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理想格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
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別人才會相信你。
凡事只要看得淡些,就沒有什么可憂慮的了;只要不因憤怒而夸大事態,就沒有什么事情值得生氣的了。
(來源:文章屋網 )
論文摘要:“文變染乎性情,興廢系乎時序?!蔽膶W作品因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誠然,靖康之亂這種天翻地覆的大變動震驚了詩人,使陳與義的詩歌風格發生了變化,詩人人格理想追求的主導方向發生了變化,進而使其詩歌前后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創作風貌。
陳與義是兩宋之交著名的詩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之一,其詩歌以靖康劇變為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征。前期多簡淡平遠之作,后期多呈現雄渾悲壯的藝術風格。對于陳與義前后期詩歌風格轉變的原因,論者多歸于靖康之亂。而由于他人格理想的變化導致其詩風的變化則論之很少,筆者試論之。
北宋初期“重文抑武”的政策以及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促使宋代士人獨具特色的精神人格的形成。“宋代士人,準確地說是仁宗朝以后的士人,不僅從傳統的儒家文化中承繼了基本的人格精神,而且廣采博取,于老莊佛釋中大量汲取了精神營養,從而建構起一種新型的人格結構”。 ②這種人格結構是“融進與退、仕與隱、以天下為己任與個體心靈的自由超越于一體,……即使在仕途遭遇較大挫折,亦不輕言退隱;即使仕途極為順遂通達,也不得意忘形,任意而為,在窮困潦倒之時能關心社稷蒼生并保持心氣平和,在官運亨通之時又能存留一顆平常之心——這就是宋代士人所追求與向往的人格理想?!雹垡布丛谒未咳说娜烁窭硐胫?,既有積極進取,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性的主體精神,又有追求心靈自由,向往和平愉悅的個體性精神。這二維人格結構不是對立的,而是同時存在,只不過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一個方面占主導而另一方面退居次要位置罷了。
陳與義是宋代士人的一分子,也具有此種人格理想,而此種二維人格理想在陳與義身上體現的特別明顯。以靖康為界,其人格理想的追求的側重點、主導方向不同。靖康之亂前期,陳與義生活相對較為優越,曾“少年爭名翰墨場”(《感懷》④),有過對功名仕途的追求。曾有“昔我同年友,壯志各南溟”(《雜書示陳國佐胡元茂四首》)的少年壯志,有過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性人格理想的追求。但是他初涉仕途,官卑位低,仕途不暢,因此詩歌中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但是宋代士人進中能退,仕中能隱,此時詩人人格理想的另一維度——追求心靈自由、和平愉悅的個體性精神的人格理想占了上峰。他耽于詩中,以詩為樂:“詩中有味甜如蜜,佳處一哦三鼓腹”(《三虀》),“書生得句勝得官”(《送王周士赴發運私屬官》)。其詩歌題材多題畫、寫景、詠物、酬唱贈答之作,抒發自己的閑情逸致、寄情山水之樂。其詩歌主要呈現出清新明麗、簡淡平遠的風貌。這方面的作品很多,如《襄邑道中》、《清明二絕》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想借此機會跟大家談談夢想是如何激勵我奮斗的。曾經有一名文學家說過:“沒有夢想的人是一個失敗的人”。這句話一直銘記在我心里。
我為了成為一名成功的人,從小就有了一個上大學的夢想,于是“大學夢”久久陪伴著我,這個夢一直都在激勵著我奮斗。
“大學夢”讓我明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確,沒有平時的刻苦努力,辛酸苦楚,怎能踏入大學殿堂?“大學夢”讓我再次明白:“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中學從一所不知名的學校變成了一所重點高中,變成了一所圓大學夢的學校,這其中究竟隱藏著什么秘密?
現在“××中學之謎”已被解出。自信是他們成功的前提,努力是他們成功的法寶,習慣是他們成功的法則,時間是他們一生的“定時炸彈”。
××中學學生潛力無窮!正是由于這響亮的口號,激發了××中學學生的潛意識,潛能由此誕生,“大學夢”由此得以實現,并創造了高考神話。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無窮的潛能,只是有些人的潛能開發的的早,有些人的潛能開發的相對較慢較晚一些。所以我相信,我并不比他們差,別人能辦到的我也能辦到,甚至辦的比別人更好,××中學學生能圓“大學夢”,我也一定可以!
李陽曾說過:“No one can achieve anything without effort?!睕]有人能不勞而獲。的確,沒有付出,就一定沒有收獲?!癐f you want to succeed,always force yourself to do more”如果你想成功,總要強迫自己多做一點。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進步。李陽老師的這兩句話使我銘記在心,久久在耳邊回蕩。
“大學夢”一直在激勵著我前進,在激勵著我奮斗。
同學們!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我們是祖國的希望,國家的建設需要我們,國家的興旺富裕也需要我們。讓我們共同努力,圓了我們的“大學夢”!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夢想勵志演講稿范文二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每個人都懷揣著一個屬于自己的夢想。
然而,什么是夢?什么又是夢想?夢是期待,而夢想是堅強--是你把飄渺的夢堅持作為自己理想的勇氣和執著,是你對自己負責的最高境界。但捫心自問,我們有多少人能夠成就自己心中最初的夢想?
我們的夢想,是一個簡單的信念,是一份對自己未來與生命的責任。也許,是二十歲的豪情壯志;也許,是青春期的迷茫與沖動;也許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渴望掌聲,渴望成功。無數的“可能”,無數的“希望”,因為我們的青春歲月充滿奇跡,我們心中大大小小的夢,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里芬芳彌漫。
親愛的朋友們,回眸自己的一路成長,還記得每一個夢想帶來的悸動,在生命中留下了怎樣的足跡么?
為了修身養性,母親讓我6歲開始學習書法;因為還沒斷奶就會說話,母親又斷定了我有語言天賦,從小安排大量的語言訓練;又因為母親年輕時的“作家夢”,我從8歲開始接受正規的寫作輔導……就像一塊機械的海綿,瘋狂的吸收那些陌生的課業知識,外語課、電腦課、家政財經課……凡是母親認為應該要學的,那就是我的義務。
當一個人看著獎狀麻木的時候,我幾乎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剎那間對于整個未來的失望,在所有人認為你可以成功的時候,我毅然地選擇了放棄。
高考前的離家出走,為了去尋找所謂能夠堅持奮斗的理由。在陌生的城市,徒步行走,在刺眼的陽光中曝露了自己的愚蠢。
放棄復讀,放棄留在沿海甚至去北京深造的機會,只為了擺脫父母的安排,只為了走自己的路。
當一切安頓下來,回想起父母和自己一路顛簸來到這窮鄉僻壤;回想起父母離開時,眼里不舍的淚花;回想起恩師們一遍遍勸說我回去復讀的短信、電話……我才恍然,我的夢想,付出了如此的代價。
當同學對我說,為什么你什么都會的時候。我第一次對母親充滿了感激。那一刻,我才明白,自己一直想要反抗的人,其實是最理解我的人,學會了感激,也學會了正視自己的夢想。
是的,我的夢想。一份從一而終的守望--給我的學生希望,給我的讀者溫暖,給我的愛人幸福。是的,我的夢想。從第一次站上講臺開始迷戀這個地方,從第一次發表文章開始憧憬文字世界,從決定留在這里開始,堅守心底的渴望。
無論歲月在我們臉上增添了多少痕跡,無論世事在我們胸口劃過多少到傷痕,只要我們還有呼吸的權利,就擁有重塑夢想的激情!只要我們還有生存的氧氣,就擁有締造激情的勇氣!
關鍵詞 彩色圖像分割 顏色空間 直方圖閾值化 邊緣檢測 模糊方法 神經網絡
中圖分類號:TP312 文獻標識碼:A
1 數字圖像技術概述
數字圖像處理工具箱函數包括以下15類:(1)圖像顯示函數;(2)圖像文件輸入、輸出函數;(3)圖像幾何操作函數;(4)圖像像素值及統計函數;(5)圖像分析函數;(6)圖像增強函數;(7)線性濾波函數;(8)二維線性濾波器設計函數;(9)圖像變換函數;(10)圖像鄰域及塊操作函數;(11)二值圖像操作函數;(12)基于區域的圖像處理函數;(13)顏色圖操作函數;(14)顏色空間轉換函數;(15)圖像類型和類型轉換函數。
MATLAB圖像處理工具箱支持四種圖像類型,分別為真彩色圖像、索引色圖像、灰度圖像、二值圖像,由于有的函數對圖像類型有限制,這四種類型可以用工具箱的類型轉換函數相互轉換。MATLAB可操作的圖像文件包括JPG、HDF、JPEG、PCX、TIFF、XWD等格式。下面就圖像處理的基本過程討論工具箱所實現的常用功能。
圖像的讀寫與顯示操作:用imread( )讀取圖像,imwrite( )輸出圖像,把圖像顯示于屏幕有imshow( ),image( )等函數。imcrop()對圖像進行裁剪,圖像的插值縮放可用imresize( )函數實現,旋轉用imrotate( )實現。
圖像增強是數字圖像處理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方法,目的是采用一系列技術去改善圖像的視覺效果或將圖像轉換成一種更適合于人眼觀察和機器自動分析的形式。
2 MATLAB圖像處理工具箱運用實例
為了證明MATLAB語言是一種簡潔,可讀性較強的高效率編程軟件,本文通過運用圖像處理工具箱中的有關函數對一實拍的芯片圖像進行處理。如圖1,圖“Fig.jpg”為一幅原圖像,該圖像右邊的剪切圖像為從“Fig.jpg”中剪切出的將用于分析的子圖像塊。為了便于分析與觀察,把子圖像塊旋轉90度置于水平位置并把該圖存在名為“Fig1.jpg”的圖像文件中。以上的過程可用以下代碼實現。
x=imread('E:\study\電子與通信\Term 2\數字圖像處理DIP\Fig.jpg');
figure,imshow(x);
y=imcrop(x);
figure,imshow(y,[]);
z=imrotate(y,90);
imwrite(z,'E:\study\電子與通信\Term 2\數字圖像處理DIP\Fig1.jpg','jpg');
isrgb(z)
原圖Fig.jpg 剪貼圖Fig1.jpg
圖1
經判斷得知該圖像為一真彩色圖像,首先把它轉換為灰度圖像,以下所有的進一步處理均采用經過灰度化處理后的圖像作為原圖。
通過比較灰度原圖和經均衡化后的圖形可見圖像變得清晰,均衡化后的直方圖形狀比原直方圖的形狀更理想。效果比較見圖2,程序代碼如下:
x=imread('E:\study\電子與通信\Term 2\數字圖像處理DIP\Fig1.jpg');
y=rgb2gray(x);
subplot(221),imshow(y);title('Fig1.jpg 灰度化圖像');
subplot(222),imhist(y);title('均衡化前直方圖');
I=histeq(y);
subplot(223),imshow(I);title('均衡化后圖像');
subplot(224),imhist(I);title('均衡化后直方圖');
圖2
3 結論
以上圖像處理實例只是對MATLAB圖像工具箱的一小部分進行運用,經過更進一步的圖像分割、二值化、歸一化等處理,可以把芯片中的字符特征提取出來送入神經網絡分類器進行識別,我們應用MATLAB神經網絡工具箱對字符分類進行模擬仿真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MATLAB語言簡潔,可讀性強,工具箱涉及的專業領域廣泛且功能強大。圖像工具箱幾乎包括所有經典的圖像處理方法。由于工具箱具有可靠性和開放性,我們可以方便地直接加以使用,也可以把自己的代碼加到工具箱中以改進函數功能,同時,MATLAB中的小波工具箱也有許多函數可運用于圖像處理技術。因此,在圖像處理技術中使用MATLAB語言可以快速實現模擬仿真,大大提高實驗效率, 如果要開發實用程序,MATLAB語言還可以通過MEX動態連接庫實現與C語言的混合編程,為工程應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新成.高級圖像處理技術[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8-90.
關鍵詞:玉米莖稈;剪切;切割力;切割角度
玉米是一種種植面積極廣的經濟作物,籽??杉庸槭澄?,秸稈則可加工為飼料。在奶牛等反芻牲畜飼養過程中,青貯玉米秸稈是主要的粗飼料資源。玉米秸稈的收割及加工設備
有玉米秸稈收割機[1-3]、破茬機[1]、切碎機[2,3]和聯合收割機等,切割器主要為圓盤式[2,3]。玉米莖稈收割切碎過程即為割刀對莖稈的剪切作用,分析莖稈的剪切力學特性,以及切割力[4-7]和能量損耗[8]和切割角的關系,可為相關機械的設計和改進提供合理參數和依據。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樣本
試驗樣本選自甘肅省農科院試驗田成熟期富農1號玉米秸稈鮮樣,將秸稈去除根葉和泥土,取自根部向上10cm待用。
1.2 試驗設備
試驗采用SANS萬能材料試驗機[5],主體部分包括試驗臺、傳感器以及安裝配套軟件的計算機,加載速率50mm/min。
1.3 試驗方法
因玉米收割機割茬一般在3-5cm,采用游標卡尺測量莖稈距離根部5cm處的直徑。由于莖稈橫截面不是規則的圓形,取同一高度不同方向的其平均值。
刀片固定在試驗機上夾頭,玉米莖稈放在試驗臺上,試驗時通過改變玉米莖稈的擺放位置改變切割角。切割角指切割面與橫截面所夾角度,橫切指切割面、切割方向與莖稈軸線垂直,如圖1(a)所示;斜切是指切割面與莖桿軸線偏斜,但切割方向與莖稈軸線垂直,如圖1(b)所示。本文測試了橫切、15°、30°、45°斜切時的切割力和能量損耗。剪切試驗結束后將試驗用莖稈用烘干法測定其含水率為53%。
切割力、能量損耗隨秸稈直徑增大而增大,增長趨勢與切割角有關。因玉米莖稈的縱向抗拉強度遠大于橫向抗拉強度,橫切時需要克服莖稈縱向的抗拉強度,切割力較大,且隨直徑的增長趨勢較大,如圖2所示。 2.2 切割力、能量損耗與切割角的關系
因取樣的限制,玉米莖稈的尺寸各不相同,在分析切割角的影響時,可取相近的尺寸在不同切割角下的結果,本文選擇的是直徑16±1mm的試樣結果進行分析。
如圖3所示,隨著切割角角度的增大,切割力和能量逐漸減小。試驗中還發現,橫切和切割角小于30°的斜切時斷面整齊,切割效果好;而當切割角較大時,斷面處莖稈表層撕裂,切割面積增大,切割時間增長,消耗的功率增大。故切割角為30-45°時,切割力、能量損耗較小,且切割效果較好,可作為設計的參考。
[1]湯志軍,貌建華,馬源.新型玉米莖稈粉碎破茬機的研究設計[J].韓光偉2006,(6):86-88
[2]殷昌貴,王蘭美.穗莖兼收型玉米聯合收獲機的設計與試驗[J]. 農機化研究, 2006(8):87-89
[3]秦同娣.玉米莖稈切割器試驗裝置的研究與分析[D]. 江蘇大學,南京,2011
[4]高夢祥,郭康權,楊中平,等.玉米莖稈的力學特性測試研究[J].農業機械學報,2003,34(4):47-49.
[5]趙春花,張鋒偉,曹致中.豆禾牧草莖稈的力學特性試驗[J].農業工程學報,2009,25(9):122-126
[6]李耀明,秦同娣,陳進.玉米莖稈往復切割力學特性試驗與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2011,27(1):16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