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寓言故事掩耳盜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寓言故事 教學實踐
寓言故事指的是那些通過簡短精悍的文字來表達一個做人處事的道理。寓言故事是我們都不陌生的,古今中外,寓言故事在文學史上都有一定的代表作,比如,《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伊索寓言》、《掩耳盜鈴》、《揠苗助長》等。伊索寓言的教學對象一般為小學生,因為寓言跳不出故事的框架,而對故事存在著強烈需求的往往是心智還不健全的小學生,畢竟對于中學生來說,童年的告別也讓他們與童話故事、寓言故事告別了。因此,作為小學語文里面的一個獨特的教學內容,它的教學方式和內容是教師教學反思的一個重中之重。寓言故事在篇幅上是比較短小的,而這就給學生理解故事內涵帶來了一定的不便,而寓言故事最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理解故事里面的道理,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寓言故事的教學困難來進行教學設計。
一、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大意,了解寓言內容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般的寓言故事在篇幅上都是比較短小精悍的,它不像學生日常閱讀的一些課文一樣在字數篇幅上比較長,它通過概括性的語句,亦或是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將整個故事所要表達內容和意義表達出來。寓言這樣的篇幅文字形式,就給學生的課文理解和學習造成了困難。針對學生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進行課程安排設計時,要注重寓言大意的疏通性講解,從而讓學生能夠理解課文,理解寓言中所要表達的內涵和意義。畢竟,如若學生對于寓言所要講述的內容都不能理解知曉,那么,他對這篇寓言故事的學習是不成功的。那么,教師要如何去疏通文章大意呢?教師可以通過關鍵字詞的解釋,固定語句的闡釋講解來進行,例如,寓言故事《揠苗助長》,教師可以通過對“揠苗助長”這個名字來進行闡釋,揠苗助長首先是一個成語,用以形容那些急于求成而違背事物客觀規律的人或事,“揠”,又通“拔”,“提、拉”的意思,苗“禾苗”,“助”幫助,長“長大、生長”,揠苗助長字面意思就是通過提拉禾苗來幫助禾苗生長。《揠苗助長》的內容大致為: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二、通過生活實際,來讓學生體會寓言故事內涵
寓言雖然篇幅短,字數少,但它要表達的故事內涵絕不輸于那些篇幅上,字數多的文章。寓言故事所要表達的道理和內涵往往簡單易懂,但又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又會經常去犯錯的地方。寓言故事的存在的一個重大意義,就在于它對于人的一個教育意義,尤其是對小學生、兒童、孩子的思想啟蒙意義。寓言故事所要表達的內涵往往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比較貼近的內容,比如《揠苗助長》是關于農民種農作物的故事,《掩耳盜鈴》是小偷偷東西的故事,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里都見到過,亦或是遇到過的事情,因此,對于寓言教學,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來進行教學,比如教學《掩耳盜鈴》時,可以讓學生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犯過與故事中小偷類似的錯誤,比如偷吃了零食卻忘了擦嘴巴;說完成了作業,卻不見把作業交上來,等。
三、注重擴展性延伸教學
小學語文課本里所涉及到的寓言故事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寓言對于學生的教育意義也是有限的,基于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給學生做一些延伸性的教學,比如給學生推薦一些寓言故事書,比如《龜兔賽跑》、《自相矛盾》、《農夫和蛇》、《會飛的烏龜》、《北風和太陽》、《農夫和金魚》、《東郭先生和狼》、《混水摸魚》、《狼與逃進神廟的小羊》、《狐貍和樵夫》。此外,還可以改寫寓言故事。改寫寓言故事的教學環節,可以根據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訓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張可笑的特征設計。例如,《狐假虎威》這則寓言故事諷刺老虎的兇殘、愚蠢和狐貍的狡猾、仗勢欺人的可惡行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給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動物看見老虎來了紛紛逃走時,一只犀牛來了,它建議老虎站在旁邊觀看,讓狐貍自己向前走,結果老虎恍然大悟。因此,可以根據自發的寓言故事編寫和設計,來提升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寓言故事的敘述來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總結】
寓言故事是適合小學生的學習的,它對于健全學生的任何,啟蒙學生對道德教育的思考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學生對故事大意的理解,要求學生對故事能夠有一個好的掌握,從而讓學生在故事中真正的做到東西,而不是走馬觀花式的得過且過。
【參考文獻】
[1]苗增科 寓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課外語文,2012,16:12。
關鍵詞:寓言教學;小學語文;課堂應用
現階段,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寓言作為一種區別于散文、詩歌的特殊文學體裁而被廣泛采用,雖然教材在不斷地進行改革,但寓言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絲毫不見改動。由此可知,寓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寓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優勢,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充分利用寓言故事的趣味性
我們都知道,寓言故事是以故事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的,這是寓言吸引小學生的主要關鍵點。寓言故事所講的內容都比較具有趣味性,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愛玩之心,提起小學生學習寓言的積極性,只有當小學生對寓言故事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的時候,他們才會踏實的走進寓言故事的學習中。所以,小學語文老師要充分利用寓言故事的趣味性。
二、講解寓言故事的深層意義
小學語文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寓言故事趣味性的過程中,也應該將寓言作品中蘊含的人生道理潛移默化為學生的思想,通過講解寓言故事的深層含義,讓學生不斷掌握寓言故事的中心思想。例如:學習《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在給學生講解寓言故事后,小學語文老師應該突出寓言故事的中心思想: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把偶然的事件當成必然性的事件是十分愚蠢的想法。提醒學生不通過自己的勞動努力卻想有回報是不可能發生的。
三、調動學生表演寓言故事情節的積極性
調動學生表演寓言故事情節的積極性也是寓言教學過程中關鍵的一點,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寓言故事的重要內涵,提供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例如:在學習《掩耳盜鈴》這篇寓言的過程中,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寓言故事角色表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訓練學生續寫寓言故事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寓言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中,寓言作為一種區別于散文、詩歌的特殊文學體裁而被廣泛采用,優秀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教學中需要學生去推理、去想象、去感悟言外之意。寓言教學還能對學生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功效,因此,重視小學生寓言教學,更好地發揮寓言教學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寓言的具體含義和特點
寓言是一種隱含著諷喻意義的簡短故事,其諷喻的意義便是寓言給人的教訓,其主題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因為寓言把教訓寄托在故事中,所以在表現手法上常常采用擬人、比喻的方法,有較強烈的夸張性和諷刺性。被諷刺和夸張的對象,往往就在生活中,因此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教育性,加之篇幅短小,寓言里角色的語言、行為、思想方式及結果都比較可笑,所以很適合兒童閱讀。
小學階段所精選的寓言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它以深刻的思想、生動的形象反映社會,揭示人生的真諦,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為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提供了有利的憑藉。寓言故事人文底蘊深厚,學生在學習寓言故事的過程中,再現了作品的形象,并與作者、文本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同時也積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
二、深刻體會寓言的內涵和表現手法
寓言的語言與其它文學樣式有明顯的區別,寓言的語言具有獨特的魅力,其語言通常具有簡潔性和概括性。寓言的表現手法也具有多樣性,或是比喻,或是象征,或是擬人,形象地告訴人們深刻的哲理。寓言作家總是借助比喻,運用諷刺、夸張的手法,塑造生動的寓言角色,如狡猾的狐貍、井底的青蛙、掩耳盜鈴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發人深思的角色,作家對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繪,主要是通過角色出人意料的語言、行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結局構成一個完整的、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寓言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不是《一千零一夜》的長篇故事,而是集精華于最少文字的極短篇,精煉的敘述加上生動的對話,使我們用最少的時間即可領悟人生的道理。而這生動的對話最能彰顯人物個性,揭示寓意。因為在寓言中,寓體的語言大多是夸張的,其思想和話語表現出其無知和可笑。如,《自相矛盾》一文中,寓體前后的語言為“我的矛十分銳利,不論什么盾都能戳得穿!”“我的盾非常堅固,不論什么矛都戳不穿它!”這種帶有強調意識的重復句式,讓我們一眼就感覺到主人公前后的矛盾,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因而在教學時應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從而揭示文章的寓意。
三、啟發學生揭示寓意
揭示寓意的過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寫的動植物轉移到社會或把此人此事轉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過程,具體方法如下:
(一)從分析故事情節中揭示寓意
《小鹿遇虎》這篇寓言則是通過曲折動人的情節讓我們對老虎與小鹿這兩種動物身體的特點與它們因此而所遭受的險遇。讓學生明白實用的東西不一定漂亮,美麗的東西不一定實用的深刻含義。
(二)從分析關鍵性的句子中揭示寓意
教學寓言應特別重視抓住課文的關鍵詞語、句子對課文的內容進行分析。這些關鍵詞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寓意。如《葉公好龍》這篇文章中通過對葉公的衣服、帽子、墻柱等地方都有龍的描寫,及其后來見到真龍來后的神態、動作的描寫,得出葉公不是真的喜歡龍,由此可見做人處事要表里一致,不能虛偽的道理。
(三)從分析現實去揭示寓意
關鍵詞: 寓言 文本解讀 體驗
寓言以其短小精悍、生動有趣的故事,以及那珍珠般閃光的深刻哲理,展示了這種特殊文體的獨有魅力。然而,寓言教學如何能引導學生的思維“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讓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牽強附會?恐怕這些問題正是造成教學“瓶頸”的原因。而解決問題的關鍵還在于認真解讀文本,只有這樣,才能有較好的教學效果。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有如下思考。
一、探文本妙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寓言故事中一個個生動的角色讓人發笑,引人深思,《揠苗助長》中的拔苗人、《掩耳盜鈴》中偷盜者……他們出人意料的語言、行為、思想方法,可笑而可悲的結局,構成一個完整的耐人尋味的小故事。在教學中,要利用寓言運用的諷刺、夸張等表現手法,再現寓言生動的情境,讓兒童充分地感受寓言形象。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可以運用動畫課件、簡筆畫、剪貼畫等,與教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描述相結合,把兒童帶入特定的情境中。例如,教學寓言《狐貍和烏鴉》,學生讀懂課文后,即可邊描述邊貼上大肉、樹窩、狐貍和烏鴉這些道具,激發學生學習這則寓言的興趣,在學生思維進入積極狀態時,再接著敘說:“這一天,烏鴉叼著一片肉,準備給它的孩子吃,結果卻被狐貍吃掉了,這是怎么回事呢?”故事展開了,一下子把故事的結果推出來,學生勢必要思考:烏鴉站在高高的樹上,嘴里的肉怎么會被地上的狐貍吃掉呢?學生的注意力很快轉移到狐貍是怎么設下一個又一個的圈套的,而烏鴉的防線又是怎樣被攻破的?促使學生帶著關注烏鴉、同情烏鴉又不得不批評烏鴉的情感閱讀故事,這就促使學生進入情境,展開多角度的思考。
2.扮演角色,加深體驗。在學生進入課文描寫或課堂創設的情境后,扮演角色,能有效將學生的情緒推向,使其增強體驗,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如在執教《狐貍和烏鴉》一課時,可以在小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寓言故事后,在利用多媒體播放狐貍和烏鴉的動畫的同時,讓學生分別扮演狐貍和烏鴉,創設寓言故事情境,鼓勵學生在表演的同時發揮自己的想象,然后再評價表演情況。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利于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培養小學生的聽說能力。也可以充分利用“復述故事”這一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因為寓言故事簡潔易于小學生朗讀和記憶,所以在學完寓言故事后還可以進行復述故事或講故事比賽等活動。要強調交代清楚,聲音要洪亮、語言要清楚、語速要適當、語調要優美、語態自然大方,教師可作示范。
二、引文本妙語,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藝術形象是寓言的軀體,道德教訓是寓言的靈魂。寓言教學要想辦法讓學生理解它的深刻內涵,換句話說,就是要懂得寓意。我們在進行寓言教學時,往往會將關注點過于聚焦在寓意本身上,而忽視揭示寓意的過程性,忽視“形象”樹立的過程。
《扁鵲治病》一課,有兩個人物形象——扁鵲和蔡桓公。這兩個形象應該樹立起來,并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身上獲得啟迪,從而理解寓意。一位教師對名醫“扁鵲”這一形象的體會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1.找出描寫扁鵲的一個詞。(名醫)
出示一組四字成語介紹給學生,豐富學生的理解:
妙手回春救死扶傷藥到病除
起死回生望聞問切醫德高尚
2.介紹扁鵲的關于“起死回生”的歷史故事。
3.請從課文中找找能說明他是名醫的句子。
生:我從第2自然段中知道的。我從“皮膚上有點小病”連小病也能發現,從中看出他是名醫的。
生:我從第3自然段中知道的。“過了十來天,他又來拜見”看出他很高尚。
生:我從第4自然段中知道的。這時的病已經到腸胃了,他勸蔡桓公快治病。可以看出他是名醫。
生:我從第5自然段中扁鵲的解答中知道的。他說——(生讀文)
師:是呀,不同的階段都有方法,不愧是名醫。能對癥下藥呀!
反思:
教學即便到了最后,扁鵲的形象也沒有立體地樹立起來,只是零零星星的印象,沒有從整體上了解和認識人物形象,給人支離破碎的感覺。什么原因呢?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這樣的教學設計,造成學生的頭腦中只能留下一些“碎片”。教學設計沒有遵循整體性原則,缺乏“整體性”的考慮,缺乏對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學生只是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每個學生只是從“一孔”之中“窺人”,所得不會是整體的。如果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回答,將課文中描寫扁鵲的句子集中出示:
·扁鵲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說:“大王,據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要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
·過了十來天,扁鵲又來拜見蔡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皮肉之間了,要不治還會加深。”
·十來天后,扁鵲再一次來拜見,對蔡桓公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里,再不治會更加嚴重。”
·又過了十幾天,扁鵲老遠望見蔡桓公,只看了幾眼,就掉頭跑了。
師:從這些語句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扁鵲?
一、學會傾聽,賞識激勵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學會“傾聽”。這里的“傾聽”并不僅僅指聽清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更是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發展,和學生“平等對話”,并及時作出回應,熱情、全面地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表現加以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要注重內容翔實,有根有據,不簡單地以“對”或“錯”來判斷。那么,怎樣使評伽磊更生動且晗到好處呢?教師可從多方面挖掘因素。
一是從教材人物方面。課文中有一些鮮活的人物形象,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這些可比因素,巧妙地加以利用,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如教師可以這樣來巧妙引導學生:
“你比馬莎還能干!”(《馬莎長大了》)“你考慮得真周全,很有諸葛亮的風范。”(《草船借箭》)
二是從同學方面。每個學生都生活在一個發展著的群體之中,他們總是在和身邊同學進行著對比,在利用這一可比因素時,教師應注意語言的巧妙性,以保護每個學生的自尊心。如教師可以這樣來評價:
“你的想法最有獨創性!”“到目前為止你的朗讀是最棒的!”
三是從教師方面。如教師用驚訝的語氣說:“你真會思考,這個問題老師也沒想到!”
四是從自身提高方面。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橋之思》一文時,以讀貫穿始終,課始時給成績較差的學生一個朗讀的機會,并給予鼓勵評價,如“你第一遍就能讀得比較正確,很不錯!”這樣的評價,有效地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教師的激勵語也隨之升溫,一句“你的朗讀讓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別致的石拱橋、巍峨雄偉的長江大橋!”給了學生自信心與自豪感。
二、認真傾聽,導航引導
新課程強調課堂上要多激勵賞識,但這并不是說教師可以毫無原則地對學生進行“賞識”“激勵”,在學生價值觀偏向錯誤時,教師要及時給予指正。
一是認知方面,理性引導。如我聽過一節關于《烏鴉喝水》的課,課堂上教師要解決課后習題——你有其他辦法讓烏鴉喝到水嗎?問題一拋出,學生就爭先恐后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其中,有—個學生說:“可以把石子換成草。”老師馬上微笑著說:“你的想象很豐富,也說得很流暢,我們做個小實驗……草放到水里水會上升嗎?你們想到那么多辦法,哪一種辦法是最簡單、最有效的?”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們否定了“換草”的方法,并懂得了做事情要通過比較,選擇最有效、合適的方法的道理。這樣的評價,因勢利導、及時修正,完善了學生的認知,指明了學習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