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美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2.2合適的混響時間人們對音質的主觀評價“清晰”、“平衡”、“豐滿”、“有力度”、“柔和”等術語與混響時間有密切的關系.混響時間的長短對音質的影響很大,混響時間長,音質“空”,含糊不清;混響時間短,音質“干”,單調枯燥;只有合適的混響時間,音質才能豐滿、有力度.多媒體教室以語言聲為主,混響時間的設計應主要考慮語言聲的要求,因此要根據教室的容積,選擇合適的混響時間(見表1),才能實現較高語言清晰度[3].表1語言類房間最佳混響時間與房間容積表容積/m350~6060~8585~127127~170170~245245~339339~424混響時間/s0.20.3~0.350.35~0.40.4~0.450.45~0.50.5~0.550.55~0.6
1.2.3避免聲缺陷聲缺陷主要是聲波經由內表面反射后分布而干擾正常聽聞的現象.多媒體教室的聲缺陷主要包括回聲、顫動回聲以及聲染色等,產生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房間的吸聲量不夠;二是房間大多是矩形房間,六個面互相平行,容易產生“簡并”現象,形成聲染色.對于多媒體教室而言,要避免上述聲缺陷.
&nbs本論文由整理提供p;1.2.4聲場分布均勻理想的多媒體教室室內聲場應該充分擴散,分布均勻,而且有足夠的聲壓級.室內聲音的充分擴散,可以保證各個座位上的學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生都應能聽到響度相差不大的聲音,也保證了室內空間各點的聲壓級相等,對多媒體教室而言,學生座位區的語言擴聲聲壓級要達到70~75dB之間,音樂擴聲聲壓級要達到80~85dB之間,背景音樂聲壓級要達到60~70dB之間,聲場的不均勻度應控制在±4dB之內,使音質得以改善,聲音變得柔和、具有親近感和空間感.
1.2.5室內音質多媒體教室的聲學設計其實就是室內音質的設計.而室內音質的最終評價是聽眾的主觀感受,人們根據室內聲學原理并借助經驗,提出了混響時間、擴散程度、反射聲、噪聲級等若干與主觀感受相對應的物理量或聲學量.多媒體教室內的主要聲信號為語音信號,對清晰度的要求很高.這主要取決于房間的混響時間、設備的功率等.
多媒體教室建設和改造中存在的主要聲學現在大多數學校的多媒體教室是通過舊教室改造而成的,沒有進行相應的聲學處理,即使新建的多媒體教室也沒有進行聲學處理,而且面積和容積的差別很大,大的面積達到幾千平米,小的才40~50m2,層高從3m左右到10m,平面形狀矩形的占大多數.因此多媒體教室建設和改造中存在的主要聲學問題有:一是建筑聲學方面,選址不當,外界干擾較強;房間設計不科學,造成回聲、顫動回聲、聲染色;裝修吸聲材料使用不妥,造成背景噪聲較大、混響時間偏長;配電影響音頻傳輸,出現干擾.二是擴聲系統方面,設備檔次低,交流噪音高;音響系統位置分布不合理,造成聲場不均勻,產生嘯叫;音響系統設備參數調在最不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佳的位置等.使學生上課聽不清,影響教學質量[4].
多媒體教室聲學環境的優化設計針對上述多媒體教室聲學環境存在的問題及聲學環境的基本要求,多媒體教室的聲學環境的設計主要從建筑聲學和電聲學兩個方面進行.建筑聲學設計由于每個房間都有本身的聲學特性,做好建筑聲學環境的處理對以后獲得良好聲音效果奠定比較堅實的基礎.如果建筑聲學環境處理不好則會出現混響過強、駐波、回聲、聲聚焦和共振等聲第3期李兆義:多媒體教室的聲學環境分析及設計69音缺陷.
2.1.1控制噪聲,提高教室的聲信噪比在多媒體教室運用擴聲系統進行教學時,往往擴聲系統會影響隔壁班級的正常上課秩序,會出現嘯叫聲,室外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噪音等問題困擾著廣大的師生[5].
這就要求多媒體教室的噪聲標準必須達到相應的國家規范要求,但是多媒體教室又有其特殊性,控制噪聲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進行:
(1)遠離噪聲源在總體規劃設計中讓多媒體教室使遠離馬路、市場、運動場等噪聲源,即避開強環境噪聲源.對多媒體教室干擾聲場(外界傳入室內的噪聲聲場)大小的計算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來進行:Lp=Lp0-101g1τ-101gAF+6.式中Lp為室外噪聲聲壓級,F為透聲墻立面的面積,A=Sa-為室內總吸聲量,τ為聲能透射率,對于多媒體教室而言,噪聲來源除了墻壁之外,更多的是從窗戶、門等進入的,聲能透射率可取平均值:τ=ΣFτiiiF,計算出的干擾聲場的聲壓級應小于38dB.
(2)振動干擾預防如果上述辦法有困難,可以實行被動式處理,即增加墻壁隔聲量;安裝消聲窗;讓多媒體教室置于教學大樓的頂層或同層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中靠近樓體邊緣的位置;使用時間和出現噪聲的高峰期錯開;同時禁止學生在教室內大聲喧嘩、吵鬧;學生椅子采用航空椅,布面為亞麻布,防止學生之間語言的相互干擾;選用設備的本地噪聲要足夠低等.
2.1.2選擇合適的房間尺寸及三維結構,提高房間的聲擴散性能多媒體教室房間尺寸及三維結構選擇的目的是讓房間的固有頻率分布均勻,防止聲染色及語言或音樂的失真.若房間為矩形,其長、寬、高分別為,Lx,Ly,Lz則房間的簡正振動頻率為[1]:fn=c2(nxLx)2+(nyLy)2+(nzLz)2.式中,nx,ny,nz是不同時為0的任意自然數,c為空氣中的聲速.由此式可以看出,隨著nx,ny,nz取數的越多,簡正方式的數也就越多,簡正頻率也有無窮多個,若房間的比例不當,會出現“簡并”現象,將導致聲場中某些頻率的成分得以加強,出現聲染色,音質將大大下降.因此對于多媒體教室而言,房間的長、寬、高的比例選擇非常重要,最佳的房間形狀是傳統的長方形,長、寬、高的比例盡量避免1∶1、1∶2的簡單比例關系,通常選取人們所謂的“聆聽空間黃金比例”,即滿足1.618∶1∶0.618或2∶32∶1,也可以選用其他比例方法,但三遍之比應取無理數,絕不可取整數倍.為保證較多的簡正方式,既要考慮良好的房間尺寸比例,又要得到較大的房間容積.通常多媒體教室的最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小容積應遵循:Vmin≥4λ3max.式中Vmin為房間最起碼容積;λmax為下限頻率對應的波長.由于現在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的教室大多為矩形,一般都有平行墻面,為了避免產生駐波現象,應在平行墻面上布置擴散體,有利于聲場均勻.如果室內有凹弧形墻面,一定要采用擴散體來發散聲能,防止聲聚焦.對于面積較大的多媒體教室,除了改善房間的結構(如可以采用矩形切角、扇形、正方形對角線配置以及多邊形等)外,還可以在頂棚懸掛反射板(前次反射聲相對直達聲的延時時間如果大于50ms),這樣既可以得到較多的側向前次反射聲,還可以加強聽眾區域的反射聲功率[6].
2.1.3選擇合適的吸聲材料,使房間的混響時間達到最佳合理使用和布置各種吸聲材料是獲得理想混響、聲擴散、消除聲缺陷的重要條件.對于人耳來說,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大約為20~20000Hz之間,一般人的講話聲主要能量分布在100~5000Hz之間,對于以傳遞語言信息為主的多媒體教室,聲音評價主要為語言的清晰度兼顧豐滿度,要想滿足此條件,多媒體教室內的混響時間可定為T60=0.4~0.7s.混響時間的長短與房間容積、房間表面積、裝修后的吸聲系數等許多不定因素有關,在吸聲材料的選用和布局上應對室內的混響時間進行綜合估算,具體的計算公式采用著名的賽賓公式進行工程估算:T60=0.161VSα.式中V為室容積;S為聲室的內界面總面積;α為聲室內界面平均吸聲系數,α=ΣSiαi/ΣSi,Si為各種不同材料的面積,αi為室內表面各種不同材料的吸聲系數,通過查閱常用材料的吸聲系數便可知道,多媒體教室的吸聲處理包括墻面、頂面和門窗等.要設計一個理想的混響時間,吸聲材料的選擇一定要與房間的容積和室內總表面積、教室內各種器材、設備(如:銀幕、電視監視器、學生課桌、音箱、照明燈具、空調設備)等方面綜合考慮,同時還要符合人們的美學觀點.
因此在室內裝飾裝修上可采用木質龍骨吊頂,墻體做復合吸聲結構,掛上柔軟的布窗簾等方法,當然也要根據實際情況控制吸音和反射的合適比例;避免房間內凹面或弧型面反射的形成,防止出現聲聚焦問題,使局部聲音過強而產生反饋出現嘯叫現象;對容易產生共振的物體進行加固處理,避免出現聲音共振現象[7].當然運用混響時間公式計算出的結果只是一個參考值,與實際情況相比都會出現偏差,因此,要想讓多媒體教室的混響時間達到最佳,必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需要經過反復設計、評價、修改,才能達到理想的聲環境.電聲學設計建筑聲學設計為多媒體教室音質的改善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但多媒體教室擴聲系統如果沒有合理的整體設計和正確連接,也難以達到理想的聽音效果.
2.2.1多媒體教室的擴聲系統設計多媒體教室擴聲系統設計時要根據財力情況進行合理的安排,如果財力許可,設備的選型應采用專業品牌,系統性能要基本一致,避免設備檔次配置不齊,有的偏高,有的偏底.多媒體教室的擴聲系統主要由傳聲器、功率放大器、調音臺、揚聲器四大塊組成.
(1)傳聲器:傳聲器是多媒體教室實現聲音輸入到語音處理系統的設備,它的質量優劣、選用的合適與否、使用的方法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教師把語音清晰的傳遞給學習者.常見的有動圈式和電容式兩大系列.在多媒體教室的教學中一般選用靈敏度高、動態范圍寬、頻響平直、瞬態響應好、音質柔和方向性強的電容式傳聲器,使聲音能夠清晰、亮麗、細膩的重現,但由于電容式傳聲器具有靈敏度高和耐聲壓性小的特性,在擺放位置上要注意和音箱和其它音源的位置關系,以及根據音源大小、傳聲器和音源的距離,消除噪音,得到純凈的語音信號.
(2)調音臺:調音臺實際上是一個音頻信號混合控制臺,它可以對多路不同阻抗、不同電平的輸入聲源信號進行放大及處理,按照不同的音量對信號進行混合、重新分配或編組,產生一路或多路輸出.因此,調音臺的主要作用是對音頻信號進行放大、音色修飾、抑制噪聲、控制音量和信號混合.對多媒體教室的音源而言,主要是教師的講解聲和CD、DVD、VCD等高電平音源,用調音臺要控制好輸入電平,在保證聲音信號清晰度的基礎上,盡量滿足豐滿度要求.這就要求對高電平音源要按下定值衰減鍵PAD,降低輸入電平,才能保證信號電平不超過輸入電平的動態范圍,使聲音不失真.一般情況下不可用增益旋鈕GAIN來調節改變音量,它會使信號信噪比下降.
(3)功率放大器:是把調音臺、信號處理器等前端設備送來的比較弱的信號進行不失真的放大,并輸出一定的功率,推動揚聲器發出優美而洪亮的聲音.而多媒體教室以語音的清晰度、可懂度為主,因此功率放大器作為系統的核心要有足夠的功率輸出,以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保證室內的平均語言聲壓級達到70~80dB,有較寬而平直的頻率響應范圍,建議將功率放大器的輸出功率與揚聲器的額定功率配比定在1.5倍左右,這樣能保證獲得足夠的力量感.
(4)音箱:音箱的作用是把音頻電信號轉換為聲音信號,它對重放的聲音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音箱技術配置、位置擺放等直接影響聲音的還原效果.對多媒體教室而言要求聲場均勻,做到“近聽不吵,遠聽不小”,保證各區域內聽到的響度基本一致.選擇音箱時,除要考慮音箱的功率符合多媒體教室的聲場要求外,還要考慮音箱的另外兩個重要特性,即頻響特性和指向特性.
2.2.2多媒體教室擴聲系統的正確匹配在擴聲系統的布置中,音箱布局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擴聲系統的效果,是電聲系統設計的重要步驟,音箱要根據多媒體教室的大小和形狀來選擇數量和擺放方式.一般來說,用一對音箱把它安裝在教室前墻的兩側的上方,音箱軸線對準學生座位的主要聽音區域,就能得到理想的直達聲;對于比較大的多媒體教室,如有兩層,這時用一對音箱可能不滿足室內聲學要求,應再增加一對音箱,這兩對音箱應位于同一垂直平面上,且讓上面一對音箱的主軸線對準上層聽眾,下面一對音箱的主軸線對準下層聽眾,同時在擺放音箱本論文由論文由整理提供
tp:///">整理提供時,音箱的主軸線不宜交叉,或交叉角度不宜過大;如果是改建的多媒體教室,長、寬、高比例不一定很理想,對于過長,而寬度較小的教室,宜采用分散式布局,可將音箱線性均勻排列于房間頂部,使在房間前后的聽眾第3期李兆義:多媒體教室的聲學環境分析及設計71均能聽到較強的直達聲,但要注意直達聲須同時到達聽眾,因此對較前的音箱需加延時器,這樣一來就會增加成本;對較寬的教室,宜采用兩側布局的分散式布局方式,原理與頂部布局完全一樣;如果多媒體教室較大,則采用混合布局方式.不管采用哪種布局方式,音箱并非越多越好.音箱布局應以多媒體教室的音質要求為原則,切忌鋪張浪費,同時音箱的布局還應避免聲反饋,如果音箱的布局不合理,容易形成聲反饋,影響教學效果,嚴重時還會損壞電聲設備[7].
擴聲系統的正確連接還要注意阻抗匹配、電平匹配、功率匹配等問題[8].多媒體教室聲學改造完成后,聽音評價受到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只要室內混響時間和擴聲系統達到了設計標準,聲音傳遞平坦、混響適度、畸變小、瞬態好,使教學的聲音信息準確無誤地傳遞給每一位受教育者,也就基本上達到了多媒體教室的聲學設計要求.
參考文獻:
[1]曹揆申.教育電聲系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蔡麗霞.多媒體教室聲學環境的分析及營造[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63(5):36237.
[3]彭小云.多媒體教室的聲、光環境[J].工業建筑,2006(36卷增):1012103.
[4]李耀麟,陳健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祥.多媒體教室擴聲系統優化的研究[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8,29(10):43245.
[5]寧偉.多媒體綜合教室視聽環境建設的優化[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66(8):59260.
在當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網絡技術也不斷向前邁進的時代,將網絡與美術教學聯系起來并作用于學生,是亟待完善的問題。為什么要將美術教學置于網絡環境之下呢?這樣做的意義何在呢?美術課堂上除了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大師的美術作品鑒賞之外,還需要學生進行實際的操作。而在網絡環境下,這樣的實際動手就會方便快捷,只需要在電腦上用軟件操作而不需要進行實際中顏料的涂抹等等復雜的事項。網絡環境下,網絡可以立即對學生作出相應的反饋,具有實際意義。除了電視機的視聽合一的功能,網絡教學還具備有計算機的交互功能,它將二者進行有機地合一,將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人機交互方式帶給教師和學生。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刺激著學生的學習欲望。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主導,學生根本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自,因此網絡環境下的美術教學能夠有效改變這一現狀,它讓學生擁有自,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而不是被強迫著學習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學習水平,來選擇自己能夠勝任的練習題,并且可以在課后與同學進行交流和探討,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彌補。這就避免了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一下課就忘了課堂上所學的情況。作為一門藝術,而且是視覺藝術,美術教學本身就充滿著刺激。將美術教學置于網絡環境下,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各自角色的轉換,由傳統的教師主體模式轉換為學生主體模式。同時,還能加快信息技術在高校的普及與高校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熟悉程度,這對將來學生的發展與成才是極為重要的。在如今的高校美術課堂教學中,網絡技術的運用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網絡的意義。學生不僅可以在網上鑒賞國內外大師的畫作,還可以將自己的得意之作到網上來獲得人們的評價,以便自己找出不足加以改正。
二、網絡環境下美術教學的特點
由上文可以知道,在網絡環境下的美術課堂教學并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多變,教師對材料的收集和備課中應該怎樣來引導學生才是其重中之重。與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相比,網絡環境下的美術教學備課不同。網絡備課要求教師在備課之前對所教的內容十分熟悉,然后在網絡上進行資料的收集,并寫下基本的教學設計目標和教學分析。同時,教師收集資料的范圍應無限擴大,不僅僅局限于圖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還應包括聲音和視頻資料。然后,教師需要在網上將自己收集來的資料進行充分加工和整理,對涉及到需要拓展延伸的部分教師應特別注意,課堂上不要忽視學生的問題,而是細心解答。在網絡平臺上的備課對教師來說更具有實用性和可行性,教師和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學術上的交流,以及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自己本身的查漏補缺,這樣比傳統教學中學生需要在課后找到教師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要迅速快捷,也更為方便。另外,網絡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是一大重點。并不是所有的美術教材內容都適合于網絡教學。因此,這就需要教師來對教材內容進行一個分析,或者是整個美術學院的教師對此進行共同商討決定。網絡環境下的美術教學不僅僅對學生的要求提高了,同時更是對教師職業技能的一大考驗。在迅速發展的網絡環境下,教師必須做好準備去迎接挑戰,學習網絡知識和信息技術,還要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解讀,同時最大范圍地去擴充專業知識和了解有效的資源信息,才能在教育不斷發展的路上始終與時俱進,不被學校不被教育淘汰。因此,信息技術的提高是進行網絡美術教學的前提條件。
三、網絡環境下美術教學效率的提高
前面已經提到,教師需要在上網絡課之前備好課,并且準備好課上會用到的資料,包括文字和圖片資料,聲音和視頻資料等等。將美術的課堂教學與網絡環境結合起來之后,最重要的便是提高網絡環境下美術教學效率。為了提高網絡環境下美術教學的效率,教師應該首先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明確的教學方法以及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進度,不能一概而論。高校美術教學更多是培養學生的審美理念,更新學生的傳統觀念,還有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學生的審美觀念往往參差不齊,所以就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從教授學生基礎的美術開始逐步深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平臺包含的知識涉及各個方面,而且遍及各個領域。高校的美術教學課堂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與網絡進行連接,實現了資源的共享與交流,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藝術的殿堂,去領會美術的神奇,去體驗不曾到過的藝術世界。學生自己也可以上網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源,然后進行篩選下載。這比起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同時還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另外還加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溝通,提高了美術的教學效率。針對網絡課程的課后評價,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提交到網上,然后采取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作業的評價,這樣一來,教師的課后負擔又被減輕,同時還給了學生大量的機會來實踐,讓學生懂得別人的長處,并取長補短。
1、不良網絡信息會影響小學生正確世界觀的形成。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他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尚未成熟,網絡信息會影響他們思想觀念的發展和轉變。現如今,網絡的多樣化和豐富性導致了網絡上衍生出很多不健康和不科學的信息,一些不法組織或者偽科學分子在網上宣傳不健康的、迷信的、甚至危害國家的言論,還有一部分組織利用網絡來宣傳他們的不良思想,違背了國家正確的宗教理念。這些信息不僅造成了對成年人思想的危害,也對思想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尚未發展成熟的小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網絡環境下小學生不能協調好生活與學習的關系。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幫助人們的學習與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帶來不利影響。一些小學生由于自身的自制能力差,容易沉迷于形形的網絡世界,整天泡在網絡游戲和一些娛樂信息中不能自拔,一方面浪費了自己的學習時間,荒廢了自己的學業,也消耗了大部分與親人同學交流溝通的機會;另一方面在長期面對網絡、沉迷網絡的過程中,對身體健康也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會引起一系列影響身心健康發展的問題。
3、網絡成為引起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的媒介。網絡雖然有安全健康、積極進步的內容和思想,但也充斥著一些黃色、暴力、詐騙等不法信息,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小,他們有時候缺乏必要的判斷能力,不能正確地鑒別事物的對錯,進而會影響他們的思想行為,容易上當受騙,有時甚至會模仿網絡上那些不法行為,做出一些違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這些都會給小學生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危害。
二、新媒體環境下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創新決策
1、通過網絡加強教學內容多樣化的創新。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用書本與黑板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而如今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教育模式將不能滿足現代化教育的發展,教育內容也將會隨著網絡的豐富性和多樣化進行延伸和擴展。學校應有效地利用多媒體環境,把靜態的教學模式轉化為動態的立體演示,把課本的內容融入到多媒體中,通過新穎的方式傳播給小學生,這樣一來,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激發他們對學習方式的創新。利用新媒體的多樣化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出不同的學習方法,通過網絡中豐富的音視頻素材來傳播一些感人的、積極向上的內容,從而引發小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初步建立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促進他們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
2、建立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組織體系。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僅需要在學校中通過老師的教授得到發展,還應該得到家長及校外相關機構的積極配合,形成一套完善的組織教育體系,更好地協助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開展。學校應該把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延伸開來,首先要加強對學校老師個人素養的提高和道德行為的規范,使小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成長教育氛圍。其次還要與學生家長緊密結合起來,及時地溝通與交流想法,解決小學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現的問題。最后需要與相關的教育機構做好銜接,加強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宣傳工作,針對道德教育的一些薄弱環節采取相應的措施去及時解決。
3、學習教育與心理道德教育相結合。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的障礙,學校在注重學習教育的同時,要時刻關注小學生心理發展的變化,使教育更全面化、人性化。在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下,小學生的心理很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學校應該從多方面入手,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演講、參加活動、做游戲、多媒體播放等方式來加強小學生的心理道德教育。在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把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知識的培養有效地結合起來,更好地引導小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關鍵詞 多媒體 古代文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College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in Multimedia Environment
WANG Fuyu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Abstract Popularity of multimedia teaching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of ancient literature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as a teacher not only to master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should als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implement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reform.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multimedia active classroom, engage students; accelerate the rhythm of teaching, teaching knowledge to expand capacity; breakthrough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deepen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train students in four areas of interest such as the ancient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ncient literature.
Key words multimedia;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高校的一門傳統課程,是高校中文專業學生的必修基礎課程。由于它所傳授的知識是古代的作家、作品及文學現象,與現實聯系不夠緊密,實用性也大打折扣,學生學習的興趣一直不高。古代文學教學長期采用“一塊黑板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而所教授內容又為文言,學生不易理解。這些使得古代文學成為了高校一門難教難學的課程,其教學改革十分緊迫。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以及古籍電子化的加快,為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改革提供了契機。曾有學者對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態度進行調查,發現“有88%的學生歡迎用多媒體教學”, ①可見多媒體運用到古代文學教學勢在必行。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
1 利用多媒體活躍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
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媒體技術的發展,使我們進入了讀圖時代與視頻時代,文學逐漸圖像化、視頻化。傳統教學仍然依賴老師的語言和板書,教師與學生難以形成共鳴,學生學習興趣低落,經常是“教師在講臺上撕心裂肺,學生在課桌上睡倒一片”。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插入圖像和影音資料能夠有效地活躍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課堂導入是把學生帶回課堂并快速進行學習狀態的關鍵步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張圖片,播放一段音頻或視頻可以快速有效地吸引學生,實現課堂導入。在講授曹植的文學之前展示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圖片和王獻之所書《洛神賦》書法拓本圖片,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從而快速進入曹植的學習。講授李白時不妨插入一段《大話李白》動畫作為課堂開頭,并讓學生探究真實的李白是怎樣的。講授《水滸傳》前不可以先播放《好漢歌》歌曲,同時在展示108位好漢的圖像,營造“水滸”氛圍。除了課堂導入之外,在講授的過程中也可以隨時利用多媒體圖像、影音的優勢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講授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時輔以他們的肖像和著作的圖片可以給學生留下直觀的印象,從而形成感性認識。古詩詞賞析是古代文學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在教授時蒼白的語言往往不能傳達詩中的意境,學生囿于學識和體驗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往往不夠,從降低學習興趣,出現厭學情緒。此時,結合內容配以景物圖片、古典名曲或名家朗誦,可以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眼前一亮。這方面的資料有戴敦邦的圖說唐詩宋詞、華三川的唐人詩意圖、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家詩文精品欣賞》系列、姜嘉鏘的《古典詩詞演唱》專輯、許淑敏等主唱的《宋詞古唱》專輯、鄧麗君演唱的古典詩詞等。古代文學元明清段小說戲曲作品多,這些作品往往篇幅較長。在今天這個視頻時代,許多學生未完整閱讀原著,課堂上單純依靠老師的分析往往不能形成共鳴,學生僅僅被動接受條條框框,課堂往往沉悶,這時不妨利用多媒體將學生帶回原著的場景中以激起學生的積極性。講授《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聊齋志異》、《紅樓夢》、《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等小說、戲曲時插入相關的影視剪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時甚至可以將影視與原著進行對比,以培養學生的鑒賞力。古代文學作品需要還原到歷史文化系統中,結合當時的宗教、藝術等因素,從社會思潮中去把握。要之,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師應該適時利用圖像、影音資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但也應該牢記教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切忌讓多媒體資料喧賓奪主。
2 利用多媒體加快教學節奏,擴大教學知識容量
新的古代文學教學大綱對教學時數大量壓縮,使得這門課程普遍存在教學容量大與教學時數少的矛盾。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有些高校便往往壓縮作品的閱讀與分析數量并對古代文學史進行浮光掠影的講授,其教學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有些高校不得不增開相關選修課或擴大選修課的教學時數,這無疑又加重了教師的負擔。隨著多媒體的普及,我們可以利用它來擴大教學容量,從而解決這一矛盾。傳統教學方式下知識的傳授主要依賴教師的口頭表達與黑板板書,二者在速度上的局限性限制了課堂上信息量的傳播,運用多媒體恰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利用多媒體可以加大信息量,提高講練的密度、層次、力度,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講授古代文學詩文、戲曲、小說時,適當運用多媒體把相關的圖像、評論以及原典朗誦串入其中,不但有助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改善教學效果,而且還可以大量減少板書內容和不必要的知識闡釋,從而節省教學時間。隨著古籍數字化的加快,大型古籍數據庫不斷增加,出版古籍也不斷數字化。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全唐詩》、《全宋詩》等都已經制成數據庫系統。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必然涉及原典等資料的引用,古籍數字化與多媒體結合極大方便了教師對資料的引用,不但可以節省抄錄的時間,而且隨著引用的增多無型也擴大了課堂的知識量。利用多媒體可以“展現學界的研究成果,增加學生的思辨能力”,使用多媒體將同一位作家的“多個評價打在同一界面,可以通過不同顏色,左右、上下形成鮮明的反差,同學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評價得出自己的觀點,這無疑會增強他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由于課時有限,學生無法在課堂上進行大量閱讀,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教師可以將閱讀資料通過個人空間、網盤、社交網站、電子郵件等方式提供給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在課堂上只需檢查即可,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從而擴大教學知識量。同時,教師也還可以利用網絡輔導、答疑等方式解決學生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把古代文學的教學滲透到整個學生的生活中。
3 利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深化教學內容
古代文學的教學難點多,傳統的教學方法效果差,利用多媒體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突破難點。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掃清字詞是理解詩文的基礎,傳統教學中僅僅通過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往往印象不深刻,如果抄錄在黑板上,又會浪費很多時間,利用多媒體則可以輕松解決這一問題。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可以使用不同顏色、字號或字體將疑難字突出并配備讀音和解釋,從而加快學生對字詞的理解,激發學生閱讀原文的信心。圖表可以簡化內容幫助理解,傳統教學在圖表利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多媒體教學則可以輕松地利用圖表來突破重點難點。如講解中國古代文學史總緒論時,可以將文學史一主兩翼、三古七段等做成不同類型的圖表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在唐講授唐代文學緒論時,可以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將代表性作家作品制成圖表,可以讓學生快速建立唐代文學發展的總體印象。古詩詞學習的最難之處就是理解詩中的意境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多媒體教學中運用古詩配畫能創設一種媒體與詩境相結合的教學場境,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例如講解王維的《竹里館》一詩,為了體會詩中空明寂靜的意境可以配以戴敦邦《竹里館》詩的繪圖。講元代王冕《墨梅》詩,配上他的《墨梅圖》真跡的圖片。講解白居易的西湖詩可以結合西湖風景畫,講吳均《與朱元思書》可以參看《富春江山水圖》。古代文學審美標準和批評術語與古代其它藝術類型有相通之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其它藝術作品的圖片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如講魏晉詩文時可以結合敦煌莫高窟的雕塑和壁畫幫助學生理解其時代的藝術精神,利用宋元山水畫幫助學生理解古代文學批評中的“高妙”、“興趣”、“空靜”等概念。利用多媒體播放體現傳統文化的影音也可以學生理解古代文學批評上的一些概念。如水墨山水動畫《山水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山水虛中有實,實中帶虛,顯示了古代藝術的深厚傳統。通過影片的播放,可以啟發學生去理解“韻味”、“滋味”、“意境”等概念。
4 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
古代文學難學,導致學生興趣不高,從而使得古代文學難教。若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影音時代,我們的溝通方式已經從書信變成了電話和視頻,我們的休閑娛樂從閱讀變成了觀看影視。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他們對音影圖像的興趣遠遠大于單純的文字,我們的教學方式也應該打破舊規,充分利用影音資料來培養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詩詞誦讀是古代文學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誦讀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朗誦能力,并且能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利用多媒體和網絡可以輕易將名家誦讀帶入課堂,在講解完一首詩詞后,播放一段深情的朗誦無疑可以加深學生的體會,陶冶其性情,從而提高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中國古代音樂與文學是相通的,流傳下來的古代名曲眾多,在流行音樂大行其道的今天,作為古代文化傳承者更應該將古典音樂引入課堂。利用多媒體在課后放一段古典音樂,不但能娛樂學生的身心,無形中也能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對于學習古代文學大有裨益。現代人對影視的興趣遠遠超過書籍,據統計2011年中國人均年閱讀量只有4.35本,很多人可能一年未讀過一書本,但是很少有人一年未看過一集電視或一部電影,而年青一代對影視的興趣則更加濃厚,以影視帶動原著閱讀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現代有許多書籍是在影視熱播后才得以暢銷的,《亮劍》是都梁在2000年出版的一部長篇小說,但是直到2005年據作品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熱播,它的銷量才大為增加。而《蝸居》和《山楂樹之戀》兩部書早在2007年就已經出版,但是直到2010年兩部同名影視劇熱播后,圖書才成為暢銷書。即使是名著在影視熱播后也能帶動其銷售,《紅樓夢》、《京華煙云》、《傾國之戀》等名著無不如此。
總之,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來為古代文學教學服務,根據多媒體的特點來對古代文學教學進行改革。當然,我們在利用多媒體時也應該規避容易犯的錯誤,要切忌課件過于單調或花哨,不要以多媒體代替板書,更不能只顧操作課件而忽視與學生的交流互動。
注釋
相關熱搜:美學 美學原理 科技美學
【論文關鍵詞】美學;公共藝術;西方美學;中國傳統美學
【論文摘要】本文以傳統美學理念為切入點,論述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對中西方傳統關學觀念的傳承,強調西方羨學觀念的核在于形式論,而中國傳統美學中,意境說、格調說和氣韻說占主導。
1.傳統美學觀念
1.1表理論
美是一種直覺,直覺就是表現,純粹的直覺獲得純粹的表現,直覺是具有特殊的目標知覺,是一般意志的實踐轉化為道德活動。因此,美既不是有用的,也不是愉悅的或者真善的。
1.2朦朧論
認為美是一種朦朧的清晰、模糊的明確、似是而非、不似之似、似而不似的直覺感受。美的理論是憑直覺中的感受,美中含有一定成份的真與善,但是美的事物特別是形式美,當美達到相對的審美標準時,具有一定虛假和丑惡成份的事物仍然覺得美。
1.3幻覺論
美是“觀念的外觀”("dasscheienederidee")。這一定義,部分是形而上學的,部分是實在主義的。美,依賴于這些第二性的質的組合,因此,美不能存在于外在世界真實的物理對象之中。
1.4精神分析論
弗洛伊德(freud)及其許多門徒初創并發展了精神分析美學的基本原則。133229.CoM
基本原理的主要定義是怎樣從永恒的“沖突”的觀念出發,再進一步,這一壓抑的行為又是怎樣在無意識當中創造出一個觀念相沖動的體系。這一體系,從人格的其他部分孤立出來,術語上稱“情結”(complex)。
1.5體驗論
近代科學美學創立者費希納,把關于美的科學當作普通心理學的一個特殊領域,他所開創科研理論,是把實驗的方法介紹到美學中來,就是一種“從下而上”("vonunten")的方法,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他用這一方法來代替舊的形而上學的方法,即“從上而下”("vonunten")的哲學方法。
1.6移情論
對于這一特別生動的美感經驗—近年來多數哲學家都稱之為移情(einfuhlung)—所作的還不夠成功的解釋,不是在《小宇宙》中找到的,而是在《德國美學史》中找到的。在這本書中,作者批評了赫爾德的極其類似的看法。在赫爾德方面,曾經以熾烈的想象的熱情維護過內在生命的自由而又完整的表現。作者告訴我們,這一過程是建立在觀念多樣化的聯想或回憶上面的。
1.7現象學論
只從事于現象("phanomene")的描述,只關心顯現在知覺中的對象,而完全不管對它們在因果上的說明。它抓住對象本質的內在特性。“所采用的是一個特殊的例子中抓住每一個對象的一般特性。象這樣所顯示出來的事物的內在基本特征。
1.8完形心理學美學論
完形心理學美學是當代西方美學的重要流派之一,完形心理學又稱“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詞的音譯。他通過對音樂曲調的研究,認為音樂絕非僅僅是曲調音響的總和,音樂中的曲調旋律除了一系列的音響外還有別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格式塔特質”。
2.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對西方傳統美學觀的傳承
2.1模仿說
古希臘美學家認為:藝術就是模仿自然。準確地說,就是藝術是模仿自然、社會和現實。依據模仿論的美學觀,藝術品的審美判斷標準就直接取決于模仿的真實與否,這樣藝術家的創造力就大大削弱。
如今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很多設計作品就是這種對生活和現實的再現,特別體現的城市雕塑上。
2.2表現說
藝術表現論認為:藝術起源于情感表現,藝術的本質也在于情感的表現。
所謂藝術的表現論,主要指:藝術家作為個體感情的存在,強調藝術的目的僅僅只是表現個體獨特的、微妙的、難以言說和不可重復的感性體驗。而產生與人類心靈之中的情感有一種內在的力量,一種沖動,只能借助外在的形式把感情表達出來,成為可以觀照,可以感受的東西。
2.3形式說
形式之于藝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藝術而言,反映現實生活也好,表現主觀感情也好,都必須納人一定的審美形式,才能成其為藝術。“藝術的形式性”就是認為形式構成了藝術之最根本的特征。
對形式的認識,后來逐漸發展為“有意味的形式”。
具體顯現為:對稱與均衡;反復與節奏;多樣與統一。
城市公共藝術設計通過對交通的組織、用地功能的分區、各種公共設施的配套、綠色環境的開發、街景形象的塑造、特色環境的創造、城市天際線的表現,把城市的各種環境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從形態、功能、人的行為心理等各個方面,使景觀組群由無序變為有序,使城市的景觀環境得以發展和完善。
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創作中必須把握好組織與被組織的關系,在制約中尋找自我,使設計師更客觀地對待創作的客體,進人無模式的境界之中,再自由地走出來。這樣創作出來的客體不會與其他的城市公共設計雷同,不會是隨便從別處抄來,也不能隨便搬到他處,而是“特定”環境中的特殊表現。
3.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對中國傳統美學觀的傳承
3.1意境說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觀念。
意,指創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主觀思想感情。
境,指創作者對客觀形態的描繪與刻畫。
中國傳統美學認為,寫實,不是自然主義的描繪對象具體的形態,要求達到內在精神的神思,強調“似與不似之間”,現代畫家齊白石說:“不似為欺世,太似為媚俗,象用在似與不似之內”。
當今,許多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繼承了意境說美學特點,尤其是雕塑作品。
3.2格調說
中國傳統美學往往強調“虛實相生”、“以簡就繁”、“計白當黑,妙在無處”、“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城市公共設計是對人類的生存空間進行的設計,公共藝術設計的對象是構成人類生存的空間,而產品設計創造的是空間中的要素。這就需要設計師對其進行總體的綜合的規劃與設計,首先要注意協調各對象之間的關系,協調各要素之間的虛與實,簡與繁的關系。
3.3氣韻說
氣,本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概念,指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韻,本指和諧的聲音。氣構成事物,韻則決定事物的雅與俗,高與低,美與丑。氣韻,就是說,具有高雅氣質的人才能做出高雅的藝術品。
中國古代美學重神而輕形,這種美學理念直接影響當代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在城市雕塑和城市水體設計時,往往追求一種意境。如由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設計中心等單位合力完成的奧林匹克公園,主要創意是整個設計像荷花在荷塘中繁茂生長一樣。運動員、裁判員和其他參與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好比被荷葉呵護的水中和水面上豐富多彩的生命活動。中央的步行區域和必要的交通設施是關鍵。整個設計弱化了具體形態的描繪,極力營造出一種荷塘意境。
4.小結
本文重點對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美學傳承進行概述:
4.1以傳統美學理念為切人點,首先闡述傳統美學觀念,解決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學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