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冬季建筑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優化施工組織,編制冬季施工方案
冬季施工開始前,技術人員應認真查閱當地的歷史冬季氣象資料,了解冬季持續時長、氣溫變化規律、最高最低氣溫和最大風雪等方面的情況,并結合近期的天氣變化,分析當年的冬季氣象情況。根據總體施工組織設計和進度計劃,制定冬期施工方案,方案中應包含冬季施工項目、工序的組織、人員機械安排、施工計劃、技術措施、安全管理等內容。此外,施工單位還應組成冬季施工領導小組,特別是就質量管理方面應明確責任分工。
2、加強相關人員的業務培訓
為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冬季施工前要開展對相關人員的業務培訓,加強理論學習。主要的培訓內容包括:施工組織設計和冬季施工方案,相關的規范、標準、圖集,相關的施工工藝和技術措施等。另外,要做好對施工人員的技術交底工作,使其能夠熟練掌握冬季施工的各項操作規程,防止因操作不當而造成質量事故。
3、做好現場和物資的準備工作
冬季之前要提前做好現場的準備工作。場內施工道路應增設防滑措施,如在表面鋪灑一層碎石;保證路面平整并設置一定的橫坡,以防積存雨雪。現場堆放的易遭受凍害的建筑材料要在降溫前搬入室內保存,不能移動的要加設覆蓋或保溫措施。水、蒸汽管道要進行管道保溫。冬季進行室內施工的房間外墻洞口要提前封堵。做好冬季施工物資的調撥和采購計劃,主要有爐具、棉氈、外加劑、防滑物品等。此外,棉服、棉鞋等勞保用品也要保證及時按需發放。
二、冬季施工的主要問題及技術措施
1、土方工程
冬季氣溫降低后,土壤中的水分凍結,造成土壤體積膨脹;等到氣溫回升后,水分融化又會使得土體體積減小,進而產生“凍融破壞”。在建筑工程中,土大多作為基層建筑材料使用,因此一旦產生凍融破壞,就會間接造成上部結構的開裂、沉降等病害。一般來講,土方工程應盡量避開冬季施工。這是因為除了考慮凍害影響外,冬季土方堅硬,開挖困難,也會使得施工成本大大提高。冬季土方開挖前,應首先清除頂面的積雪、積冰。以挖作填時,土方裝車前,應挑除體積較大的凍土塊。基槽開挖后,如果不能馬上進行下一步的基礎施工,應預留高出設計槽底標高至少30cm的余土。冬季土方回填前,應首先清除基槽內的積雪、積冰。對沉降量要求較高的部位,如室內基坑、涵背、管溝等,不得使用凍土回填,可改換級配砂石、粗砂、砂礫土等材料,并分層回填壓實。室外基坑等部位,可使用含有凍土塊的土回填,但凍土體積不得大于回填土總體積的15%,且凍土塊粒徑不得大于15cm。冬季土方應保證隨填隨壓實,以防虛土因晾置而受凍。內墻轉角、結構物邊緣等壓實機械施工困難的位置,應采用小型打夯設備壓實,防止產生漏壓。灰土層壓實完成后,應及時進行覆蓋保溫,保溫材料可選用兩到三層的草席或厚度不小于50cm的素土。
2、混凝土工程
在冬季低溫作用下,混凝土中的水分易產生凍結,使得混凝土的水化作用減慢甚至停止,嚴重影響混凝土的強度增長;此外,水分凍結還會減弱混凝土和鋼筋之間的粘結力,進而影響鋼筋混凝土的整體強度。試驗數據表明,保證混凝土的早期強度,是保證冬季混凝土質量的關鍵。拌制混凝土時,合理降低用水量,或加入減水劑,嚴格控制水灰比,以合理減小混凝土坍落度。可使用溫度不高于80℃的熱水拌合,并合理使用早強劑、防凍劑等外加劑以改善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必要時,現場可改用高于設計強度1~2個標號的混凝土。澆筑前,應清除模板和鋼筋上的積雪和污垢。混凝土的入模溫度不得低于5℃。地面、底板等需要抹光的部位,應盡量安排在一天當中溫度較高的上午或中午進行澆筑。為了避免溫差變化引起表面產生收縮裂縫,澆筑完成后,要立即采取保溫措施,可在構件表面先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再加蓋2~3層草席、棉氈、棉被等保溫材料。當施工現場靠近化工廠、熱力站等地方時,可以搭設暖棚利用蒸汽進行養護。
3、鋼筋工程
冬期主要影響鋼筋的焊接質量,而焊接正是鋼筋工程質量控制的重點。焊接工作盡量安排在室內進行,如果必須在室外焊接時,應有遮擋風雪的措施。冬期鋼筋焊接前必須根據當地的環境條件進行試焊,并將試焊的焊件送至試驗室進行強度檢測,合格后才可批量焊接。焊劑或焊條在冬期運輸、存放過程中極易受潮,使用受潮的焊劑或焊條會影響焊接接頭質量。在使用焊條或焊劑時,要按說明書的要求對焊條或焊劑進行烘焙,干燥后再使用。鋼筋安裝完成后,應盡快組織鋼筋工程的隱蔽驗收并澆筑混凝土,如不能及時澆筑,必須要采取措施防止鋼筋遭受雨雪而產生銹蝕。
4、砌體工程及抹灰工程
砌體工程及抹灰工程也是冬季施工質量管理的重點和難點,受寒冷天氣影響,砂漿的質量較難保證,特別是涉及到結構安全的承重墻體,尤其不宜在冬季進行施工。對于框架結構的樓房來說,可趕在冬季來臨前完成外墻砌體或抹灰工作,等進入冬季后,封閉外墻洞口,提高樓內溫度,再進行內墻砌體或抹灰的“室內作業”。磚石等建材在使用前,應徹底清除其表面的冰霜,砂漿用砂不得含有冰塊和直徑大于1cm的凍結塊,可使用溫度不高于80℃的熱水拌合。砂漿必須隨用隨拌,盡可能縮短運輸距離。蒸壓粉煤灰磚、加氣混凝土砌塊、燒結普通磚、燒結多孔磚在氣溫高于0℃時,砌筑前應澆水濕潤;當氣溫低于0℃條件下砌筑時,可不澆水,但要適當增大砂漿稠度。每天收工前,當天的砌體應用草席棉氈進行保溫覆蓋。抹灰前,應徹底清除砌體表面的積雪和污垢,可在抹灰砂漿內加入防凍劑,室內抹灰時,可利用火爐、電爐或通入蒸汽等方法提高室內溫度,以保證砂漿的初期強度。冬季抹灰時,可加大防裂網的鋪貼范圍,減少表面裂縫。
三、小結
1.1自動清洗機工作原理
自動清洗機主要通過3個系統進行工作[10]:(1)清洗系統。由滾刷系統、噴淋系統、水循環回收系統、污水處理系統、潔面系統構成,采用沖洗、刷洗和刮洗聯合作用的方式完成清洗工作。(2)爬壁系統。采用真空吸附、氣體驅動的吸盤組結構,有效滿足負載、速度、越障等要求。真空吸附結構有圓形旋轉結構和十字架機構。(3)控制系統。采用可編程控制器(PLC),通過對地面電腦進行無線操作,完成對機器人主體的吸盤脫離、本體移動、吸盤吸附、清洗順序的控制等。
1.2工作過程分析
清洗機工作時發射無線信號,由地面電腦接收信號并控制清洗機的運動路徑,樓頂卷揚機連接機器并配置有相應的隨動控制單元,可根據清洗機的運動速度不斷伸長或收回卷揚機鋼繩,起著保護作用,防止清洗機突然失去控制從樓面掉落,確保其安全。清洗機通過爬壁系統的吸附裝置吸附在墻面上,地面氣泵車提供動力,接收指令后開始工作。清洗機的運動采用十字運動方式,分解為縱向和橫向運動:先是縱向吸附,橫向移動,然后橫向吸附,縱向移動交替進行。當快到達邊界時,邊界傳感器發出信號,改變方向,往下方行走,如圖1所示[11]。
1.3控制過程分析
自動清洗機的控制系統采用主從兩級控制結構,由清洗機自身控制計算機、地面電腦及無線射頻通訊裝置3部分組成。清洗機自身控制計算機采用可靠性較高的工業用PLC,直接安裝在機器人上,接收地面電腦發送的信息,并啟動執行機構,實現對機器人電機、離合器、制動器等部件動作的控制,從而完成命令,同時采集機器人各個時刻運動狀態,并將其發送給地面電腦,最終實現壁面清洗機器人的監控功能。地面電腦可實現自動遙控和手動遙控之間的切換。遙控裝置主要包括無線射頻通訊裝置和功能控制按鈕[11]。動力由地面氣泵車通過殼體上的氣泵輸送管提供給清洗機;殼體上吊環與樓頂卷揚機相連,卷揚機裝有隨動裝置,根據清洗機的移動收回或伸長纜繩,防止其突發故障時掉落;攝像頭可將清洗狀況通過無線信號傳回地面電腦,實現實時監控。
2方案設計
在對自動清洗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設計目標,設計了3款方案,如圖2所示。方案A采用的是半包圍的結構,橙色的外殼采用塑料材質,將縱向鋼支架和清洗機構全部包裹在里面。橫向支架兩端是采用三角吸盤組的吸盤,更有效地吸住玻璃幕墻,降低危險事故的發生率;方案B主要由兩個十字交叉的爬壁手抓和類似棱臺的清洗系統組成。十字交叉的鋼架后段采用可折疊伸縮的行走機構,末端有三角吸盤組,可靈活變化多種行走姿勢,提高跨越障礙的能力;方案C采用了全包圍的結構,將所有的零件、管線全部隱藏在殼體內。兩側手臂具有伸縮功能,節省了機器人收納時的占地空間。根據自動清洗機結構和視覺識別性等方面的要求,選擇科技感強、結構上能滿足使用要求的方案B進行深化設計,設計內容為各個部件的形狀、位置、排布及關鍵機構的運動方式、運動過程等。圖3為最終方案的設計草圖,在外形設計上采用了仿生的設計理念,結構上采用十字架的運動結構,材料上采用輕質的鋁合金和塑料。十字鋼架末端安裝邊緣探測傳感器,模仿蜘蛛的足部關節運動方式,可進行多種姿勢的行走運動,清洗機殼體是對四棱臺進行切割變形后得到的造型,四周安裝有攝像頭、吊環、無線信號發射器、氣泵輸入管等;兩側有清水箱和污水箱的進水口和放水口;清洗采用刷洗、刮洗和高壓噴洗方式相結合;內部采用了水循環結構,一方面可節約高空中清洗時的用水量,另一方面又可減少自身的負載。自動清洗機的最終效果圖及應用場景如圖4、圖5所示。
3結論
現在進行第一項議程,請蘇主任宣讀《和平街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三年規劃》。
現在進行第二項議程,請 宣讀《和平街2021年爭創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實地考察工作方案》。
現在進行第三項議程,請輝書記做動員講話。
同志們,剛才會議宣讀了《和平街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三年規劃》和《和平街2021年爭創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實地考察工作方案》,分別從目標任務、組織領導、職責分工、完成時限等幾個方面作了細致的部署安排。輝書記對創建工作作了動員講話,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各部門、社區要認真學習領會,堅決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再強調幾點要求:
一是要提高認識,科學籌劃。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今天的會議精神上來,統一到市委、政府新一輪創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上來。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配好隊伍,各社區書記要履行好第一責任人責任,結合實際工作,統籌安排創建各項任務,要把創建工作作為常態化工作來抓,不要搞突擊動作。
論文《室內裝修污染之我見》,全國《職大學報》2004年2期
提要: 本文從小區規劃對建筑周邊環境的影響,從而對個體建筑能耗產生影響進行分析,認為合理的小區規劃對建筑節能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關鍵詞: 小區規劃 微氣候 建筑節能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village of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planning, thus to influence on the individual impact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able planning area of effect of building energy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Keywords: district planning micro climat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中圖分類號:TU2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節能已是人類謀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保證。而作為能耗最大的行業,建筑節能由于它在建筑建造過程及建筑使用過程的能
耗占比大,耗能時間長,因此成為實現節能的最重要一個環節。
建筑是否節能,節能效果如何,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本人認為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建筑單體本身的屬性,如建筑物外形、建筑圍護結構材料的選用、窗墻比的大小等;二是小區規劃是否科學合理。
目前,由于在建筑使用過程中采暖能耗北方地區達60%~65%,南方地區達到40%~55%,比率較高,所以我國實現建筑節能,視野主要集中于如何革新墻材,做好外墻保溫和窗戶保溫上。特別是近幾年,墻材革新的力度很大,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逐步建立健全,卻忽略了建筑單體外的微氣候對采暖能耗的影響。
所謂微氣候是指在建筑周圍地面上及屋面、墻面、窗臺等特定地點的風、陽光、輻射、氣溫與濕度條件。室外微氣候是人類直接感受到的室外氣候,它不僅僅只是給人們提供一個舒適的人居環境,而且也能為建筑物營造一個良好的
外環境。如在一個小區中,受建筑選址、建筑密度、建筑布局、綠化率及建筑朝向等的影響,建筑室外氣溫在可能出現小區內氣溫高于小區外其他地方的氣溫的現象,我們稱之為“熱島現象”。出現熱島現象好比把建筑放在一個蒸籠上,特別是在夏季,空調能耗大大增加,對建筑節能極為不利,而且大大影響居住的舒適度。
因此利用建筑物所處的自然及地理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小區規劃,對單體建筑節能有顯著的影響。
一、小區規劃對建筑能耗的影響
小區規劃的內容很廣范,研究它的節能問題是比較復雜的,本人僅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小區規劃對能耗的影響。
(一)小區選址對建筑能耗的影響
小區的選址對建筑的微氣候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對于嚴寒地區,把小區布置在山谷、洼地等凹處,由于冷空氣比重大,冬季冷空氣聚集造成該處氣溫低于地面上的空氣溫度而形成“霜洞”現象,形成一個低溫的建筑微氣候,勢必造成居民采暖能耗加大。而相反,在酷熱的地區,把小區布置在山谷、洼地等凹處,沉積下來的冷空氣形成一個相對低溫的建筑微氣候則可以降低建筑的采暖能耗。
(二)小區內建筑朝向對建筑能耗的影響
建筑朝向對建筑節能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首先是對個體建筑的影響,即建筑物本身內環境的影響。一個科學、合理
的建筑朝向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風和自然光,取得最有效的通風效果,從
而降低對空調或采曖的依賴。
其次是建筑朝向的設置,特別是大型建筑或高密度建筑群的朝向設置布局,將直接改變建筑物周邊通風狀況,即對建筑微氣候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建筑物的能耗。
(三)小區綠化對建筑能耗的影響
小區綠化不僅可以美化環境,凈化空氣,對降低建筑能耗的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夏天通過樹木的遮陽作用,改變環境的熱濕平衡,降低建筑的空調制冷負荷;冬天又可以阻擋冬季風,有效地減小風速,降低風壓,這樣冷空氣的滲入也隨之減弱,從而降低建筑的采暖負荷。還有綠色植物其自身的蒸發降溫作用,也能為小區貢獻2度左右的溫差,提高小區人居舒適度的同時,降低建筑能耗。
二、科學合理的小區設計原則
節能設計首先要從規劃入手,在總體規劃和單體設計中應根據建筑功能要求和當地氣候情況,改善建筑外環境,包括冬季防風、夏季及過渡季節促進自然通風以及夏季室外熱島效應的控制。同時合理地確定建筑朝向、平面形狀、空間布局、外觀體型、間距、層高及對建筑周圍環境進行綠化設計,以改善建筑的微氣候環境,最大限度減少建筑能耗量,獲得理想的節能效果。
(一) 建筑選址及空間布局建筑選址需注意向陽問題。在規劃設計中應注意合理利用太陽輻射。建筑選址還應注意冬季防風和夏季有效利用自然通風的問題。冬季為防止冷風滲透而增加采暖能耗,建筑應選擇避風基址建造;夏季則應順應當地的盛行風向,盡可能利用自然通風。由于冬夏兩季盛行風向的不同,建筑群體的選址和規劃布局可通過協調和權衡來解決防風和通風的問題,從而實現節能的目標。
(二)建筑朝向選擇合理的建筑朝向是建筑布置中優先考慮的問題。朝向選擇為建筑節能貢獻力量所需考慮的因素主要有:冬季日照和防風、夏季防曬和自然通風。
建筑朝向的選擇,涉及到當地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建筑用地情況等,必須全面考慮。選擇的總原則是:單體建筑要滿足冬季能爭取較多的日照,夏季避免過多的日照,并有利于自然通風的要求。整個建筑群在總體規劃時,最好是建筑朝向與主導風向形成一定的角度,以便后排的建筑也能獲得較好的通風。在建筑設計時,建筑朝向受各方面條件的制約,這就應結合各種設計條件,因地制宜地確定合理建筑朝向的范圍,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的要求。
(三)環境綠化對改善建筑群體的氣候條件十分重要,它能調節氣溫,降
低溫室效應,減少大氣污染,消減噪聲,遮陽隔熱,是改善建筑群體微小氣候、優化建筑室內環境、節約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
由此可知,合理的小區規劃對建筑節能有著長遠意義。如何綜合各方面因
素,做出科學合理的小區規劃是一個系統問題,需要我們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振霞:《建筑節能在推廣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探析》,《新建筑》,2003年第3期
2、吳彥遼:《試論住宅建筑節能設計》,《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1999年第3期
論文摘要:土壤源熱泵是一項新興的節能環保的空調技術。本文介紹了天津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區寫字樓地源熱泵空調系統的設計,提出了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并對該建筑的運行情況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一.工程概況及系統簡介
1.工程概況
天津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區寫字樓總建筑面積為23378.7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為21714.1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為1664.64平方米。地上l3層,有大堂、咖啡茶座、保安監控和辦公室等,地下l層,有變配電間、發電機房、泵房、庫房等。本項目擬采用熱泵系統為地上建筑提供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地下建筑不考慮空調系統。
2.地源熱泵系統介紹
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地下淺層地能,將低位能向高位能轉移,以實現供熱制冷的高效節能空調系統。其利用地層在一定深度下一年四季溫度比較恒定,保持在l5℃以上,且具有熱容量巨大、可以再生等特點,通過埋設在地下的換熱管與土壤進行熱交換,冬季把土壤中的熱量“取”出來,供給室內采暖,此時地能為“熱源”;夏季把室內熱量取出來,釋放到地下土壤中,此時地能為“冷源”,如下圖:
此外,冬季通過熱泵把大地中的熱量升高溫度后對建筑供熱,同時使大地中的溫度降低,即蓄存了冷量,可供夏季使用;夏季通過熱泵把建筑物中的熱量傳輸給大地,對建筑物降溫,同時在大地中蓄存熱量以供冬季使用。在地源熱泵系統中,大地起到了蓄能器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了空調系統全年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大大減少對化石燃料的消耗,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符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地源熱泵系統是一種高效、節能、環保的冷暖中央空調系統。
3.設計依據
3.1冬季采暖、夏季制冷面積:21714平方米;
3.2設計負荷:
冬季:熱指標估算為78.89W/M2,設計采暖負荷為l713Kw;
夏季:冷指標估算為116.28W/m2,設計制冷負荷為2525KW;
3.3空調使用時間:夏季:l20天;冬季:120天
4.方案綜述
根據項目的位置、建筑面積、水文地質情況以及建設方提供的部分相關資料,擬采用“混合型的地源熱泵系統”為建筑提供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
二 混合型的地源熱泵系統設計
1、系統方案綜述
在本方案中,采用混合型的地源熱泵系統為所有建筑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熱泵機組按照夏季負荷進行選擇,則也能夠滿足冬季采暖負荷;室外地埋換熱孔的數量按照冬季負荷進行設計,夏季制冷時系統散熱不足的部分由冷卻塔來進行補充散熱。在夏季制冷實際運行中,以地埋換熱孔散熱優先運行,冷卻塔進行輔助散熱。
夏季制冷負荷為2525Kw,選擇3臺GSHP—C1038D型熱泵機組。3臺總的制冷量為2796KW,總的制熱量為3123KW,可以滿足夏季制冷和冬季采暖負荷的需求。
2、冷、熱源方案
2.1、地源熱泵機組選型
35GsHP—C1038D型熱泵機組,其標準工況下性能參數如下:
注:在進行施工圖設計時,須按實際運行工況與廠家進行最終確定參數。
2.2、系統全年運行方案
夏季3臺熱泵機組全部運行,提供制冷,但根據負荷的變化,可以開啟l臺或2臺機組,同時該2臺機組可以根據負荷的變化實現從l0—100%的無級調節,其中地埋換熱孔優先運行。
冬季2臺熱泵機組的制熱量為2082KW,而冬季采暖負荷為l713KW,因此2臺熱泵機組運行即可滿足采暖負荷需求,間時可以根據實際運行負荷選擇開啟l臺機組或2臺。
2.3、系統主要循環水泵
系統主要循環泵均采用屏蔽泵,該種泵具有運行穩定、噪音低、安全可靠性高等特點。
三.室外地埋管換熱系統及冷卻塔輔助散熱系統
1、地埋管的設計方法
地埋管的設計主要是針對工區的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結合系統運行工況,計算地埋管的換熱量和滿足負荷要求所需求的換熱管的長度。基于工區地下條件的多樣性,我公司在地埋管的設計上主要采取“現場工程、水文地質條件分析+設計軟件”相結合的方法。
2、本方案地埋管換熱系統的設計
綜合分析項目區的地質條件等因素,本項目地層單位鉆孔延長米的換熱量夏季取55w/m,冬季取45w/m。
按照冬季采暖負荷設計換熱孔的數量,本系統冬季的總熱負荷為1713KW,所需地埋管的最大數量為30625延長米,若單個地埋換熱孔深選用125m,則換熱孔數量核算為245個,
孔徑大干200mm。換熱孔布設在項目區內綠地、停車場等非建筑構筑物下面,換熱孔口位于地面1.2m深以下,鉆孔完成后不會影響地面的正常使用。換熱孔間距5×5m,在本項目的室外空地最多可布設換熱:fL383個左右,因此可以滿足布設換熱孔的需求。
3 、冷卻塔輔助散熱系統
本項目夏季設計負荷為2525KW,考慮土壤的換熱能力、熱平衡的問題以及系統運行的經濟性等,初步設計夏季2臺熱泵機組與地埋換熱孔相連,另1臺熱泵機組直接與冷卻塔相連接,這樣一方面可以通過調整冷卻塔的運行時間來解決熱平衡問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系統的能效率比。
因此,在本方案中,選擇2臺LDCM—N一125(或l臺LDcM—N-250)型冷卻塔進行輔助散熱。
四 經濟技術分析
1、初投資估算
本工程初投資估算為567.1萬元。
初投資估算說明:本初投資估算為室外地埋管換熱系統、冷卻塔、熱泵機房內設備的購置和安裝、不含其它土建、電力電源引入費用、機房軸線以外的熱媒(或冷媒)管道和室內末端系統等二次系統等。
2、運行費用測算
冬季供暖費用:本方案冬季供暖熱泵機組運行電費為36.24萬元。
夏季制冷費用:本方案夏季制冷熱泵機組運行電費為l9.59萬元。
熱泵機組全年運行電費:熱泵機組全年運行電費為55.83萬元,折合25.7元/平方米。
五、方案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