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寫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你看那搖曳著的柳枝,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柳枝冒出柳芽兒,春天來到人間。
蝴蝶在翩翩起舞,不就像給藍天繡上了五顏六色的小花。大自然在天空寫著,夏天就在眼前。
枯葉爭先恐后地從樹上飄落,為大地織起了金黃的地毯。這是在告訴人們,秋天伴隨著那葉子降落。
你看那一片一片雪花,這是大自然的信使。大自然要告訴人們,寒冬已經來臨。
一、要為兒童創設發展心靈的境遇
創設學習語文的境遇是發展兒童心靈的首要方法。境遇的含義是什么?我認為境遇應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廣義的境遇,就是指兒童學習語文的環境、設備、氛圍等;一是狹義的境遇,也就是現在所講的教學情境。不論閱讀或作文,教師首先要創設一個富于激發兒童情緒、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將兒童引到情思的情境之中,當兒童的情思被激發起來,使之產生愿意讀書、急于表達的愿望時,讀書、作文才能達到好效果。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的情境教學,就非常重視一課開始帶有情感的導語激發,她以富于形象,生動、優美的激情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或以具體形象的畫面、實物、電腦圖像等教學媒體,將學生引入到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學生的情思。就是在全過程中,也很善于引導、激發兒童的想像、思維和情感。這樣,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兒童的思維活躍、情緒豐富,情思綿密。她更重視作文前的情感激發,如帶孩子們去郊外找春天、看秋收、踏雪景,以喚起兒童的歡樂心情,孩子們的情緒高漲,情思活躍,又怎能寫不出好文章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各種教學手段,先是以情導入,激感;再師生載情讀文,文中悟情,以達到師生情感與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鳴。
二、要做到語言和情思統一
語文學科發展兒童的心靈,激思,這是根本。“順次而訓練學童的語言,使其恰當所思,明顯有序,最后乃著力于記錄寫述等形式的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不論閱讀還是作文不僅要重視內容的思想情感,也還要注重語言形式和方法,萬不能脫離學生的語言實踐。閱讀教學在感受思想情感之中,還要理解作者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要理解文章結構、體會文章表達方法。我一直主張閱讀教學過程一般是由正逆兩個過程構成,一是由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這是正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主要經過由具體(語言)到概括(內容)的過程。二是由思想內容到要點到語言表達的過程,從語言表達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思和文章表達方法。這是構成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過程,是理解作者寫作文章的過程,也是訓練學生語言、思維、情感的過程;可以從作者和寫作角度探索一些問題,如作者的情思是怎樣表達的、文理是怎樣闡述的、思路是如何體現的,文章在立意、構思、布局謀篇上有何特點,在遣詞造句方面又有何特色等等。學生把這些問題明白了,才能達到“善讀”的水平。目前,在閱讀教學中有一種現象,大多數是停留在前一過程上。強調朗讀是正確的,但是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精彩語句不加咀嚼、體會,不去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情思表達的思路,這樣的朗讀,學生能感悟到思想內涵嗎?
在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中,要始終貫徹語言和情思的統一。課文中有寫景的文章,教學時,就要將景與情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出景中之情。課文中有以寫事為主的文章,凡是寫事的語言,也都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教學時,就要使事與情緊密結合,使學生體會事中之情。課文中凡以寫人為主的文章,作者會傾注愛憎分明的情感,人與事結合,在明白事理之后,還要歸結到人的思想感情上去,以所贊揚、歌頌的人物的人格力量,激起學生的敬仰、愛慕之情。
學生作文中,一方面要激發學生思想感情,看作文內容是否豐富,思想感情表達是否豐滿;一方面還要在語言表達上進行指導,例如文章結構是否合理,語句是否通順,詞語運用是否恰當,標點符號的運用是否準確,文字書寫是否工整、正確。這兩方面要全面評改,不能因為強調情思的感悟,而忽視了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也不能強調語言形式方法的訓練,而忽視了人文思想、審美情趣的感悟。因為語言和情思始終是統一的,語文課發展兒童的心靈,最終要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二點,寫作文時要交待好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寫重點的時候,要寫出一些特色來,不要老是記流水賬。
第三點,多看一些課外書,特別是關于作文的。把好詞佳句記在腦海里,寫作文的時候就把它們應用上去,使作文更加生動、具體。
第四點,上作文評講課的時候,要認真聽老師評講,向作文寫得好的同學學習,把自己寫得不好的地方改掉。這樣,對下次寫的作文肯定有很大的幫助。
第五點,大家都非常愛看電視,但大家不要只看故事的情節,也要從故事當中積累一些好詞佳句。
第六點.平時要多走進大自然,用心觀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并把它們記錄下來,寫作文的時候就有內容可寫了。
第七點,如果單單是把好詞佳句摞在一起,沒有骨架子,就像一堆散落的珍珠,毫無用武之地。所以,應該一定要注意作文的結構嚴整。
上面所說的都是我總結出來的寫作文經驗,大家不妨也來試一試,說不定對你的
一、環保教育滲透的原則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筆者認為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緊緊圍繞語文教學工作開展環保教育。
教師應將環保教育巧妙地、恰當地引入語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環保教育,而不是刻意地把它上成環保課。
2.充分利用初中語文教學的特點,從多方面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環保教育。
語文教學內容有閱讀、寫作、口語等,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環保教育的內容。例如,我們可以在講解課文時,利用一些游記、散文、說明文中的片斷,很自然地談及生態方面的知識。
3.正確把握中學階段環保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初中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獨立思考問題能力,我們在進行基礎環保知識教育的同時,可以在深度和廣度上作適當提高。不能局限于環保常識,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國家的環保政策及環保熱點問題,如可持續發展及沙塵暴的成因、白色污染、酸雨及赤潮,等等。
二、環保教育滲透的途徑
1.通過朗讀滲透環保教育。
一些優美的詩歌、散文,語言精練,富有節奏感、音樂美,寫景狀物也出神入化,教師應指導學生加強朗讀。有聲有色的朗讀,能渲染氣氛,激感,能變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如: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時,我們完全可以集審美教育與環保教育于一體,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美麗的畫面,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指導學生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吟誦課文時,使文中的人、情、景躍然紙面,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感受春帶給我們的美,感受書中的“我”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靈日臻“凈化”,教師再稍加點撥,讓學生明白人與自然共存的重要性。又如:教學的詩詞《沁園春?雪》,在此詞中塑造的形象巨大。那起伏不盡的群山,巨大隆起的高原,不僅在舞動,在奔馳,生命力如此旺盛,而且有著進取、挑戰的姿態和意志,要與覆蓋在頭頂上的那高遠、闊大、威嚴而神秘的“天公”比試高低,而且似乎勝利了。這里有一種“與天奮斗其樂無窮”的超越一切的力量,融合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令人感奮,給人以豪邁感和崇高感。朗讀時,要把遠大的抱負、如潮的激情與博大、雄渾、壯闊的空間聯系起來,讀出作者的豪情萬丈、居高臨下、意氣軒昂,表現出作者偉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心,這樣才能領會作者選擇這些自然景觀的美處。
2.通過作文教學,有機滲透環保教育。
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寫作能力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思想水平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在指導學生寫作訓練的過程中有機地將環保教育滲透于作文教學中,以增強環保意識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如結合習作教學中的寫景主題、敘事主題及觀察日記等滲透,還可以通過寫《環保循環日記》、《環保調查報告》、《環保剪貼、評議報》等形式強化環保教育。
學生習作本身就是語文學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質教育有機結合的訓練方式。每個學期有計劃地安排一兩次成功的環保內容的作文,做到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統一,相輔相成。環保教育題材的作文要因地制宜,不能脫離本地區實際。要針對本地區環保問題的實際寫,通過觀察、調查、訪問,收集材料,找出癥結,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一般學生都能寫出成功之作。例如:河湖密布的水鄉寫水污染的內容就容易,學生直觀溝河湖被污染的現狀,能了解污染的原因,也能了解過去碧水秀色的勝景。通過對比一定能寫出抒發愿水常清的情文并茂的好文章。假如你讓學生寫濫墾濫牧、開山毀林造田導致環保惡化等內容的文章,只能從書本到作文本,進一步學習環保基礎知識而已,不能從靈魂深處受到深刻的環保教育。
3.利用教材輔助系統,進行環保教育。
除在教學中把握好進行環保教育的時機外,教材的助讀系統也是教學中應該重點把握和運用的環保教育載體。在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編者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現自然風光和動植物的圖片,教師可以合理運用,在使學生直觀地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熱愛自然的同時將環保的主題滲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跡》一課后面的月球表面圖片,從那一圈圈斑駁的痕跡中,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更體會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課后的一些綜合性學習材料中也有對環保教育很有價值的內容。又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據提供的材料讓學生接近大自然,并說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資料,出一期關于“人與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課后練習可以說是教材輔助系統中最能體現環保教育的素材。如《山中訪友》課后練:“假設你是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使學生在與人和景物互換中體會各自存在的道理;《化石吟》課后練習一:“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學生可通過查資料了解萬年前化石形成的前身及形成的原因,樹立珍惜環保的理想和信念,培養環保意識;《斑羚飛渡》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試給狩獵隊寫封信,談談你的看法。”練習與課文內容互相呼應,具有人性化色彩,利于引導學生從感情上接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4.課外實踐,開展環保教育。
文以載道,這是古訓,也是文章對讀者的基本教化作用的體現。而初中語文教學要秉承這一文化傳統,在引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健全學生的人格,教會他們感恩,回報社會。其中,"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種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于心。現如今,感恩教育已成為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學內容。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的內容
語文教材中所表現的"恩"是豐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
1.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物質條件,還以壯麗秀美的山川陶冶我們的精神。如,《三峽》讓我們領略到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觀潮》寫錢塘潮的雄偉景象,讓我們心潮澎湃,贊嘆不已,《西湖游記二則》讓我們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靈上的愉悅。
1.2父母之恩。父母不但給我們以生命,而且竭盡全力地養育我們.如朱自清的讓我們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1.3祖國之恩。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從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豐厚底蘊,從祖國的優秀兒女特別是在危難時刻為國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課文中的眾多古詩文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燦爛文化,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等能讓我們感知英烈的祖國心、民族義,讓我們體會到什么才是祖國的優秀兒女。
1.4社會之恩。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個性,還要培養學生博大的胸懷,教育學生愛社會,愛人類。我們要引導學生,從《我的老師》等課文中感受師恩,從《金盒子》等課文中感受友恩,從《驛路梨花》等課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2.感恩教育的價值取向
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感恩的價值觀。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對大自然、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每個人來到人世間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對大自然的最好的回報;父母茹苦含辛地養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長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對父母的最好的回報;祖國,社會,為我們提供健康成長的條件,珍惜生命,是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珍惜生命,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滋養自己的精氣神,就是要遠離危險,遠離犯罪。
感恩――承擔責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憂心;感念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做貢獻,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茍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舍生而取義",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感恩――學會和諧相處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要學會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不同階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做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3.感恩教育的方法
3.1信息篩選――知恩。感恩教育,首先要讓學生知恩。要根據文章特點,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明白要感誰的恩,感什么恩。表現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寫景的記敘文或是說明性質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要點,從景物特點、從事物特點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寫人記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或事情的意義,感知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等。
3.2情感體驗――感恩。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我們要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3.2.1在朗讀中體驗。適宜感恩教育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適宜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感情朗讀的重點,一是直接抒發感恩情感的語段,二是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讓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寫細致的語段,要在反復的朗讀中,讓學生體驗大自然的美,激發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2.2在想象中體驗。表現大自然美景的課文,通過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會深入人心,如《黃河魂》對壺口瀑布的想象,能讓學生體驗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國的壯麗;表現祖國優秀兒女的課文,通過想象,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學生對人物高尚品質的認識就更加深刻。
3.2.3在思考中體驗。對表現事物意義的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認識事物的意義,體驗恩情的深廣。如,《只有一個地球》,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深入認識地球對人類的意義,體會地球對人類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