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國教師論文

      中國教師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教師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教師論文范文第1篇

      中國父母想守護孩子一輩子,但是父母們辦不到。在美國18歲的少年就會與父母分開并且開始獨立,難道美國人不心疼孩子嗎?

      有一條堅難的路中國父母會背上孩子走過,孩子只會知道成功卻不知道成功之路如何堅險。但是如果是美國父母就會牽著孩子的手陪他走過而不是代他走。要知道夢要自己扛,淚要自己嘗。

      中國近幾年來開始重視教育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但唯唯沒有重視早教,但從某方面來說早教有偏偏很重要。在美國每個有責任心的媽媽在生小孩之前都會去接收早教培育。

      中國教師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古代文學 作品 體驗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31

      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但是在長期的工具理性的教學背景下,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逐漸僵化枯燥。隨著對工具理性的反思和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和深入,古文教學的價值逐漸被發現,它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乃至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而獨特的價值。體驗式教學則消解了語文學科的工具理性,將生命、生活、文化和情感融為一體,打破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界限,既體現了古代文學作品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也是語文學科的價值所在。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體驗是非規定性的思,從而也是非統治、非宰制存在的思,它傾聽著、感受著、領悟著,在主客統一性中經歷著生命過程和周遭世界的變化。”[1]體驗是生命個體的直接經驗,通過體驗,生命個體成為自然性、社會性和自主性的有機統一體,體驗將自然、社會和個人有機聯系起來,打破了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界限。文學作為抒情言志的一種表達方式,不僅體現了生命個體獨有的個性與風格,凝聚了他的情感和體驗,而且因為“藝術家所經歷的那部分人類生活在審美體驗的瞬息獲得了新的改造與美化”[2],具有了永恒的意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工具理性指導下的語文教學,以知識為本位,割裂了作品的意義世界,忽視了語言的人文意蘊,造成了教育價值的失落。文言文被很多人當成“第二外語”,與受教育者的閱讀、寫作、思維訓練無關,更與他們的生活、心靈無關,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遠離了生活,遠離了大眾,缺少對生命、情感和精神的深切關懷,拒人于千里之外,其中蘊含的文化傳統、民族精神也被遺忘,古文教學甚至成了一種毫無價值的知識游戲。而體驗式教學就是要跳出工具理性的束縛,從體驗古文的文化意蘊出發,通過與古人心靈的對話,提高語文素養,理解生命的意義,喚醒生命的自覺意識,促進文化的傳承與更新。

      體驗式古文教學有利于受教育者個性的陶冶。個體的素質離不開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影響,而閱讀恰是愉悅情性、抒懷明智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傳統的道德和價值觀逐漸淪喪,閱讀古代文學作品,我們的心境能夠得到慰藉,性靈得到舒展。古文作品包含的文化意義和價值意義,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體驗式古文教學注重對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培養和提高,在民族文化的長河中,追溯、探尋民族精神。通過對先民文化精神和實踐的觸摸和巡禮,理性地繼承和發揚其中的優秀傳統,面向未來,面向世界,以敞開的心境對待每一個獨特的個體,促進多元化、創造性的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實現生命主體的自主建構。

      體驗式古文教學強調對生命和文化的觀照,這種觀照不是空泛的玄想,而是要落實到古文教學的實踐中。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天然載體,雖然時代變換,古文中的漢語形態與現代漢語有了很大差異,但它們之間的血脈關系是抹殺不掉的,在人文精神上也是一致的。中國古代文人的抒情言志之作,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精神品格,其中蘊含的生命體驗和主體精神可以跨越時空的藩籬,在人與我、古與今融通的過程中,將對古文的學習擴展到受教育者的閱讀和寫作中去,擴展到日常生活和實踐中去,讓學習對象和受教育者的心靈互相碰撞。

      古文教學的意義并不能簡單地用獲得多少知識、掌握多少技能來衡量,在工具理性和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下,古文獨特的文化魅力被簡單化,甚至忽略掉了,“人情或人性不相遠,而歷史是連續的,這才說得上接受古文學。”[3]體驗式的古文教學要求把人文精神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注重生命意義的彰顯和拓展。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并發揮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致力于他們自主精神的培養,通過探索世界、探索自我,體驗到情感的滿足、意志的獨立和自由。

      在課堂教學中,工具理性強調客觀,注重分析,而體驗式教學關注的對象則是豐富多彩、變化多樣的,將學生的知、情、意、行等各種認知和技能融匯到特定的情境中,以誠摯、敞開的胸懷,追尋文本的審美價值和情感意蘊。因此,體驗式古文教學需要調動受教育者豐富的情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體驗文本的多重闡釋和解讀。這種個性化、開放的體驗方式,將受教育者從繁瑣的知識教學和觀念灌輸中解放出來,發現了自我的力量和價值,開始積極、主動地理解他人和融入社會。在講到《愛蓮說》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到盛開的荷塘,去觀察蓮的姿態,感受蓮的品格。在講到《鴻門宴》時,可以通過分角色表演,模擬每個人物的神態、言行。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對文本的體驗,對自我的體驗,自然會不斷深化。

      體驗式教學注重感同身受,因為感同身受是體驗產生的基礎,文學作品是作者情感體驗的抒寫和生動形象的展示,古文閱讀和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內涵和意蘊進行細致的品味,更要將文本置于相應的歷史視野中去觀照。《孟子?萬章下》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是間接的知識,但他們能夠在歷史的同情中,在與他人的交流、溝通中,開闊視野,獲取有益的啟示,從而重塑自我。生命個體在不斷成長,他們的期待視野隨著理解的逐步深入,也在不斷提升,教師作為引導者和組織者,或給予恰當的點撥,或營造相應的氛圍,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帶領學生以積極、開放的心態進入到古文世界中去。

      可以說,體驗式古文教學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情感性,更加注重人文關懷,更符合語文教育“立人”的宗旨。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M].三聯書店,1999:171.

      中國教師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教育學;中國氣派

      G40

      一、教育學氣派問題是個精神問題

      學科氣派中的氣派就其詞義來說,最接近氣勢、風度,在這個意義上,氣派指的就是人的精神狀態,從而氣派問題是個精神問題。既然是精神問題,只能是人的精神問題,學科的氣派問題實質上是學者的精神問題,準確地說是學者通過學科展示的精神狀態問題。教育學的氣派問題也是這樣,教育學學者呈現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教育學就呈現什么樣的氣派。學者的精神狀態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學者的基本精神狀態,二是學者的研究精神狀態;很顯然,前者與學者的生存狀況有關,后者與學者的學科情懷有關。生存狀況對學者的基本精神狀態影響非常嚴重,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不同的生存狀況,對學者的基本精神狀態的深刻影響,而學者的基本精神狀態勢必會影響學者的研究價值取向。現實中,不計生存狀況影響的個別學者,不能代表整個學者隊伍,而決定學科精神面貌的是整個學者隊伍,不是個別學者。所以,教育學氣派問題的解決,倘若無視教育學學者的生存狀況,肯定是不明智的。

      二、教育學氣派問題是個標準問題

      氣派是與精神有關的事,并有風格、類型之意,在中、英語系中,氣派與style對應,可見氣派與式樣、表現形式有關。式樣、表現形式說到底是個標準問題,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式樣和表現形式。因此,教育學的氣派問題是個標準問題,教育學的中國氣派問題就是教育學的中國標準問題。實際上,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科學,在研究方面一直存在這樣一系列問題:西方標準是唯一標準嗎?如果是,為什么是?如果不是,為什么不是?如果不是,我們還能建立怎樣的標準?這一系列問題涉及研究方法、研究規范、研究成果表達等等事項,里面牽涉的問題宏大而嚴重,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標準問題的解決分為兩個層級,一是如何建立符合現代知識觀的教育學標準,二是如何確立具有中國風格的教育學標準。第一個問題與知識論有關,會涉及到科學哲學、邏輯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是一門學科在演進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無論中、西方都會遇到。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關注的教育學氣派問題。確立教育學的中國標準是個大問題,事實上我國眾多學科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尤其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無需諱言的是西方學者極少關注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而我們自己卻似乎嚴格地按照西方的標準要求自己。說似乎,是不能擔保這種嚴格的準確程度,向先進學習沒有錯,一味地學習忘記了創造,忘記了自己還會創造就是問題。教育學氣派問題的提出與此有關,置我國豐富的教育思想遺產于不顧,置我國龐大的教育學學者隊伍于不顧,一味地跟隨西方教育學學者的腳步,肯定不是我們的出路。拿來主義的核心精神在于揚棄而不是全盤照搬,因此只有確立我國教育學自身的標準,才能真正形成我國教育學的中國氣派。學科標準的確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學理邏輯會牽涉以下四個部分:一是研究對象的確定和解讀,二是學科體系的認定,三是研究方法的選擇和使用,四是研究結果的知識準入。

      三、辯證繼承是創建教育學中國氣派的基本前提

      教育學氣派問題就其實質而言,既是精神問題又是標準問題,事物的實質即其歸屬,事物歸屬于何,取決于它的屬、種劃界,范圍不同,歸屬不同,歸屬不同,實質不同。實質不等于本質,事物的本質只有一個,實質卻可以多個。教育的實質在大的范圍而言,是一種人類社會活動,在小的范圍而言,是一種培養人的人類社會活動。按照這種邏輯,對教育實質的認識可以繼續縮小范圍,可以愈加看清它的歸屬,在行為的意義上,教育就是一種關懷性的干預。教育的本質即其結構,即人使人成人。本質與實質的區分在于,本質具有唯一性,實質并不具有。人使人成人必定是教育;教育是關懷性的干預,但關懷性的干預不一定是教育。這里之所以羅列這些,只是表明辯證繼承的重要性,它是形成教育學中國氣派的基本前提。辯證繼承是全面繼承,更是發展繼承。事實上,繼承不一定是發展的,卻都是全面的。

      四、思想原創是創建教

      育學中國氣派的唯一出路辯證繼承是形成教育學氣派的基本前提,前提是先決條件,也就是說只有進行了適宜的辯證繼承,我們才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氣派的教育學。那么,形成具有中國氣派的教育學的基礎是什么?基礎是事物發展的起點,形成具有中國氣派的教育學的起點在今天的我國教育學學者隊伍這里,因為正如前文所說,氣派問題說到底是個精神問題,是我國教育學學者的精神問題。“原創性研究的本質是創新”,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創建自己的氣派,思想原創是唯一的出路。因為任何學科都是知識的集合,任何學科中的知識都是思想的記錄,思想不能原創,學科中的知識就不能更新,學科的氣派就不能形成。思想原創是學科發展的原動力,就其對象而言,研究方法的原創最為艱難,意義也更為重大。如果能夠在教育學的研究方法上有原創性突破,對于整個教育學學科的影響將是巨大的。最近幾年,各種科學研究方法的引入,對教育研究的影響有目共睹。因此,教育學中國氣派的形成,有必要在研究方法的原創上下功夫,不能只是簡單地走套用其它學科研究方法的老路,應考慮創建基于教育學自身特點的研究方法。

      五、結束語

      如何打造一支以思想原創為追求的學者隊伍,是有志創建教育學中國氣派的有心人需要深思和用力的地方。我國教育學學者,無論是孤獨前行,還是創建學派,都需要以思想原創為追求,才可能使教育學中國氣派的希望化為真實。因為思想原創是創建教育學中國氣派的唯一出路,除此之外別無它途。

      參考文獻:

      [1]黃濟.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教育哲學[J].教育研究,2004,(9):94.

      中國教師論文范文第4篇

      醫學史是綜合醫學知識和人文知識的交叉學科,對于醫學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1];筆者在講授《中國醫學史》的過程中,運用漢、英兩種語言,在教授醫學史知識的同時,給學生們創造學習和使用英語的空間,培養他們使用英、漢雙語思維并根據交際對象和工作環境的需要進行切換的能力,最終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樹立跨文化意識。通過教學實踐,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雙語教學的目的和意義

      1.1培養學生雙語思維能力

      我們開展中國醫學史雙語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更豐富的語言層面上擴大英語實踐的時空,培養英語思維能力,同時使用漢、英兩種語言進行思維,并能夠根據工作環境和交際對象的不同進行語言轉變;因而,筆者在課堂上運用英語、漢語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通過雙語教與學,課下雙語討論、寫文章,進行知識上的交流,使學生們在獲得醫學史知識的過程中,不斷鞏固了英語知識。

      1.2激勵學生

      學好中國醫學史,增強民族自信心,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樹立跨文化意識中國醫學史是研究中國醫藥學起源、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在歷史的平臺上科學地揭示出中國醫學的發展軌跡和內在規律;是醫學精神、醫學思想的載體;是連接醫學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的紐帶[2]。古往今來,一些杰出的中醫學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凝煉出博大精深的醫學思想;眾多醫技高超之人以他們高尚的道德風范彪炳青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講述前輩醫家的光輝史實,如藥王孫思邈、醫圣張仲景、華佗、扁鵲等,并運用英語撰寫評論;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中醫藥知識的勇氣,促進中醫藥走向世界。

      2教學的策略

      2.1課堂設計重視學生的需要和興趣

      2001年召開的外語教學研討會認為: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教學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提高他們學術方面的文化差異意識[3]。因此,在課堂設置上,筆者適當加大了EAP的內容,增強了聽說能力的訓練,為學生創造一個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

      2.2幫助學生樹立雙語意識

      注重雙語思維的培養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式和思維習慣有很大的不同,為了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從聽、說、讀、寫等方面培養學生運用外語思維、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語言的應用能力為目標,使得學生能夠掌握并應用英語。既強調醫學史中的重點知識,又注重培養學生進行英語思維的能力和習慣,通過雙語教學帶來的醫學史學習的趣味和英語語言文化帶來的不同思維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3循序漸進地實施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的開展并不是在課堂上均衡地使用兩種語言,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堅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在逐漸積累中掌握使用英語學習醫學史的方法。

      首先,在教學中簡單滲透醫學史的英語專業術語,以中文為主講解,必要時用英語解釋醫學史有的重要問題;比如講述晉代王叔和的《脈經》時,在同學們對知識完全掌握的前提下,用英語解釋“三部九候”。接著進入中英文并用階段,加大了英語的使用程度,運用英語提問,鼓勵學生用英語發言、做課堂筆記、完成作業等。最后,英文大量滲透到教學內容中,運用英語講授大部分內容,培養學生形成英文的思維習慣。

      2.4強調師生英語互動

      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充分互動,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增強其自信心,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筆者在課堂上積極鼓勵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促使那些羞于開口的學生用英語回答問題;并根據各個章節的不同內容設計專題討論,小組學習;開展群體課堂活動。如講完金元四大家后安排同學們對其學術思想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用英語向老師提問,使得語言能力和中醫學知識在各種活動中得到強化和提高。最后實現中醫學術水平和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和有機統一。

      2.5處理好專業英語與英語學習

      雙語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創建英語學習環境,又要使學生理解和接受專業課程知識,二者不可偏廢。同時,要處理好漢語與英語的關系,在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不能夠忽視用中文對醫學史知識的把握。對于一些重點、難點知識更是如此,醫學發展各個時期重要醫家的學術思想,醫學著作的內容與意義,醫學發展的標志性成就等。同學們只有在充分掌握的前提下才能夠進行英語講述。

      3教學手段

      3.1改善教學模式

      由于雙語教學屬于非母語教學,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語言障礙。同時,雙語教學要求學生在掌握好醫學史知識的同時,還要全面學習和應用英語知識,因此,雙語教學除了教師下功夫備課外,學生的課前預習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形成“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后實踐”的模式。課前預習,學生能夠對于所學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為課堂學習做準備,筆者在授課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緊跟老師思路,沿著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既有利于學生學習,也便于老師了解大家掌握的程度。課后通過多種實踐方式鞏固課堂學習的內容。

      3.2采用循序漸進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由于雙語教學還處于嘗試階段,我們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醫學史教育是審美教育的依托[4]。比如,王清任的《醫林改錯》體現出糾正前人錯誤的質疑美,眾多醫家在學術發展過程中展示出的貢獻美與道德風尚美等。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們采用滲透式雙語授課,帶領學生深入發掘教材中美的內容。剛開始的時候,重點攻克醫學英語專業詞匯,講授重要的概念的時候,先用中文講一遍,然后慢速用英語講授,使學生多一些機會接觸英語專業詞匯,學會如何用英語表達中文內容。課程結束的時候用中英兩種語言作簡要總結。在講課的過程中選用一些必要的教學手段,多媒體,圖片、模型等均可以選用,將抽象的英漢語言描述轉變成為生動的形式,如在講述醫藥學的起源時,先給學生講授重點、難點知識,而后向學生展示圖片的同時用英語強調講過的內容。必要時可以給學生們提供一些相關的英漢文獻。

      3.3作業的布置

      對于每一章節的作業,要求學生采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完成,有助于學生掌握課程教學內容,同時鍛煉英文寫作能力。其次是英文文獻資料的閱讀,由老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提供一定數量的英文參考文獻,學生閱讀并針對文獻部分內容進行評論,以英文方式寫成小論文,講完每一章后鼓勵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醫家學術思想寫成小的文章,通過專題討論、課程小論文交流等互動形式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3.4采用靈活的考試方法

      筆者認為:醫學史考試采用雙語方式較好,其中一些題目采用中文形式,另外一些題目用英文形式,既考察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考核學生專業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題目的設計可以靈活多樣,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給學生以自由發揮的空間,比如講藥物學家李時珍時,可以讓學生談一下《本草綱目》在醫藥學中的貢獻及其對自己的啟發(Pleaserelatethecontributionofmedicinalherbsdetailedoutlineinthemedicalfieldandit''''sinspirationtoyou.),全程授課結束后可以了解一下學生對《中國醫學史》的總體把握情況(What''''syourgain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historylearning?)考試形式采用書面考試與口語考試相結合。在進行成績分析時,應該把考試成績、平時成績、課堂表現和筆記記錄情況全部考慮進去,使得學生在雙語學習中所付出的努力與成績才能夠得到公正的反應,學生雙語學習的積極性才能繼續得以發揮。

      3.5寓學于樂,激發學生興趣

      通過辯論培養學生們的勇氣和自信心,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能力,鍛煉其口頭表達能力,還可組織中國醫學史相關的名詞術語英譯大賽,醫學史英文作品比賽等。還可以指導學生充分利用internet來拓展視野。另外,還可以利用高質量的英文醫學史書籍與雜志。最后,充分發揮學校中的外國留學生,就學習中的一些問題開展中外學生學習經驗交流會,增加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4小結

      總之,筆者在醫學史雙語教學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雙語教學也同時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同一個教學班上的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沒有適合雙語教學的理想教材,有些同學對于雙語教學的認識不夠等。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通過不斷改善教學理念與模式,積極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師生密切配合等多種途徑,進一步開創中國醫學史雙語教學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陳發俊.醫學史教學方法之管見[J].醫學與社會,2003,12(16):64.

      [2]何宣化.中國醫學史中優秀內涵的現實意義[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6,28(5):4.

      中國教師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點評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015-01

      “五四”運動之后,學界才開始對中國文學批評史進行系統性的研究。1927年陳中凡先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誕生,開創了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先河。現代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正式形成以來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三、四十年代為研究時期;五、六十年代為低潮期,研究者們想努力另辟蹊徑;八、九十年代為第二個,各種批評史著作紛紛出現。這些著作大多理論性很強,篇幅巨大,對于普通中文系大學生來說,閱讀起來稍有困難。張少康先生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出現在第二個期。而本文著重介紹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是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上下卷的基礎上壓縮改編的,是一本成功的大學中文系教科書。本文試從以下角度對其進行點評。

      這本教材以時間為線索將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展開,科學的階段劃分和概括性極強的“概說”使得全書有著一個清晰明了的脈絡。第一,對于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的歷史分期,分為五個時期:一,先秦——萌芽產生期;二,漢魏六朝——發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擴展期;四,明清——繁榮昌盛期;五,近代——中西結合期。其中,近代部分是改編的時候增加的。這樣的劃分無疑是清楚明了的,讓讀者對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有很直觀的認識。第二,著者對每一個大歷史階段加寫提要性的“概說”,這樣就使讀者對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的歷史線索有一個輪廓性的了解。每一個“概說”都會對這個時期的文學理論批評做宏觀的敘述,并總結出這個時期文學理論批評的特點,這樣的安排對于教材來說是極好的,學生們學起來更加容易。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主要是理論敘述,但對于一些學界沒有達成共識的問題,著者也進行了一些文獻考證,并得出自己的結論。書中對劉勰的生平、《二十四詩品》的真偽、李贄評本《水滸傳》的真偽都進行了嚴謹的考證。劉勰的生卒年很難得到確定的考證,學界也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著者根據其《有關劉勰身世幾個問題的考辨》一文的研究成果,做出了自己的判斷,概述了劉勰的生平,這對研究劉勰的文論思想起到很大的幫助。從九十年代中開始,關于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真偽問題一直爭議不斷。著者對這些言論進行了分析和判斷,得出結論“雖然目前還沒有充足的文獻可以完全證實為司空圖所作,但是也沒有一條根據可以證明不是他所作。”并在書中給出了自己的意見,仍然把《二十四詩品》作為司空圖的作品來加以論述。關于李贄評本《水滸傳》,近年來學界流行的看法是容與堂刻本為委托,實際上是葉晝點評的,而袁無涯本是李贄的原評。著者通過自己的考證,肯定了李贄對《水滸傳》作出過詳細的評點。這些考證敘述的文字正是理論論述的基礎。

      著者對問題的闡釋具有創新性。如論述文學理論批評的萌芽時,著者從《易傳》中尋求解釋,指出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中強調了“易象通于詩之比興”的道理,認為這是傳統起點。著者只是粗略地陳述了梗概,認為最早比較明確地表現了文學理論批評見解的是《易經》中的“言有物”、“言有序” ,而沒有論及易學思想。相較于以前的學者談論文藝理論而不談易學傳統,著者做出了創新。在解釋詩樂舞的關系時,著者指出了“在詩、樂、舞三者之中,樂占有的更為重要的地位,是三者的核心。”并且認為在儒、道、墨、法的文藝思想中,樂論是最主要的部分,勝于詩論,此觀點是個重要的創新。

      這部著作重點突出,分量適中,適合教學。它進一步突出了對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的基本規律、主要特點,以及有代表性理論批評家及其著作的論述。著者在對理論線索有了明確的交待之后,把主要的筆墨集中在重要理論著作和問題的論述上。一些重要的理論家和著作在書中所占的篇幅很大,因而重要的理論著作和理論問題在本書中得到了充分展開。劉勰就是突出的例子。著者用了整一章的篇幅來介紹劉勰,從其生平到《文心雕龍》的寫作,對于其文學本體論、文學創作論、文學發展論和文學批評論分別用了三個小節,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既線索清晰,又重點突出,這對于作教材是比較合適的。

      這部著作的出現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歷時十三年,直到現在各大高校仍將它作為中國文學批評史課程的教科書。筆者在大學時期學習的就是這本教材,因它而深入了對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的認識,得益匪淺。

      參考文獻:

      亚洲成a人片77777群色|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234 |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亚洲一级黄色大片|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亚洲AV无码久久寂寞少妇|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国外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国产一区明星换脸|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无av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亚洲第一AAAAA片| 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石榴|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鸳鸯影院| va亚洲va日韩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天堂| 国产亚洲精品国看不卡| 亚洲国产a∨无码中文777|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影院 |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美妙| 中文字幕专区在线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