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設計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特點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我國的城市規劃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人民的追求也不斷地更新,我國的城市規劃也將不斷地跟著步伐不斷地改變“,天圓地方說”作為一種整體上的文化觀,方形成為人類居住空間的理想模式,它從深層次的文化意識上奠定了中國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態,而建筑設計則解決諸因素中建筑個體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影響下與城市大環境小環境的協調,這些都將是城市的特點,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空間的分析與設計也即對人活動的區域空間和各區域空間的關系的協調,從廣度來說以往的認為由產業布局的點狀規劃到交通布局的線狀發展再到以創造更好的環境改善居住與工作套間為目標的面狀規劃的三次時并沒有解決城市發展的社會病癥,應該探索更整體與立體的規劃,即在國土范圍內建立“自然-空間-人類系統”的整體割據和發展模式。
建成環境是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環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墻、街道、橋梁、建筑物、構筑物等構成,城市規劃是動態地解決和協調各類建筑之間的聯系、建筑群的整體形象,以生態的、可持續的觀點延續城市的歷史,展望城市的未來,二者是建筑設計能夠體現一個城市的規劃如何;例如在建筑中規劃師為了追求美的原則把地塊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規定的高低不一,喪失了統一的標準和公平的原則,還違背了地價運作的經濟規律,這些都將影響著城市的規劃,簡言之,即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間的可被人們領會的所有的空間,人在任何時候都在領會城市,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間,對建筑與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認識不斷深化?;诔鞘惺蔷C合的動態的體系,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不僅著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劃分,也不僅局限于三維空間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時間、經濟、社會多種要求的“融貫的綜合研究”。
二、城市建筑的設計
在我國,一個好的城市建筑設計,是體現一個國家和城市的最好標志,以往的認為由產業布局的點狀規劃到交通布局的線狀發展再到以創造更好的環境,改善居住與工作套間為目標的面狀規劃的三次時間并沒有解決城市發展的社會病癥,應該探索更整體與立體的規劃,即在國土范圍內建立“自然-空間-人類系統”的整體割據和發展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空間的肌理不斷有新的變化,將強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的重要舉措,從城市區域規劃出發設想建筑與大環境的結合:建筑的整體輪廓上,與城市周圍的現有建筑設計相呼應,立面上虛實進行對比、色彩的處理與環境格調相協調,流線上要符合環境的肌理,從人的感覺出發想象建筑物局部的小環境進行處理,通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間,進行城市的規劃。環境提供信息,通過人的外部行為的各種認知過程而加以編碼、儲存和操作。重視過去實踐經驗成為認知心理學的最重要特征,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其控制力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建設加速,同時也出現建筑設計帶動城市規劃的趨勢,城市設計指導原則對一切影響街景透視的因素提出設計要求,包括建筑體量關系,廣場之間的圍塑關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關系等,建筑的整體輪廓上,與周圍的現有建筑呼應,立面上虛實對比、色彩處理與環境格調相協調,有自己的風格,整體性強、簡單中體現復雜,不變中起變化,使建筑設計能夠體現城市規劃的特點突出,使城市更加的完美,從而也可以因一個好的城市可以構建一個好的社會和風貌,高層建筑頂部以及多層不上人屋頂等視線不能及處簡潔處理,體現一定秩序,滿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從墻面傾斜、局部層高處理等來控制人的視線和控制小環境,這種小的環境就是城市的主源泉。
進一步加強對城市設計規劃建設監督和管理,充分發揮城市規劃在建設現代化城市中的“龍頭”作用,促進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城市設計的開展,為提高城市體形和空間環境質量提供了規劃條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為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提供了前提;城市生態規劃的開展,為城市生態的保護和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小城鎮規劃的開展,對小城鎮的合理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同時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創作了一批精品建筑,為建筑設計建設了一批內涵深刻、功能良好、造型獨特的優秀建筑,初步塑造了具有城市規劃特色又充滿時代精神的城市新面貌,這種面貌要靠建筑設計來體現城市的規劃,城市規劃設計界提出了“持續規劃”和“滾動式發展”的規劃思想,即主要著眼于近期的發展與建設,對遠景目標則不斷地加以修正補充和調整,實行一種動態的平衡,從而拋棄了把城市規劃設計當作城市“未來終極狀態”的舊觀念。
三、城市建筑的基本特點
3.1 堅持以人為本,突出建筑與生態環境相結合。
3.2 建成環境與空間的肌理。
3.3 建筑講究自然通風、采光,創造大眾共享的開放空間。
3.4堅持以人為本,突出建筑與生態環境相結合。
3.5 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創作了一批精品建筑。
3.6 空間發展的研究與城市規劃學相結合一個好的優秀的建筑不僅是建筑設計要有一定特色、對于水平高也有著要求,同時其環境綠化設計也要有特色,與所處的自然環境協調,其中環境提供信息,通過人的外部行為的各種認知過程而加以編碼、儲存和操作,重視過去實踐經驗成為認知心理學的最重要特征,這種空間以不同的高低層次,幾何的聯系在一起,它僅在幾何特征和審美質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從而允許人們自覺的去領會這個外部空間,即所謂外部空間,是將受到建筑設計的規劃和要求,同時為確保城市規劃編制工作的順利進行,市級財政部門應每年安排規劃專項編制經費,并根據市委、市政府審定的規劃編制年度計劃和市委常委會確定的項目足額劃撥規劃專項編制經費,這些經費通過用在建筑設計上來體現城市規劃的特點,城市規劃設計界提出了“持續規劃”和“滾動式發展”的規劃思想,即主要著眼于近期的發展與建設,對遠景目標則不斷地加以修正補充和調整,實行一種動態的平衡,從而拋棄了把城市規劃設計當作城市“未來終極狀態”的舊觀念,
【關鍵詞】:水利工程; 城市環境水利工程; 概念; 理念 ;設計特點原則
Abstract: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water system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landscape w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t is a matter of course want to be able to live in a hydrophilic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tatus quo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analyzes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cept and design philosoph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finally the design principles and design features.
Key words: hydraulic; urban environment water conservancy; concept; philosophy; the principle of design features
中圖分類號:[TU984.1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0.概述
城市化是各個國家共同的發展趨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動力。在城市化進程中,社會的運作機制、江河的產匯流條件、水域的水質情況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著巨大的改變。隨著我國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環境質量、水資源保護和供排水問題日益凸顯。當前,我國城市建設與發展正步入注重提高環境質量的新階段。我國的城市環境水利工程就逐步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系統,這也是水利工程的一項新課題和新發展。在今后的一段時期內,各地城市在加大環境建設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城市環境水利的問題,要多加強水利資源的統一管理、優化配置和保護,同時開展城市水務管理及運行機制的研究,從而全面保持城市及水利環境的可持續和提升水資源的承載能力。
1.城市環境水利工程概念
我們談到的城市環境水利工程,實際就是指利用現有的天然河道或已有的水利工程,通過蓄、引、導、攔等工程措施,將水體作為城市中某區域景觀的核心,并與水體周邊的建筑、植物、林地、濕地、道路等相融合、相協調,以達到凈化空氣、消除污染、調節局部小氣候、提高城市品位等改善環境的目的,使其成為城市中具有鮮明特色的景點。
城市環境水利系統由人工循環和自然循環利用系統組成。城市水系和地下水要通過地下水補給運動和土壤滲透聯系起來,此外,水體通過地面徑流、降水和蒸發與大氣聯系起來。城市環境水利用人工循環系統由城市排水、給水系統和處理系統組成,而這一系統的運行過程,除了部分水量消耗外,主要是水質發生變化的過程,所以,城市水循環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城市污水處理系統,該系統對下游水資源的利用可再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過由于各種過度或者不合理的水資源開發行為導致了嚴重的后果。一些城市的圍墾、修閘、筑堤、填湖等項目工程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面臨著興修城市水利工程設施時,不僅要發揮物質效益,還要改變環境,帶來生態效益等問題。
2.城市環境水利工程的設計理念
城市環境水利工程設計的理念之一,必須建立在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基礎上才能保持勃勃生氣,這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也是穩定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具體內容之一,同時也構成了水系自然景觀。只有創造了適宜生物發育和生長的環境,才能達到生物多樣性的標準。因此,城市環境水利工程的建設一方面要補償程式化進程中弱化了的自然水資源系統,另一方面要保護城市的自然水資源,并努力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條件,構建城市的人工生態系統。
理念之二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景觀對水系規劃的影響和改造。在以滿足疏汛為前提,盡量減少水工構筑物對風景干擾的負面效應下,充分考慮自然式地形的塑造。自然氛圍給人最直接最生動的感染力便是地形地貌,規劃要做到“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而河道要順其自然,虛實相生,曲折起伏和自然回環的天際變化。雖然樹木和土山未必會太高,但是在四周自然山林和水生環境的作用下,視覺上甚至會產生身在鬧市卻淡忘其中的感覺。
3.城市環境水利工程的設計原則特點
3.1強調創新與個性的原則
大空間和獨特性的跨越感常常會使水利工程具有震撼和景觀特制的效果,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并且具有地標的意義。所以要想充分發揮環境水利工程的景觀特點,就必須注重水工建筑物在設計中的重要地位和個性發揮,同時也要保證使用色彩方面的創新、建筑物的布局特征和周圍環境的相協調,充分考慮工程所在地區的整體性、文化性、地域性等方面的因素。
3.2充分利用并優化配置當地水資源
3.2.1從城市自身的問題解決開始,走挖潛優化、內涵發展、優化城市用水結構的發展道路。目前幾乎所有缺水的城市都不可避免的遇到水資源供需緊張的問題,優化配置的潛力很大,此外,還要注重城市工農業與生活用水的有機結合,避免因為開發不合理而造成的下游城市用水緊張和紛爭。
3.2.2要充分考慮過境的徑流,加大供水工程和水源工程的建設力度,在城市周圍搭建足夠供應蓄水工程的配套集中供水工程。而對于缺少大的水體蓄流的沿海城市來說,應該以節流豐水期的徑流量作為城市水源。利用湖泊蓄水或者天然河道,這樣既能避免出現在水利、農業、生態、航運等方面的不利影響外,還能儲存一定的水量,調節枯水期及污染期的水庫水量。
3.3生態環境保護原則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講,河流是生物活動和生態環境中能量轉換的廊道,是生態環境中相當敏感的區域。修建水利工程時,一方面會改善河流的水質,提高河流的紫荊能力;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了河流生態環境的破壞。所以我們要關切河流生態生命力與河流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水利工程在建設時應對周邊的環境和流域的生態進行全面的保護,保護環境水利工程的設計原則之一就是注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
3.4加強排水管理
隨著程式化進程的不斷提高,城市居民與工業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城市部分河道與湖泊水體的污染已經達到了能夠危害正常飲水健康的地步,城市排出的污水有工業廢水、雨水、生活污水等三類,這三類污水通常以一個管渠系統排出。排水系統一般分為合流制排水系統和分流制排水系統。前者的污水若不經過處理而直接排入水體,將造成水環境的嚴重污染,所以現階段的城市發展不宜采用這種排水系統,所以將城市排水系統管理納入區域性和流域性骨干排澇工程體系是相當有必要的。
3.5注重美學與技術方面的結合
水利工程的樞紐布局和建筑物規劃不能單純的追求美學上的效果,它首先要滿足技術優化的要求,同時實現工程的基本功能。即使是城市環境水利工程的美化,也要以工程的穩定、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安全為前提要素,才能保證工程的可持續性。因此,只有先完成對工程經濟、技術要求的滿足,才能談到水利工程的美學設計,并以此為基礎,對景觀構成元素進行美學調整。技術美學就是水利工程的美學基礎。
3.6大力發展污水資源化
城市水環境污染指的是城市水體因為某種物質的介入,導致的生物、化學、物理等方面的特性改變,從而影響水資源正常有效的使用,這不僅危害到人體健康、破壞生態環境,還造成了水質惡化的現象,對保護江河不受污染極為不利,所以排放污水必須按照相關的國家標準執行。污水和廢水的收集、處理、排放和再生會涉及到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工程設施,而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它將污水中的污染物質分離出來,或者直接轉化成無害的物質,從而使污水得到全方面的凈化。污水處理的基本方法按照作用的原理分類為生物方法、化學方法、物理方法三種類型。只有通過上述的技術手段,將污水處理后再利用到可以使用再生水的地方去,才能實現“污水資源化”的設想。
4 結束語:
城市環境水利工程是近些年來水利工程中的一項新課題和新發展,也是我國逐步興起的新興水利工程。它是城市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注。我們要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以綜合開發、妥善處理、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等方法處理水利與建設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洪澇災害對環境和生活的不利影響,實現現代化的建設。
參考資料:【1】林輝 《環境水利與水資源保護》[M]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12-04
【2】楊存信《試論城市環境水利問題》[J] 環境管理 1984-06
【3】孫金華 《人類活動對水資源影響要素分析》[J] 人民黃河2012-02
關鍵字:工程建設 特點 監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F40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能源需求不斷增大,石油化工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并成為支柱產業之一。監理單位需要對在工程建設中的項目咨詢、設備監造、現場監督管理、竣工驗收等重要工作負責,所以監理單位和現場監理人員都需要有專業的知識技能,認真履行監理職責、對待石油化工工程建設、提高監理質量,才能讓工程產品產品的保質保量完成。
1 石油工程建設的特點分析
1.1 石油工程建設的工況復雜
石油工程建設常常存在邊設計邊施工邊生產的現象,而且施工過程可變因素眾多、高空作業多、有毒有害易燃易爆介質多、施工程序復雜等等,這些復雜的工況,成為石油化工工程建設的顯著特點。這種復雜的工況貫穿于石油化工工程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常常因放松警惕性而產生重大的事故,并帶來巨大的人身和財產損失。
1.2 大量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不斷用于工程,工程技術發展迅速
一方面,隨著技術的進步,大量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不斷用于工程實際,如超大型設備的吊裝、特殊材料的焊接、高精密儀表的調試等等。近幾年石油化工行業引進以及自主研發了許多尖端加工工藝和生產技術,這些新技術和新工藝,對設備的制造、安裝、調試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另一方面,石化行業工程建設的標準也更新得非???,一些重要的設計和施工驗收標準在近兩年都已經更新。因此,只有專業化的工程施工隊伍和管理隊伍,才能跟上技術進步和發展的步伐,才能承擔起石化工程的施工及管理任務。
1.3 石油工程建設投資規模大,投資管理水平要求高
隨著世界經濟競爭的加劇,石化裝置規?;⒋笮突殉蔀槿虬l展趨勢,乙烯裝置正從80萬-90萬噸/年向100萬噸/年以上推進,新建煉油廠很多都是1000萬噸/年以上的規模。建設大型的生產裝置,投資規模大,
各階段節約投資的空間很大,對投資管理水平要求高。
1.4 工程涉及專業多,施工隊伍多,質量要求高,現場管理難度大
石油工程一般都包含土建、鋼結構、設備制造安裝、管道安裝、電氣儀表、給排水暖通、防腐保溫等專業,而石油化工行業有毒易燃易爆的特點又決定了工程建設質量必須按高標準的要求完成,有時一個專業可能不止一個隊伍來完成,在施工高峰期間,各施工隊伍同時立體交叉作業,現場的安全管理、進度管理難度非常大。
1.5 石油工程建設集成創新應用廣
隨著創新技術的不斷成熟,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設中也逐漸應用了集成創新手段來進行項目管理。在項目投資決策、工藝設備國產化、物資采購管理、施工高端化發展等方面都進行了集成創新,收到了預期的效果。這種集成創新能夠把集團化優勢、企業核心競爭力、科學發展觀和優秀人才相結合,徹底改變石油化工工程建設的傳統局面。
2 石油化工工程建設中監理措施
2.1 建立專業齊全、技術過硬的監理隊伍,培養高素質人才
石油工程專業復雜的特點要求監理機構必須專業齊全、人員配套,而且監理人員要有一定的石油化工工程監理的經驗,目前這方面的人才還比較缺乏。監理行業是高智能的技術服務型的企業,特別是隨著技術進步和建設規模的不斷加大,培養高素質監理人員,建立高素質監理隊伍成為了一項迫切的任務。
2.2 按照合同要求,做好三大控制
質量、進度、投資三大控制,是監理工作的基本任務,石油化工工程也不例外,并且控制管理的難度更大。石油化工建設工程中,各類合同眾多,采購、設計、施工、檢驗檢測等合同非常復雜,而做好監理工作必須以簽訂的合同為基礎,要對合同細節進行仔細推敲,關于質量、進度以及投資控制的條款往往就是關鍵的條款,一定要嚴格控制,要求各方按合同履行,避免出現事故或者財產損失。
2.3 現場管理至關重要
工程施工高峰期一般在工程建設的后期,各專業工種、施工隊交叉作業不可避免,而后期往往各施工隊都在趕工期,施工現場的布置、各項作業的安排、物資的供應、安全工作的要求、現場突發問題的處理都顯得非常重要,這就要求監理單位高度重視現場的協調工作,會同各單位及時處理施工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現場工作繁忙、有序、受控。
2.4 在監理工作中實施HSE管理
石油工程建設工況復雜多變,危險源多的特點要求在監理過程中必須實施健康(H)、安全(S)、環境(E)管理,要建立有效的HSE管理體系,在監理工作中,要做好危險源辨識、登記、評價,除制定有效的控制管理措施外,還要加強現場監理指導,要時刻注意危險源對人身健康與安全的威脅,制定相關的防護措施,落實防護器具。另外,還要對工程建設中產生的污染物,監督承包商進行處理,達標后再排放,并將建筑垃圾等廢渣按地方環保部門指定的地點棄置,以最大限度減少給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
2.5 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
工程質量是形成裝置生產能力的關鍵,并且質量問題也有可能會造成安全、進度以及其他連鎖問題,因此質量的控制在石化工程中尤為重要,無論是施工質量還是材料質量,都要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監督與管理,不可以其它理由私自改動施工標準,并對關鍵環節、部位進行重點監理,避免日后事故的發生。例如焊接、防腐保溫、材料以及工程實體質量檢驗檢測、高溫高壓部位、重要設備機組等都要嚴格把關。監理人員只有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不動搖,不論工程規模多大,周期多長,都能取得良好的監理服務效果。
2.6 監理工作與集成創新同步
為了能夠跟上工程項目管理集成創新步伐,監理工作同樣要進行集成創新,即將監理人員優化、監理能力優化、監理方法優化、監理目標優化、監理過程優化等進行集成創新,通過優化升級,將監理工作提高到高水平,在工程建設全過程實施優化的監理,從材料、設備、工藝等進行全方面質量控制與監督,加強監理力度,提高驗收能力。
2.7實行合同履行跟蹤確認制。
嚴格執行招投標管理規定,科學合理地制定評標細則,規范招投標行為,自覺接受各方監督。還要根據相關單位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投標單位的資質預審,在整個施工招標的過程中,要避免任何外來因素的干擾,對于招標的單位,企業的各相關部門要嚴格把關,杜絕一切質量差,效率低的企業的進入,對待承包單位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嚴把質量關,杜絕因為關系而進入招標范圍。中標單位一旦確定,在合同談判階段對承包單位所配備的項目管理機構應慎之又慎,在合同中應該明確各自所承擔的責任,一旦發生問題,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并針對相關人員做出相應的制約條件,對于重大的事故還要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絕不允許違反合同事情的發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施工單位嚴格按照相應的法律規定進行辦事。從而確保承包商管理團隊的整體素質,同時針對項目特點,做出相關的說明,明確任務,還能進一步保證施工建設項目的質量,提高工作效率,促進施工工程的健康穩定的發展。
3 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石油化工建設的特點,監理機構應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按照合同要求,在堅持“質量第一”的前提下,從現場管理入手,加強現場協調力度,做好“三大控制”,并在監理過程中,堅持HSE管理和集成創新,才能夠取得良好的監理效果,跟上時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楊孟暉,岳英龍.淺談石化工程監理對策[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0,(11)
[2] 陳宇哲.石化工程項目集成創新應用研究[J].當代石油石化,2009,(07)
關鍵詞:帶狀公園;景觀設計;杏花公園;包河公園;社會效益。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in which Hefei Ring Park i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discussed Green necklace of the city's design method―― can embody cultural, Road organization, joint design and plant configuration landscape.
key words: belt Park; landscape design; XingHua Park; BaoHe Park; social benefits.
1. 城市帶狀公園景觀特征
城市帶狀公園隔離于城市喧鬧,成為城市中的綠色廊道,承載了時空、文化、歷史等內容,是具有一定寬度的線性空間,區別于小型街頭綠地,它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可以通過景觀節點的有序組織,將空間與時間、物質與精神、文化與歷史結合起來,對游覽者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由于公園景觀資源對外開放并與城市景觀相融,大大改善了周邊環境,形成多元化的城市空間。
2. 包河公園景區設計特點
2.1包河公園景區背景
環城路南側從1950年便開始植樹,1960年已基本形成綠化帶。1980年政府批準了在環城綠化帶基礎上營造環城公園的總體方案。到1986年環城公園初具規模。 而包孝肅公園周圍的道路有:東側馬鞍山路,西側美菱大道,南側蕪湖路,北側環城南路。包河南側為非機動車通行的包河路。
2.2 地域特色元素分析
水。水面約占了15公頃。包河水素以水清文明,荷葉塘產藕以無絲著稱,與包青天無私鐵面相得益彰,為人稱道。
島。包河上有三座小島,寓意三仙山,這也是傳統園林造景常用的手法。在公園西部有歷史上著名的香花墩,就是一個浮在包河中的小島。今天的包公祠就坐落在老香花墩上。今天的包公墓旁還連著一個空靈剔透的浮莊,也是一個小島。在東西兩個小島之間,有一個名叫腳印塘的小島。三個小島都有溝通南北兩岸的道路。
山坡。在公園的北部,原來是老城墻,1950年拆毀城墻后,殘余城頭與護城河面呈斜坡狀,坡上綠樹成蔭,自成一景。
2.3 植物配置
景區選擇相宜的植物種類,并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強化景觀環境特征。
在配置方式上,建筑物、廣場、出入口等部位的綠化配植力求與空間場所形態相呼應,突出秩序及整體感。景區內部植物配置突出野趣,呈群落化布置,沿景區載植高大常綠喬木及竹類,以形成屏障及背景、奠定景區綠色基調。景區內主要的主題種植區有:
(1)“包公祠”南入口:以松柏為主,襯托肅穆的氛圍。
(2)“包家村”清竹院:從名稱即可知以竹類為主,搭配松、梅,營造清冷的景觀環境。
(3)“浮莊”金桂園:以桂花為主,每逢秋季,陣陣清香,沁入心脾,讓游人流連忘返。
2.4 環境保護措施
包河是景區的特色景觀,其景觀和水體的水質保護對景區長期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必須在建設管理和技術上采取多種措施予以保證。景區內的建設規模有嚴格的控制,對四周的建筑也從高度、體量、色彩等方面加以限制。嚴禁建設有排放污染源的工業項目。景區內的生活污水特別是美食街的污水須按規定零星采用化糞池或集污池作沉淀釀化處理后再循環利用。
2.5 主題性公園的旅游活動
包孝肅公園屬于主題性的文化產業園林。為實現參與性與觀賞性相結合、食住行游購娛配套成龍,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結合的目標,公園策劃了各種包括主題活動、主題布展、重點景點等旅游活動部分。
2.5.1 清風廣場
每天開園時節,可開展少年包公迎賓活動。先播放《少年包青天》的主題歌,隨后,少年包公的扮演者帶著家人便裝迎客。是為游園之始。包公的歡迎詞策劃要旨:利用少年包公的嘴,向游人教孝。每日下午閉園前,播放《包青天》主題歌,隨后,老年包公出場向游客致辭,通過他的口,向游客教忠。忠孝二字為我國傳統文化之精華。突出這兩個字,則廉字自在其中。
2.5.2 包家村
包家村是一處擬通過不太復雜的仿宋民居街巷的環境營造和北宋時期廬州地區民風民俗的模擬再現的途徑,為游客提供一處憑吊包公的場所。同時也意在強化合肥是包公故鄉這一事實。形式是展示北宋廬州的民風民俗,靈魂是張揚包公的孝行和包公的仕宦經歷。開發思路是既要弘揚傳統民俗,又要體現時代氣息。
2.5.3 包公祠
一方面,在包公祠內,搜集各類歷史資料,突出歷史包公這個形象。發展戲劇包公、民俗包公類的陳列,陳列風格多樣。
另一方面,歷史包公陳列館中所進行的節慶活動,既要讓游客有興趣參與進去,又不能背離歷史真實的主旨。
3. 杏花公園景區設計特點
杏花公園位于合肥市老城區西北隅,現屬于市中心,北起阜南西路,東鄰蒙城路,西靠環城北路,南至淮河西路,占地面積約31.3公頃。據記載,晚清重臣李鴻章之侄孫為游憩至此建亭兩處,并在四周廣植杏樹,春天一到,杏花綻放,芳菲爛漫,景色優美,于是人們稱呼這一帶為杏花村。1982年,國務院批準在此建設杏花公園,公園建成后,經過20多年的園林人的不斷改造和完善,如今的公園已經是樹木繁盛、生態環境優美、功能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具有合肥特色的生態文化公園。
3.1 杏花公園設計定位
與包河公園突出主題性不同,杏花公園以娛樂休閑為主要功能,設置東、南、西、北四個入口,為周邊居民和外來游客游覽公園提供便捷,規劃設置的公園入口與城市道路的交通方式、流量統籌考慮,公園內植物品種的豐富,大量栽植喬木以及常綠樹種,適當配置中層樹種,林下點綴灌木和地被植物以及草坪,形成三到四層立面效果。運用現代生態設計理念,擺脫了中國古典園林里植物種類少,局限性強,傾向于講究觀賞寓意強、詩情畫意的植物品種,科學的從生態學的角度對植物進行配置,利用園林植物的特性進行組合,將植物的生態多樣性、鄉土性和藝術觀賞性等特性結合起來進行植物配置。
3.2 水景
杏花公園內水體形式豐富,集湖、灣、曲、渠、溪等各種形式,渾然似天成。順著公園道路前行轉彎,即豁然開朗,小河已然變成了一片茫茫浩淼水面,放眼望去,波光粼粼,神清氣爽。
3.3 休閑娛樂
按照游戲本身的特點設置場地大小,統籌考慮,統一布置,各種游戲場地之間間隔不大,由道路和綠地隔開,用規整綠籬與周邊環境隔開,適當配植喬木,布局緊湊。
3.4 綠地
杏花公園素有城市“綠肺”的美譽,實因其巨大的疏林草地以及厚重的高大綠色背景。綠地起坡緩和、自然、流暢。綠化以群植為主,如有大片的紅楓林、櫻花林、雪松林、銀杏林、欒樹林、竹林等,點綴各種園林設施,通過園林植物的合理配置,組成各種植物群落和景觀,發揮著巨大的生態效益。草地則寬敞無際,冷暖型草混播,通過高大綠地背景的襯托,更顯遼闊。各種群眾的公益活動都喜歡選擇在草坪上進行,豐富了周圍群眾的業余生活。
4. 結語
環城公園一直是合肥市引以為傲的開放式綠地公園,它不僅直接為合肥市贏得了首批“園林城市”的美譽,同時還肩負著傳達城市豐富的文化、歷史與社會含義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婧,徐楓 景觀節點主導下的城市帶狀公園設計[J]中國園林,2010(4):77-80
關鍵詞:城市規劃;綠色容積率;建筑節能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規劃是國家或地方各級政府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對有關行業、專項和區域的發展目標、規模、速度,以及相應的步驟和措施等所做的設計、部署和安排。我國城市規劃應綜合考慮城市的自然環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對城市空間作出統一規劃,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生活質量和城市景觀的藝術水平。城市的總體規劃決定了城市每個具體地段空間形態設計,城市規劃要局部服從整體。城市規劃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本文從對整個城市規劃中有著極大影響的住宅區設計、公共空間設計和濱水地區設計,圍繞人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進行了分析。
1 規劃是城市發展的“龍頭”,是建設與管理的直接依據
1.1 規劃對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
城市規劃關系各行各業,影響千家萬戶,是一項戰略性、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它起著協調城市各方面發展,對城市空間布局、土地利用、重大設施建設等進行綜合部署和統籌安排的作用,集中體現了國家意志和人民利益。一個城市能否建設的好,管理的好,關鍵是要有一個好的規劃。只有這樣,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才能依據規劃科學的、有序的進行。
1.2 自覺依據規劃進行建設和管理
我國的城市建設近十年來日新月異,新建筑、新景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也出現了一些敗筆,如一些城市或是拆毀了具有歷史風貌的區域,或是在風貌保護區新建了一些現代高層建筑。一個城市要發展好、建設好、管理好,首先要規劃好。所謂規劃是“龍頭”,就是講規劃要先行。這樣城市的發展、建設、管理才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才能避免盲目性,甚至破壞性。規劃要體現超前性、科學性、特色化、歷史變化等,努力克服“千城一面”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城市展速度的快慢,城市建設和管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取于城市規劃是否高起點,具有超前性、科學性、特色性;另一方面取決于建設與管理是否嚴格依據規劃的要求,科學有序的進行,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2 城市規劃的自然生態平衡設計
規劃的生態平衡設計就是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術、適宜技術、傳統技術,使城市工程技術、建筑技術為自然生態平衡服務。現在人們認識到為了人類的生存要對有限的地球負責,首先要樹立起保護地球自然生態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發,進行城市規劃建設和建筑設計營造。
2.1 分散、多中心,建立網絡化城市群
在肯定大城市、特大城市要發展的前提下,對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如何發展問題,存在著兩種思想和作法,一種是“大餅式”或帶狀無限延伸,另一種是分散、多中心形成的網絡式城市群。前一種實踐的結果是,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失衡,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熱島效應強烈,環境污染,同時還存在許多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弊病。
2.2 生態城市設計觀念融入城市規劃
工業時代是開發自然資源的時代,城鎮的建立與發展侵占著大量的自然空間,現在人類社會逐步向信息、知識時代過渡,城鎮的規劃建設應是保護、管理自然資源,與自然空間共生、互融,我們應該明確提出“以人與自然共生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區內部,應將自然綠地空間系統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態環境的質量。為推動生態城市建設,宜采取以下對策:通過合理的生態手段,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環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為企業的技術改造和舊城的生態改造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激勵手段;大力倡導節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及廢棄物的資源化率;加強生態教育,提高生態意識,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環保教育宣傳活動。
3 設計人性化的公共空間
城市是人的城市,供人居住于其中,城市是我們人口聚集的中心,因為它能為工作提供便利,為文化發展提供動力。城市是交流、學習和發達的商業活動中心,它聚集了成千上萬的家庭,也匯聚了物質、精神和創造的能量。正因為“城市是相對于鄉村而言的一種相對永久性的大型居民點”,從城市產生那一刻起,公共空間就是城市組成要素中不可能缺少的一部分。從中國古代的市、坊、園林到當代的公園、綠地、步行街、廣場等等,無不體現了城市公共空間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4 綠色容積率是城市建筑和規劃的生態量度
近年來許多建筑師和設計師在實施建筑規劃時都會將綠化結合進他們的設計之中。將植物與建筑結合有許多優點,由植物提供的濃蔭會在某種程度上減少建筑的降溫負荷,有助于減少建筑對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處,不僅植物自身能夠承接降雨,而且它們所生長的土壤也會有助于減少地表徑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們在建筑中使用。植物還可以被用做燃料,與地面上的綠化作用相比,建筑內部的植物對于污染的控制同樣有效。綠化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需要一個通用的標準。
綠色容積率能夠作為一個城市工具應用于城市總體規劃中,也可以作為一個建筑設計工具被應用于單體建筑中。建成環境綠化的一個最主要措施就是引入植物。將綠色容積率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規劃或設計中去有希望成為邁向城市可持續發展未來戰略的一個重要步驟。
5 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節能思想與措施
隨著全球范圍內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不可再生資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從資源消耗來看,全球約1/6 的資源消耗和建筑行業直接相關。因此,作為耗能大戶的建筑,其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何將節能思想體現在城市規劃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在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中倡導“償還原則”;在城市空間規劃中提倡緊湊型的城市布局及綠色環保的交通方式;對單體建筑的能源優化設計采用節能建筑,倡導新型的能源概念。
所謂優秀的現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換取最大的產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適度的生活環境。舒適指向建筑的室內環境質量,經濟指向建筑的建造與運行成本,節能指向對能源的消耗。在建筑節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條。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溫層內空氣變冷變濕,就會失去保溫的效果。在封閉的基礎上,外墻的保熱是護系統性能的重點。在建筑物耗費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們用得越多,未來的生存發展空間就越小。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被動狀態,必須開發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是目前公認的最具潛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設計中,如果將太陽能充分加以利用,則可以節省大量常規能源,并且不對環境造成污染。在我國目前建設量巨大的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當務之急應在較大程度的建筑中采用成本較低,技術含量要求不高的節能措施。
6 城市規劃要突出地方特色
一個城市的特色是這個城市有別于其他城市的形態特征,它不僅包含城市的形體環境形態,而且包括城市居民的行為活動,當地風俗民情反映出來的生活形態和文化形態,帶有很強的綜合性和概括性。現代城市更注重其自身獨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