘幾個關鍵詞“親情”“感恩”以及“回憶”,把這幾個詞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個值得思考的故事。教師從《背影》中可以挖掘有關親情的素材,并指導初中生把課文中的素材運用到與自己作文相符的情境中,豐富作文情感。
當然,通過閱讀積累生活素材還需要教師拓寬初中生的閱讀渠道,讓學生從課外閱讀中積累素材,掌握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生活化的素材需要優(yōu)美的語言點綴,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素材的過程中還應該讓學生積累一些優(yōu)美詞句。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積累素材的效率,又能讓培養(yǎng)初中生的審美能力,讓初中生感受到積累素材的快樂,把積累素材當作一項樂趣而不是一項工作。由此可見,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師需要讓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積累豐富的知識,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親近大自然,在自然中積累生活素材
大自然是奇妙的世界,我們可以從大自然觀察太陽的朝升夕落,感受四季輪回,品味鳥語花香。在初中作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初中作文的內容都涉及到了大自然的風景、現(xiàn)象等。所以,教師需要在自然中積累生活素材,并借此來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從大自然中感悟到學習的快樂。教師從大自然中挖掘教學內容可以使初中生接觸更多的知識,為初中生展現(xiàn)不同的世界,讓他們了解大地山川、河流樹木的歲月更替。當然,教師需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事物,善于從大自然中尋找寫作素材,豐富寫作內容。
為了給學生提供觀察大自然的機會,語文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郊游,去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同時,教師可以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大自然中,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從大自然中挖掘寫作素材,豐富自己的作文內容。同時,教師還需要把大自然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尋找兩者的契合點,利用與學生郊游的契機滲透課文知識,讓學生在觀察大自然景色時加深對課本知識的印象。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讓初中生領悟到大自然的美,又能讓學生充分掌握課文知識,以此提高學習效率。當然,深入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美最終是為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服務的。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初中生的所思所想,并結合客觀實際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和任務,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高效完成任務。教師只有積極引導初中生留心觀察事物,從大自然中尋找寫作素材,才能提高初中生寫作的質量和水平,提高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效率。
三、深入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探尋生活素材
除了從閱讀中和大自然中尋找生活素材之外,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從實踐中積累生活素材,在生活中通過反思感悟,分析自己的不足,盡全力彌補自己的缺陷。生活為初中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語文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當中,并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積累寫作素材。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既能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又能感受到人情冷暖,是拓寬學生視野,幫助學生提前了解社會的重要機會。為了貼合生活化積累素材的主題,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需要使活動內容與初中生的生活實際相關。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收拾家務、幫媽媽做飯、關愛社區(qū)孤寡老人以及參加志愿者服務等實踐活動,以此培養(yǎng)初中生的愛心,觀察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在學生完成社會實踐任務之后,教師需要讓學生把經歷寫出來,這樣,學生在寫作時會回顧自己一天的經歷,既是一個重溫幸福的過程,又是一個積累知識的過程。
總而言之,積累素材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時需要指導學生積累生活素材,并通過積累素材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質量。當然,教師還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和權利,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成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 林海.豐富學生作文素材之我見[J].作文成功之路(小學版),2013,3.
[2] 溫耀林.初中作文教學現(xiàn)狀的思考與對策[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7.
[3] 溫旭光.關于作文教學的淺層次研究[J].價值工程,2010,9.
一、精心設計活動,展示學生寫作活動成果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美并學著去表現(xiàn)這種美。2.讓學生學會在寫作中傾注熱情、表達熱愛、體現(xiàn)作者的品味和思想。
教學難點:如何讓自己的文章觸動人心。
教學準備:1.小組活動交流、搜集寫作材料。2.學以致用:綜合運用第一單元三篇課文的寫作手法,比如《黃山記》擬人,援引歷史故事、詩文,對比等手法;《瓦爾登湖》白描、轉換時間與空間的細描手法;《鞏乃斯的馬》場面描寫、托物言志等手法。3.作文寫在練筆本上,相互點評,然后交給小組組長,由組長當天交給老師。4.各小組總結活動成果,以PPT(包括圖片、音樂、組員優(yōu)秀習作文段)形式展示成果,在課堂上每組有五分鐘的展示時間。最后由老師打分,評出最優(yōu)秀的小組兩個。
二、恰當運用課文,激發(fā)學生感悟自然寫作靈感
在“感悟自然”活動寫作單元的三篇課文中,作者描寫自然,從自然中得到深刻的感悟。作者走近大自然,有的時候是情感的釋放,有的時候是到大自然中去尋找自我、尋找勇氣、尋找動力。作者在描寫大自然時綜合運用多種寫作手法,更好的把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表達出來。學生既可以學習作者如何感悟自然,也能夠學習作者如何把感悟精彩地表述出來。
三、創(chuàng)設交流平臺,展示學生感悟自然寫作活動過程及成果
1. 分組展示成果
用圖片展示活動過程,用音樂渲染感動氣氛,用文字傳遞體悟感受。
(1)名勝風景組
(2)家鄉(xiāng)風光組
(3)校園風光組
(4)動物植物組
2. 交流創(chuàng)作心得
即分享觀察和構思創(chuàng)作心得,激發(fā)感悟和描寫自然的靈感。
比如,看了小組寫作展示后,有些同學疑惑,范文呈現(xiàn)出作者細膩描寫、深刻的感悟,這究竟是怎么寫成的呢?他們是如何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于是,筆者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讓范文的作者介紹創(chuàng)作的過程及如何捕捉寫作靈感,然后由同學自由發(fā)問,解答疑惑,激發(fā)更多學生的寫作熱情。
3. 教師點撥指導
在敘事、記人、寫景狀物的過程中,可以抒感,也可以夾雜議論。我們感悟大自然,除了感受大自然的美之外,還會引發(fā)歷史探索和人文思索,還經常糅合社會政治、人文風貌進行介紹,也可以發(fā)思古之幽情,抒今世之感慨。
4. 評價方式多元
活動寫作單元要特別強調合作學習的方式。寫作活動任務的完成,需要學生和同伴合作、交流,這樣,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單一的寫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在交流、合作中實現(xiàn)言語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可充分利用第一單元活動評價的“寫作評價表”,分別從“態(tài)度、過程、文章”多方面進行評價。除了強調對最后成果的評價,更要關注活動過程的評價,評價的方式也應該是多元化的。
四、教師示范習作,展示教師寫作魅力、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師教學生作文,要是教師經常動筆,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經常動筆,用比喻的說法,就是‘下水’。”教師示范習作,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也可以展示教師的個人魅力,示范習作可以給學生以人格方面的直接影響,人格魅力是遠勝于學識魅力的。
在感悟自然的活動中,筆者每日都會在課堂用五分鐘時間與學生交流自己的感悟,或是對荷塘邊的柳樹,或是對小禮堂前那兩株筆直的木棉,或是看到班上某同學流連于荷塘邊的背影時的感動。教師參與到語文活動中去,以自身的熱情和智慧,開啟學生對自然、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
五、養(yǎng)成閱讀習慣,借鑒哲人思想提升豐富學生認識及思想
在活動中與文章展示過程中,促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缺陷和表達的阻礙,從而產生閱讀的欲望。教師要常常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借鑒別人的思想,讓自己的感悟更成熟、更豐富、更深刻。
1. 教師:推薦優(yōu)秀作品,分享閱讀感悟
推薦書目1:《美人如詩,草木如織》
推薦書目2:汪曾祺《人間草木》
推薦書目3:宗璞《告別閱讀》
推薦書目4:沈從文《邊城》
一、變“求偽”為“求誠”
作文顯示生命的原色,首先要“求誠”。求誠是作文與做人的統(tǒng)一,不僅是內容真實,還應是態(tài)度真誠。
(一)以“不深刻”為起點
學生有一顆富有幻想的純真的心,寫作教學必須順應他們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強調讓他們寫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心之所感,腦之所思,這樣,他們可用自由的形式表達自由的內容,寫出特征,寫出個性。
(二)以“實用交際”為過程
研究結果表明,心理日記對解決心理問題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顯。但令人意外的是,凡是堅持記心理日記的學生,作文成績提高很快,而事前輔導老師只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心理困惑如實記載下來,并沒有對日記的語言格式、體裁、字數(shù)等提過任何的要求。學生不認為是在寫作文,可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們的作文就在這無心、無意中得到了提高。
二、變“封閉”為“開放”
生活是開放的、動態(tài)的,它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廣闊的時空背景。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情感的載體,習作的過程就是體驗生活的過程。我們倡導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訓練方式生活化,作文過程生活化,作文形式生活化。
(一)融習作與自我為一體
作文主要用于交際活動,但也是自我服務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其一為寫日記。日記行文自由,訓練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習作水平的捷徑之一。我們強調在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觀察,多角度地觀察,調動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獲得感受,及時地記錄下來,積累寫作的素材和靈感,從寫日記中享受到無限樂趣。其二為寫讀書筆記:可以是簡單的語句,可以是精彩的片斷,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啟迪,讓學生把讀書當作一種生活需要、一種精神享受,讓作文根植于沃土,得以發(fā)芽、生根、開花、結果。
(二)融習作與家庭為一體
我們可以讓學生從這些日常瑣事中產生一些靈感,引導學生把這些看似無意的感念寫成作文,身邊的小事只要感受深刻的,或者認為有趣的片段也可以寫;反面的事物,能使人從中悟出道理的片段可以寫;發(fā)掘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來,或寫實白描,或議論點評,都會收到好處的。例如,在家庭晚會上讓學生當當主持人,學寫串連詞;上網聊天的過程是交際,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就是作文。再比如,在父母的生日上寫一張賀卡,重陽節(jié)為爺爺奶奶寫幾句祝賀詞等等。
(三)融習作與學校為一體
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校園度過的,他們的習作素材也大多來源于學校,我們要創(chuàng)設校園生活的良好環(huán)境,豐富學生校園生活,讓他們獲得感性的寫作素材。
(四)融習作與自然為一體
山川河流、名勝古跡、道路橋梁等自然風貌也可作為學生習作的題材。帶他們走向大自然,看田間紅花綠葉,聽林中百鳥啾啾,感受大自然的恩賜,激起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發(fā)乎情,行于文。要求學生不管是寫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田野生活,不管是寫自己生活中孤獨或快樂的經歷、感受與感悟,不管是想象、希望、幻想,都要說真話、實話、心里話,表達真情實感。
三、變“共性”為“個性”
缺乏鮮明的個性造成失落個性的作文。只有變“共性”為“個性”,融作文與生命為一體,作文才還生命以本色。
(一)堅持從心靈入手
教師要將充滿人性美的最富有個性的習作活動還給學生,讓他們試著去回憶經歷過的事件,欣賞那些美好的東西,發(fā)現(xiàn)能夠觸動自己內心的事物,試著運用個性化的話語和表現(xiàn)手法,去暢談個性化的認識感悟,反映個性化的生活經歷,抒發(fā)個性化的真體驗、真感受。
(二)堅持從興趣入手
贊可夫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中,才能產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因此,我們強調要注意遵循學生生理、心理的特點,注意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語言的描述、心靈的交流,激發(fā)習作興趣,做到“情動而辭發(fā)”。
(三)堅持從想象入手
喜歡想象、樂于幻想是青少年的天性和特點,而且年紀越小,幻想越豐富、越大膽、越離奇。我們強調自由習作要抓住這一天性,放飛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每做一次作文,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就得到一次釋放,生命靈性就得到一次拓展。
(四)堅持從差異入手
我們提出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要注意立足達標,而又適當提高要求,即要努力按照課標提出的一些基本要求來進行練習,在爭取達標的同時,鼓勵學有余力的同學,適當?shù)靥岣咦约旱牧曌饕蟆?/p>
一、分析教材,挖掘環(huán)保素材
初中語文課文多是編者從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篩選出來的文質兼?zhèn)涞纳铣思炎鳎词宫F(xiàn)在新增的科普類文章中也確有直接或者間接可以用來進行環(huán)保教育的好素材。綜合現(xiàn)在教材,其選文與環(huán)保教育密切相關的課文有這樣三類:一是具有顯性特征的普及自然科學知識的說明及科學小品文章,如《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看云識天氣》、《你一定會聽見的》、《月亮上的足跡》、《化石吟》等,重在介紹科學知識、闡釋科學道理的同時,還能讓學生在了解大自然秘密的過程中體會到人類過度活動而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嚴峻現(xiàn)實,從而增強他們的環(huán)保潛意識。二是具有隱性特征的環(huán)保教材,如《春》、《濟南的冬天》、《從百草圓到三味書屋》、《小石潭記》、《紫藤蘿瀑布》等。教師在把握文章的文學性的同時,可通過探討式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領略大自然的美麗,感受自然賦予人類的豐富多彩,使他們產生對大自然母親的敬仰之情,激勵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環(huán)保事業(yè)貢獻力量的決心。教師只要認真把握教材的時代脈搏,積極將以人為本、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教育有機的與語文教學結合,我們的語文課堂、教材都可以成為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環(huán)境價值觀的良好載體。
二、利用教材輔助系統(tǒng),進行環(huán)保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除在教學中應該把握好進行環(huán)保教育的時機外,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也是教學中應該重點把握和運用的環(huán)保教育好載體。在現(xiàn)行初中語文教材中,編者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現(xiàn)自然風光和動植物的圖片,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在學生直觀的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熱愛自然的同時將環(huán)保的主題滲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跡》一課后面的月球表面圖片,從那一圈圈班駁的痕跡中,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更能讓他們體會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課后的一些綜合性學習材料中也有對環(huán)保教育很有價值的內容。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據(jù)提供的材料讓學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說出自己的感受等。
課后練習可以說是教材輔助系統(tǒng)中最能體現(xiàn)環(huán)保教育的素材。如《斑羚飛渡》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試給狩獵隊寫封信,談談你的看法。”練習與課文內容互相呼應,具有人性化色彩,利于引導學生從感情上接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當然,還有一些像《春》、《濟南的冬天》、《秋天》等純人文風光的文章,其課后練習也無一不是緊緊圍繞“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這一主題展開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正確把握教材知識性挖掘的同時認真尋找人文環(huán)境教育素材,對學生適時進行環(huán)保意識教育。
三、抓住課堂教學,滲透環(huán)保教育
語文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載體,特別是初中生更顯得極其重要,在他們正確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引導他們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的思考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歷史的使命。
閱讀課。根據(jù)閱讀課的特點,我們語文教師在潛心提煉教材的同時要將環(huán)境教育有機的與語文教學相結合,避免機械的說教和與課堂教學脫離。如《大自然的語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春天草木萌發(fā),萬物蘇醒;夏天燕子翩然歸來,果實孕育;秋天果實成熟,落葉紛飛;冬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一年四季,周而復始。教學時,就應該抓住描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人們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樹木,亂扔垃圾,會是一幅什么景象?這就很容易將學生的思維帶到環(huán)保主題上來;這樣無形之中就使學生走近了環(huán)保,提高了環(huán)保意識。
朗讀課。教師應指導學生動情地朗讀教材中一些優(yōu)美的詩歌、散文,通過學生反復有表情地朗讀,與文章產生共鳴,喚起學生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進而激發(fā)他們保護好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的情感。如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時,我們完全可以集審美教育與環(huán)境教育一體,把無聲的文字變?yōu)橛新暤恼Z言,美麗的畫面,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躍然紙上,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感受春帶給我們美,感受文中的“我”熱愛大自然的情懷,收到良好的環(huán)保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