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愛殘疾人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年來,作為一名殘疾孩子,我親身經歷了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愛,親眼見證了我國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和壯大。
感恩生命,因為生命的奇跡源于深厚的親情。1988年,我艱難地來到了這個世界。難產造成了我腦癱后遺癥,醫生說:“這孩子將來一是可能弱智,二是可能終身不能行走,你們要有思想準備。”
面對殘酷的現實,爸爸堅定地說:“我們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創造生命的奇跡?!奔胰颂匾饨o我起名叫“九童”?!熬拧笔亲畲蟮臄底?,代表了父母最大的心愿;“童”是希望我將來無論遇到什么挫折,也要永遠保持一顆童心,永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為了給我治病,父母想盡了辦法,帶著我奔波于北京、天津等各大醫院之間。那時,人們常看到這樣一幅畫面:爸爸躬著身在后面護著我,媽媽在前面滿懷期望地向我伸出雙手……一步、兩步、三步……終于,我歡笑著撲進了媽媽的懷里。
親情終于戰勝了病魔,我在3歲時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感恩生命,因為生命的奇跡源于科學的教育。為了避免弱智,父親為我制定了“0歲教育方案”。我的幼年是在醫院中度過的,盡管沒有上過一天幼兒園,但在家人的精心教育下,我上學前就認識了800多個漢字,會背誦100多首兒歌和古詩,會口算100以內的加減法。
在我的母校,我受到特殊照顧,老師和同學們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在我因病休息的日子里,同學們風雨無阻,給我送小紙條,紙條上寫著當天的學習進度、作業和同學們的問候。我學習上最難的是考試,母校根據我的特殊情況采用了非常人文的做法――請人和用電腦考試,從而保證了我順利完成學業。
感恩生命,因為生命的奇跡源于堅定的意志信念。由于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我7歲上小學后還經常摔跤,給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困難。為了把我培養成人,父母很重視對我人格意志的培養,要求我向保爾、朱彥夫、張海迪學習。我一分鐘只能歪歪扭扭地寫五六個字。為了彌補寫字困難的不足,我就多記多背,小學1~5年級的語文課本,我能從頭背到尾。
進入中學以后,課程和作業越來越多。由于寫字困難,作業難以完成,父母給我買來了電腦。電腦給我的學習插上了翅膀,我的許多作業特別是作文都是在電腦上完成的。電腦上保存了900多篇文章,并于2007年2月選編出版了近46萬字的《九童作文》。
感恩生命,因為生命的奇跡更源于社會的博愛?!毒磐魑摹烦霭婧?,社會各界給了我極大的關愛,多家媒體對我進行報道,濱州市作協將我吸納為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殘聯副主席張海迪阿姨特意給我寄來了自己的作品《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并親筆寫來了熱情洋溢的鼓勵信:“親愛的九童,讀了你的文字,我和很多人都很感動,這是一個健康的孩子都難以做到的,可是你卻以自己頑強的斗志做到了,我們都應該學習你堅強的品格!我想,一個人身體有殘障是不幸的,但只要有美好的夢想,生活依然還會是幸福的,奮斗就是幸福??!”
2007年9月,在國務院辦公廳、教育部、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殘聯等30多個部門的幫助下,我作為山東省高考史上第一個特招殘疾大學生,終于圓了自己的大學夢,成了濱州醫學院的一名大學生。
平凡人生20年,我與殘聯共成長。殘聯是我的家,殘疾人事業是我成長的風帆。我雖然身有殘障,但我也像健康人一樣,有自己遠大的理想。我堅信:將來,我不僅要自食其力,而且要奉獻社會,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
編后語
《我們的20年》征文活動就要遺憾地跟大家說再見了。
得對人的生命意義的理解,從而學會努力地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這也是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本文結合自己多年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大家共勉。
一、引導學生認識欣賞生命
我們知道,小學生雖然充滿生命的張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生命意識淡薄等問題。為此,在學習一些富有生命意識的課文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記得《珍貴的教科書》一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指導員為了保護來之不易的教科書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當學習到這一內容時,許多生活在今天優越環境下的學生認為這樣的舉動不值得,有的則認為指導員的精神很偉大,他的生命很有價值,更加激勵當代的學生奮發學習。面對學生們不同的理解,我通過舉辦小型辯論會、課后閱讀相關材料等方法加以引導,適時地開展生命教育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義。
二、引導學生通過榜樣珍惜自我生命
小學生具有思想不成熟的特點,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也有煩惱;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他們也有困惑,因而有時感到迷惘,甚至會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學中,我借助一些榜樣,幫助學生堅定信念,樹立信心,使他們有理想,有追求,為他們的生命確立了一個支點,引導他們善待生命。比如教材中《向命運挑戰》中的霍金等那些身殘志堅、敢于向命運挑戰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激發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惜。再比如,教材中那些充滿人文關懷、具有生命意識的課文的作者。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時也是我們教育學生珍愛生命的很好素材。此外,還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張海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籍,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的教育,讓學生從這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學生就會懂得更應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讓生命煥發出光彩。
三、引導學生體悟人間真情
現實生活中,往往生命因為愛而精彩,而愛又能為生命創造奇跡。《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正是愛與信念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在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個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他的同伴。在歌頌偉大父愛的同時,我們更深一層地看到了:正是因為愛和信念才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兒子和他的13個同伴,14條鮮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個小時后終于獲救。它教給學生的不僅是愛,更多的是對生命的珍愛,對生命的認可。同樣的感人事跡在汶川大地震中還有許多,我們可以播放現場視頻,讓學生們一起感悟了大愛無私的人間真情。
四、引導學生尊重和珍愛他人的生命
在珍愛自我生命的同時,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一些課文注重對學生進行同情弱者、關愛他人生命的教育。在《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小音樂家揚科》這兩篇課文中,兩個在黑暗的社會制度下悲慘死去的主人公,同樣能激起學生的同情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當學習《窮人》一文時,漁夫和桑娜寧可自己受苦也要救助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他們的高尚品質也同樣激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在學生的心田里播下同情弱者、關愛他人生命的美好種子。
五、在實踐活動中學會尊重、珍愛生命
生命教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是感染靈魂的教育,在語文課上,除了閱讀文本,我也經常通過表演課本劇、分角色朗讀等各種方式的體驗活動,讓學生直接參與表演,分別感受"真實情景"中人物的各種情緒,體會其中的喜怒哀樂。在實際體驗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別人的需要和處境,進而學會體諒別人、尊重別人。又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時,我組織了一次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家當一回盲人,聾啞人,殘疾人,再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交流。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了殘疾人生活的艱辛,都站在殘疾人的角度談感受,對殘疾人能積極面對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時也為自己是個正常人而高興,都認為應該珍愛生命,好好的過好每一天,對生活中需要幫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在寫作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一本”讓五星紅旗高高升起
袁艷萍是一名盲人運動員,代表中國參加了2012年倫敦殘疾人奧運會盲人柔道項目,并在決賽中,以一技“一本”將對手摔倒,摘得冠軍。雖然她雙眼殘存一絲視力,站在領獎臺上,周圍的一切是模糊不清的,可她能感受到觀眾們注視的目光。盡管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但摘得冠軍那一幕,時常在她腦海里浮現。
2012年9月1日,在上千名觀眾的注視中,袁艷萍站在了盲人柔道70公斤以上級的決賽場上,雖然她看不清對手的樣子,但她告訴自己,只要戰勝對手,就能讓《義勇軍進行曲》在這里奏響。
現場觀眾們的叫喊聲讓袁艷萍感到異常嘈雜,她根本聽不清教練員的指導。比賽開始后,袁艷萍將對手拉扯到離教練最近的位置,牢牢地壓住她的大領,尋找著進攻機會,當對方身體重心向她傾斜時,教練高聲嚷道:“老袁,控制好手,向后摔她!”袁艷萍知道機會來了,迅速將左腿伸到她身后,然后用全身的力量撲向她。此時觀眾們的叫喊聲停止了,袁艷萍腦子里一片空白,只感覺到:自己和她騰空而起!隨即,裁判高舉單臂,判決為:一本!
找到人生中的“一本”
“一本”是柔道比賽的最高得分,一旦選手成功做出“一本”動作,該場比賽就宣告結束。取得一本的勝利,對袁艷萍來說,不僅是賽場上的得分,也是她在逆境中挑戰自我的完勝!
為了這個勝利,她也經歷了太多的曲折和艱辛。
1998年,那時袁艷萍的眼睛還好,還在平常人的柔道隊里從事專業柔道訓練和比賽,而轉瞬之間,她卻站在了運動生涯的盡頭,告別了柔道賽場,那一年她才22歲。
那是一次訓練時的意外,導致腳踝和腓骨受傷。經過兩次手術,一塊鋼板和六個螺絲釘留在了腿里用來固定骨頭。鋼板、螺絲釘固定的不僅是她的身體,更拴住了她憧憬未來的希望。2002年袁艷萍無奈地選擇了退役,曾經屬于她的榮譽、獎牌,一瞬間成了過去。
2004年,袁艷萍走進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她又有了新的夢想,以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完成她人生中再一個“一本”。
未來似乎應該很美好,但是——厄運卻降臨了。2004年底,她的視力直線下降,已經到了幾乎什么也看不到的地步。在經過檢查和治療后,袁艷萍被告知:自己的視力已無法恢復。那一年28歲,在青春即將逝去的時候,她卻看不清未來。
視力的急劇下降,讓袁艷萍看書寫字時,只能將書本盡量靠近眼睛,看不了幾眼,她的雙眼就酸痛難忍,出現重影。她不想讓周圍的人知道自己視力有多糟糕,更不知道自己能支持多久:每天早上6點起床,開始練習聽力,用復讀機一遍遍地放著晦澀難懂的英語對話;晚上下了課,就去自習室,將白天所學的課文反復抄寫,直到可以默寫出來。她還和一位學妹組成了學習對子,每當老師布置英語作文,袁艷萍就將寫好的文章交給她,請她幫忙檢查,有時200多字的文章,改過三四遍,才算完成。
堅持是完成“一本”的唯一方法
在苦苦堅持的時候,她得到一條消息:國家盲人柔道隊在北京集訓。塵封已久的記憶被喚醒了,袁艷萍想重新站在柔道場上,用漂亮的“一本”戰勝對手。盡管那時她已年近三十,還帶著一身的傷病,她問自己:“袁艷萍你的身體吃得消嗎?能挺住大運動量訓練嗎?”可挑戰自我,能夠再次站上領獎臺的愿望,讓她不顧一切地將這些顧慮拋到了腦后,袁艷萍把想要加入柔道隊的想法通過郵件發給了北京市朝陽區殘聯,不到兩個星期,一件全新的柔道服便真的穿在了她身上!
盡管在學習方面還是很吃力的,但她也不想放棄自己最愛的運動,為了兩方面都不耽誤,沒有其他辦法,只能堅持,堅持,再堅持。周一到周五在學校學習,星期五下課后就背上自己的訓練裝備,換乘兩趟車去訓練場地,周日再返回學校。沒有節假日,沒有娛樂活動,不能同父母見面,就這樣,她咬牙扛下了兩年。天道酬勤,在這兩年中,她不僅收獲了盲人柔道世錦賽和世界盲人運動會共三項個人冠軍,同時也順利通過了國家英語四級考試。接著,又在北京殘奧會上以三個“一本”完美奪冠。
2012年,袁艷萍36歲了,偏大的歲數,讓她在訓練時力不從心。殘奧會封閉集訓從2011年11月開始,每天兩到三練,實戰課上,全部都是和健全男隊員對抗,有時對抗太激烈,被摔得一股股鉆心的疼痛從后腦涌到眉骨,兩三天都緩不過來。天天大運動量的身體素質練習,讓兩條腿只能直著走路,膝蓋沒法彎曲,每天下樓,身體都要側著,一級一級臺階地往下挪,或許是因為年齡大的緣故,訓練得越累越睡不著覺,有時只睡三個小時。因為疲勞和壓力,她常會從夢中驚醒。但辛苦沒有白費,在倫敦盲人柔道決賽中,袁艷萍在五秒內,以“一本”戰勝對手,摘得冠軍。
關鍵詞:英語教學 生命教育 學習興趣
我們經常聽到某某學校的學生跳樓自殺,某某學校的學生殺人等這樣那樣的新聞,終究其原因,現在的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讓學生背上了很重的學業負擔,老師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使學生能更好地參加應試,很少對他們進行生命意義的教育,因此導致這些現象的發生。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F在大多數的孩子自我意識較強,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同學相互之間不能友好相處。因此,在英語課堂上,對其順勢加以引導,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同時更讓學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所以作為一名英語老師,我們應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因為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珍愛生命的含義和價值,并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鑒別、鑒賞的能力,同時通過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幫助學生更準確、更深刻地認識世界,因而可以加深他們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和理解。中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他們思維活躍,善于接受新鮮事物,但他們缺乏必要的鑒別能力,容易走錯路,做錯事。作為一名英語老師,我們應在傳授英語知識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英語教材中的豐富資源,對學生進行生命意義的教學。
所謂在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就是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關心學生學的知識,還要關注學生情感的成長,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優化生命,激揚生命,努力讓學生學會感動,感悟生命的意義。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充分挖掘并運用教材中的有關生命教育的素材
譯林版的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生命教育的素材,有關于家庭(M1 growing pains)、網絡、自然、健康(M1 Losing weight)、學校生活(M1 Shool life),為人處事(M5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環境(M5 Environment)等題材,這些都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話題對學生傳授知識教育的同時,進行生命意義的教育。例如,我們在教M1 growing pains,我們可以把話題引申到“與人為善,尊重父母,老師同學。在教M5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把話題引申到如何建設性地與他人溝通和交往。在教M1 Losing weight把話題引申到如何調節和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去承受壓力與挫折,如何積極鍛煉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教M9 Aids today教會學生欽佩頑強的生命,對弱勢群體要伸出援助之手。在教M5 Environment時把話題引申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要保護環境,珍惜自然資源。在Time這一內容時,我把諺語“Time and tide waits for no man.”寫在黑板上,要求學生讀熟、背熟,并要求深深體會其中的含義。借此時機,教育學生千萬要珍惜寶貴的學習時光,發奮讀書,切勿耽擱,再也追不回來的是時間、是青春,不要把悔恨留給自己,要把握今天,把握現在。
二、借助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生命意義的教育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他們往往不懂得關心別人,愛護別人。所以我們英語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豐富的課外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引導,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英語的熱情,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例如,我每周開展一次讀書活動,內容是于他們生活相關的話題,讓學生討論并提出自己該如何對待這些問題,從而培養他們關愛他人的情感意識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認知情感,使他們懂得因為人間有愛,世界才會美好。在教師節,我引導學生制作英語賀卡“Happy teacher’s Day”。在父親節,母親節時,引導學生制作英語賀卡“You are the best father(mother) in the world”等詞。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交際和想象能力,而且還促進他們形成尊敬師長,尊敬父母的意識。另外,現在的獨生子女缺少恒心和毅力。所以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加強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的培養。我經常開展“做……時間最長”活動,“個人愛好收藏品保存時間最長的人”“堅持寫日記時間最長的人”“認真寫作業堅持時間最長的人”等活動,鍛煉他們的意志力,使他們在面對一個艱難的任務時永不言棄,從而在面對失敗時,敢于面對,不會悲觀。
三、借助多媒體引用社會素材,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我在教“Olympics”這課時,制作了很多關于運動員的圖片以及對他們的簡介,同時還有意加入了很多殘疾運動員的圖片并讓同學們討論殘疾人這個話題。當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邰麗華等表演的“千手觀音”,并介紹邰麗華的事跡時,學生們的心靈都得到了震撼,他們從這些人身上欣賞到了殘疾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不向命運低頭那種頑強的意志力。通過這一活動,我相信他們會更加珍愛生命,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
四、把英語寫作與做人教育結合起來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剛上車的男孩請求司機等一等他的媽媽,一分鐘后他的媽媽還沒來,車上的人開始抱怨,孩子的媽媽耽誤了大家的時間,這時,孩子的媽媽一瘸一拐地上了車,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
看故事時,我們的注意力是不是集中到了車上的乘客們身上?他們為什么沉默?是因為先前不知道孩子母親是殘疾人,對自己錯怪了他人而慚愧。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故事,因為乘客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且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了慚愧??梢赃@樣說,他們抱怨行動遲緩的母親時,心中的善良尚未復蘇,可當他們的雙眼看到殘疾母親艱難行走時,他們深藏心底的善良被激活了。這是令人高興的。
原諒他人的錯誤,是一種美德;漠視自己的錯誤,是一種惡習。車上乘客沒等他人提醒便能自省,他們選擇了承認自己的錯誤,給他人以理解,在沉默中感到了慚愧,這也是一種崇高的美德。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士季面對晉靈公的惡行時這樣勸諫道。
《世說新語》中有一個少年叫周處,年少時胡作非為,為禍鄉里,后來浪子回頭,改過自新,為鄉野除掉了“三害”,名揚古今。
別因感到慚愧而羞恥,因為慚愧本身是向善向美的,只是,別讓你的慚愧遲到。
2015年3月2日,在T168次列車上,一母親說兒子才上一年級,沒超過高不用買票,隨后測身高,男孩已超1.2m的購票標準。女子因兒子雖高,但年齡太小不愿補票,男孩在這時說道:“我今年11歲,上四年級了,這是我的壓歲錢,可以給自己補票?!蹦赣H看了看兒子,沒有說話,默默地低下頭,從身上拿出錢為兒子補了票。等列車員轉身離去后,母親對兒子說:“兒子,這件事是媽媽的錯,你做得很對,媽媽為你自豪,以后媽媽再也不會這樣了……”
男孩糾正了他媽媽的錯誤,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而母親也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了慚愧,兒子的車票補上了,差點在兒子心靈上留下的陰影也及時抹去了。一切都沒有缺憾,一切都還算完美。能為自己的錯誤感到慚愧并改正,這也是一種美德。
人難免犯錯,你在錯誤面前感到過慚愧嗎?不要因羞愧而不愿表達慚愧,慚愧也是一種美德。
賞 析
2015年重慶市的高考作文題與2013年、2014年的一樣,仍為材料作文,都側重引導學生對材料內涵的思考??忌梢詢鹤訉δ赣H的體貼與關愛,很容易想到“孝道”這一傳統美德。但命題人顯然希望考生不只是關注小男孩,還有一車乘客,以及乘客們先后的表現。
因此,審題時,除了關注小男孩外,還必須關注車上的乘客。乘客先前抱怨,因為“母子倆耽誤了大家的時間”,但當看見“那位腿有殘疾的母親一瘸一拐地上了車”,“所有人都沉默了”。沒有耐心,缺乏寬容,自我為上,是乘客抱怨的原因,而“沉默”是乘客內心善的顯現。再深入反思,社會為什么變得如此浮躁?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價值與行為?人們的良知真的泯滅了嗎?但乘客的沉默告訴我們,浮躁只是表象,感動是能激發人內在良知的??傊?,這個題目具有鮮明的導向性,讓考生沉下心來反思人情,反思社會,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這個題目看起來比較淺白,但要寫深刻,還是需要考生對材料做深層次、多角度的剖析,然后選擇一個點立意寫作。寫作時考生既可從情感性入手,也可以從思辨性落筆,寫出“人味”“情味”“思味”??偟膩碚f,本道作文題不容易寫跑題,也沒有太大的審題難度,但是要寫出材料蘊含的深意,就需要考生平時要觀察社會、思考社會,即考生自己的修養與情思要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在作文時落筆有神。
《慚愧也是一種美德》是2015重慶高考滿分作文。本文有以下亮點:
一、角度獨特,立意深刻。一般考生會選擇男孩的角度,贊賞男孩的行為,或者從乘客的角度去,由乘客的“埋怨”行為立論。本文作者則從乘客改過的角度切入立意,讓人耳目一新。乘客的“沉默”是良知的發現,是對先前無情行為的否定。作者不是從贊賞乘客的行為落筆,提出要學會寬容、學會等待,而是對乘客的行為進行反思,提出“慚愧也是一種美德”的觀點,既贊賞了乘客的行為,更是對乘客行為的反思:“車上乘客沒等他人提醒便能自省,他們選擇了承認自己的錯誤,給他人以理解,在沉默中感到了慚愧,這也是一種崇高的美德?!边@樣的立意,不僅角度獨特,而且立意豐富、深刻。說其豐富,是因為本觀點中贊美乘客的“慚愧也是一種美德”,就包含了對乘客行為的贊賞;說其深刻,是因為由行為到美德,本身就是一個提升,更重要的是觀點應合了核心價值觀。
二、說理透徹,論證深刻。以理服人,這是議論文的要求,把道理說透,這是寫好議論文的要求。很多考生在說理時往往“隔靴搔癢”或者“游離千里”,本文三處扣材料說理都很透徹,體現了考生的功力。以第一處對乘客行為的分析為例,“他們為什么沉默?”“因為乘客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薄吧屏急患せ盍恕保瑸槭裁磻M愧是美德?因為“車上的乘客選擇了承認自己的錯誤,給他人以理解,在沉默中感到了慚愧,這更是一種崇高的美德”。層層深入,透徹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