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學創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學創作范文第1篇

      論文關鍵詞:文學創作;移情;物我交融;物我同一

      何謂“移情”,19世紀德國美學家費肖爾認為,移情即‘人把他自己外射到或感人到自然界事物里去”,以造成“對象的人化”。另一位德國美學家立普斯認為,“移情作用不是指的一種身體感覺,而是把自己‘感’到審美對象里面去”,,審美的欣賞并非對于一個對象的欣賞,而是對于一個自我的欣賞”,“在對美的對象進行審美的觀照之中,我感到精力旺盛,活潑,輕松自由或自豪。但我感到這些,,并不是面對著對象或和對象對立,而是自己就在對象里面”。而朱光潛先生則認為:“所謂‘移情作用’(Einfhlung)指人在聚精會神中觀照一個對象(自然或藝術品)時,由物我兩忘達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對象里去,使本無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動,使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也顯得有人情”。

      盡管人們對“移情”的涵義有多種解釋,但都顯示出一個共同點,即都認為移情是審美者在情感的強烈作用下,通過主體意識活動,把自己的情趣、性格、生命、能力等主觀擁有的東西外射、移注給觀賞對象,使原本沒有生命、沒有情感的事物變成有生命、有情感的物體,同時審美者自己也由于受到這種錯覺的影響,從而達到一種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現象作為審美過程中一種獨特的心理活動,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煥發出誘人的魅力。當作家們登高望遠,凝神觀賞時,或觸景生情,融情于景,或睹物感懷,托物言志,或情溢于中,意與象通,均能產生移情現象。此時,在作家的眼中,山歡水笑,草木含情,萬事萬物都變得可親可愛。作家們沉進一種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物我一體的幻景中,從而創造出一批又一批熠熠生輝的文學作品來,給人以美的享受詩詞中的移情可說是比比皆是?!对娊洝?“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李白《獨坐敬亭山》:“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辛棄疾《賀新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等等。在作家們的筆下,楊柳可依依惜別,花鳥也感時濺淚,山水與人親近,紅豆也能相思。移情在詩詞創作中取得了最佳的藝術效果。

      散文中的移情主要表現在情與景的統一上。王夫之言:“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巧者則有景中情、情中景?!蓖鯂S亦曰:“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痹⑶橛诰?,情景交融,將自然景物人格化,能收到言不及情而情益增的效果。如朱自清寫梅雨潭的綠:“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的一個幻想呀?!疑岵坏媚?,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人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在作家的筆下,梅雨潭的綠水猶如美麗的小姑娘,包含著無限的情意。這種擬人化的寫法,使物我交融,形成醉人的境界。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亦有同工異曲之妙:“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忽爾遠逝,往來盒乎,似與游者相樂?!彼杏昔~亦感染了游人之樂而與游人同樂,不愧為“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小說中的移情亦多表現為將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移注到所寫的景物上而使情物統一。魯迅《故鄉》開頭對景物的描寫:“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縫隙向外一望,蒼茫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絲活氣。我的心禁不住的悲涼起來?!标幓薜奶鞖?,蕭索的荒野,與“我”悲涼的心境互為映襯,有力地揭示了當時農村荒涼破敗的景象。而姚雪垠《李自成》在寫李自成將隊伍轉移到鄖陽一帶以圖大舉時,則是另一番景象:當曙色開始照到西邊最高的峰頂時,他的人馬還走在相當幽暗的群山之間,……各種慣于起早的鳥兒開始在枝上婉轉歌唱,云雀一邊在歡快的叫著,一邊在薄薄的熹微中上下飛翔烏龍駒平日在馬棚中每到黎明時候就興奮起來,何況如今它聽著百鳥歌唱,嗅著帶露水的青草和野花的芳香,如何能夠不格外興奮,他正在一段稍平的山路上踏著輕快穩健的步子前進,忽然昂首振截蕭蕭長鳴。許多戰馬都接著昂首前望,振毅揚尾,或同時和鳴,或叫聲此落彼起,全都精神飽滿,音調雄壯,回聲震蕩山鳴谷應,飄散林海,飛向高空,越過了周圍的蒼翠群山”由于受到李自成將士激昂斗志的感染,各種鳥兒都歡快地叫著,戰馬也格外興奮,精神飽滿,此情此景又反過來渲染烘托了將士們的內心情感,充分體現了李自成將士們在革命低潮時對勝利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

      “移情”何以能產生如此大的魅力,勞伯特·費肖爾認為,這是因為首先從審美的角度看,當作家們全神貫注地觀察欣賞某一事物時,深深受到對象的感染和打動,“把自己完全沉沒到事物里去,并且也把事物沉沒到自我里去:我們同高榆一起昂然挺立,同大風一起狂吼,和波浪一起拍打岸石。在這種同喜同樂同哀的境界中,作者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陶醉,作品也因此顯示出委婉含蓄、雋永深遠、清意綿綿的藝術效果。其次從閱讀者來說,它順應了人們對自然界的愉悅感心理,更能引起人們的審美情趣,人們更樂于接受。當人們看到作品中紅豆相思,花鳥濺淚,一切無情的東西都變得通人性,懂人情時,本身也會受到感染,從而得到極大的滿足,得到一種藝術上的享受。

      然而移情的產生,并非無緣無故的,它必須有如下幾個因素:

      其一,作家心中必須飽含激情。里普斯認為:“一方面,在我們心靈里,在我們內心的自我活動中,有一種如象驕傲、憂郁或者期望之類的感情;另一方面,把這種感情外射到一種表現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對象中去。在這對象中,精神生活正確無誤地找到了它安頓的地方。這說明,作家必須熱愛生活,胸懷激情,方能沉醉其中,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一個對生活冷漠無情,對外物熟視無睹的人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其二,作家與移情對象之間必須隱含著某種情感的觸發點。陸機《文賦》言;“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當移情對象在內容或形式上與作家的某種情感吻合時,往往能產生移情現象。因此它不是一般的聯想,而是暗含著某種情感的必然,是這種情感因遇于相似的外物的觸發而產生移情這一現象。

      其三,作家必須具有創造性思維。移情作為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與其它心理現象不同,非常需要創造的思維。它要求作家們首先要有求異精神。敢于標新立異,另辟蹊徑,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出獨特的體驗來。其次要發揮創造性的想象,在情感作用的推動下,創造出全新的形象來。因此它排除公式化,概念化,慣性思維,因因相襲,必須在風雨、花鳥、山水、草木等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賦予新的含義。

      無疑,作家的情感在移情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文學創作范文第2篇

      關鍵詞:巴金 文學 創作 傳記 個人敘事

      中圖分類號:I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2-0290-01

      一、前言

      巴金先生在小說和散文方面有著巨大的文學成就,對此,很多人僅僅是將目光投向巴金小說和散文這一部分,但是對于巴金先生的文學翻譯、詩歌以及童話等等方面的作品卻關注的很少,并且其傳記文學的創作和翻譯也沒有得到學術界足夠的重視,但是事實上,在巴金先生步入文壇的幾十年當中,有長達十多年的時間其主要工作就是傳記寫作與翻譯。對此,作為一名資深的文學大家,其寫作的傳記文學有什么價值,對于我國當代傳記文學發展又有什么意義,這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一個問題。

      二、巴金文學傳記的概述

      巴金先生于190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個典型封建家庭,在期間,巴金先生受到了的熏陶,對于歐美一些國家的革命家的思想歷程以及英雄行為尤為感興趣。在1923年巴金先生從成都來到上海,開始了人生的探索之路,同時也開啟了文學創作的大門,在到了上海的兩三年里,巴金先生已經先后發表了《怎樣建設自由平等的社會》、《夢》、《寂寞》等等一些文學作用,當時這對于當時的巴金來說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巴金先生的思想騰飛還是基于實際的社會運動,在1927年初,巴金先生開始了他的法國之行,在法國的這兩年時間當中,巴金專心的研究了歐美革命運動史,并且對其進行了撰寫、翻譯,在這期間創造出了其成名作《滅亡》,在第二年底,巴金重新回到上海,在1929年春,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文學雜志《小說月刊》發表了巴金先生的成名作《滅亡》,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1.巴金文學傳記創造初期

      巴金先生在法國的時候,巴金先生翻譯了《一個無產階級的生涯底故事》、《我的自傳》以及《獄中記.》等等一些列作品,并且他的傳記也同時在這期間開始創作。后面由于巴金受到新女性時代的一些思想影響,花了大約兩月的時間的創作了一本傳記合集《俄羅斯十女杰》。

      從巴金先生的文學創作之路看來,無論是巴金的小說、散文、人格思想還是文學傳記,都多少會受到革命家傳記的影響,并且巴金也談到過自己的文學傳記創作“克魯保特金的《我的自傳》是我最喜愛的一部作品,并且對于我知識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并且在1947年給明興禮的信中也明確的說道:“出了這些文學作品外,我還讀了革命家傳記,我有著很深的印象。”年近九十的巴金在致信王仰晨的時候信中也提到過:“克魯保特金的《我的自傳.》具有極強的文學性,對我知識的影響也最為深刻”。

      2.革命家傳記的巴金文學傳記的重要影響

      巴金對于革命家傳記的研究的是多方面,并且革命家傳記也對巴金的知識構成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2.1克魯保特金、范宰特以及白克曼等歐美革命家對巴金人格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通過文學傳記,巴金對于歐洲一些革命家理想抱負以及崇高人格了清晰的認知,也在這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精神導師。范宰特的《一個無產階級生涯故事》這篇傳記,巴金先生也先后對其進行了數次翻譯,并且也幾番提起。曾經引用過這樣的一句話:“我希望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住宅,并且每個人都面包,能夠接受到教育,感受到知識的光明?!?/p>

      2.2革命家傳記曾經在當年激勵巴金投入社會運動,在從法國巴黎回到上海的那幾年中,巴金先生已經在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迎來了創作上的大豐收,但是他仍然牢記實際社會運動。曾經主編《時代前》,并且投身到世界語雜志《綠光》中工作。并且自1930年起,巴金幾次南下,到新會、泉州以及廈門等地區探望獻身民眾教育的“安那其”朋友。

      2.3革命家傳記給予了巴金文學創作的啟迪

      《俄羅斯十女杰》、《斷頭臺》以及克魯保特金的《我的自傳》,都屬于歐洲革命家傳記,巴金不僅僅成名作《滅亡》受到了革命家傳記的影響,并且其創造黃金時期的《海的夢》、《新生》以及經典作品《家》中,我國通過一些細節、章節、目錄、敘事手法以及結構,也不難看出這些作品里面有革命家傳記的影子。

      三、巴金文學傳記——《巴金傳—憶》

      在巴金的文學作品中尤其注重人格的構成,并且寫作視角也有所不同。巴金和克魯保特金想法一樣,都格外注重人格力量。因此巴金的文學傳記大多數都是圍繞著人格形成創造的。

      在對《巴金傳》進行探討的時候,更多的人將其稱之為《憶》,這可能是學者對于巴金的尊重,但是也與《憶.》后來發行量少有關,但是關于《憶》作者從而沒有明確提出這是自己的回憶錄,并且故事的敘事手法以及情景也和自傳有所差異。自傳當中包含有很多的論述,并且這些論述都是圍繞敘事服務的,在《巴金傳》只有“小小的經驗”這一段帶有一定的回顧性,在《門檻上》、《離開北平》以及《斷片回憶》等主體上不是采用的敘事結構而是邏輯抒情的結構。在《憶》開頭《回憶》與《家庭》這兩篇主要是闡述的自己出生到來到上海,《信仰和活動》這是其“”時期的覺醒歷程。在進行《當大哥的人》敘述的時候,就和自傳寫作手法稍有偏差,主要是在離開成都之后和大哥的生活上的補敘?!稇洝返淖罱K章《寫作生活》主要就是寫的巴金先生從巴黎開始的寫作生涯。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巴金是理所當然的文學作家,并且其經歷了接受、翻譯以及寫作等過程,同時也是一位傳記文學大家,雖然其傳記生成是來源于自然,而并非自覺,但是其對于現代文學傳記的貢獻卻是全方面的,在我國現代文學傳記中痕跡是不可磨滅的。

      參考文獻

      [1] 辜也平.論巴金的傳記文學創作[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46-51.

      [2] 《巴金全集》再增新鮮內容[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12,(6):2-2.

      [3] 聶國心.《憩園》《寒夜》:巴金走向絕望的文學巔峰[J].齊魯學刊,2009,(2):148-151.

      文學創作范文第3篇

      【關鍵詞】靈感;思維現象;作用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7-227-02

      靈感是一種普遍存在于人們腦海中的思維現象,是文學創作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出現讓人無法預知,它的存在也是轉瞬即逝的,讓人琢磨不透無法言傳,但它給人帶來的是驚喜和興奮,是人們作品產生的關鍵點、關鍵步驟,能夠把作者的創作才華體現的淋漓盡致。正由于靈感存在方式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對于這種現象的產生由來眾說紛紜,人們對于它的具體定義沒有明確一致的認識和解釋。

      一、靈感的含義

      “靈感”一詞在古代有著神秘的色彩,被當時的人們理解為神靈的感應。唐代詩人王勃曾在《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中提到:“以法師智遺人我,識洞幽明,思假妙因,冀通靈感?!薄墩f岳全傳》第六九回:“你既為神,豈無靈感?難道岳家不應報仇的么?”

      之后,就有人對靈感進行了闡釋,并試圖對其本質含義加以推敲和明確,但仍不盡相同,各有各的說法,又都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夠全面。其中“感覺敏銳”以及“在文藝,科技活動中,由于勤奮學習,努力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和學識而突然產生的創作沖動或創造能力?!钡南鄳^點不斷成為對“靈感”一詞的解釋和說明。

      在文學創作的進程里,作家的苦思冥想可能會導致思維的疲勞和停頓,但是通過他對外界事物的接觸和注意力的轉移,以及思想的放松之后出現的活躍性思維,尤其是對自己所要表達的事物所需要的思路和創作思維的改變,也就是所謂的靈感。它只是一種客觀存在于腦海的思維現象,經過人的神經碰觸而顯現出來,讓人們在某一點上找到事物的聯系,從而得出符合事物需要的、恰當的、合情合理的思維形式。

      二、靈感的特點

      靈感主要存在于人們的大腦中,通過一定的形式借助一些客觀的事物進行一定的釋放展現和表達突出的思維形式。只要是正常的人都會出現靈感,只是體現的形式不同,水平高低不同而已。但筆者認為產生于人們腦海中的靈感有著相同的特點,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靈感具有抽象性和突發性

      靈感本身是一種思維現象,它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思維現象是人們用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的邏輯,可以是一種思路,也可以是一種力量和勇氣,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可直觀。但是靈感的出現也并不是我們刻意地爭取能做到的,有時刻意爭取反而讓人心力憔悴,適得其反。它具有一定的突發性,它很可能在你苦思冥想后還不能得到結果,不想再思考的時候忽然出現在腦海里,讓人迅速撲捉到,能夠給人帶來一種愉悅的心境。就像郭沫若《鳳凰涅》的產生過程一樣,詩的前后兩部分并不是他一氣呵成的,而是在靈感突然出現的時候創作的,前后兩部分創作完成的時間不相同,就是因為他的靈感突來的時間不同而創作成功的。靈感的突如其來,我們是看不到的它的形象,也推測不到它到來的時間,正是靈感的抽象性和突發性特點。

      (二)靈感的獨特性

      靈感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思維現象,它雖然是普遍存在,但是它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新穎獨特,能讓人們思路不通暢的時候忽然豁然開朗,與我們經常存在的一般思維活動又有著質的區別,不同于所謂的一般思維活動。靈感作為一種思維現象可謂是我們思維活動質的飛躍,它會讓人的腦海中忽然出現一種很獨特、新穎的情景或畫面,這種獨特區別于以往的對事物的認識,并指引導我們進入到一種期待已久但不知道運用什么方式才能達到的境界。靈感的出現會給人帶來非常獨特的構思、奇妙的畫面甚至是很優美的詞匯和通順的語句,使人們在它的獨特性的作用下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是別人無法模仿的,獨一無二的。

      (三)不可言傳性

      靈感的出現無影無蹤,并且是轉瞬即逝的,是不固定的抽象的思維活動??芍^只有當事人自己能夠意會,沒有辦法把這種現象用言語傳達給周圍的人,并且其他人無法看到和感覺到,但是靈感的出現給當事人帶來的是驚喜和興奮,促使作品的完成,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作品創作中,就算別人看到了當事人靈感激發的文章或作品,別人也無法感受到靈感的存在。

      三、靈感的獲得

      靈感的出現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如何才能獲得靈感呢?

      首先,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社會實踐經驗。因為靈感的普遍存在,它的產生絕不是偶然發生的,是需要豐厚的生活閱歷,大量的生活經驗,這些內容的積淀,才能夠有靈感的產生。靈感是離不開社會實踐,只有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素材,親身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鉆研,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才能為創作靈感積累無形的素材和感觸,才能使人們培養出各種思維能力,為靈感的產生和爆發創造出主要的條件。

      其次,要多讀書,讀好書。文學創作的靈感的出現可能會給作者帶來很優美的意境,這種意境通過自己形象生動的詞匯寫出來,才能使作品產生。沒有平時的詞匯積累和文化知識的沉淀,腦海中便無法有更加合適的語言出現。所以在平時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我們要多積累文化素養,多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多記錄名言警句、多背誦散文名篇,認真仔細地品味其中文化內涵,為靈感的出現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文學創作做好了更足的文化積淀。

      四、靈感對文學創作的作用

      一個人的靈感就像夢境一般,作者在其中徘徊,卻難以用言語表達,但是靈感可謂創作過程的最佳狀態,是文學創作的重要心理機制。它孕育著作家巧妙的構思和優美的語言,給其作品注入一定的靈性和生機。筆者認為靈感對文學創作的作用主要表現如下:

      (一)開啟思路、創造意境

      靈感的出現能夠使作家在寫作時遇到的困難或者詞窮現象得到很好的緩解,讓作者出現瞬間的美妙情境或者想要表達的具體畫面,同時很多能夠形容這種創作意境的優美詞匯或者語言也一并出現,使作者思路清晰、聯想縱橫,妙筆生花,進入到得心應手的創作狀態,給其文學作品的最后創作帶來質的飛躍。正如郭沫若《鳳凰涅》作品的誕生一樣,作家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突發靈感,即興創作而成,并且詩歌的前后兩部分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靈感下寫出的,這首長詩是郭沫若靈感之作,詩中浪漫熱烈的風格,夸張奔放的語言正是他的創作靈感產生的作用。

      (二)激發創作才情

      創作過程中出現的靈感常給作家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因為靈感的出現往往帶來很美妙的境界,這種境界是無法言傳和預知的,是轉瞬即逝的,但有經驗的作家總會牢牢抓住這個短暫的時機即興創作出滿意的作品。在此過程中文學創作者總會全神貫注地投入創作,甚至于廢寢忘食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這時他的文學創作才智和才華會盡情地發揮出來。

      (三)獨創心境

      靈感的出現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它是作者審美心理和意識的理性結果的統一,是創造性思維過程中認識的一種質飛躍。靈感的產生對文學創作有著突破性的作用,往往伴隨有獨特的情思和意象出現,因而往往能帶來獨特的思維表現,給文學創作者帶來獨創的心境,使其創作產生新穎獨特的作品,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五、結語

      在文學創作過程中,靈感的出現對于作者的文學創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可或缺。如果沒有寫作靈感的存在,人們或許創作不出讓人滿意的完美的作品。而靈感的轉瞬即逝和抽象性、靈感出現的模糊性以及靈感的獨特性這些特征,要求文學創作者必須及時記錄和巧妙地捕捉好靈感出現時的美妙境界和畫面,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智,完美地表達出自己的感想和一系列激烈的思想活動,利用靈感的出現繼而妙筆生花,創造出更加優秀的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劉明真,付碧珍,劉亞芬.靈感思維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教學研究,2009(09).

      [2]戴雪梅,白珍.論文藝創作中的靈感及其捕捉[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09).

      [3]李宗剛.中國古代靈感理論論綱[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0).

      [4]丹.中國古代詩學中的創作靈感論[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

      文學創作范文第4篇

      一、尋求美――鍛煉一雙識美的慧眼

      文學作品不但要掌握觀察、感受、體驗生活的方法,還要鍛煉從細微的自然景物和社會生活瑣事中慧眼識美的能力。例如朱自清先生從細小的生活瑣事“車站送別”、“買橘子”一事中尋求到美,通過“買橘子”描寫父親的“背影”,角度新穎,寫出感人至深的父子親情,寫出前無古人的描寫父親的名篇佳作。楊朔通過對自然界里小蜜蜂的動情觀察,找到了自然界里動物生活與人類生活的契合點,找到蜜蜂創造生活與人類創造生活的相似點,產生了創作靈感。所以有句名言這樣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了一雙發現美的慧眼”??梢娢覀儗懗鰜淼奈恼轮詻]有新意,選材角度不新穎,關鍵是缺少對自然景物和社會生活的仔細觀察,沒有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系點,沒有很好地從中發現美的事物。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生活環境和作者閱歷所限;二是對生活的體驗不足,沒有產生靈感;三是缺少審美的意識和感受美的能力。因此,我們作者必須把視野從家庭或單位引向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去,使作者到廣闊的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去觀察事物,體驗、感受生活,發現美、感受美、領悟美、欣賞美,從而提高審美素質。訓練尋找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描寫美――提高歌頌美的素質

      我們要通過觀察、實踐發現自然和社會中美的事物,這只能為創作提供必要的寫作素材,而要把眼前的、心中的美表現出來,這就需要有描寫美的能力。自然和社會中的美都能夠感受得到,但要把美景描寫下來,把心中的感受寫出來,卻往往六神無主,無處下筆,無話可寫,只用“美極了”、“太美了”這類句子來表達,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寫不出來,這正是缺少描寫美的能力的表現。因此,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描寫美的能力。

      (1)多閱讀名篇,提高描寫美的能力。通過閱讀作品,從中摘抄描寫生動逼真且感人的美的詞語和句子,并把它們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培養描寫美的能力。

      (2)利用名著中美的材料,訓練描寫美的技巧。文學創作和繪畫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是離不開一定的技巧的。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內容和技巧的美,值得我們去模仿和借鑒。我們應從中挖掘美的內涵,分析寫作特點,有利于培養描寫美的能力。

      (3)強化寫作訓練,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工多藝熟,養成多寫、多讀、多修改的習慣,把平時所見所感隨時寫下來,成為寫作時所需要的素材。如果被動去觀察、去思考、去動筆,那么我們平時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靈感由于沒有及時把它捕捉到手,就會很快消失,成為我們寫作中的一大缺憾。因此,我們在創作中要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要經常寫日記,把生活中有價值的素材記錄下來,對今后的創作是很有用的,創作時就有寫的,也能夠寫出感人的作品,也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

      三、創造美――挖掘塑造美的潛力

      創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活動,不像攝影,生活是什么樣的,就完全真實地把它拍攝下來。創作來源于生活的真實又高于生活的真實。因此,我們挖掘創造美的潛力,是非常必要的。

      美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呢?主要是通過想象從生活中創造出來的。許多美學家曾經這樣說過;“曲線是最美的線條”、“圓是最美的平面圖形”、“球形是最美的立體圖形”、“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實際上這些都是美學家們從自然和社會中通過實踐和想象挖掘提煉出來的美。文學創作離不開想象,寫作是把想象通過文字再現出來,所以想象是寫作的靈魂,沒有想象就沒有文學作品。黑格爾說:“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可見培養自身的想象力是創造美的關鍵,其途徑是很多的。

      文學創作范文第5篇

      關鍵字:孤獨情緒 原因 積極作用 文學創作

      1.研究的背景與現狀

      對孤獨的科學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1973年,Robest S一west發表的《孤獨,一種情緒及社會性孤立體驗》一文。此后許多心理學家對孤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來,對孤獨的研究發展較快。

      李傳銀等提出:孤獨是當個人感覺到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自己對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產生差距時而引起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或體驗,常伴有寂寞、孤立、無助、郁悶等不良情緒反應和難耐的精神空落感。這一觀點較為全面。

      雖然國內外對孤獨概念的界定尚未有統一的標準,但實際上都集中在以下四個基本假設:一,孤獨源自社交不足與人際關系缺陷;二,孤獨至少是部分主觀并依賴于個人的期望和感覺;三,孤獨的體驗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四,孤獨會促動個體努力去減輕孤獨。 [1]

      已有的研究使用的工具有Russe U等編制的UCLA孤獨問卷(第三版)和Wittenberg設計的情緒與社會孤獨量表。得出的結論有:有時感到孤獨和經常感到孤獨的大學生人數超過了三分二,其中嚴重孤獨的大學生占總人數的2.2%。對中國大學生的研究顯示:在991名大學生中, 有146人經常感到孤獨, 占14.7 %,有686人偶爾感孤獨,占69.2%,說明大學生中孤獨感的覆蓋面很廣,情緒孤獨成為當前大學生孤獨感的主要表現[2]。

      2.孤獨產生的原因和機制

      對于人為什么會感到孤獨,不同的理論流派對孤獨的解釋[3]:

      特質論認為,孤獨感作為一種個體內部的主觀情感體驗, 勢必受到人格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孤獨感與神經質和精神質成顯著的正相關, 而與外向性成顯著的負相關。

      早期的精神分析者把孤獨的形成歸因于包括嬰兒期的自戀和敵對,兒童時期對于親密的需求未得到滿足,而新弗洛伊德主義者認為后來的經歷,特別是青春期和成年初期的經歷在人格形成上也非常重要。

      人本主義馬斯洛認為如得不到歸屬和愛的需要,就會強烈地感到孤獨,內心產生極其痛苦的體驗。羅杰斯認為“隨著越來越短暫的人際體系代替在老家過穩定的生活,人們也越來越了解他們的孤獨”,而且孤獨是不能夠承認、接受別人情感的病態的結果。

      行為主義在分析孤獨時,更多主張孤獨的形成是由于缺乏對于發展適當的親密關系和社交關系時所必須的社交技能。

      而認知心理學家主張孤獨是起源于個體己經獲得的人際關系與期望獲得的人際關系之間的差距;也有將孤獨看作是由一系列消極、內向而穩定的歸因引起的;此外,也有學者把孤獨產生的原因歸就于那些支配個體生活的不合理信念。

      總的說來,孤獨的人可能發展了一種不準確的人際標準和不切實際的社交期望,而且嚴重依賴這種自我標準、期望及社交水平,感到其他人不理解自己,同時又害怕與他人比較,暴露了自己的社交無能,因而隱瞞自己不滿意的感情或避開討論社交問題,其結果是難以獲取交往中的正常體驗,造成感情上與他人的隔膜與疏離進而愈加感到孤獨。

      3孤獨的影響

      3.1消極作用

      孤獨量表上的高分與社交焦慮、自我意識的高分和自尊和果斷性的低分相關。孤獨者更可能性格內向、焦慮和對拒絕敏感,更可能受到抑郁的困擾。他們很難信任他人,并且在別人對他們敞開心扉時感到不自在。和不孤獨的人相比,孤獨的人在交朋友、發動社會活動、加入社會群體等方面有困難。此外,孤獨的人更容易有健康方面的問題[4]。

      3.2積極作用

      英國的醫生安東尼•斯托爾在其所著的《孤獨》一書里面,在肯定人際關系價值的同時,論證了孤獨也是人生意義的重要源泉,對具有創造天賦的人來說,甚至是決定性的源泉[5]。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人之所以需要孤獨,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镜墓陋汅w驗是思考人生意義問題的前提,唯有經過這個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即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

      孤獨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在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孤獨使老年人更加專注于自己的內心,它有利于老年人擺脫對人世的依戀為死亡做好準備(坦然地面對死亡)。有尊嚴的正視死亡是人生的最后一項榮光[6]。

      3.3孤獨情緒與文學創作

      人類精神創造的歷史表明, 孤獨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孕育、喚醒和激發了精神的創造力。一般而論, 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長期的孤獨的, 長期的孤獨往往是被迫的。然而, 正是在被迫的孤獨中, 有的人的創造力意外地得到了發展的機會。一種情形是牢獄之災, 文化史上的許多傳世名作就誕生在牢獄里,例如司馬遷的《史記》。另一種情形是疾病,耳聾造成的這種孤獨反而激發了貝多芬、戈雅的藝術想象力。由于牢獄或疾病把人同紛繁的世俗生活拉開了距離, 人是會因此獲得看世界和人生的種新的眼光, 而這正是孕育出大作品的重要條件[7]。

      不過, 對于大多數天才來說, 他們陷入孤獨不是因為外在的強制, 而是由自身的產質。例如斯托爾所舉的卡夫卡、吉卜林,多是優郁型產質, 而孤獨中的創作則是一種自我的治療的方式,如同一位作家所說“ 我寫憂郁, 是為使自己無暇憂郁。”開始只是作為種補償的寫作, 后來便獲得了獨立的價值, 成他們樂在其中的生活方式[8]。

      具體來講,孤獨情緒能激發文學創作的靈感。這大約有兩個原因:一是孤獨是觸發靈感情愫的絕妙環境。文人常常在靜謐的夜里,點一盞孤燈,讓孤獨洗滌自己的靈魂,使自己平靜地感悟內心深處;二是文人需要孤獨,愈孤獨,愈發有時間去審視周圍、去發現造物美、去掘取文詞組合的妙境![9]然后變幻成一串串或精美或深沉的文字,經久流傳。

      此外,孤獨是貫穿文學創作始終的一個主題。歌德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郁達夫的成名作《沉淪》以及屈原《離騷》等許多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的主要情緒都是孤獨。孤獨情緒可謂催生了文學史上一顆顆燦爛的明珠。[10]

      4總結及展望

      不同于傳統的見解,孤獨也可能是人生意義的重要源泉,對具有創造天賦的人來說,甚至是決定性的源泉;

      人之所以需要孤獨,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孤獨使老年人更加專注于自己的內心,它有利于老年人擺脫對人世的依戀為死亡做好準備;

      人類精神創造的歷史表明, 孤獨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孕育、喚醒和激發了精神的創造力。孤獨情緒孕育了一大批精神文明史上的經典之作;在文學創作中,孤獨情緒既是激發文學創作靈感的源泉,也是貫穿文學作品始終的一個重要主題;

      今后將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更加注重研究孤獨情緒的積極作用,并且更加注重孤獨情緒在不同的場合不同情境下的不同作用;此外,孤獨也有程度之分,不同程度的孤獨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也是有待于繼續研究的。

      【參考文獻】

      1.[1][2]黃海.大學生孤獨感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2.[3]裴亮、孫得君.大學生孤獨感研究綜述.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3.[4]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學.陳會昌等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4.[5][6]周國平.論孤獨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

      5.[7][8]孟昭蘭.《情緒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在线电影你懂的亚洲| 国产亚洲成在线播放va|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妻| 亚洲va久久久久| 2020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 亚洲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小综合|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五六区|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6卡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 国产亚洲成在线播放va|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亚洲 无码 在线 专区| 亚洲日韩人妻第一页|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播放| 亚洲AV日韩AV一区二区三曲|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8| 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亚洲男人都懂得羞羞网站| 亚洲三级电影网址| 亚洲精品私拍国产福利在线| 亚洲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亚洲日本一线产区和二线|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www|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亚洲色精品88色婷婷七月丁香|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