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食管癌術后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l臨床貨料本組88例,其中男60例,女28例。年齡50-82歲。均行食管癌根治術。其中上段食管癌6例,中下段食管癌66例,賁門癌10例,中段食管癌加部分肺切除6例。
1.2方法采用食管癌術后患者不舒適原因調查表[1],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及病房環境4大萬面,分別于術后24h內、5d內(禁食期)、10d內(恢復期)3個不同階段進行間卷調查,重點詢問患者引起不舒適的原因,通過護士與患者的交流,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言語表達、情緒變化,對治療護理的配合程度等,進行綜合分析。
2結果
術后24h內的不舒適主要來自病房環境及監測儀器的影響,術后5d內的不舒適的原因主要來自各種引流管、禁食、禁水、生活不能自理等,術后l0d內患者存在的不舒適主要來自計劃進食及相似病例的影響。
3討論
3.1術后24小時內不舒適原因①術后24h內:這一階段指患者生命體征監測期。由于鎮痛泵的使用,術后24h內切口疼痛不再是引起患者不舒適的主要原因。食管癌患者普遍存在營養低于機體需要量,手術時間長導致脫水等均可直接影響患者的循環血量,因此術后監測變得至關重要。持續的監測儀器的使用,治療護理工作等使病房不能為患者提供一個術后休息的優良環境,這就直接影晌了患者的睡眠質量,造成這一階段的不舒適。護理干預的方法。臨床醫護人員應該加強術前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疼痛的原因和術后恢復過程,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同時,臨床醫護人員應該規范地使用術后鎮痛技術,尤其是病人自控鎮痛泵的使用,便術后患者減輕疼痛。臨床醫護人員還應充分為術后患者創造安靜休息的環境,一些醫療操作盡量集中進行,以免打擾患者休息。
3.2術后5d內不舒適原因這一階段指患者禁食、禁水期。由于患者已麻醉清醒,對外界的反應更加敏感,各種管道(胃管、胸腔引流管、尿管、靜脈穿刺管道等)造成患者的不舒適比例占到100%;禁食、禁水導致患者口腔干燥、口腔異味、喉嚨干痛、饑餓感等非手術因素的不舒適開始上升為主要原因;由于食管吻合口的愈合較慢,且張力鉸大,忠者術后病情平穩后需保持斜坡臥位,適當限制頭部活動,導致患者易出現肢體不敢活動,加之術后的自理能力缺陷,均導致患者在這一階段出現各種不舒適癥狀。護理干預的主要方法:我們一貫認為疼痛是術后患者最主要的問題不相一致,是值得我們醫護人員關注的問題。所以臨床護理管理者應該關注術后患者的這些社會需求,對術后患者可適當放寬探視制度,至少留一個家屬在患者身邊。同時,醫護人員應多陪伴術后患者,與患者多溝通,解除他們的孤獨惑。
3.3術后10d內不舒適原因這一階段指患者已拔除各種管道,迸入計劃飲食朔。由于食管癌根治本的手術方式,將導致患者在開始進食時易引起反流,食管切口處的瘢痕生長會導致食管狹窄,因此在術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患者必須計劃迸食。由于患者已經開始接受外界的各種資料,必定開始受到相似病例的影晌,以上均將導致患者在這一階段出現不容忽視的不舒適。護理干預的主要方法:整體護理關注的是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整體的護理,與舒適的內容相一致,所以整體護埋的深入開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整體舒適。
綜上所述,臨床醫護人員應關注術后患者疼痛與禁食等生理不適及改善病房環境,適當放寬陪伴制度,實行整體護理,早期施行護理干預從而提高食管癌術后患者的舒適度。
參考文獻
[1]王玉翠,王梅.食管癌術
后患者不舒適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中華護理雜志.2006.41(8).706-708.
關鍵詞:老年食管癌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04-7484(2012)01-0109-03
食管癌多發于老年人 ,目前仍以手術根治為主 。此手術創傷大 ,術后恢復期長 ,并發癥多。舒適護理可以降低或緩解患者術后生理、心理以及社會適應等方面的不愉快 ,減少并發
癥 ,促進康復。我科2005年 1月 - 2010年 10月共收治 30例老年食管癌術后患者 ,并將舒適護理應用于臨床 ,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 30例患者 ,男 23例 ,女 7例;年齡 60~82歲,平均年齡 69歲。賁門癌 6例 ,上段食管癌 3例 ,中下段食管癌 21例。均在氣靜復合麻醉下行食道癌根治術,其中行左進胸手術 17例 ,右進胸胸腹聯合手術4 例 ,頸胸腹三切口手術 9例。術后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胃腸減壓管、胃腸營養管、尿管。
1.2 舒適護理
1.2.1 環境的舒適護理 患者術后進入監護病房 ,環境的陌生以及監護儀器的使用等均給患者增添了恐懼和焦慮。待患者麻醉清醒后要及時主動與其溝通 ,告之監護儀器使用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 ,以消除恐懼 ,取得配合。并根據病情置患者舒適的斜坡臥位 ,將監護儀器的報警音量、熒屏亮度調至最低限度。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床鋪柔軟舒適 ,溫度 18~20 ℃,濕度 55%~60%,光線適宜。晚間要盡量使用地燈 ,嚴格做到“四輕 ”:走路輕、說話輕、操作輕、開門和關門輕 ,以減少噪音。盡可能將治療和護理有計劃地集中并最好安排在日間進行 ,以保證患者充足休息 ,促進精力和體力恢復。
1.2.2 引流管的舒適護理 患者術后常規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胃腸減壓管和尿管 ,各管道的固定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肢體的活動 ,可導致延緩排氣等不適。因此護理過程中要妥善布管 ,固定管道的長度要以不影響患者床上翻身為準 ,并保持各管道引流通暢 ,防止扭曲、滑脫 ,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量、色、性狀 ,并準確記錄。對可疑不暢者要及時處理或通知醫生。①胃腸減壓管:每隔 3~4 h抽吸胃管 1次 ,以保持有效的胃腸減壓 ,防止胃內容物引流不暢而積聚 ,引起腹脹以及影響吻合口愈合。②胸腔閉式引流管:每隔 2~3 h要擠捏胸引管 1次 ,防止血凝塊堵塞引流管口 ,并且每次更換時注意胸引管要與身體保持同步進行 ,以防管道因牽拉而滑脫或是刺激胸膜引起胸痛不適。③留置導尿管:尿袋的高度不可高于膀胱區 ,每日更換 1次 ,并要及時 ,勿擠壓尿袋 ,防止尿液返流引起逆行感染。術后 24~48 h遵醫囑拔出尿管 ,對前列腺增生肥大及前列腺炎的老年男性患者 ,留置尿管的時間可適當延長 ,拔管前要定時夾管 ,鍛煉膀胱功能 ,防止拔管后引起排尿不暢、尿潴留。留置尿管期間要保持會清潔干燥 ,給予 0. 5%碘伏會陰擦洗 ,2次 /d,擦洗前要充分做好解釋工作 ,擦洗時動作要輕穩 ,用屏風遮擋四周 ,以保護患者自尊 ,消除其緊張、害羞心理。
1.2.3 疼痛的舒適護理 疼痛對老年術后患者來說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反復疼痛導致患者精神緊張、機體抵抗力下降 ,而且還可限制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活動能力 ,極易發生并發癥 。進行護理操作時 ,動作要輕柔適中 ,對患者的疼痛主訴要耐心傾聽 ,同時要表現出關心和同情。加強護患溝通 ,使患者精神放松 ,并指導一些非藥物止痛的方法 ,如聽音樂、看書與親友交談等來轉移注意力 ,從而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 ,并告之患者必要時可使用止痛劑。對使用 PCA鎮痛泵的患者 ,要告之鎮痛泵應用的原理和作用 ,保持鎮痛泵管道通暢 ,勿曲折、壓迫 ,如果止痛效果還不滿意可通知麻醉師調整止痛劑劑量。
1.2.4 呼吸道的舒適護理 由于術中全麻使用的氣管插管往往會引起喉嚨干痛 ,再加上切口疼痛等原因導致患者咳痰困難、懼怕咳嗽。一定要告知患者咳嗽、咳痰與康復的重要關系 ,并指導患者正確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常規給予生理鹽水 20ml+α靡蛋白酶 4 000 U +地塞米松 5 mg+慶大霉素 8萬 U霧化吸入每日 3次 ,對咳痰費力者可視病情適當增加霧化次數或遵醫囑調整化痰藥物。每隔 2 h協助患者翻身叩背 1次 ,叩背時應一手按壓切口 ,另一手握空心掌 ,由肺底部開始按照從下向上 ,由外向內的順序叩擊胸背部 ,使小氣管與肺內的痰液和小血凝塊松動利于咳出 ,以保持呼吸道通暢。老年術后患者大多咳嗽能力差 ,必要時可用手指輕按頸段氣管 ,以刺激氣管誘導咳嗽排痰 。
1.2.5 口干咽燥的舒適護理 術后常規禁食、禁水至胃腸功能恢復 ,導致患者口干咽燥、饑餓不適。大部分患者喝水欲望強烈 ,甚至有吞咽口水行為。要告誡患者進食、飲水的利害關系 ,取得患者自覺配合。口干者可適當給予少量溫水漱口 ,口唇干裂時可先用溫水棉簽涂擦后再涂抹潤唇膏保濕 ,但注意不要多次單用溫水涂擦口唇 ,以防口唇干裂起水皰 。對咽燥不適者可給予潤喉片口含 ,但要防止咽下。并且常規給予生理鹽水或 5%碳酸氫鈉口腔護理每日 3次 ,以減輕口腔異味 ,保持口腔清潔、濕潤 ,防止細菌向下蔓延引起的吻合口感染。告之家屬勿在患者面前飲水、進食 ,以免引起患者反射性刺激加重不適。
1.2.6 飲食的舒適護理 本組患者術后均留置胃腸營養管一根 ,術后 48 h開始經胃腸營養管緩慢滴入生理鹽水 250~500ml,開始速度每分鐘 20~30滴 ,溫度保持在 38~40 ℃,如無腹部不適后 ,次日給予能全力、牛奶或魚湯等勻漿流質 1 000 ml緩慢滴入 ,以后逐步增加腸內營養液至 2 000~2 500 ml應用 ,速度可逐漸增加至每分鐘 100~130滴 ,并且是 24 h勻速滴入。滴注過程中要加強巡視 ,如有腹脹不適可視情況給予減慢滴速或是暫停使用。滴注開始和結束前都要用 20~30 ml溫開水沖洗營養管 ,防止管腔堵塞。滴注完畢后患者要斜坡位臥床 30min,以防營養液返流。給予患者及時的腸內營養可減輕饑餓不適 ,并可促進腸粘膜生長以及腸蠕動 ,清除腸內容物 ,防止細菌與粘膜長期接觸損傷腸粘膜 ,并可改善腸粘膜的循環 ,增加機體抵抗力 。腸內營養滴注需 5~7 d,待胃腸功能完全恢復后遵醫囑拔除營養管。并指導患者少量進水無不適后 ,方可少量進流質、半流質飲食 ,再逐步過度到軟食和普通飲食。進食宜營養豐富、少量多餐 ,并要細嚼慢咽 ,食量可逐漸增加 ,不宜過飽。半年內禁食油炸食品、硬食 ,并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碳酸飲料。
1.2.7 皮膚的舒適護理 患者年老 ,術后機體進一步虛弱 ,皮膚出汗增多 ,尤其是第一個 24 h,大部分患者皮膚幾乎處于全濕狀態。要及時給予溫水擦浴 ,更換棉布衣被。并且常規每日給予稀碘伏溫水 0. 5%碘伏 ∶水 =1∶10~1∶20 擦浴 ,2次 /d,保持皮膚干燥舒適 ,床單元清潔平整 ,預防因皮膚屏障遭受破壞而引起的感染。
1.2.8 心理的舒適護理 惡性腫瘤本身給患者已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加之食管癌根治手術創傷大 ,恢復期長 ,而患者年齡偏高 ,自理能力及生理功能方面下降 ,且大部分患者還存在經濟來源問題 ,所以患者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要主動與患者建立起“幫助的 ”護患關系 ,關心體貼患者讓其感受到被重視 ,耐心傾聽患者訴說心理上的不愉快 ,并可通過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如撫摸、握手等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勵。還可介紹已經治愈的病例“現身說法 ”,以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允許家屬陪伴 ,鼓勵家屬并動員社會關系多與患者交流 ,消除其孤獨恐懼等不適。
2 結果
本組 30例患者通過舒適護理能夠愉快的配合治療 ,口干咽燥、饑餓、疼痛均可得到緩解。其中 2例因無力排痰并發呼吸道感染 ,經抗炎化痰對癥治療后治愈;5例患者在應用腸內營養初期大便次數增多 ,通過調整營養液的速度和結構得到改善。60例患者術后平均 13 d拆線。
【關鍵詞】 食管癌;腸內營養;護理
【摘要】
目的:觀察食管癌術后早期應用腸內營養的效果,探討護理方法。方法:選擇食管癌術后早期患者63例,分成腸內營養組(en組)32例和腸外營養組(pn組)31例。結果:en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明顯短于pn組,住院時間短于pn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食管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日。在進行早期應用腸內營養時,還要在營養管、管飼過程的護理和胃腸道觀察、營養監測方面做好護理工作。
【關鍵詞】 食管癌;腸內營養;護理
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術前已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術后由于禁食、手術創傷等使營養不良更為明顯。早期即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十分必要。我們對食管癌術后早期應用腸內營養進行觀察與護理,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7年6月~2009年12月食管癌術后早期患者63例,其中男49例,女14例;年齡49~81歲,平均67.5歲。隨機分成腸內營養組(en組)32例和腸外營養組(pn組)3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術前體重及營養狀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氣管插管下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術,en組在食管癌手術中將鼻腸管插至十二指腸以下,選用荷蘭紐迪希亞公司出品的腸內營養制劑能全力。術后6 h開始經鼻十二指腸營養管給予腸內營養。第1天為500 ml,以15~20 ml/h速度滴入;第2~7天每天滴注1 000~1 500 ml,以20~30 ml/h速度滴入。逐漸加量至2 000 ml/d。其間觀察患者反應和腸道恢復情況,直至患者恢復經口正常飲食。pn組按常規輸入10%葡萄糖、10%脂肪乳、復方氨基酸、電解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根據患者的白蛋白水平適當給予人體白蛋白制劑。
1.3 結果:en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明顯短于pn組,住院時間短于pn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表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與住院時間比較(略)
2 護理
2.1 營養管的護理:妥善固定導管,觀察導管穿出鼻孔處標記變化;定時管道沖洗,預防管道堵塞。營養管堵塞時,應先查明原因,排除導管本身的因素后,用注射器試行向外負壓抽取內容物。拔出營養管時,動作要輕,以免撕裂吻合口或損傷消化道。
2.2 管飼過程護理:患者應取頭高30°~45°或半坐臥位,注意無菌操作,營養液遵循“先稀后濃、由少到多”的原則,溫度維持在38℃~40℃之間。管飼速度一般采用腸內輸液泵控制速度,先以小劑量20 ml/h持續泵入,如患者不能耐受應及時減慢速度或暫停輸注;管飼時為了防止牙齦和黏膜的感染,應定期刷牙或用水漱口。
2.3 胃腸道反應的觀察:觀察有無腹瀉、腹脹、腹痛、便秘及電解質失衡。觀察胃液的內容物及顏色,以判斷有無反流。準確記錄排氣、排便時間及大小便的顏色和量。
2.4 營養監測:術后7~10 d測血清總蛋白、白蛋白、電解質及控制血糖,效果均滿意。
3 討論
食管癌患者術前由于吞咽梗阻、基礎代謝增高、精神情緒緊張等因素,常伴有營養不良,而手術創傷后一系列代謝反應更加重了患者營養不良的程度[1],合理而有效的營養支持是糾正食管癌患者營養不良的有效途徑。食管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刺激胃腸功能,激活了腸道神經內分泌免疫軸,調節胃、膽、胰的分泌,促進了胃腸蠕動和腸道功能的早期恢復[2]。本文觀察表明,食管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日,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在進行早期應用腸內營養時,還要在營養管、管飼過程的護理和胃腸道觀察、營養監測方面做好護理工作,以使治療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我國每年死亡達15萬余人[1]。男多于女,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僅次于胃癌[2]。對于早中期的食管癌,首選方法手術治療。筆者通過對80例食管癌患者術后護理,體會到全面系統的護理可以促進患者順利康復,降低術后并發癥,延長患者壽命。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80例,其中男60例,女20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58歲,,所有患者術前無嚴重合并癥,經鋇餐和胃鏡病理報告檢查報告確診,上段食管癌1例行食管胃頸部吻合術,中段食管癌70例,進胸性食管癌根治術,下段9例行食管胃弓上吻合術。術后1例發生吻合口瘺,1例發生乳糜胸,經有效護理均康復出院,平均住院16d。
2 護理體會
2.1吸氧及 患者回病房后立即予以吸氧,流量2~4L/min,以保證機體內氧供應,改善組織缺氧狀態。患者麻醉未清醒前應取平臥位,將患者頭偏向一側,使口腔分泌物順利流出,防止舌根后墜及分泌物排出不暢引起氣道阻塞。待患者清醒6h后、生命體征平穩給予半臥位,根據患者的舒適度抬高床頭15°~30°,6h后即可取45°或協助坐起咳嗽,有利于呼吸,有利于胸腔閉式引流。
2.2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并記錄術后2~3h內,嚴密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以及呼吸頻率、節律等生命體征的變化;待生命體征平穩后改為每30min~1h測量1次,維持生命體征平穩。若心率過快或者血壓下降、躁動、出冷汗,應立即查找原因并報告醫生處理。
2.3呼吸道護理 食管癌患者術后呼吸道護理重點是促進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發生肺部張。護士應定時給患者仰背,以促進排痰,對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給予霧化吸入[3]。霧化液為0.9%氯化鈉溶液20ml,糜蛋白酶4000U,慶大霉素8萬U,地塞米松5mg,2次/d,15~20min/次,霧化吸入后進行拍背,有效咳嗽,排痰效果更佳。
2.4胃腸減壓的護理 術后3~4d內行持續胃腸減壓,目的是減輕腹脹,也能防止因胃過度擴張而壓迫肺從而影響患者呼吸功能。醫務人員經常擠壓胃管,可避免管腔堵塞,胃管引流不通暢時可用少量生理鹽水沖洗并及時回抽,避免胃擴張增加吻合口張力而并發吻合口瘺。胃管需妥善固定防止脫出,若胃管不慎脫出應嚴密觀察患者病情,不可盲目重新插入,以免戳穿吻合口引起吻合口瘺。胃管一般放置5~7d,腸蠕動恢復后拔管。
2.5胸腔閉式引流管的護理 胸腔閉式引流裝置必須整個密封,遠端接引流的玻璃管要插入水封瓶液面以下3~4cm,引流瓶高度一般要比胸壁引流口平面低約60~100cm,切勿使引流瓶高于胸腔口平面,以避免瓶內液體逆流入胸膜腔導致感染。記錄24h引流量,密切觀察液體顏色、性狀,術后24h引流液多為血性,24h后減少或無血。當術后24h胸腔引流量較多,每小時超過200ml連續3h,且血性粘稠、色鮮紅,則提示胸內有活動性出血可能。
2.6心理護理 患者因癌癥于身而產生恐懼、焦慮、悲觀和失望等情緒,護士應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護理,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2.7口腔護理 術后患者不能進食期間要做好口腔護理,2次/d,囑患者勿咽下,要始終保持口腔清潔,防止口腔細菌繁殖。預防咽喉炎發生。
2.8飲食護理 ①術后早期吻合口處于充血水腫期,須禁飲食6~8d,禁食期間持續胃腸減壓,營養可經靜脈補充。術中患者置十二指腸營養管,術后第2d由十二指腸營養管滴入溫鹽水,觀察患者有無腹脹,腹痛,如果沒有腹脹腹痛,第3d即可經十二指腸營養管滴入營養液。如果患者無腹脹腹痛,可以適當增加營養液的量。滴入1500ml/d左右。逐漸停用靜脈營養;②胃腸停止減壓24h后,若無胸內劇疼、呼吸困難、患側呼吸音減弱和高熱等吻合口瘺癥狀時,患者可先少量水試飲,開始進食。術后5~6d可進全清流質,每2h100ml,6次/d;術后3w若無特殊不適可進半流質,但仍須注意細嚼慢咽、少食多餐,進食不宜過快、過多。避免進食生、冷、硬食物以防后期吻合口瘺。
2.9早期活動 術后早期活動可促進患者肺復張以及肺功能恢復,有利于胸腔引流,腹脹減輕,預防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應根據患者的術后病情逐漸增加活動時間和活動量。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為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本科住院手術食管癌患者115例,包括胸內吻合、頸部吻合。營養液選用能全力(部分患者因經濟困難配合牛奶,豆漿等流質)。術后第1天下午,第2、3、4天分別按BEE所計算所得能量1/4、2/4、3/4及全量通過十二指腸營養管24 h勻速滴入(約40 ml/h過渡到140 ml/h)并逐漸減少靜脈補液量。
1.2 臨床觀察 臨床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無腹脹、腹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同時記錄排氣時間及患者精神狀況,有無吻合口瘺、嚴重感染、心肺等臟器功能衰竭等并發癥。
2 結果
本組 10例患者出現輕度腹瀉、腹脹,經蒙脫石散(思密達)等對癥處理后好轉。余105例患者腸內營養期間恢復良好,營養狀態有明顯改善。排氣時間約2~3 d。術后5 d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均無嚴重感染及肝腎功能不全表現。
3 護理
3.1 置管前護理 置管前充分評估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狀態,向患者解釋留置胃管、鼻十二指腸營養管的作用和早期腸內營養的意義,以及具體的實施方法,并講明置管過程中及腸內營養期間可能出現的不適與配合方法,以減輕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3.2 腸內營養期間的護理
3.2.1 健康指導 滴注腸內營養液時應反復強調腸內營養的意義及重要性,指導患者及家屬妥善保護好鼻腸管,防止滑脫及扯脫,不可以隨意調整營養液輸注速度。
3.2.2 基礎護理 ①滴注營養液期間,患者應取半臥位,以利于腸蠕動,減少反流;②由于禁食,患者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干燥,因此應該注意口腔護理;③留置營養管一側的鼻孔每日用清水清洗,并涂上液體石蠟,以減少營養管與鼻腸管的摩擦,防止鼻黏膜損傷;④固定鼻十二指腸營養管的膠布定期檢查,及時更換,防止因汗液浸濕而脫落。
3.2.3 熟練掌握滴注的方法 ①注意營養液的速度與溫度。按計劃設置營養液輸入量,控制滴注速度,太快容易發生腹瀉、腹脹、惡心,太慢則不能完成輸液量。保證營養液溫度合適,可以使用恒溫加熱器使輸入的營養液保持在38℃~40℃;過燙易燙傷腸粘膜,過冷易引起腹瀉。②保持通暢。導管不暢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腸內營養液沉淀或腸內粘液凝結造成,這種情況應以預防為主,每次營養液輸注完畢都應使用30 ml溫開水沖洗管道,以保證再次使用不至于管道不暢。注射藥物應碾碎充分溶解后注入,并在注藥后用溫開水20 ml沖洗管腔,以預防藥物和營養液在管腔內凝結成塊造成的堵塞。另一種原因是管道打折或打結,可用導絲將導管伸直。③防止脫管。脫管主要與鼻腸管固定不牢以及患者煩燥,自行拔除有關,術前要向患者解釋腸內營養的重要性,活動時注意保護鼻腸管,加強巡視,發現有松動,應及時固定。若鼻腸管滑出,可插入導絲后重新置管于胃內,患者右側臥位易使鼻腸管隨胃蠕動到達十二指腸。④防止感染。由于鼻腸管患者缺乏對口腔腺體的刺激,而使唾液分泌減少,容易引起細菌滋生,并發感染。因此需進行口腔護理2~3次/d。為確保衛生要求,每日需更換輸液瓶、輸液器一次,每次輸注完畢后用開水沖洗輸液瓶、輸液器。
3.2.4 嚴密觀察腹部癥狀及胃腸道的耐受性 隨時觀察患者有無腹脹、腹痛記錄腹脹、腹痛的程度及持續時間,注意觀察有無惡心、嘔吐觀察胃管抽出胃液的內容和顏色,以判斷有無反流。如發生惡心、腹瀉應立即檢查輸液速度,同時減慢滴速,處理無效嚴重腹瀉的患者應停止管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