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羌族碉樓

      羌族碉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羌族碉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羌族碉樓范文第1篇

      根據筆者對川西羌族民居長期考察研究的成果,綜合考慮結構形式和建筑材料的因素,大致可以將羌族民居劃分為石砌碉樓、板屋、土屋和桿欄式四大類別。其中石砌碉樓分布最廣,主要分布于茂縣和汶川境內岷江河谷兩側,理縣雜谷腦河流域,以及涪江上游的北川境內。從結構上來說,石砌碉樓又可以分為墻體承重和木框架結構兩種。岷江西岸各地的石砌碉樓一般為墻體承重結構,承托屋面和樓板的梁枋直接插入石砌墻體之上;岷江東岸永和溝等地的石砌碉樓雖然外墻為片石砌筑,但其樓板和屋面卻由墻體內的木柱承載,實為木框架結構類型。石砌碉樓一般為平頂形式,但茂縣三龍鄉、雅都鄉等地的碉樓頂部往往設有簡易的木板坡頂,這可能與這些地區降水較多的氣候條件有關。

      板屋民居類型主要分布在茂縣北部和松潘南部。板屋民居主要特征是建筑屋面和墻體為木板構筑,但底層墻體一般為石質或土質,因此板屋又可以分為板屋土墻、板屋石墻等區別。土屋民居類型分布地域并不廣泛,主要集中在茂縣境內岷江東岸的蘿卜寨及周邊地區,一般為兩層左右的平頂建筑,外墻為夯土材質,但并不承重,承重結構為墻內木制的梁柱框架體系,這點與同處東安的永和溝等地的木框架承重結構的石砌碉樓頗為相似。

      桿欄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北川縣境內,其在羌族民居中出現較晚,最早的相關記載出現在清中葉,因此被有些學者視為受漢族地區吊腳樓建筑影響下的產物。桿欄式民居一般都結合坡地修建,臨空的一部分做成吊腳樓的形式。但筆者在松潘小姓溝地區也看到個別羌族民居為平地上修建的、底部架空高度很低的桿欄式建筑,其來源和文化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雖然不同地區的羌族民居在結構形式和建筑材料上有諸多區別,但在空間結構上卻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普遍為“貨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圂于下”的空間格局,而且在二層居住空間的布局上又是以主室為中心環繞寢室的空間模式。這種空間格局的一致性的特點不僅體現在羌族民居上,亦體現在周邊嘉絨藏族、白馬藏族等民族建筑之中,反映出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各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彼此間長期的文化交流與影響。

      二、羌族板屋民居的歷史與現狀

      板屋民居是以木板制的屋頂和墻壁為其主要特征。任乃強在《西康圖經》中描述川康地區的板屋民居時曾提到:“其梁柱結構甚陋,一切仿內地茅舍,惟不蓋茅而蓋瓦板。瓦板者,切杉木為長五尺許之短段,去皮,以大刀劈之,順其紋理,成為薄板。板上自有凹凸駢列所成之細渠。以之覆屋,水隨渠走可以不漏。”

      從結構形式上來說,板屋為類似穿斗結構的木框架樓房,一般為三層。底部一、二層往往為夯土或石制外墻,上部則為木板墻體。一般自二層以上有挑臺和外廊的設置,用于交通和納涼,外廊一般設在橫墻面,但亦有設于山墻面的做法,有些的板屋民居的頂層還可以看到有木板外墻的小間向外出挑的做法。空間上,板屋民居一層為牲畜圈舍。二層則為居住空間,主室(火塘)居于空間中心,臥室等生活空間環繞主室布局。頂層為堆放糧食和雜物的空間。頂層因為墻體為木板材質,夏季較為涼爽,而且通風也較好,因此在夏季也往往被辟為居室。板屋民居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詩經•國風•秦風•小戎》中,“在其板屋,亂我心曲”,描述的就是當時西戎所居之板屋。從歷史典籍記載來看,板屋應當起源于隴西和隴南的氐人聚居地區,是其傳統的建筑形式,《漢書•地理志》記載“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提及氐人聚居的天水郡時記載“鄉居悉以板蓋屋,《詩》所謂西戎板屋也”。《南齊書•列傳第四十•氐》中記載仇池一帶的氐人“無貴賤皆為板屋土墻”。

      雖然板屋被視為氐人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形式,但其建筑文化的影響力也并不局限于隴南氐人地區范圍,隨著民族遷移和文化傳播,板屋民居類型也逐漸通過川西民族走廊傳入岷江上游地區,并成為當地重要的建筑類型之一。板屋民居目前主要分布于茂縣北部和松潘南部的羌族地區,以及隴南、平武的白馬藏族地區。在歷史上氐人與羌人就有著密切關系,而且地理分布上也比鄰而居,《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因此,板屋民族類型的分布也是川西各民族間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例證。

      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和地理環境上的差異,羌族地區的板屋民居在風格和形式上與白馬藏族地區亦有一定區別。例如平武地區的白馬藏族民居更符合史籍上對“板屋土墻”的表述,其房屋一般為二到三層的木框架的樓閣式建筑,底層圍以土墻,而上部墻體則為木板墻體,屋面為木板坡屋頂的形式。而羌族地區的板屋民居,則兼具了一定羌族傳統的碉樓民居的建筑技術,主要為“板屋石墻”,或者板屋與石墻、土墻相結合的類型。松潘南部的小姓溝等地區的羌族板屋民居就屬于板屋與石墻和土墻結合的類型,其結構為坡屋頂的木框架的樓閣式建筑,但在墻體材料構成上則更為復雜,底層為片石砌筑墻體,而中層則采用夯土墻體,頂層才使用木板墻體,并且配以木制的挑臺或外廊的設置。而地理位置更為偏南的茂縣北部松坪溝地區的羌族板屋民居,則屬于“板屋石墻”的類型,其下層為石砌墻體,而上層則為木板墻體。這種石墻比例由北向南逐漸增加的情形,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羌族建筑文化中,北部的板屋類型與南部的碉房類型相互接觸,彼此影響的特征。

      三、松坪溝板屋民居

      地處茂縣北部的松坪溝地區正好位于羌族建筑文化中北部板屋類型和南部碉房類型的交界地帶,兩種建筑傳統的影響在松坪溝地區的羌族民居上都有所體現。與松潘小姓溝地區相比,松坪溝地區的板屋民居最大的特點,就是建筑底部完全不使用夯土墻體,僅用石砌構建筑下部的外墻。另外,松坪溝板屋民居各層的石砌墻體與木板墻體之間是逐步過渡的,自二層開始,石砌墻體的圍合面開始逐漸減少,往往會有一面或者多面墻體為木板構造,但是石砌墻體卻至少會有一部分一直延伸到頂層的檐口之下,一般為一個或兩個完整的山墻面,以及部分的橫墻面。從石砌工藝來看,松坪溝板屋民居的石砌墻體和南面羌族碉房民居較為類似,都采用尺寸較小的片石層層砌筑,而與周邊藏族地區的石砌工藝和用材都有較為明確的區別,顯示出羌族建筑之間的共同性。

      和小姓溝地區相比,松坪溝地區的板屋民居在其他方面也有諸多區別。例如在木制挑臺和外廊的設置上,小姓溝地區板屋民居一般僅在頂層設置木制挑臺或者外廊,而且一般較為封閉;松坪溝地區的自二層以上就有挑臺和外廊的設置,一般都為開敞形式。松坪溝板屋民居在入口的設置上也較為靈活,入口設置在底層山墻或橫墻的情況都有存在,并且通過室外樓梯可以直達二層及更高樓層;而小姓溝的板屋民居的入口普遍都位于建筑的橫墻面上,一般室外樓梯也只能通往二層。在色彩裝飾上,松坪溝地區的板屋民居木制構件普遍都有朱紅色的油漆飾面,除此以外并無太多其他彩飾;而小姓溝地區的木制構件大部分都為原木本色,只在檐口、檐柱、額枋等處有油漆彩繪飾面,一般為朱紅底色配以各色幾何紋樣的圖案裝飾。此外,在垂花柱、勾欄等裝飾構件上,小姓溝地區的造型和彩飾往往也更為復雜,外廊檐柱間往往還有色彩豐富的鏤空雀替等裝飾構件,表現出比較明顯的漢地和藏地文化的共同影響。總之,和其他地區相比,松坪溝地區羌族板屋民居有著濃郁的地域特色,是羌族建筑在地域文化多樣性的典型代表,也是羌族建筑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羌族地域建筑文化多樣性的消亡危機與保護

      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的繼承與保護是一個普遍性和世界性的問題,也是現代化發展所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當今羌族傳統建筑文化也受到現代化進程的影響和波及,在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作用下,很多傳統地域文化特征正在逐漸消失。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新技術與新材料的引入,必將對建筑形式產生巨大影響。當今越來越多的羌族民居采用了粘土磚瓦、鋼筋混凝土、塑鋼門窗等現代建筑材料,在空間布局和室內裝修上也與傳統建筑有了諸多不同。目前整個社會對于保護羌族建筑地域文化遺產已經具有了高度共識,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來保存和繼承羌族地域建筑文化的遺產,然而,由于對羌族建筑傳統多樣性認識的局限,目前很多保護措施非但沒有能有利于羌族建筑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反倒加速了其消亡的過程。這主要表現為碉樓類型羌族建筑式樣的迅速擴散與普及。作為最早為世人熟知,同時也是頗具特色的一種建筑式樣,碉樓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公眾視為羌族建筑的代表形象。在現代媒體的強大傳播能力助推之下,甚至很多羌族群眾也在主觀上也接受了碉樓作為本民族建筑文化的代表,而其他類型的羌族建筑反倒不為人知。因此,很多繼承和發揚羌族建筑傳統的措施都是基于碉樓建筑類型之上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助長了碉樓類型建筑在羌族地區的傳播,其他類型的羌族建筑卻因此而更為邊緣化,甚至被取代和消亡。

      處于板屋和碉樓建筑類型交界地帶的松坪溝地區,碉樓建筑類型的擴展趨勢可以說相當明顯。近年來政府在松坪溝地區修建的一些公共建筑和標志性建筑,如游客中心等,都是明顯的碉樓建筑風格,并未體現松坪溝傳統的板屋建筑特征。在這種主導文化的影響之下,即使如巖窩寨這種地處溝谷末端的村寨,其新建民居也普遍采用碉樓類型的技術和風格,而傳統板屋民居只能從現存的舊宅上得以窺見。即使在更北的松潘地區,碉樓民居的影響力也在逐漸擴大,例如,小姓溝河谷內的新建民居很多也為碉樓風格,較為純正的板屋民居現在基本上都只存在于高半山的村寨之中,而且新建的板屋民居也逐漸放棄夯土墻體的做法,改為構造上更為簡單的“板屋石墻”的式樣。

      羌族碉樓范文第2篇

      【關鍵字】羌族民居,文化,風貌,北川,布局

      1 羌族民居分布

      1.1 羌族民居概況

      羌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優秀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茂漢羌族自治縣境內, 有一部分居住在漢川、理縣、黑水縣、松潘縣等地。羌族傳統民居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時期,歷經5000 多年的傳承發展至今,目前現存的羌族傳統民居的建筑選址、村寨布局以及空間形式等方面,依然保持了濃厚的古風遺韻,是古建筑研究的活化石。

      1.2 汶川地震中的羌族民居

      在“5.12”大地震中,羌族傳統民居地處龍門山斷裂帶,本次地震釋放能量大烈度高,致使羌族傳統民居不能承受經如此大的沖擊破壞。羌族傳統民居地地處龍門山構造帶,主要有三條斷裂帶穿越該地區,很多珍貴的建筑在地震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2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

      2.1 羌族聚落歷史文化

      羌人在石器時代已經在青康藏高原繁衍,發展出當時較先進的畜牧業和農業,并逐漸向中原地區遷徙。秦漢時期的政治遷徙,導致部分羌人沿著岷江流域的西南民族走廊南遷。岷江上游的羌族保留下來延續至今,并仍沿襲著許多相當古老的原始羌民族傳統。交通的不便使外界對他們的遷徙、演變、生活缺乏完整的了解。

      2.2 羌族建筑風貌

      羌民在岷江上游河谷地區建造石砌房屋,特別是防御性的高大碉樓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漢代,而這種建筑形式在近二千年中一直得到較為完整的保留。由于缺乏規范的集權管理,羌族文化,也包括民居建筑保持著原始、純正的古樸面貌和隨意性,成為研究漢族、藏族和其他眾多與其有關的民族建筑的寶貴依據。歷史上漢族和藏族的強大軍事壓力及本民族械斗的影響,使得羌族村寨和建筑極富防御性,而其自古流傳的獨特形式和高超工藝,更使羌族建筑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義。

      3 羌族民居的空間形態解析

      3.1 羌族民居空間布局

      羌民族一般是依山傍水,聚群、據險而居。羌寨不僅是羌民族居住的處所,也是他們民族的靈魂所在,是有形的資產。其價值不僅體現在它本身是歷史的見證物,更重要的是還體現在它的使用功能、建筑材料成本、建筑技巧、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相處,建筑的總體布局,因勢造屋,飲水、消防、戰爭等的綜合利用價值,深入地研究羌族民居建筑群,可以為少數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羌寨中每幢房的樓層不等,三層、四層、五層皆有,又因高低不平的地勢,工匠因勢造屋,從每個村寨后面的石碉或山頂俯視下去,整個建筑群整體方正,其間高低錯落,凸凹有致,猶如一張深邃而巨大的網。每幢房屋的二樓必辟一方陽臺,可攀露天木梯至屋頂,四面皆石墻,形成天井,這里是鄰里聊天的場所。陽臺一側,設有進入二樓內室內的門,二樓至三樓的樓梯則置于室內。公用甬道回環曲折,神秘莫測,戰爭年代,任何拐彎抹角處都可伏擊來犯之敵。

      每個寨子山后冰雪融就的清泉,由人工挖掘的水渠引入寨內民居之下,形成了給排水的自然系統。水網之水流經村寨的每家每戶,人人平等,無貴賤之分,原始遺風可見一斑。這地下水網,戰爭年代可以避免被敵方斷水之虞。

      很多羌寨一反傳統城堡設東西南北出口的建筑模式,而筑成了以雕樓為中心的放射狀的多個出口。這些出口又與所有甬道組織成路網,本寨人進退自如,外來人卻如入迷宮。水網、路網和房頂,構成了羌寨地下、地上、空中立體交叉的通行網絡。這種神秘的防御系統,能有效地打擊來犯之敵,又能保衛村寨。不愧為中華民族及世界建筑史上的瑰麗奇葩。

      3.2 羌族聚落景觀

      羌族建筑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羌族村寨依山傍水,總體布局以及建筑藝術豐富多樣, 形成了既有個性、形式多樣又靈活多變、高度自由的村寨風貌。

      1. 碉樓―村寨的心臟

      碉樓是在古時為防外族人侵而修建的, 主要功用是了望與防守。因此, 碉樓大都處于地勢險、視線好的地方。它的防御功能再加上它高聳威嚴的特殊造型, 使羌人對它產生了精神上的依托感。背靠大山, 民居環碉樓左右、背后而建, 并層層向后隨坡地拔高, 形成了非常壯觀的空間氣勢與層次。村寨內部亦有道路、水渠、磨房、過街樓等的交叉點形成的若干“節點空間”,烘托了以碉樓為中心的空間格局。而背后山脈的蜿蜒、前面寬闊河谷的氣勢, 則更加強了村寨民居組團以碉樓為中心的凝聚性(圖2)。

      圖2碉樓

      2. 石砌房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房,呈方形, 多數為層, 每層高米余。房頂平臺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 伸出墻外成屋檐。房頂平臺是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游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 以便往來。房屋用亂石碎片砌成,石塊之間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連,,砌得平直整齊,外觀很美。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墻面, 與本色的木質材料相配合,給人以古樸、素雅的美感。

      3. 索橋、棧道

      羌族人與外界交往的通道是棧道和索橋。大多建在峭崖絕壁之上,鑿孔架梁而成。棧道使原本無徑可通的地方,成為無阻坦道,在古代為溝通往來,特別是在軍事上曾發揮過極為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羌族人的睿智和創造力。

      4 北川重建規劃

      4.1 汶川地震對羌族民居的破壞情況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的大地震,羌族居住的主要四個縣人民的生命財產均遭受了重大損失。這次地震對羌族傳統民居也造成了大面積破壞。80%以上的羌族傳統民居均嚴重損毀或倒塌。汶川地震,華夏之殤。

      4.2 總體布局

      北川東南部中山深谷地區處于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在本次地震中遭受重創,導致北川縣整體經濟陷于癱瘓,部分城鄉居民點布局必須新型調整。通過對地質、區位、用地、基礎設施、社會服務、行政區劃調整等因素做綜合的優劣評價,確定安昌鎮東南為北川新縣城選址的推薦方案。

      為了更好地形成統一的城市風貌,規劃采取分類、分區控制的策略,從空間類型上分為街、區兩類,從風格手法上分為原汁原味、精華傳承與現代演繹三種,從風貌類型上分為羌族風貌、汗羌風貌兩型,兼顧地域與民族雙重特色,在體現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礎上,力求準確傳達和體現民族歷史與文化特征信息。

      1. 傳統羌族風貌片區

      預期特色:民族記憶,地域民族傳統聚落的主題展示典范

      風格手法:原始生態

      圖2碉樓

      2. 石砌房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房,呈方形, 多數為層, 每層高米余。房頂平臺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 伸出墻外成屋檐。房頂平臺是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游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 以便往來。房屋用亂石碎片砌成,石塊之間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連,,砌得平直整齊,外觀很美。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墻面, 與本色的木質材料相配合,給人以古樸、素雅的美感。

      3. 索橋、棧道

      羌族人與外界交往的通道是棧道和索橋。大多建在峭崖絕壁之上,鑿孔架梁而成。棧道使原本無徑可通的地方,成為無阻坦道,在古代為溝通往來,特別是在軍事上曾發揮過極為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羌族人的睿智和創造力。

      4 北川重建規劃

      4.1 汶川地震對羌族民居的破壞情況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的大地震,羌族居住的主要四個縣人民的生命財產均遭受了重大損失。這次地震對羌族傳統民居也造成了大面積破壞。80%以上的羌族傳統民居均嚴重損毀或倒塌。汶川地震,華夏之殤。

      4.2 總體布局

      北川東南部中山深谷地區處于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在本次地震中遭受重創,導致北川縣整體經濟陷于癱瘓,部分城鄉居民點布局必須新型調整。通過對地質、區位、用地、基礎設施、社會服務、行政區劃調整等因素做綜合的優劣評價,確定安昌鎮東南為北川新縣城選址的推薦方案。

      為了更好地形成統一的城市風貌,規劃采取分類、分區控制的策略,從空間類型上分為街、區兩類,從風格手法上分為原汁原味、精華傳承與現代演繹三種,從風貌類型上分為羌族風貌、汗羌風貌兩型,兼顧地域與民族雙重特色,在體現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礎上,力求準確傳達和體現民族歷史與文化特征信息。

      1. 傳統羌族風貌片區

      預期特色:民族記憶,地域民族傳統聚落的主題展示典范

      風格手法:原始生態

      圖2碉樓

      2. 石砌房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房,呈方形, 多數為層, 每層高米余。房頂平臺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 伸出墻外成屋檐。房頂平臺是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游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 以便往來。房屋用亂石碎片砌成,石塊之間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連,,砌得平直整齊,外觀很美。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墻面, 與本色的木質材料相配合,給人以古樸、素雅的美感。

      3. 索橋、棧道

      羌族人與外界交往的通道是棧道和索橋。大多建在峭崖絕壁之上,鑿孔架梁而成。棧道使原本無徑可通的地方,成為無阻坦道,在古代為溝通往來,特別是在軍事上曾發揮過極為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羌族人的睿智和創造力。

      4 北川重建規劃

      4.1 汶川地震對羌族民居的破壞情況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的大地震,羌族居住的主要四個縣人民的生命財產均遭受了重大損失。這次地震對羌族傳統民居也造成了大面積破壞。80%以上的羌族傳統民居均嚴重損毀或倒塌。汶川地震,華夏之殤。

      4.2 總體布局

      北川東南部中山深谷地區處于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在本次地震中遭受重創,導致北川縣整體經濟陷于癱瘓,部分城鄉居民點布局必須新型調整。通過對地質、區位、用地、基礎設施、社會服務、行政區劃調整等因素做綜合的優劣評價,確定安昌鎮東南為北川新縣城選址的推薦方案。

      為了更好地形成統一的城市風貌,規劃采取分類、分區控制的策略,從空間類型上分為街、區兩類,從風格手法上分為原汁原味、精華傳承與現代演繹三種,從風貌類型上分為羌族風貌、汗羌風貌兩型,兼顧地域與民族雙重特色,在體現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礎上,力求準確傳達和體現民族歷史與文化特征信息。

      1. 傳統羌族風貌片區

      預期特色:民族記憶,地域民族傳統聚落的主題展示典范

      風格手法:原始生態

      設計要點:滿足設計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嚴格按照傳統施工方法和建筑材料建造傳統羌式建筑聚落,再現傳統羌寨的空間格局與歷史風貌;植入傳統的民族風俗活動,結合開放空間細節設計,豐富片區活動的空間體驗;建筑形式、材料、細部要求準確反映羌族傳統建筑原貌,打造羌族建筑歷史博物園。

      2. 現代羌族風貌片區

      預期特色:成園相依,水綠交融,新式羌族風貌的主體展示區域;

      風格手法:精華傳承;

      圖4精華傳承

      設計要點:以旗艦項目建立民族建筑風格的焦點示范作用,樹立全城建設設計模范標桿;

      以新古典主義設計手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背景建筑片區;

      城市街區居住建筑布局建議采取組團圍合式,以獲得具有圍合感的庭院空間與最大化的地上空間。街角建筑應通過提高、后退、設置視覺焦點等手法,強化轉角特征。

      背景建筑屋頂采用坡屋面和平屋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設計,細部適度采用陽臺、木構石材墻面組合等傳統建筑語言加以修飾,重點公共建筑應采取整體群組設計。

      建筑色彩以淺褐色、米黃、鵝白等暖色為主,細部裝飾以棕黃色、青灰色點綴,屋頂宜青灰色,主要顏色以1-2種為宜,且占外墻面比例不小于80%。

      3. 傳統漢羌風貌片區

      預期特色:城丘交錯,山城一體,川西山地風貌的特色體驗區域

      風格手法:精華傳承

      控制要點:建設用地以丘間坪壩用地為主,圍丘而不占丘,保護山丘形態與植被原生態;

      建筑總體尺度以低層為主,多層為輔,組團式自由布局;

      建筑風格以漢羌民居為原型,屋頂形式以坡屋頂為主,重視第五立面設計,建筑細部適當采用垂花門、雕花窗、外露交叉木構架等傳統漢羌建筑語言進行修飾;

      建筑色彩以白色為主,點綴以青灰、木褐色,屋頂采用青灰色。

      4. 現代漢羌風貌片區

      預期特色:經濟合理,兼顧特色,民族文化融合的現代生活演繹;

      風格手法:現代演繹;

      圖5現代演繹

      控制要點:從建筑高度,屋頂形式,建筑色彩等方面保持與羌族風貌核心區的整體協調;

      羌族碉樓范文第3篇

      對于驢友和攝影發燒友而言,美景俯拾即是的四川是個充滿回憶的地方,也是常常“夢游”的地方。

      1993年金秋10月,筆者曾從成都出發,經都江堰、汶川、茂縣……游九寨溝、黃龍寺、若爾蓋,雖歷盡顛簸之苦,但一路欣賞絕美的岷江、海子與皚皚雪山,還有斑斕如七彩毯子鋪就的陡峭山巒,帶有神秘色彩的少數民族風情與人文古跡,始領悟到“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境。不想15年后汶川大地震,竟使臥龍受損,熊貓遷移,桃坪羌寨美景瞬間無存,四川“黃金”旅游生命線滿目瘡痍,戛然中斷……當年的同行驢友聞之無不痛入骨髓。

      上天已經將最美麗的風景賜給川人,為何又以最殘酷的方式收回?大震頃刻令四川眾多美景消逝,讓驢友們空存悲涼的回憶……

      銀廠溝“獨特容顏”不再

      汶川大地震,對四川旅游業來說是致命打擊,因為汶川是通往四川西部旅游線的生命線,而這條線又是整個四川游的黃金線路。

      在汶川“5?12”大地震災區,位于地震帶區域的綿陽猿王洞、千佛山、竇山三個景區受災情況最為嚴重,景區道路全部損壞。而四姑娘山、海螺溝等景區基礎設施受到一定破壞,但主要景觀保持完好。

      銀廠溝地處龍門山褶皺帶,是龍門山系著名的風景區之一、彭州旅游業的王牌,與震中汶川僅一山之隔。有成都“后花園”之稱的銀廠溝為避暑勝地,常年平均溫度為攝氏17.5度,最高不超過25度。險峻的高山陡崖,磅薄的飛瀑龍潭,蒼翠的山間植被,清澈的山澗流水,形成了大龍潭、小龍潭、蒼峽閣、滿天星、幻影瀑布、百丈瀑布等獨具特色的景點。

      可惜,大地震導致銀廠溝的交通、景點、賓館和旅游業相關的設施都遭受巨大破壞,著名景區全被摧毀。

      萬幸,九寨溝景區和旅游接待設施基本沒有受到地震太大的影響。阿壩州還有很多美麗的景色深藏在深山中不為人知,比如黑水縣有地勢險峻、山形復雜、美麗壯觀的三奧雪山,還有曾經被評為“世外桃源景點”第一名的阿壩神座……至于川南線、蜀南竹海、石海洞等眾多景點,以及川東線如峨眉山,均未受損。

      “云朵上的街市”今何在?

      此次震災,損失最慘重的少數民族當數羌族。

      北川有著1400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其中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羌族文化遺產是中國特有,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北川自古是羌族聚居區,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出生地,總人口16.9萬,其中羌族人口近10萬人,占總人口的近六成,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羌族的碉樓、羌寨,祭祀用的山神塔、羌族婚喪嫁娶中的服飾,以及羌族狩獵用的公弩等,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

      在永坪堡,明代古軍事城堡的上城、中城、下城墻體大面積出現裂縫,最深的口子達到10多厘米,由于受到泥石流的沖擊,城墻墻體大面積垮塌,四周很多山體已經嚴重倒塌,大量泥沙就堆積在城墻邊上,淹沒了部分城墻。在伏羌堡,明代古軍事城址的四面墻體部分垮塌,出現大面積裂紋,地基嚴重下沉傾斜,已經成為“危樓”。部分受損的墻體也孤零零地立在山石堆中。該處遺址是歷史上漢、羌融合的重要歷史見證――明朝中葉,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管理,在北川設立了軍事要塞,并實施“改土歸流”的政策,羌族從此逐漸漢化。

      早在幾千年前,羌族人就在這崇山峻嶺間筑起了自己的“根據地”――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碉樓及用石頭、木頭和夯土搭建起來的村寨。

      2006年12月15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新聞會,公布重新設定的35項《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在這次最新確定名單中,位于橫斷山脈區域的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和阿壩州理縣、茂縣境內的“藏羌碉樓與村寨”榜上有名。“5?12”地震后,人們這樣來追憶基本完全坍塌的羌寨旅游勝景之一的蘿卜寨:這是一座沒有碉樓的羌寨,只有依山而建、錯落成群的黃泥建筑,戶戶相通的巷道如迷宮一般。她靜靜地立在海拔1970米處,離云朵很近。蘿卜寨是她的名字,但更多的游人喚她作“云朵上的街市”。如今,她被地震從汶川縣雁門鄉的土地上抹去了,只剩下立在風中的空蕩蕩的門框和倒在地上摔成碎塊的黃泥墻。

      羌笛今后還會吹響《怨楊柳》嗎?

      大地震不僅使得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中的800多件羌族文物悉數被毀,大量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人也在地震中遇難。由于羌族無文字文化主要靠口口相傳,熟知羌族技藝的傳人遇難可能意味著很多重要的文化因子從此“斷了香火”,羌族文化面臨著絕響的威脅。

      地震前北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00余條,其中四川省級3條,分別為“口弦子、許家灣十二花燈、羌歷年”,綿陽市級 30余條,有大禹傳說、口弦子、羊皮端公舞等;縣級20余條,此外還有未申報的名錄及正在申報的40余條。“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今后還會吹響《怨楊柳》嗎?會吹羌族樂器羌笛的一名傳人已在地震中遇難,現在羌族中會吹羌笛的僅剩幾人,這門技藝能否傳承下去還是未知數。

      這次大地震,導致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中的805件館藏文物全部被埋,無一幸免,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知名專家也在地震中遇難。如果不采取緊急搶救措施,這種口口相傳的文化可能永遠從中國消失。

      地震不僅使羌族人失去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更使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遺志遭到嚴重破壞。不但永平堡石砌古城墻多處垮塌,城門開裂、變形,茂縣營盤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勒石村聚居遺址、克枯棧道、青坡門河壩遺址、石棺葬、無影塔等也無不遭到毀滅性破壞。此外,博物館的倒塌,還導致大量羌文化檔案資料被埋,或嚴重毀壞。

      巴蜀古跡與文物遭整體浩劫

      國家文物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四川地震災區,包括成都、綿陽、德陽、阿壩羌藏族自治州14個地區共39個縣、市,涉及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25處,另包括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的藏、羌碉樓與村寨,共計文物保護單位近千處。

      在地震中,與都江堰水利工程一道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的二王廟古建筑群,九成垮塌。二王廟的毀滅,只是巴蜀文物遭遇整體浩劫的一個縮影。盡管國家文物局仍未完成對災區文物損毀情況的全面調查,但據初步統計,處于四川省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28處,而這次損失68處,破壞面超過一半。另外,該區域有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78處,損失142處,占四分之一。所幸,都江堰水利工程經受住了考驗。

      羌族碉樓范文第4篇

      德國大哲學家叔本華說: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沿途定會看見許多美景,只是其景色跟剛開始時有所不同,當我們去靠近它時,它又有變化,它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這就是真實的人生,今天將成為昨日,昨日已成為歷史,每一刻都在變化,對我們的愿望而言,更是如此。

      當我用粗陶的瓦罐泡上一壺上好的普洱的時候,紅黑色透明且泛著光澤的茶湯自壺口倒入我的福字盞杯中。這湯汁傳遞著幽幽的茶香。絲絲縷縷的綿長里,羌寨的風,和著稻桿的黃泥土墻,精巧的羌繡,還有那寫滿故事的云云鞋,那泊在大山里的羌寨一下子就如同那含笑的羌族女孩,迤邐著迷人的芳姿,站在我的面前。

      結束了九寨和黃龍最曼妙旅行的時候,夜宿茂縣一個山腳下的小旅館。夜色里,水果攤上一筐筐的琵琶有著熟透了的芒果黃。旅行的路上,總會有些原本稀奇的事情,在異地他鄉變得極為平常。熏烤的火腿倒掛在屋檐上,想必在哪家柴火噼啪的灶上,一定是大快朵頤的肴饌了。洗洗睡下,大廳里傳來一個男人拿著麥克風唱卡拉OK的歌聲。混雜的音樂,艱難的演唱。好在旅途的疲憊,讓我的眼睛閉上后就沉入安穩的長夜。次日清晨,我們踏上回成都的行程。途中,將在羌寨停留,這也是我選擇這條線路的因由。

      到達羌寨的時候,天空不是很晴朗,陰郁著,蒙著淡淡的淺灰色云層。一塊大石頭上寫著:“水風羌寨”。招呼我們的羌族姑娘身段靈巧,包裹著七彩羅裙,烏黑的發辮纏繞在頭頂,被一個若留海般的帽子纏繞著。她招呼大家沿著小路向寨子深處走去。我總喜歡沉在隊伍的最后,遙遙的一望,不把自己丟了即為妥當。我不喜歡好不容易得來的旅行,變成腳步踢踏著腳步,趕集似的荒蕪了。

      羌寨,這個以羊為圖騰的起源于我國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因為他們大多將寨子建在半高山上,因而也被稱為“云朵中的民族”。在川北大地上,他們繁衍生息。這里原始的碉樓,房舍在汶川地震之后盡毀。查閱資料,很多舊聞在訴說著心痛和憂傷。碉樓垮塌了,隨之垮塌的羌族可貴的許多老物件,人們在擔憂古老美好的羌族文化也會慢慢在歲月長河里無聲的被淹沒。而在08年的大地震中,羌族人口損失將近10%。這是一組讓人心痛的數字。而我現在走進的羌寨,是地震后政府重新修建的。建筑風格沿襲了羌族民居的特色,又加入了鋼筋水泥的結實。原來的羌族民族,一樓用來飼養牛羊,二樓堆放柴草,三樓居住。而碉樓的高度一般在10至30米之間,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可防范外敵的入侵。我當年來這里的時候,曾經隔著車窗眺望過那些屹立在山寨上的碉樓,一種神秘,一種美。而今新村寨里,家家都是二層或三層的小樓,整體顏色是土黃色或淺褐。建筑式樣更適合居住,一樓大多為客廳,二樓為臥房,一個小小的三樓,似乎可以尋覓到古老碉樓的身影,然新老對比卻是寸木岑樓了。

      步入羌家庭院,一樓被村委會布置成小小的羌族博物館。一些老舊的物件和泛黃的老照片講述著這個民族的故事。紡車、長劍、磨盤、發飾、睡床、火塘。老照片上的人們表情大多木訥,甚至呆滯。但我知道照片下的他們,有著鮮活生動的過往,有著講不完的故事與傳說。走出來,新鮮的玉米被晾曬在一樓的木架子上,而院子里的干燥的青稞桿草垛已然是一大件擺設了。一位龐眉皓發的老先生穿著尋常漢家的衣服拿著水瓢在澆灌花朵。他腳上那雙兩頭尖尖翹起的云云鞋卻是不尋常的,鞋面上繡著艷麗的花卉。以五彩絲線為料繡出的羌繡是精巧的。羌家女子把愛繡在鞋上,也繡出了平安和美好。

      我純白的棉布長裙掃過一席幽靜,我的雙腳悄悄的踏上樓梯的臺階上。那時刻,我的心是忐忑的。我怕忽然從哪扇門中走出一個羌家人,對我一聲斷喝。樓道狹窄而昏暗,臺階上抹著黃泥。步入二樓的廊梯之上,遠處的山被云層皴染如畫。二層里寂寂無人。居室門口整齊的擺放著他們的鞋子,高跟鞋與繡花鞋錯落擺放,如同他們民族而又現代的生活。而這里的女孩子平日里很少著民族服飾,只有在接待游人,或是在盛大的節日的時候,她們才盛裝出行。這里的年輕人大多著裝漢化。當我們問起一個十七歲左右年紀的,售賣飾品的女孩,為何不穿民族服裝時,女孩羞澀的笑了。女兒披著略帶自然卷曲的長發,穿著回格子的小西服,短裙。村寨里幾步即可見村人在出售特產。羌族村民自有其狡猾。那些花花綠綠的背包雖被她們當成羌繡來賣,但其實這些背包在北京王府井的步行街里隨處可見。有小伙在屋檐下叫賣菩提子,說,四十年才開花結果的菩提。我還是在一個年輕媳婦的攤位上買了條碧綠的項圈、下面垂著彩線纏繞的鈴鐺樣式的項鏈。我喜愛在旅途中購些這樣的小物件,平常日子里,每當日子寡淡的如同一杯白開水的時候,就戴上它,那日子就一下子鮮活了。

      游人大多又都轉進村里的銀器店了,街巷復歸寧靜。我背著大包,在村寨里徜徉。路面時而有拱起的上坡路,寨子里的人也見慣了一撥撥的游人,也就視而不見一般,各自忙著各自的營生。一個小男孩被他的奶奶牽著手從我身邊走過。目不斜視,他的書包背在他奶奶的肩上。這個孩子如同我們家里的孩子一樣,是被嬌慣著的。而我在想,他長大了,還會如他爺爺那般驍勇善戰嗎?還會像他爺爺那樣,頭戴獸皮大帽,腰挎長刀,在岷江畔,在黑水河岸,耕作狩獵嗎?人類文明在進化的過程當中,也使一些瑰寶般珍貴的東西消失了,去蕪存菁實為必要了。

      羌族碉樓范文第5篇

      窗外吹拂進來的河風,吹走了昨夜的暑熱,一個涼爽、寧靜的清晨。今天是周日,不用去上班,這樣的天氣,這樣充裕的時間,我得理理思路,繼續記錄昨日沒能完成的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

      窗外下起了淅淅瀝瀝的雨。

      上周二,從都江堰景區游玩出來,已是下午3點多,我們又踏上了前往水磨鎮的旅途。汽車在一條長長的隧道中走進了阿壩(阿壩州與都江堰交界的地界就在這隧道中)。鉆出隧道,躍入眼簾的是兩旁蔥綠的大山,連綿不斷。汽車在山腳下行駛,我們就如井底之蛙。進入山中,道路變得狹窄起來,有好幾處路段因塌方損壞,工人們正在全力搶修。從山上滾落下的巖石有的比大半個小車還大,在這樣的路上行駛,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過,還好,我們在山中轉游的三天時間里,山里的天氣挺好:晴朗、涼爽、舒適。

      沿途起伏的山巒,滿目的蔥綠仍沒能遮住大自然肆虐的痕跡。“5。12”山體大滑坡的痕跡:那裸露的、不規則的、白花花的山體還歷歷在目,時刻提醒你別忘記那段惡夢般的日子與那些長眠于此的幾萬條生命。“汶川”這個在中國大地上毫不起眼的地方和那些幾千年來在這塊貧脊的土地上默默繁衍,辛勤勞作的人民因“5。12”在那一刻而聞名于世。是的,面對大地這歷歷的疤痕,我們怎能忘記那段刻骨銘心的日子與那慘烈的往事。

      到達水磨鎮已近黃昏。我們一行四人在旅社中安頓下來,稍做休息后驅車前往水磨鎮——“水磨羌城”。水磨鎮的地勢相對平坦、開闊,這是個羌、漢、藏三個民族聚集地,四周群山環抱,江水穿鎮而過,小鎮因聚集山水靈氣而秀美。汽車駛過跨江的大橋,我們來到了“水磨羌城”,迎接我們的是一座高高聳立的“碉樓”——“水磨羌城”。放眼望去,我被眼前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群震撼,怎樣來描繪它們,是我貧乏的語言所不能的,我真不知道怎樣寫?只能盡力吧。

      整個水磨羌寨依山而建,淡淡的云彩,青青的山脈、潺潺的江水,古樸、典雅的建筑,使得夕陽中的羌寨靜美如畫。步行進入羌寨,一幢幢獨立的二樓一底的羌族小樓依山左右排列,鱗次櫛比。街上行人很少,因剛修建完成,整潔嶄新的小樓還沒有人入住。每幢小樓整體布局錯落有致,沿街的底樓是商鋪;二樓住家,有著寬大的露天涼臺;三樓是碉樓布局,據說那是羌族遠古的先人們為抵御外族的侵犯而設的瞭望口,所以一直傳承至今。樓群色彩黃褐相間,石砌墻體,本質門窗。每幢小樓上白色羌族風格很濃郁的圖案比比皆是,它們在碉樓上,在小樓墻上,在廊柱間。在這里白色羊頭圖案是每一幢小樓必有的,因為羊頭是羌族的圖騰。寨中的街道青石板鋪就路面,干凈、整潔。沿街一股溪水順著石砌的小溝從山上汩汩的穿小樓的屋檐下流過,溪水清澈、冷冽。我想這時,如果有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小街中默默彳亍著她默默地走近又默默地遠了遠了……這是怎樣的詩情畫意呀。(在此引用,請原諒我對戴望舒詩《雨巷》的不敬。)

      沿著山勢從下到上一路走來,街上人行人漸漸的多了起來,沿街開門營業的商鋪也多了起來,我們來到了新老街交界的水磨亭廣場,這也是羌族建筑與漢式建筑交界的分水領。穿過水磨亭廣場,水磨禪壽老街就在眼前,老街的建筑風格很像川西平原老式的木房板屋結構,一樓一底,典型的漢族風格,其間也融入了不少羌、藏文化的元素,譬如,那屋脊上的裝飾,那木質門窗上獸形的雕花。這條長長的老街也是依山左右排列,街中青石板鋪路,溪水沿街而過。街道的兩旁有著各式各樣的商鋪:有各種羌、漢小吃店,羌族工藝品店鋪,有豆花莊、玉器莊,有茶館、縫紉店、服裝店。特忘不了水磨飄香的老臘肉:肥肉晶瑩剔透,肥而不膩,瘦肉鮮紅誘人,滿口生香。順著歡快、優揚的羌族歌聲,來到萬年臺,我們被一大群跳鍋莊的人群擋住了去路,男女老少自發的圍成內外兩圈,隨著歌聲,轉著圈跳起了羌舞。這是小鎮的居民晚飯后自已組織的健身活動。歡快的歌聲,熱鬧的場面,不時有像我們一樣晚游的游客融入其中跳了起來,不管舞姿是否協調。載歌載舞中,暮色漸濃,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這里。

      相關期刊更多

      記者觀察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民間文化論壇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民族藝林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

      亚洲成在人线电影天堂色| 亚洲日产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亚洲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搜|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无码mv|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软件|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高清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影视日本亚洲欧洲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黄桃|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码|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亚洲|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野狼|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亚洲伦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色图校园春色| 亚洲乱人伦精品图片|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亚洲av成本人无码网站|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无线码| 亚洲人成人网站色www|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亚洲黄色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激情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 久久亚洲精品11p| 超清首页国产亚洲丝袜|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