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學教師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階段性
“階段性”是指根據醫學教育特點和醫學人才成長規律,把外科技能學分為外科基本技能、外科專科技能和外科綜合技能3個依次遞進、相互滲透的實驗教學階段。外科基本技能是第1階段實驗教學,包括無菌術(洗手、手術區域消毒、鋪巾等)、外科基本操作(切開、分離、縫合、結扎、拆線等)、換藥術、清創術、心肺復蘇術等5個試驗項目,旨在培養學生的無菌觀念、手術基本技巧和外科初步臨床能力。第2階段實驗教學內容是外科專科技能,要求學生熟悉普外科專科技能(離體腸吻合術、氣管內插管、闌尾切除術、胃穿孔修補術、剖腹探查術等)、骨科專科技能(牽引術、手法復位術、固定術等)及了解其他外科專科技能(胸腔閉式引流術、外科顯微技術等),此階段教學以動物模擬手術為主,除了提高手術技巧和熟悉專科手術程序外,更強調學生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的培養。外科綜合技能是第3階段實驗教學,主要在實驗室開放期間的“第二課堂”時段進行,實驗項目包括多發性骨折的固定與搬運,胸、腹腔開放性創傷的急救等,重點培養學生的現場急救處置和臨床技能綜合運用能力,以及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做出臨床決策的思維能力。從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和教學效果看,“階段性”實驗教學各階段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比較好地整合了以前相對分散的教學內容,實現了外科技能從低到高、從簡單到綜合的遞進式教學,有助于學生外科臨床技能的提高和臨床思維的培養。
1.2層次化
“層次化”是指在“階段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建、更新試驗項目,并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把試驗項目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拓展性實驗”3個層次類型。“基礎性實驗”以驗證為主,教學中強調技能培訓的系統化、規范化和標準化。以無菌術為例,通過教師集中示教和學生分組練習,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從洗手到患者手術區域消毒、再到鋪巾、最后到穿手術衣和戴無菌手套等一整套完整的操作流程,教師在每個環節進行同步指導,強化學生的無菌觀念培養。“綜合性實驗”主要是第2階段的動物實驗,采取模擬手術的形式開展教學。具體實施是由4~5名學生組成手術團隊,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討論、制訂手術方案,然后分別承擔主刀、一助、麻醉醫師和器械護士等角色,共同完成一臺模擬手術。“拓展性實驗”相對于前2個層次實驗,教學內容更突出了設計性和創新性,重在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目前,已完成試驗項目改造6個、新開試驗項目3個,“綜合性實驗”和“拓展性實驗”的比例超過70%,形成了教學內容由驗證到提高、再到創新的3個層次項目群,為“階段性”實驗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較好地實現了外科臨床技能教學的有序銜接、逐步提高。
2推行以“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方法改革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3個階段實驗教學中均采取“小班制、小組式”教學,并積極推行以“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方法改革。首先,在學生“學”的方面。依據“分工合作、自由組合”的原則,要求每個小班內每4~5名學生組成1個學習小組,在教師指導下按照課前自學、課中討論、課后總結的模式開展自主學習,并完成實驗報告或學習手冊的填寫。此外,學習小組的組合形式還可以拓展到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研究、醫學生臨床技能大賽及醫學生基層社會實踐等各種活動中。根據近幾年的教學體會,認為“小班制、小組式”這種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能夠較好地營造出注重溝通、協作互助的學習導向,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其次,在教師“教”的方面,堅持貫徹教師在“做中教”的教學原則。例如,在模擬手術示教中,教師與1個學習小組共同組成手術團隊,教師擔任主刀或一助,與小組其他成員合作完成整臺手術。在這過程中,教師同步講解手術的基本步驟、手術技巧和注意事項,引導、鼓勵學生完成各自角色任務,對手術中出現的操作問題或配合問題進行啟發式指出,其他學習小組現場討論并糾正,由此形成團隊分工合作、臺上臺下互動的良好學習氛圍。“做中教”的教學形式,融合了引導式、問題式、交互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性,不僅有助于學生外科臨床技能的培養與提高,而且對臨床思維、協作意識的養成及職業素質塑造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3完善客觀結構化
臨床考試培訓(OSCE)OSCE提供一種客觀的、有序的、有組織的考核框架,是目前公認的、先進的臨床技能考核和評價方法之一。在總結本校前幾年OSCE實施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標準》要求,通過加大考核平臺投入與建設,增設站點、擴充考核內容,優化評分標準并增加臨床思維能力及醫學人文技能的考核權重,加強考官和“標準化患者”培訓等多種手段和形式,進一步完善外科學臨床技能考核體系。考核結果作為獨立實驗課程成績,列入學生的學分,并成為全國醫學生臨床技能大賽選拔的主要參考依據之一。
4加強實驗教學平臺建設
2006年,通過整合本校和吉首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資源,組建了吉首大學臨床技能實踐教學中心。中心建筑面積5000m2,儀器設備總價值1200余萬元,專職教師10人。中心下設外科、內科、兒科等10余個實驗室,外科實驗室分為外科基本技能、外科專科技能、外科綜合技能3個實驗分室。在建設布局上,模仿醫院和手術室配置,盡可能與真實的臨床環境一致。中心于2012年成為“湖南省實踐教學示范中心”,2013年成為國家級首批“臨床技能綜合培訓中心”,是面向武陵山片區醫療衛生機構的多學科融合、多專業共享的集醫學生實踐教學、全科醫生培訓、住院醫師培訓和執業醫師實踐技能考試“四位一體”的開放式公共教學平臺,為外科學實驗教學體系改革奠定了基礎。近幾年中心在建設中,進一步加強了實驗室“開放式”教學的力度。根據“課外開放、學生預約、因材施教、講求實效”的原則,中心采取“第二課堂”、外科科技創新項目、網絡教學、臨床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增加實驗室的開放時間和開放內容,提高實驗室資源的利用率,為學生技能訓練和自主學習提供平臺。其中,“第二課堂”除承擔第3階段實驗教學外,還定期舉辦外科學進展和醫學人文素質方面的講座。外科科技創新項目鼓勵學生自擬外科實驗課題,開展動物創傷模型構建、局部解剖學與外科基本技能整合等實驗,中心為自擬課題配備指導教師,并為實驗提供全方位支持。通過在實驗內容、實驗時間和形式上的全方位開放,進一步拓展了實驗教學的空間和時間。
5結論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意識
在教學活動中,興趣能促進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它是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是學習的動力,成功的關鍵。大量科學事實表明,強烈的探索意識來源于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的熱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景,巧妙的提問和適時的點撥,由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教師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探索意識或完成具有一定創造性的學習成果,或對一些已有定論的問題的新的見解等,都要給予積極的肯定和表揚。
二質疑思辯,培養探索精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和探索問題,才能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如果青年華羅庚對蘇家駒教授關于代數五次方程的解決,若不加以懷疑,怎么會‘敢向明星試微塵’,而以于否定呢?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疑善問,大膽質疑,努力的發現和提出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多鼓勵,從而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敢于提問。從敢于問到提善于提問。
三加強思維訓練,培養探索思維
探索能力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性思維活動過程主要由發散思維和聚斂思維有機結合而成。但在創造性思維中,兩者并不是等量齊觀的,發散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居于比較重要的地位,發散思維具有三個特點:變通性、流暢性、獨特性,發散性思維的這些特征都是構成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因素,但傳統教學偏重于聚斂思維的主要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顯露思維過程,交給學生類比、聯想、猜想、概括論證等方法,把思維46進展的層次“模擬”展示給學生,充分利用變式訓練、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等多種方式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抓好橫向與縱向、發散與聚斂、分析與綜合、順向與逆向等多種思維方式的訓練,使學生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全面而系統地思考問題,或從同一條件得出不同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和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是教師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探索能力的主渠道。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我們必需要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改變單向的“講”、“聽”教學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和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創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在教學設計上可以通過觀察、實驗、設疑、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計算機模擬、競賽等多種形式,努力創設新穎有趣的問題情景,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如:好奇、興趣、探索與實際操作的愿望等來促進和推動學生的學習并加強對學生以思維為核心的多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新能力。
五利用數學課外活動,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1建構主義理論的基本涵義和構建醫學臨床教育新模式
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是當代歐美國家興起的一種社會科學理論,在教學方面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建構的過程,強調學習的非結構性和具體情境性以及學習中社會性及其相互作用,建構主義提出了情境性教學模式,通過自上而下的教學設計,使學習者在具體的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參與主動建構知識體系,通過合作學習和交互式教學而實現的相互作用在學習中的作用[1]。建構主義關于知識與學習的見解和觀點在國內外教育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們認為:知識具有情境性,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通過自己原有知識經驗,主動對知識做出合理的解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和學習伙伴,教學的目標與任務是發展學生的主體性,重視教學活動與主體交往,重視教學策略,重視發展性評價,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重視教學模式的建構等。
臨床教學不同于理論教學,帶教老師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教學目標、課程及其結構、教學條件、教學程序和教學評價這六個教學中的關鍵因素都與理論教學不同。臨床教學必須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臨床帶教老師和學生之間也是不同于理論課程教學中的關系,而是一種新型師生關系。因此我們必須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型醫學人才為根本目的,積極借鑒建構主義理論,充分依靠臨床教學中的先天優勢,實現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整合的優化,努力創造出一種以建構主義理論指導的,體現學生本位、重視能力培養、適合培養新型醫學人才的教學模式[2]。構建既能與國際醫學教育標準接軌,又符合中國國情,并為打破舊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思想與觀念的束縛,建立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以“培養醫學生創新能力”為基本取向,教學過程以“學生為本”、“能力為本”、“探究活動為本”的醫學臨床教學新模式。
2臨床實習教學具有建構主義教學的先天優勢
臨床實習教學是培養醫學生的一個重要過程。三年的醫學基礎理論學習結束后,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醫學理論知識。為進一步深入學習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奠定了基礎。如何在該基礎上完成從理論向實踐的轉變是臨床醫學教學的重點。在這一階段不僅是單純的對前三年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的復習、回顧和再現,而是多學科基礎理論在臨床上的運用和實踐,同時又要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掌握理論指導實踐的具體方法,培養從事臨床醫學工作的技能,學習臨床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如果說前三年的教學是理論的教學,那么臨床實習就是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和綜合,同時又是在學習中對基礎理論的加深和升華,是培養臨床醫生的轉折點[3]。
臨床實習中學生面對的是病人,每一個患者都是一個現實的情景,如果教師能夠積極的引導,配合適當的教學技巧,將是一個有趣和有效的方法,對學生知識的建構將起到有效的促進。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以個體的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在社會交互作用中,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和新知識意義的過程。在這種模式下教師主要是對學生學習進行指導和適時的幫助,使學生在主動與患者的交流中、加上教師的講解說明、問題探討、交流互助實現對理論的再現和回顧,達到多學科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和應用,進而把前期基礎學習中各學科相互獨立的知識點進行連接和重組,完成知識、技能和理論之樹的構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臨床上以患者為中心的多種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3臨床實習教學中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式
3.1以學生為中心創造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在臨床教學中,堅持學生自己主動建構臨床知識體系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指導、促進和幫助作用。在結束基礎課的學習階段之后,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醫學理論知識并建構了最基本的醫學知識結構體系,他們有能力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醫學知識結構體系。通過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能夠形成其特有的思維方式,能夠獨立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對臨床工作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
3.2以患者為中心設計相應的問題情境知識的建構需要從環境中獲取信息,學習環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在臨床醫學的教學過程中,建立一個生動、逼真及實用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醫學知識,利于學生的知識體系建構,更有利于在實踐中運用前期所學的理論知識。在臨床醫學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問題情境的設計[4]。根據學科的基本結構和特點,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主動性學習精神,通過問題情境使學生進行聯想,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經驗,去認知、吸收和同化當前所學的新知識,在運用已經掌握的方法去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和建立新的方法,進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正確的聯系。
一、理論與實踐
一個教學策略的誕生,總是多次教學實踐的結果,也總離不開相關教學思想和理論的支持。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其論文的理論成分不應該超過它所闡述白勺實踐部分的分量。因為,論文是作者自身深入教學改革的一次歸納、一次反饋、一次調整,有著階段性和明顯的個體性,對他人的啟示是針對新問題如何運用新理論來實施一種新的有效的教學。因而,它應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可為什么現在有相當一部分文章總是有那么多的思想、觀點要陳述,甚至在生動可愛的教例后面還要補上一段論述,以強調某一教學事件因符合了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中的某一個規律或原則而顯示在學生能力、興趣培養等方面的多處意義,這樣重復,只會浪費時間和精力。而讀者們需要的是理論和實踐科學結合后形成的有效的切切實實的做法。相對于“聲勢浩大”的理論.某些文章中的實踐則顯得軟弱無力,有的也無內在系統可言。即使在讀者看來應該介紹一些具體操作方法的地方,可往下一讀,卻發現還是作者理想化的一種教學境界的描述。教學的策略、精彩的教例只在大堆理論中星星點點地散亂著。
二、個性和共性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事物都是個性和共性的結合體,教學論文也是如此。小學語文教學,不管是研究還是在撰寫論文時,應該重視對一般教學規律、原則、方法和其他相關理論的引入,而同時,又要顧及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現在有不少論文都以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哲學等各學科的研究成果為理論支撐.但我覺得語言學、閱讀學、歷史學、美學等與語文學科聯系更為緊密,語文學科的論文寫作應以這些學科理論的指導為主。比如,研究“主體性閱讀”。我們可以從閱讀學的角度去探討一下不同文體的閱讀,不同年齡閱讀者的價值取向。可以從閱讀教學的多角度,如獨立的角度、道德的角度、語言學的角度、文學的角度、交流的角度以及由此確定的閱讀教學的目標群等方面進行探討。又如,研究“語言感悟”,也可以從語言學的視角出發,先去鉆研語法學、語義學,了解語言發展的規律,再去發現語言新現象,明白語言規范和語言創新的關系。如果,我們能融共性于豐富的個性中,不僅可以使我們的研究和總結更具有語文學科的特色,也會使研究更有實效性,使操作更具推廣和實用價值。
三、教學和學習
在深化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學習的今天,研究學生的學習應該成為重要的課題之一。然而,在眾多的研究論文中,我發現研究教師“教”的大大多于研究學生“學”的,文章中提及的教學策略也多于學習策略。而教學策略是否有效,只憑作者的主觀感受在評斷,并非來自于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分析,即不是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情感、興趣、知識、技能等的變化這些客觀事實來評價教學。即使是那些看似研究“學”的文章,但從其介紹的操作方法來看,也不是關于學的方法、形式等學習策略。在我所讀到的文章中也不乏研究“自主學習”的,可實踐者不調查、收集、分析學生方面的信息,如學生個體性格、興趣、認知結構、學習方式等:不研究有效的學習條件,如動機、清晰的目標、適宜的學習任務、支持學生積極完成任務的信心、激勵和反饋、遷移的情境。也有較多研究“合作學習”的,可實踐者很少研究合作的形式如何依據學生的情緒興趣、學習內容、學習子目標的改變而變化,即一種適合于合作學習活動的課堂組織形式。
所以,不研究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心理及學習后果的測評,只憑教者主觀評價自身策略的優劣,何以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呢?思想和表達在動手撰寫一項研究的總結性論文前,如果沒有已制定好的操作程序,也應該理清思路,使行文有較強的內部邏輯。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理念已經無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題海戰、補課戰不僅會使學生越來越對語文的學習產生厭倦,而且也會使學生的學習長期處在被動位置。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自我對知識的追尋和學習中的創新意識逐漸缺失。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這種與現代教學相對脫節的教學理念逐漸被改進和完善。教師除了要緊扣新課程標準來進行教學設計外,還應逐漸優化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合理的課堂互動問答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環節。通過設計科學的教學環節來鼓勵學生學習,把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作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學習逐漸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科學的教學理念拓展了學生的聯想和思維,培養了他們敢做、敢說、敢創新的精神。
二、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總的來說,如果要培養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那么教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學生的創新意識從某種程度上來源于教師教學過程中對創新意識的應用。因此,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新穎、獨創性的教學方法來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的如聽寫、領讀、逐字逐句的講解、提問等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如利用網絡進行動畫教學,還原小學古文中的全貌;又如通過電子情景教學,設定語文課文內容中的仿真場景,讓學生模擬課文中的人物,使其能夠仿佛真正進入了語文內容所描述的景象中。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合作研討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各自的特點,將其分為相關的學習小組。以學生為主體,讓其互相合作,通過開展互幫互助形式的教學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更多的自我表現機會,使其思維活動真正地調動起來,學生的創新意識也隨即得到培養,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豐富有趣。教學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外加大對教材、教法等教學方面的鉆研、剖析,同時要加大和學生的溝通力度。通過和學生的溝通來找到適合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教學方式。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