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災害防御論文

      災害防御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災害防御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災害防御論文

      災害防御論文范文第1篇

      海洋污損和溢油災害

      2000—2010年,浙江海域共記錄到海洋污損事件504起,累計污染面積超過410km2(表2),直接經濟損失累計超過28900萬元。引起海洋污損的主要原因為有陸源排污污染、養殖污染、農藥及危險化學品泄漏和溢油。如,2003年11月,臺州市椒江、路橋兩區沿海灘涂發生重大漁業污損事件,水產養殖受災面積大約為32.0k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200多萬元。海上溢油災害主要是海上作業和航行過程中的溢油造成的海上污染災害[4]。自2000年以來,浙江海域發生的溢油(含危險化學品泄漏)事件累計51次,累計污染面積超過310km2(表3),直接經濟損失累計超過4000萬元,溢油(含危險化學品泄漏)量累計超過2500t。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因溢油災害造成的海域污染面積、經濟損失和溢油量絕對不止表3中列出的合計數值。因為2000年、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均有溢油事件發生,但污染面積缺失;同理,2000年、2009年和2010年溢油造成的經濟損失和2010年的溢油量數據缺失;2006年,現代獨立輪特大溢油事故造成近400t重油泄漏,舟山海域成災面積約300k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千萬元,而表3中僅以1000萬元計。浙江海域的溢油災害主要發生在舟山—寧波海域,這與寧波—舟山港本身的戰略地位是密切相關的。寧波-舟山港擁有鎮海、岙山、大榭、冊子島等四大25萬噸級以上油碼頭和儲備基地,年卸油能力8400萬t,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儲備基地和海上交通樞紐。溢油災害對浙江海洋生態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7-20]:①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溢油事故產生的油膜覆蓋大面積海域,造成海水嚴重缺氧,使大量藻類、魚蝦貝類和海鳥死亡,或使經濟魚、蝦、貝類因富集石油烴而產生異味。②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海上油膜阻斷光合作用和“海-氣”交換,從而降低海洋初級生產力,破壞海洋生態平衡。③海岸帶嚴重受損。溢油抵岸,玷污海灘,不僅危害灘涂動植物資源,還將影響海洋水產養殖,造成海產品污染;而清除其污染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另外,溢油污染還將對沿岸風景、紅樹林、濱海度假旅游產生負面影響,造成沿岸旅游業的經濟損失。

      生物入侵

      浙江沿海的主要入侵生物為互花米草。20世紀80年代,為了研究互花米草的消浪保堤保灘功能,浙江省開始在玉環縣桐麗五門灘涂試種互花米草。2000年之前,互花米草在浙江主要分布于溫州沿海,面積約392.1hm2[8]。2000年以后,互花米草的分布區域逐漸擴大,分布面積也隨之增加,到2007年其面積已經擴大到4812hm2,主要分布于溫嶺、黃巖、蒼南、平陽、瑞安、溫州市區、西門島、西滬港以及杭州灣南岸(三北淺灘)[9-12]。據資料統計,到2010年,互花米草在浙江沿海的分布面積已經擴大到6924hm2,主要分布于蒼南、溫州灣、樂清灣西門島、臺州灣、三門灣[13]、象山港和三北淺灘。互花米草具有極強的入侵性,對蘆葦、灘涂底棲生物、養殖生物和紅樹林的生長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互花米草植株高大、根系發達、繁殖能力極強,能夠與蘆葦等本土植物爭奪光照和營養物質,威脅當地的灘涂養殖和生態系統健康。互花米草發達的根系能夠攔截隨潮水而來的魚蝦貝類,潮水退落時,魚蝦貝類被攔截缺水死亡,從而威脅漁業生產,寧海市就有好幾千公頃灘涂深受其害,每年損失超過5000萬元[12]。至2010年,樂清灣西門島上的互花米草分布面積已經擴大到1705hm2,仍在不斷入侵島上有限的紅樹林,嚴重威脅紅樹林的生長。而互花米草的清除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且難以根除。

      海洋生態災害防災減災對策

      1浙江省已經實施的海洋生態災害防災減災對策措施

      1)省、市、縣三級海洋監測體系建設

      浙江省的海洋環境監測業務化工作起步于2001年,至2007年,省、市、縣三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基本具備實施全省海洋環境監測和海洋災害預警報的能力。至2010年,省、市、縣三級監測機構已發展到26個,包括1個省級中心、5個市級中心(站)、20個縣(市、區)級站。業務化任務監測已經覆蓋全省近岸海域,監測預警報業務涵蓋9大類21項,包括全省海洋環境質量與趨勢性監測、入海污染源監測、應急監測、赤潮監控區專項監測、海洋功能區監測、應對氣候變化監測、涉海許可監督檢測、專題監測、監測質量保證。此外,2008年,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編制出臺了《2008—2015年浙江省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災害預警能力建設規劃》,確定了全省海洋監測預報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省級機構為龍頭、市級機構為骨干、縣級機構為基礎的省、市、縣三級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和災害預警體系。

      2)赤潮、油污染等海洋生態災害防范措施

      浙江省歷來十分重視赤潮、油污染等海洋生態災害的防災減災工作,從方案、預案的制定、監視監測系統的不斷完善和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強等方面開展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效。①方案、預案。制訂了《赤潮防災減災工作方案》《赤潮防災減災應急預案》《浙江省海洋災害應急預案》。②監視監測系統。監控范圍由2002年建立赤潮監控區,至2008年擴大到全海域;監測手段從調查船、飛機到衛星遙感,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監測系統;建立赤潮志愿者隊伍,至2008年受聘志愿者達三百余名;防污染專項行動,限制船舶污染物排放、實施船舶油污水排放口鉛封。③宣傳力度。省級赤潮災害信息通報,市級赤潮災害信息通報,縣級赤潮監測簡報、報告。

      2今后的海洋生態災害防災減災對策措施

      浙江省雖然在海洋環境監測、赤潮災害防范等方面采取了許多有效措施,并取得了許多成效,但在溢油、海洋污損和生物入侵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和欠缺。浙江省又擁有寧波—舟山港這樣重要的石油儲備基地和海上交通樞紐,一旦發生重大溢油事故,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浙江的海洋生態災害防災減災形式依然十分嚴峻,今后的對策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政策方面

      加強海洋生態災害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制建設[22];制定嚴格的陸源排污監督制度,加強部門聯動,積極推進涉海環保協同監管;建立海洋生態災害分級評估制度,研究制定客觀、科學的分級評估標準;加快制定海洋生態災害防災減災規劃,盡快制定海洋生態災害經濟損失評估規則;制定海岸帶發展規劃,加強對海岸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加強對濕地和灘涂的生態環境保護。

      2)技術方面

      進一步加強現有海洋監測體系建設,完善和健全海洋環境動態監測網絡和赤潮災害預警系統,建立重大海洋污損事故應急處理體系,提高海洋污染重大事故和災害應急處理能力[23];加強國際國內地區間監測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進海洋環境監測、觀測信息共享;逐步開展生物入侵業務化監測,充分利用3S技術,及時監控海洋動態變化過程,逐步建立海洋生態災害數據庫,客觀地評價海洋生態災害;做好各類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

      災害防御論文范文第2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

      主管單位:江蘇省地震局

      主辦單位:中國災害防御協會 江蘇省地震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江蘇省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2132

      國內刊號:32-1695/P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災害防御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安全;防御策略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8-0000-01

      Computer Network Defense Strategy

      Zeng Youneng

      (Shanghai Gold Card Tech Co.,Ltd.,Shanghai 200020,China)

      Abstract: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s very widely used,has penetrated into various industries and fields,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has become a close concern.According to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strategy paper the existence of various threats to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defense strategy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made little practical computer network defense measures,to ensure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have some positive effect.

      Keywords:Computer;Network security;Defense strategy

      一、影響計算機網絡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原因:自然災害。計算機是精密儀器,計算機網絡是一個智能系統,但是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和自然環境的影響。計算機的周邊環境沒有必要的預防自然災害的設備,例如:防震、避雷、防水、防火、防輻射、防磁場干擾等等。計算機本身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加上計算機本屬于高精度技術設備,計算機網絡維護設備、運行設備也是高精度的設備,受到一點微創就會改變計算機的性能和信息儲備,設備損壞、信息丟失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自然災害對計算機網絡安全的威脅很大,損壞嚴重,區域恢復難度大。自然災害造成的無目的的損害對計算機網絡的安全是極大的威脅,對信息的交流、儲存都有很大的影響。

      (二)人為原因:無意失誤。計算機網絡技術是信息化技術的一個方面,計算機使用不當、安全配置的不安全和不規范運行:包括用戶安全意識不強,對口令、命令的無意識確認,安全口令設置歸于簡單,計算機用戶賬號與密碼遺忘,賬號外借導致的誤用造成的安全漏洞、安全隱患等等。

      (三)人為原因: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病毒是指在計算機網絡中編制或插入有破壞性的計算機功能和數據,通過網絡傳播對他人的計算機進行侵略性攻擊,影響計算機的使用,甚至復制計算機思維指令和程序,代替計算機進行某種危險性地攻擊。這種計算機病毒具有傳播性、隱蔽性、破壞性和潛伏性等特征。

      (四)人為原因:黑客攻擊與木馬程序攻擊。黑客攻擊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主動攻擊,是以各種程序、方式進行有選擇性地破壞,對計算機網絡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進行不同程度的破壞。另一種是指被動攻擊,主要是指在不影響網絡正常工作的情況下,通過截取、竊取、破譯等方式對對方的計算機信息進行有針對性地索取,以獲得重要的機密信息。木馬程序是黑客攻擊的一種方式,是黑客遠程操作他人計算機的工具,并通過在他人計算機上安裝服務端對客戶的信息進行鏈接、共享、控制和破壞。

      二、計算機網絡系統安全維護策略

      (一)計算機網絡的病毒防御措施。計算機網絡安全的病毒防御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著手,其一:注重對內部網絡安全維護人員的安全管理意識的加強和維護技術的提升。其二,規范計算機網絡管理制度,加大對安全上網的宣傳,使人們樹立正確上網、安全上網的習慣,確保計算機網絡安全。其三,加強技術及高素質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使他們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之下不做違反法紀的黑客行為并且幫助維護網絡安全。其四,加強網絡安全防御技術的開發與運用,例如:殺毒軟件、防火墻等等。具體操作可分為五種方法或者途徑。

      第一:權限設置,口令控制。利用計算機用戶密碼,防火墻等工具對權限進行分級設置。第二:謹慎安裝,集中管理。在網絡環境下,計算機軟件安裝十分簡便,但是軟件的安裝與運用及其管理方式對計算機網絡安全卻十分重要。殺毒軟件的實質在于利用網絡管理員進行遠程操作,幫助計算機用戶進行計算機安全管理。第三:及時殺毒,報警隔離;當計算機被病毒攻擊之時,正確的做法是關閉網關,或者是在網關上進行設防,在網絡前端進行病毒的查找與清除工作。基于計算機的軟件和硬件的不同特點,LAN服務器、Internet服務等等都需要實行層層設防、隔離、過濾工作,而且必須完全在后臺操作。

      (二)應對黑客攻擊的防御策略。針對黑客攻擊的特點,我們對計算機網絡的安全防御應該逐步進行,進行集中式管理,對整個計算機網絡系統實行分層次、分級別的多種防御措施并用策略,通過檢測、報警、隔離、清除、修復等各種方式進行系統的查殺工作。具體的操作方法歸結如下:

      第一:包過濾技術的運用:包過濾技術是早期的一種防火墻技術,是一種靜態型包過濾,一般是在OSI模型的網絡層上進行工作,后來技術改革增加了動態包過濾技術。主要的防御方法是通過TCP或者IP協議的數據報文緊扣對數據監控的對象進行各種信息的分層過濾,并且與防火墻的相應設置和功能進行核對,從而阻止有害數據的進入和繼續傳播。第二:技術的應用:我們在運行網絡工具時經常遇到是否使用的問題。應用協議分析技術就是其中的一種類似網絡的計算機網絡安全防御技術。它是在OSI模型的最高層,在這一層的數據大多是最終形式,可以實現更高級數據的檢測工作。防火墻就是這樣一道把自身映射為一條透明線路的技術,當外界的數據與這個協議相接觸時,協議就會發生作用,對數據進行檢測,同時提供數據判斷的信息,像管理員一樣分辨服務日志的厲害關系,以保證計算機網絡的安全性。第三:運行狀態監視技術的應用:狀態監視技術是在防火墻技術之后開發運用的防御技術,這種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被稱作是狀態監視模塊。其工作的方式是在不影響計算機網絡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對計算機的相關數據采取抽樣調查的形式對計算機的網絡安全進行的各個層次進行監控與檢測,并及時進行相應問題的處理。狀態監視的特點在于可以對內容進行分析,擺脫了防火墻局限性的弱點,可以對多個甚至計算機所有包頭部信息進行檢測,全面地杜絕了計算機網絡安全隱患,保證了計算機網絡安全運行。

      三、結語

      計算機網絡安全防御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其中既包含技術問題也包括管理問題。我們只有在不斷加強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開發與研究中才能取得計算機網絡防御技術的提升,同時加強安全技術建設,強化管理人員的安全防患意識和服務意識,才能夠做到防微杜漸,做好計算機網絡的安全防御工作。

      參考文獻:

      [1]周萍.現代網絡安全防御策略的研究[J].科技資訊,2008

      災害防御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水旱災害 農業保險 社會調查

      一、引言

      我國水旱災害頻繁發生,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何對水旱災害的風險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從而為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合理的措施,也成為許多學者一直關注的熱點問題。

      水旱災害風險管理是工程類和非工程類措施相結合的管理機制。目前將災害保險引入到水旱災害防御領域,將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引入到防御水旱災害領域,建立防災救災新體制,將可能是分散災害風險、搞好減災救災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為了研究將保險引入到水旱災害風險管理領域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受水旱災害影響比較嚴重的湖南省為例,于2005年10月,對湖南農業大學、湖南信息工程學校部分來自農村的學生以及湖南岳陽市開發區梅溪鄉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他們對氣候變化和水旱災害的影響的認識,以及對參加水旱災害保險意愿的調查,分析了我國實行水旱災害保險的可能性。

      本次調查共收到301份調查問卷,其中湖南農業大學來自湖南農村的學生問卷106份、湖南信息工程學校(中等專業學校)來自湖南農村的學生問卷96份、湖南岳陽市開發區梅溪鄉農民問卷99份。該調查問卷覆蓋了不同學歷層次,即大學、中專及農民,其中梅溪鄉的基本情況是該村大約有2000多人,水田約500多畝,旱田約400多畝,全年除降水對農民生產有些影響外,災害性天氣不多。該調查問卷的覆蓋范圍基本上能反應湖南農村農民對水旱災害風險的意識和防災能力的強弱。

      二、氣象災害風險意識調查

      近30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之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中國是發展中大國,自然災害發生頻繁,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較大。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洪澇、干旱等氣候災害發生頻次不斷增加,強度不斷加大,給中國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從這次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對于全球氣候正在經歷變化的認識不同學歷層次(從大學到農民),人們的認識基本一致:湖南信息工程學校、湖南農業大學以及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農民的調查結果為承認全球氣候正在變化的百分比分別為77%、92%和65%,即目前全球變暖不僅在科學上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對于百姓來說也逐漸認識到了這個對地球環境起重大影響的變化。

      中國農業的特點決定了其是充分暴露在自然災害風險之下的特殊行業,而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是極其顯著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全球變暖的影響,中國氣候趨于不穩定,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由于農業又是受氣象災害危害最大的產業,所以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也日趨加重。對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程度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雖然湖南信息工程學校的調查結果中認為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和一般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別為53%和45%),但還是認為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人相對較多。而對于湖南農業大學和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農民的調查結果為認為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比例(分別為80%和65%)較高,即對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觀點,人們的認識也基本一致。

      三、 湖南省水旱災害預警情況調查

      水旱災害預警服務系統是否健全,災害即將發生的信息獲取渠道是災害應急管理的一個核心環節,加強氣象災害預警工作,建立健全預警信息機制,使預警信息能及時、有效傳遞,為公眾提供防災減災信息服務,對政府和公眾提前采取防御措施、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表1所示,雖然對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農業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水旱災害即將發生的信息有獲取渠道,但農民來對于該信息的獲取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這說明對于目前長江中游地區廣大農村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系統還不是很健全,災害預警的信息機制還不是很完善,需要進一步建設。

      四、 水旱災害損失情況調查

      從湖南信息工程學校的調查結果表明,認為近年來水旱災害發生頻次和發生強度沒有什么變化的比例分別為44%和50%,而認為水旱災害發生頻次增加、發生強度增強的比例分別為36%和33%,但認為近年來水旱災害造成損失逐年增加的比例卻為40%,大部分人覺得近年來水旱災害發生頻次和強度雖然沒什么大的變化,但其造成的損失卻在逐年增加;湖南農業大學和湖南岳陽開發區農民卻呈現相反的調查結果,前者認為近年來該地區水旱災害發生頻次、發生強度和造成的損失都有顯著逐年增加(增強)的趨勢,而后者則在水旱災害發生頻次、發生強度和造成的損失逐年減少的比例較高。但后者在水旱災害發生頻次、發生強度和造成損失逐年增加和逐年減少的比例上卻相差不大,分別為30%和42%,35%和37%,33%和37%。也可能是農民對該項調查的內容不是很清楚,分歧相對較大。

      對于水旱災害造成損失中農業種植損失所占的比重的調查,大部分被調查對象認為其比重不是很高,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農民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水旱災害造成損失中農業種植損失所占的比重在30%以下的比例較高,而湖南農業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其比重在40%左右的比例較高,結果表明,大部分人認為水旱災害除了使得當地農業生產受到一定影響之外,還對其他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大的影響。

      五、 防災減災措施調查

      對于災害發生前是否采取防災減災措施的調查結果結果表明三方對于在災害發生前采取防災減災措施的比例分別為63%、58%和59%,說明該地區大部分人已經能夠積極面對氣象災害,并能夠充分認識到氣象災害給其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影響,所以能夠在災害發生前積極的采取各種防災減災措施來減輕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

      雖然大部分人們在災害發生前能夠積極采取防災減災措施,但只能減輕其影響,大部分災害發生后造成的損失卻不能完全避免,所以我們對災害發生后如何救助進行了調查,其結果表明該地區大部分家戶都是通過自力更生進行災害救助的,而依靠政府救助和親朋好友救助的手段來進行災后救助的比例卻很低,說明目前中國由于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依靠政府救助是非常有限的,中國地大物博,災害頻繁,完全依靠國家救災是非常有限的,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長期以來,災后恢復工作一直是地方各級政府難以解決的事情。他們雖然對防災減災都非常重視,但其經濟承受能力都十分有限,因此他們也都非常想探索出一條抗災救災的新路。

      對于災害發生后大部分家戶依靠自力更生進行救助,其救助成效必然是有限的,對此,我們對災害發生后當年恢復的比例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只能少部分恢復的比例較高,達到50%,一半能恢復的站到50%,全部恢復的只站10%。說明完全依靠人們自力更生進行災后救助,是相當有限的,必須采取其他手段和措施進行救助,才能減輕氣象災害給人們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防災減災中起到重要作用。

      六、 水旱災害保險意愿調查

      中國是農業自然災害多發國家,農民抵御各種災害風險的能力普遍較差。目前中國農村,農民沒有適當的風險保障,又不得不直接承擔天氣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通過上面的調查得到大部分農民都是通過自力更生的有限方式來承擔災害風險的,而且大部分農民也只能恢復災害損失的很小一部分,所以目前農業氣象災害給廣大農民造成的風險不得不自己來承擔,這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農村的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將保險引入氣象災害防御領域,將可能是分散災害風險、搞好減災救災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由國家和政府出資的體系只會使得財政負擔越來越重。因此,迫切需要將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引入到防御氣象災害領域,采取多種措施、多種方法包括研究引入保險機制,建立防災救災新體制。

      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農業大學的調查結果有67%和65%的被調查者已經有了利用保險進行災害補償的意識,而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的被調查者有這樣意識的比例占52%,比前兩者的比例低,這說明農民對將保險引入到氣象災害防御領域的意識還沒有大學生和大專生強,但調查結果已經充分說明了目前人們包括農民已經認識到了利用參加保險進行補償災害損失的重要性。

      對是否愿意利用保險方式進行災害損失的補償的調查,三方調查問卷中分別有81%、75%和68%的被調查者愿意采用保險方式進行災害補償,說明絕大部分被調查者不僅充分認識到了保險將會分擔氣象災害給其帶來風險,而且也愿意付諸于實踐,希望能嘗試這種方式進行災害損失的補償,這就為將保險機制引入到災害防御領域,進行防災減災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保險公司的基本職能是組織經濟補償、分散災害損失負擔,使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企業和居民迅速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從心理的角度來看,對災害受難者來說,根據保險協議接受保險公司的賠償與等待政府部門的救濟相比,心靈上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保險公司簡捷快速的賠償能更快地撫平投保者因災害而造成的心靈創傷,使他們災后不至于束手無策,更能用自己的力量來進行災后的修復與重建。大部分人擔心投保者參加保險后,很多投保者把災害風險全部交給了保險公司,頭腦里沒有風險意識,對防災減災措施不感興趣,會影響防災減災的總體效果。但從我們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三方被調查者中分別有85%、87%和79%的人在投入保險后,遇到水旱災害時,事先仍采取防災措施進行災害的預防,說明投保者的心理狀態比較好,并從心理上并沒有把災害風險全部交給保險公司,自己也積極采取防災減災措施進行災害的預防,以期減少災害的損失。

      人們意識到了利用參加保險的方式可以分擔災害損失的風險,并且大部分人愿意采用保險的方式來補償災害損失,那么到底人們愿意拿出多少錢作為保費進行災害保險呢,對此,我們利用假設的方式進行了問卷調查,如表2所示。

      結果表明,湖南信息工程學校、湖南農業大學以及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農民愿意投入保險的被調查者中,在假設每畝地純收入在100元、200元、300元、400元的前提下,愿意拿出純收入的5%以下作為保費的比例均為最高,在對各結果整理合并后,得出在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農業大學的被調查者中,絕大部分被調查者愿意拿出純收入的5%以下作為保費進行保險,而被調查的農民卻不同,他們有保險意識但不愿意拿出錢作為保費的比例也比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農業大學的被調查者的相應比例要高,說明農民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保險在分擔災害損失風險中的重要作用,他們也真正愿意參加到具體的實踐當中去,但有些農民由于保險知識的缺乏而對保險不夠充分的信任,導致有些人猶豫不決。

      七、小結

      1.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全球變暖不僅在科學上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對于百姓來說也逐漸認識到了其重大影響的變化。同時由于全球變暖導致了氣象災害越發頻繁,對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2.目前,湖南廣大農村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渠道還不健全,該地區大部分人已經能夠積極面對氣象災害,并能夠積極的采取各種防災減災措施來減輕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

      3.該地區大部分農戶都是通過自力更生和政府救助進行災害救助的,措施單一,必須采取其他手段和措施進行補充。

      4.農民對將保險引入到氣象災害防御領域的意識具備,而且也愿意付諸于實踐,希望能嘗試這種方式進行災害損失的補償,這就為將保險機制引入到災害防御領域,進行防災減災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武光,史培軍.洪水風險管理研究進展與中國洪水風險管理模式初步探討,自然災害學報,1999.

      [2]萬慶等.洪水災害系統分析與評估.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魏一嗚,楊存鍵,金菊良.洪水災害分析和評估的綜合集成方法.科學進展,1999,10(3).

      [4]顧基發.評價方法綜述,科學決策與系統工程.北京:中國科學技出版社,1990.

      [5]張聞盛,董秀穎,劉金清.國內外洪水風險分析概述.2000,6.

      [6]文理.論風險管理的控制技術在企業名牌產品的應用[J].華東經濟管理,2000,(1).

      [7]黃詩峰.洪水災害風險分析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學位論文].北京: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1999.

      [8]蔣維,金磊.中國城市綜合減災對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9]李民.淺析風險管理.中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認證,2003,2.

      [10]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中國自然災害區劃研究進展.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11]吳國富等.一個考慮風險的證券價值評價公式的推導.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8,18(11).

      [12]杜鵬,李世奎.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分析初探.地理學報,1998,53(3).

      [13]劉翼翎.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風險評價”實例.云南環境科學,2003,6.

      [14]王雷.論現代企業風險管理.企業天地,2004,2.

      [15][美]哈林頓,尼豪斯.陳秉正等譯.風險管理與保險[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災害防御論文范文第5篇

      1.1鹽津縣地質災害現狀

      鹽津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境內地勢起伏較大最高海拔2263m,最低海拔330m,山勢以中高山為主,呈南高北低狀,地形險峻,山勢陡峭,溝壑縱橫地形地貌、地質條件復雜多樣,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濕潤偏暖。由于人多地少,森林覆蓋率低,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環境十分復雜。隨著工農業生產、城鎮建設、交通建設和其它經濟建設的加速發展,以及人口的不斷增長,人類工程活動日益頻繁.對生態環境與地質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特別是橫江和白水江兩岸斜坡巖土體處于超荷載或重荷載狀態,不合理的開挖以及沿江地帶洪水的淹沒與沖刷作用,導致了多處斜坡變形、建筑物開裂等,地質災害尤為突出。

      鹽津縣境內共有地質災害點有90個(條),主要分布在鹽井、普洱、豆沙、廟壩等鄉鎮。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巖、地面裂縫、潛在不穩定斜坡等,多種地質災害并存。近幾年來,在鹽津縣十個鄉鎮,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298個,其中滑坡114個,不穩定斜坡123個,危巖崩塌43個,泥石流溝15條,地面塌陷2個,地裂縫1條。其中,具有一定規模、穩定性差、危險性高、危害程度大的重要地質災害點有90個(條),含滑坡30個,不穩定斜坡33個,危巖崩塌19個,泥石流溝8條,較為嚴重的有縣城滑坡群、廟壩鄉滑坡群、柿子鄉滑坡群、中和鎮滑坡群、普洱鎮滑坡群等。

      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地質環境的日益惡化,嚴重影響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危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1987年12月12日,由于連降暴雨,普洱歐家扁村發生山體滑坡,造成6人死亡;1988年8月7日,鹽井鎮由于連降暴雨產生山體滑坡造成經濟損失250萬元;2001年9月13日,中和鄉中堡村茶園一、三社由于連降暴雨產生山體滑坡,并引發泥石流,造成6.3ha耕地及35間房屋被毀;2002年8月12日,由于連降暴雨,廟壩鄉民政村皮匠溝產生山體滑坡,造成7戶13間房屋被毀,22人死亡,7人失蹤,4人受傷,摧毀橋梁1座,損壞省道(柿子至牛街)1000余m,直接經濟損失達200余萬元2002年8月8日.原艾田鄉仁和村高洞子社由于連降暴雨,加之人類工程活動加劇,產生山體滑坡,造成4間房屋被毀、5人死亡。由于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3849.34萬元,受威脅資產43116.40萬元。

      1.2鹽津縣地質災害成因

      鹽津縣地質災害類型多、分布廣、危害大的原因主要與大氣降水強度、河水淹沒和侵蝕作用、地形地貌、巖土類型、地質結構、地震及人類不合理工程活動等相關。

      ①縣境內滑坡地層為中生代“紅層”,巖性以泥巖、頁巖和砂巖為主,巖層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破碎遇水易軟化,中一強烈風化,地層傾向大致與坡向相反,形成逆向結構斜坡,主滑方向與巖層傾向相反屬基巖切層滑坡。

      ②縣境內山谷和斜坡地形絕大多數位于軟巖斜坡地帶,斜坡原始坡度較陡(近45),斜坡臨空條件好.為滑坡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而軟質巖體抗風化能力弱.表層巖體風化強烈,在其表部形成較厚的松散土體,其透水性大于底部泥頁巖,在接觸部位易形成軟弱帶,而導致滑坡。

      ③暴雨或長時間連續高強度降雨后,造成巖土體飽水,物質容重增大、抗剪強度降低,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地質蠕變而導致滑坡。

      ④河水對邊岸淹沒或沖刷,造成斜坡受浮托力和動、靜水壓力的嚴重影響,斜坡易失穩下滑。

      ⑤人類不合理工程活動使環境條件更加惡化森林的亂砍濫伐,礦山的亂開濫采和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充分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致使地質災害頻有發生。如廟壩鄉境內5家石灰廠在生產過程中管理松懈,監督不到位,把石灰渣長期堆放、存儲在白水江、烏撒溪和干溝等河岸最高水位線以下斜坡地段,在2006年8月28日和9月7日晚,由于天降大雨,石灰廠跨塌。河水暴漲,大量石灰渣沖人河中,導致大量魚被毒死,造成白水江水污染事故。

      ⑥鹽津縣是地震多發地區.2006年發生有兩次5.1級、一次4.7級地震以及頻繁連續不斷的小震今年,全縣又發生了三次較大的地震和無數次余震加劇了巖土體的破壞.形成一系列地質構造(如大大4~/.b的裂縫),成為誘發各類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

      2鹽津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鹽津縣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給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盡管政府部門已引起高度重視,有的放矢地編制了防治規劃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教育,制定防災預案,有效地降低了地質災害的發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地質災害的復雜多樣,當地經濟技術條件落后,加之對地質災害認識不足.地質災害仍成為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仍不樂觀,防治工作尚存在一些問題。

      ①對地質災害重視不夠。區內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各職能部門、部分鄉鎮和基層組織對地質災害的危害性、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措施不到位。

      ②地方財力匱乏,嚴重缺乏治理經費。由于地方財力匱乏.治理經費不足,專項治理地質災害的配套資金難以落實到位等。

      ③地質災害防治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由于每年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多,加之地質災害隱患點量多面廣,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致使地質災害點的調查不到位,對很多隱患點無法深入調查和進行預防,致使地質災害仍然頻繁發生。

      ④地質災害防御宣傳不到位。人民群眾對地質災害防治意識淡薄,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如森林的亂砍濫伐,礦山的亂開濫采和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充分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不按操作程序施工等不規范、不安全生產引起的地質災害和工程事故頻繁發生,致使自然生態環境遭受污染破壞的事件屢有發生。

      3鹽津縣地質災害防治對策與措施

      針對全縣地質災害存在的問題和所面臨的嚴峻形勢,鹽津地質災害的防治應本著“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方針.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的危害。

      3.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防治工作指導思想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量多面廣,成災因素復雜突發性強,形勢十分嚴峻。建立政府分管領導負責國土資源部門承辦、有關部門配合、廣大群眾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機制,把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日常安全管理。把防治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落實到鄉鎮長、村組干部和災害隱患點村民。切實做到職能部門主動抓,干部群眾聯合抓,群防群治,形成齊抓共管的格局,確保領導認識到位,責任明確到位,措施落實到位,資金投入到位。

      為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面到位,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制定地質災害防御預案,建立健全隱患點的防災責任制,健全完善災情速報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通訊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全縣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做好雨情水情、地質災害預測預報。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技術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建立全縣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引入現代技術和手段,建立全縣地質災害信息庫,對重點地段的危險性作出判斷,采取科學的應急防范措施,作為監控現有地質災害點的依據.有條件的地區,對重大滑坡、崩塌隱患點設立適當的自動或幾何變形監測點,做到一旦發生地質災害.能在第一時間采取應急措施。

      建立醫療救護組、秩序維護組、搬遷安置組和搶險救災調度組,分別承擔災害發生后的傷病員施救維護災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避免造成進一步的損失確保災害發生后搶險救災工作的有序進行。

      3.2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全縣地質災害絕大部分與人類工程活動息息相關,”天災”難測,”人禍”可防,堅持”以防為主,標本兼治”的方針。圍繞以人為本,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普及預防地質災害基本知識.幫助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民群眾了解地質災害的危害,掌握地質災害監測、撤離避災的基本常識提高農村基層防御地質災害的意識和群測群防水平.減少地質災害特別是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使災害多發區群眾掌握災害突發前的主要征兆和發生時的緊急處置辦法及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加強山區和居民點建設管理,幫助山區農村進行房屋選址、建設,避免把房屋修建在山洪及地質災害易發區,切實減輕災害損失。

      3.3規范工程開發建設行為,使其納入法制化軌道對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應遵循”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對在工程建設中不按規劃設計方案操作。不作災害危險性評估,不作地質勘察的施工隊伍或個人.違章作業,冒險蠻干引發地質災害的,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從嚴從重處理。對破壞環境或擅自在松散巖土體或建筑物體上增加荷重的行為,要予以制止和處罰。今后城市規劃和建設中,要將地質災害防治于其中.特別是要重點整治大關河和白水江岸邊的濫挖亂建和危巖附近的開山取石現象。

      對礦山存在的地質災害、安全生產隱患、生態環境等問題,縣國土資源局、煤炭工業局、建設環保局等部門要相互配合,組織專業人員進行調查、檢查督促并監督采礦權人認真制定防災減災方案和整治措施。加強對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切實做好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恢復工作。

      3.4建立群防群治網絡,制定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群防群治要重點發揮鄉(鎮)國土資源所工作人員的紐帶作用,做好上傳下達信息反饋工作,按地質災害易發區防災預案做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對預報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高陡斜坡、陡崖、古泥石流溝(堆積區)做好巡查、監測遇臨災險情時采取緊急避讓措施,避免人員傷亡暴雨期間要結合當地的天氣預報,并按群防群治網絡的責任區落實到鄉鎮、單位和監測人。直接涉及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要直接將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送達到受威脅人員手中,將防災措施落實清楚凡有地質災害隱患的鄉鎮.應立足于本轄區地質災害的實際.有的放矢地制定出防災減災預案.明確轄區內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多災區,進行分類管理監測信息工作要做到災害易發區日測日報,定人定崗監測.隨時洞察災害變化發展態勢,保持上下左右的信息聯系,為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便于災害調查組及時對轄區內險情明顯的區域或已發生災害的范圍、成因、危害程度及發展態勢展開全面的調查,以有利于產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時人員、物資的轉移、避讓及撤離疏散到安全地帶。

      4結語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長期艱苦的任務,在防治災害的過程中,要不斷完善運作機制,總結經驗教訓.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降低因地質災害傳播作用而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減少地質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失,改善生存環境,促進生存環境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達到地質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高度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1]吳志亮.生態地質環境示警錄[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2]潘懋,李鐵峰.災害地質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爱爱香蕉片| 亚洲国产日韩成人综合天堂| 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蜜臀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亚洲精品日韩一区二区小说|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自拍|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sss在线播放|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婷婷|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亚洲欧洲国产经精品香蕉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久久久久se色偷偷亚洲精品av|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依依成人亚洲社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片苍井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 亚洲日韩中文无码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丶|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9ren|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播放| 亚洲AV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毛片基地日韩毛片基地|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 亚洲视频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