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建設的表現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動畫場景;空間;造型
角色是動畫影片的主體,與角色有關系的景和物構成了場景。場景設計受到角色所處的人文,地理,歷史背景,社會背景,以及群眾角色等要素的影響。場景設計在動畫影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許多優秀的動畫影片都是通過出色的場景設計來突出主題烘托氣氛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場景設計的水平直接關系到整部影片的藝術水準。
一、空間構成與場景的關系
動畫場景主要由物質、效果和文字符號等要素組成,物質要素是指景觀、建筑、裝飾等;效果要素包括造型,色彩冷暖,燈光等。文字符號便是如麥當勞的“M”標志。場景空間一般分為內景和外景兩大類內景是指如房間內、山洞內、隧道內等比較狹小、封閉。外景是形體外部的一切宇宙空間,比較開闊。
空間是由形體與形體之間的關系構成的“形”。這種形不是實體的形他是看得到卻摸不著的。換言之,空間就是形體與形體構成的形。動畫場景空間可分為單一空間、縱向多層次空間、橫向排列空間、垂直組合空間和綜合式組合空間。
二、空間造型的規律與方法
動畫場景造型須遵循的規律包括統一、單純、節奏和平衡。
統一是指造型首先要遵循統一的規律法則,將造型諸要素加以統一完整化,使得整體的造型要素彼此間產生和諧的美感效果,也就是要統一“風格”。避免產生零散、混亂的感覺。單純就是把握形的特質,而將其他瑣碎的細節部分清除,使其更簡潔、明確而有力。但是單純并非單調,是舍棄細節而強調本質的一種方法。節奏,指一種秩序,造型的節奏完全取決于秩序規律的模式,組織的規律越單純,表現在整體形式上的效果越嚴整;規律越復雜,表現的效果也越活潑。平衡,是指如何處理各種造型要素的形、色、質及其相關位置、空間、重量、方向等,在整體構成的形式給人不偏不倚的穩定感覺,產生一種平衡的美感。
塑造場景空間的方法大致分為兩類:心理空間與物理空間。心理空間是實際不存在但能感受到的空間,物理空間是實體所限定的空間。塑造恰當的空間感,就必須利用引力感、遮擋、光影、空間的融合、鏡頭的組接等人類自身的空間場性來創造空間感。如《冰河世紀1》開場因氣候變暖兩座冰山倒塌的場景,使人產生一種緊迫又驚險的的感覺。
利用遮擋(前景的應用),當鏡頭在運動時,遮擋的的改變使我們更容易判斷物體的前后關系。加強景深。這種方法很普遍的被應用在動畫場景中,如《龍貓》中鏡頭中用樹遮擋房子來拉開景深,有了很強的空間關系。
利用光影,陰影不但是塑造距離和深度感覺的手段,它是構成立體感的重要手段。場景中的明暗、光亮或陰影的分布是產生空間感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塑造一個一個山洞隧道的空間,如果洞口處理的明亮,里面處理的黑暗,就會讓人產生一種封閉、擁堵、恐怖而壓抑的感覺,令人駐足不敢輕易進人。
利用空間的融合,將完全不相關的空間結合在一起,彼此融合,相互交織,就會產生新的空間融合效果。這種方法一般運用在概念設計中。
利用鏡頭組接,這是一種充分利用影視視聽語言的特性來塑造空間的方法。例如宮崎駿的“三鏡頭式”,所謂“三鏡頭”就是利用連續組接的三個鏡頭畫面,表現出同一場面空間的的三維立體的空間感。
不同的空間形狀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也不同,空間形狀又可以稱為空間形態,不同的空間形狀,會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大殿高而且寬具有穩定、寬闊、博大的感覺,教堂高而直具有升騰、神圣的感覺;洞穴這種圓形空間會既有圓滑、柔順的感覺,又有收縮感;三角形的空間給人以傾斜、壓迫的感覺;像監獄這種四方形空間往往給人以安定、堅固的感覺。
三、場景空間設計在動畫影片中的作用
1.塑造生動感
動畫的場景就是畫的再生動、再逼真,仍然是假的,缺乏真實的場景空間生動感。因為在真實的場景中,有潛在的空氣感,即使一切都是靜止的,觀眾也能感到場景的立體,生機和動感。動畫的場景的生動來自于畫家對生活的真情實感,從生活中尋找創作素材會使我們的作品更突出。如《千與千尋》中鍋爐爺爺工作的房子,物件的擺放以及種類,營造出了一種“家”的很真實的感覺,像是身臨其境一樣。
2.營造神秘感
沒有什么比動畫更適合表現諸如神話,科幻一類的題材了。動畫本身就是一門把想象變成真實的藝術。我們動畫的沒一個環節無不體現出設計者的想象力和別具匠心。我們可以創造出世界沒有的角色卻如同真的存在一樣,通過動畫我們可以設計出千變萬化的姿態 ,我們可以創造出現實生活中百年難遇的特技效果諸如大地震,海嘯等,從某種意義上來動畫人是再熒幕上創造新的世界。如《千與千尋》動畫片中湯婆婆的房間構造,以及華麗的裝扮會吸引住觀眾使其產生好奇心并向往那種童話般的故事情境。因此,在場景設計方面也應該有效的配合魔幻效果,即神秘感的營造。結構越復雜,神秘感越強。因為它不能讓人一目了然,就像一個好奇心很強的人走進了奇異的迷宮。
3.制造危機感
懸念跌宕起伏觀眾才會愛看影片。危機感是創造懸念的重要手段,而場景結構越復雜、立體、多變,危機感也就越強。環境越危險觀眾越緊張、越好奇,懸念感越強。如《功夫熊貓》中關住太郎的監獄,不管是造型還是色彩,都給人呈現一種又緊張又好奇的復雜心理。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把握場景結構的度。要設計的恰到好處才是我們設計場景的目的,如果一味的追求場景設計的復雜,多變,結果往往會與自己想象的背道而馳。
四、總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動畫場景設計在一部動畫作品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思考如何創造更符合題材更能襯托角色的空間上面,而不是膚淺的華麗的外表材質上。動畫場景的設計既不是照搬現實也不是毫無根據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它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合理的想象,是建立在設計師對生活的真情實感之上的合理設計。在動畫場景設計中通過將主場景總體上確定為一種風格,其他場景以某此風格為主,在形式和質感等方面尋找具有共同特征的元素融合,同時注意場景之間的聯系和轉換時背景中建筑風格的相對協調,并以某幾種顏色統一形式不同的建筑元素等等方式,可以帶給我們賞心悅目的夢幻般場景。
參考文獻:
[1]韓笑.影視動畫場景設計.[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68
[2]孫立軍,張宇.世界動畫藝術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132
[3]孫立軍,韓笑.動畫場景設計. [M]北京:京華出版社2010.50
[4]馬華.影視動畫影片分析.(綜合卷)[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8.83
關鍵字: DM642; DSP/BIOS; 多目標檢測; 背景建模; SIFT
中圖分類號: TN96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4)16?0123?0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anorama multi?target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DM642
LIU Xin?liu1, TIAN Rui?juan1, JIANG Fei2, ZHOU Jian?ping1
(1. Department of Armament Products, No. 58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Ordnance Industry, Mianyang 621000, China;
2. Equi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Beijing 100000, China)
Abstract: To achieve omni directional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warning, a DM642?based panorama multi?target detection system was designed. 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system and algorithm are analyzed in the aspects of hardware design and software design. A detail analysis of the system’s operation flaw is done in allusion to complex functions and architecture. The framework is built by DSP/BIOS. The background modeling based on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critical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 based on SIFT are applied. Finally, the feasibility was verified by the system debugging.
Keywords: DM642; DSP/BIOS; multi?target detection; background modeling; SIFT
基于視頻的目標檢測與跟蹤在軍事武器、機器人導航、智能監控系統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它是一種融合了圖像處理、模式識別、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等多領域先進技術的綜合應用技術。全景視頻是對單攝像機視頻的擴展,它綜合應用圖像配準、圖像融合技術,無縫拼接生成的更大的視場范圍。傳統的智能視頻分析系統[1?2]包括X86體系設計和嵌入式平臺設計兩種架構。基于X86體系的安防系統維護成本高、功耗體積大,并且實時性不強,使用范圍限制大。基于嵌入式平臺的設計是當今智能監控系統的發展趨勢。但現有的嵌入式視頻分析系統,單個設備大多數都只是針對單路視頻的分析處理[3],同時只能完成某一個智能分析功能。這樣不僅使用成本高,而且功能非常單一,工程化的局限性非常大。本文以TI公司的TMS320DM642為核心,設計并實現了全景多目標檢測系統。能夠同時實現三路視頻的采集,實時拼接輸出更大視場范圍的全景視頻;同時對全景視頻進行了不間斷的多目標智能檢測、識別和追蹤,以及虛擬警戒區域的預警。本文從硬件設計和軟件設計兩個方面,對該智能視頻分析系統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1 系統硬件組成
本系統是以TMS320DM642[4]為核心硬件構成的,配合豐富的輔助硬件設備,完整地形成了一套具有實效性的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對現場全景的覆蓋監控,以及對多目標的搜索捕獲以及鎖定跟蹤。主要由三路視頻輸入、DM642處理器、視頻編解碼模塊、電源模塊、存儲模塊、電源轉換電路等組成,如圖1所示。
三路標準模擬視頻信號通過CVBS接口接入系統[5],由三個獨立視頻解碼芯片分別進行采集,編碼器選擇了Ti的TVP5150,分別由DM642的Video PortVP0A,VP1A,VP2A)進行采集。完成處理的實時全景通過SAA7121芯片進行D/A后輸出。
DM642作為系統的主控芯片,負責了整個智能視頻系統的三路的視頻捕獲,全景圖像的拼接和輸出,威脅目標的檢測和跟蹤,預警規則的設置等核心功能。同時,它與串口芯片TL16C752相連,通過串口與外部進行通信;與FLASH和SDRAM相連,用于外部存儲功能的擴展及程序的保存和燒寫。
圖1 硬件組成圖
為實現全景拼接顯示,視頻輸入選擇為光軸近似相交于一點、環形均布的3個高清晰低照度攝像機組成,如圖2所示。每一個攝像機的視場角為60°,相鄰的攝像機有10%的視場交叉,這樣3個相機以55°的夾角進行安裝,用于進行拼接和融合的公共參考區域。3個相機將共同生成大于150°的超大視場。
圖2 安裝示意圖
2 系統軟件
2.1 系統工作流程
本系統的軟件內嵌于DSP內部的嵌入式軟件。系統在完成了對DSP內部接口、EMIF模式、存儲空間以及串口、網口和VIDEO PORT等的初始化后。分成兩條流程運行。一條流程用于串口數據通信,實時接收外部的通信數據,發送預警信息和目標信息;另一條流程接收三路圖像信息,進行視頻圖像采集、處理和輸出。根據視頻數據更新的速度,該線程40 ms循環運行。工作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工作流程圖
在圖像處理的這條流程中,包含了兩個并行處理的子線程,一條是對三路視頻進行對拼接、融合,色差調整和裁剪整合;另一條用于對三路視頻進行實時監測,實現多目標的檢測和跟蹤。最后將捕獲的多目標在全景視頻里面進行標定顯示。
2.2 DSP/BIOS框架搭建
從系統組成可以看出,本系統是一個多任務、多算法,同時處理多路視頻的復雜軟件系統。而傳統的DSP軟件設計,是基于main函數的無限循環、中斷處理這一順序框架來構建的。這樣的架構在處理復雜系統時容易被阻塞,使得整個系統的實時性不能滿足需求,并且無法準確掌握處理器的運行狀態。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系統采用DSP/BIOS實時系統內核進行軟件的框架搭建。DSP/BIOS是TI公司為DSP開發的一套用于實時多任務軟件開發的嵌入式操作系統[6]。它本身占用極少的CPU資源,提供豐富的面向用戶的API,用于編寫各種結構復雜、實時性強、運行效率高的應用軟件, 并提高調試效率。并且針對RTOS開發提供對象的創建和刪除、多線程服務、線程之間的通信。在DSP/BIOS下系統軟件框架如圖4所示。
本軟件框架包含4個任務[7](tasks),其中TSKcapture,TSKparanorma,TSKdisplay負責核心流程任務,循環地實現了從底層驅動獲取視頻圖像,視頻圖像的全景拼接以及視頻編碼轉換輸出顯示,優先級最高。TSKcom承載了串口通信的任務,優先級最低。TSKmultiobj則是負責目標的檢測和跟蹤,優先級居中。
圖4 軟件框架圖
TSKcapture線程在獲取到一幀圖像后,便將圖像BUFFER的指針隨同SCOM消息同時發送到TSKparanorma,TSKmultiobj線程的SCOM接收隊列。隨后,TSKcapture線程將由運行態轉為掛起態,等待來自TSKparanorma,TSKmultiobj線程的SCOM消息將其激活。TSKparanorma線程完成圖像處理后,將經處理的圖像數據存儲在內核輸出所指向的buffer中,并且將這一指針隨同一個SCOM消息發送給TSKdisplay線程。TSKmultiobj線程通過郵箱MBX以及信號燈SEM與TSKparanorma線程以及TSKcom進行通信,接收外部對此線程的控制命令以及目標疊加信息和預警信息的輸出。
2.3 圖像處理算法設計
在本系統中,多目標檢測與跟蹤線程TSKmultiobj和全景拼接融合TSKparanorma是圖像處理的核心模塊。在考慮到系統的功能和實時性的技術要求,以及針對DM642的運算能力算法優化考慮,這是一路極其復雜的軟件架構。兩個模塊采用的是并行處理模式,并且每個模塊也是同時對三路視頻進行處理。它們的算法流程設計如圖5所示。多目標檢測與跟蹤模塊中的三路視頻都采用了完全相同的算法,圖5(a)為單路視頻的目標檢測跟蹤算法流程,圖5(b)為全景拼接融合的算法模塊。
整個系統功能包含了圖像處理的多個算法,并有機的結合組成。其中涉及的圖像算法包括:背景建模和更新、多目標提取[8]、目標跟蹤、虛擬警戒判定、圖像匹配、圖像融合、圖像標定定位以及色差自動調平等算法。其中背景建模和更新、圖像匹配是其中的難點和關鍵。為建立穩定而且準確的背景模型,同時形成一套背景更新體系[9],筆者建立了基于能量累計的雙模型架構的背景建模法。此方法的核心就是在背景建模中融入幀間差分的能量累計,建立背景模型和能量累計模型,將能量累計與背景進行直接對應。當累計值觸發質變的閾值,該像素點的背景將進行建立和更新。
公式如下:
[Ex,y,t=Ex,y,t-1+1,Fx,y,t-Fx,y,t-1>θ0, Fx,y,t-Fx,y,t-1≤θBx,y,t=Bx,y,t,Ex,y,t>σFx,y,t,Ex,y,t≤σ]
式中:E為能量模型;B為背景模型;F為當前圖像。[θ]和[σ]為背景更新的兩個閾值,[θ]代表背景變化的劇烈程度,[σ]為背景更新周期的快慢。
圖5 算法流程圖
通過實際工程檢驗,這種背景算法高效簡便,滿足三路視頻并行處理的實時性要求,同時能夠迅速感應背景變化進行更新。由于相機光學構造和整個系統結構設計的固定偏差,無法將光軸完全于相交一點。在進行全景圖像拼接時,三路視頻的匹配區域會由于成像距離的不同產生變化。這就需要兩兩圖像進行實時匹配,找到準確的匹配區域。本系統采用了尺度不變特征變換方法(SIFT)算法[10],針對特征點進行匹配。
首先使用高斯差分函數對圖像進行處理:
[Dx,y,σ=Gx,y,kσ-Gx,y,σ*Ix,y =Lx,y,kσ-Lx,y,σ]
通過該算子,取這些高斯差分圖像中的局部極值,得到尺度空間域上的圖像特征點。然后形成包括位置、尺度、方向等信息的特征向量。最后對特征向量進行匹配完成該算法。在本系統中,由于攝像機固定安裝,所以最后將匹配區域最大范圍縮小,極大地提高了算法的執行效率。
3 系統調試結果
系統最后針對場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全景智能監控系統。3組攝像機拼接成了一幅全景視頻,對監控區域形成了全覆蓋,同時在攝像機之間的交界處沒有明顯的圖像差異和色差。在圖6中,通過跟蹤波門的顯示,實現了對多個目標的鎖定和跟蹤。兩個紅色的區域是通過串口所設置的兩個虛擬警戒區,當入侵目標進入該區域,則會自動報警。
圖6 顯示效果圖
4 結 論
本文針對現有的監控系統存在諸多不足,提出了基于DM642的全景多目標檢測系統,解決了包括智能預警、全視場覆蓋、多目標跟蹤等多個技術難題,并且通過工程化的實現,驗證了系統的可行性和實用性。并且架構清晰、可靠性高、誤報率低,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張濤,車彥寧,李賀寧.基于DM6467的視頻監控系統設計[J].電子產品世界,2013(1):66?67.
[2] 葛長偉.嵌入式智能視頻監控系統的研究及實現[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2.
[3] 周建平,劉歆瀏,賴文娟.基于DM8168的高清視頻智能分析系統設計與實現[J].現代電子技術,2013,36(22):90?92.
[4] Texas Instruments. TMS320DM642 video/imaging fixed?point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ata manual [M]. USA: Texas Instruments, 2004.
[5] 謝晶.基于DM6467的多通道視頻網絡傳輸系統的硬件設計 [J].微型機與應用,2012,14(31):21?23.
[6] 張葉,曲宏松,李從善,等.基于TMS320C6x系列DSP/BIOS平臺的實時電視跟蹤系統設計[J].電子器件,2007(2):300?302.
[7] 閆建強,馬莉.基于DSP/BIOS的視頻監控系統多線程調度研究[J].機電工程,2010(9):32?36.
[8] 劉歆瀏,田瑞娟,陳陽,等.基于高速球的運動目標自適應PTZ跟蹤研究[J].兵工自動化,2009,28(9):78?81.
從基本矛盾認識總體布局的必然性
堅持四大建設協調推進,是由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決定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四大建設中的體現,主要表現為彼此之間不能相互適應。尤其在經濟發展還相當落后的階段,生產力的迅速變化,極易造成生產關系的不適應。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就是其集中表現。協調好四大建設之間關系,將為生產力發展開辟道路,進而創造使社會主義中國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條件。
堅持四大建設協調推進,是由現階段我國面臨的主要矛盾決定。主要矛盾是社會發展某一階段的集中表現,對當時社會的發展起支配和決定作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一矛盾,并以此確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務,事關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呈現多個層次,它既表現為基本生活需求,也表現為精神和發展需求,滿足這些需求,必須通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協調推進去實現。
堅持四大建設協調推進,也是總結過去經驗教訓得出的,它反映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中國如何實現現代化,雖然世界上率先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國家,有大量經驗可以借鑒。但是,中國作為一個后發展的人口大國,不僅面臨特殊的歷史背景資源,面臨嚴重的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而且在發展的目的、發展的基本要求和發展的方式等方面,都與其他國家有顯著差異,如果簡單照搬它人經驗,只注重經濟發展,忽視其他方面發展,讓經濟建設孤軍深入,缺乏政治、文化、社會的保障和支撐,不僅將付出慘重代價,而且可能葬送正在興起的事業。
用科學發展觀把握總體布局的協調性
我們對四大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作用,認識已經比較清楚。從總體上看,經濟建設為其他建設提供物質條件,政治建設為其他建設提供體制保障,文化建設為其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社會建設為其他建設提供社會基礎,四大建設共同構建了現代化建設基本內容。
然而,在全面推進四大建設中,四者之間關系如何更好地把握,仍然存在不少疑惑。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我國所處發展階段和國情去認識各項建設之間關系,促使其保持動態平衡。譬如,建國后的幾十年中,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十分落后,不僅制約著政治文明建設,而且制約著教育、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制約著社會組織的發育。為盡快改善群眾的基本生活條件,為其他建設創造發展的物質條件,我們必須將經濟建設置于四大建設首位,讓經濟適度超前發展。經濟建設先行,既體現了廣大群眾的迫切愿望,也符合加快發展的要求。而在物質條件發生很大改善的今天,盡管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還不能被取代,我們仍然需要通過加快經濟發展來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通過又好又快發展提高質量。
與此同時,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尤其是社會建設滯后,也導致各項建設之間的不協調,引發了經濟與政治、經濟與文化、經濟與社會之間的矛盾,不符合科學發展觀倡導的協調發展要求。因此,在今后一段時間,加強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既符合廣大群眾的新愿望和新期待,也符合全面發展協調發展的新要求。同樣,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之間,也需要根據發展階段的不同明確相對具有的主次關系。
促進四大建設之間的協調發展,還需要在各項建設內部形成相應結構。經濟建設如果仍然以傳統增長方式為主,那么,政府管理體制、企業經營的價值觀、勞動者培訓、科學技術發展、社會管理和社會事業等,就會有與之相適應的內容。
根據四大建設需要發揮政府主導性
四大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產物,將在基本規律的支配下和政府的引導下,形成與此相適應的自我協調與更新和政府促進機制,促進四大建設由不協調走向協調,由簡單聯系走向復雜聯系,由松散聯系走向緊密聯系。
關鍵詞:文化建設;文化自覺;人類本質
中圖分類號:G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4-0209-02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任務,迫切需要對文化建設的基本理論問題展開研究和探討。文化建設是一個普通的、常見的概念,但對它的本質和特點是什么這樣的基本問題,我們卻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本文試就文化建設的本質和特點略述淺見。
一、文化建設的本質
人類的發展歷史和文化的發展歷史是同一過程。但在文化建設產生以前,人類所謂的創造文化的活動并不是自覺的活動,而是有意識的自在活動。文化建設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和出現的實踐活動形式。它的產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生產力一定程度的發展及其帶來的物質財富,更需要精神意識條件――文化自覺。沒有文化自覺意識,就沒有文化建設。文化建設是人類在其發展一定階段上產生的,以文化自覺意識為前提而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
文化建設即是文化建設主體運用一定的文化建設手段作用于文化建設客體,并使文化客體發生沿著某一方向改變的過程。文化建設主體是具有一定實踐能力和認識能力并從事文化建設活動的人。主體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必須具備一定的實踐和認識能力;第二,必須從事文化建設活動。文化建設的客體是文化建設活動指向的對象。它由物質客體、精神客體、人類客體、關系客體和組織客體等構成。文化建設的手段是文化建設主體作用于文化建設客體所運用的各種方法、工具的總稱。它包括宣傳、教育、研究、表演等。
文化建設是人類三大社會實踐活動領域之一。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政治建設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三個領域。三者在活動的目的、內容、方式、結果和社會作用方面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又存在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和相互促進、相互服務的關系。經濟建設是文化建設和政治建設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文化建設和政治建設是經濟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從經濟建設中分離出來的。沒有經濟建設這個前提和基礎,文化建設和政治建設就不可能出現。文化建設為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理論指導,保證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政治建設為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營造政治氛圍和政治環境,為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在階級社會,政治建設能夠確保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為一定的階級利益服務。
文化建設是人類進行的一種創造價值的活動。它是人類追求和創造自由的活動方式,是實現人類自我復制、自我更新的活動方式,是最能體現和表達人類本質的活動方式。人類的活動都會產生一定的結果,但有些結果對人類有益、有價值,有些結果對人類是有害的,沒有價值。能夠使人類產生需要的活動,其本身既是有價值的,又是創造價值的活動。文化建設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不可少的活動,是有價值的。不僅如此,文化建設還創造價值。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不同,文化建設所產生的需要是“自我意識”了的需要,即對是否產生需要、何時產生需要、產生什么樣的需要自身是有明確意識的。不僅如此,文化建設所產生的需要還是綜合性的需要和深層次的需要。文化建設不僅產生物質需要,而且還產生精神需要和政治需要;不僅產生低層次的物質需要,而且產生對“真”的認識需要、對“善”的道德需要和對“美”的審美需要。文化建設不斷地整合、重構人與“對象化”活動的價值關系、人的活動與活動對象的價值關系,不斷地審視、批判人與其需要的價值關系。文化建設不但為人們提供運動、消遣、娛樂的場所,為人們提供陶冶情操、增長智慧、提升境界的文化產品,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在不停地努力創造一個意義世界。人類只有在文化建設所創造的意義世界之中,才能不斷地完善和創造全新的生存狀態以超越自我,才能認識到人之所以為人的真正本質。
綜上所述,文化建設是人類進行的以經濟建設為基礎、以文化自覺意識為前提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最能表達和體現人類本質的活動方式,是人類三大社會活動領域之一。
二、文化建設的特點
文化建設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社會性。文化建設是人類以群體方式參與的實踐活動,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個體是無法進行文化建設的。科學研究和文學創作盡管是個性化很強的活動,但是,科學家和作家也是以多種方式和社會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甚至當我們從事科學之類的活動,亦即當我從事那種只是在很少的情況下才能直接同別人共同進行的活動的時候,我也是在從事社會的活動”。文化建設的主體和所需的材料、所憑借的手段也是社會的產物,是作為社會的產物而存在的。“無論是勞動的材料還是作為主體的人,都既是運動的結果,又是運動的出發點。因此,社會的性質是整個運動的普遍的性質”。文化建設的成果并不是由個人獨占,而是歸社會所有。“活動及其成果的享受,無論就其內容或就其存在方式來說,都具有社會的性質”。在文化建設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人與物的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
2.次生性。從文化建設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來看,文化建設不是人類進行的“原發性”的社會實踐活動,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產基礎之上的“次生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人類最初進行的活動是生產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物質資料的活動。“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人類只有在物質資料生產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文化建設活動和政治建設。
3.自覺性。文化建設是一種“雙重自覺”的人類活動。第一重“自覺”,是說文化建設即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活動者對文化建設的目的、意義有一定的自覺認識。在這一點上,文化建設和人類進行的其他活動沒有什么區別。凡人類進行的活動都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第二重“自覺”,是指文化建設是以對文化的自覺認識為前提的。這種自覺性體現在人們對文化的意義、文化和經濟、政治的關系等方面。
4.系統性。文化建設是由文化建設主體、文化建設客體、文化建設對象三大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的社會系統。每一大要素內部又由多個具體的要素構成,多個要素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要素系統。文化建設具有層次性。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和文明發展程度產生了對文化建設的不同需求,同時也為文化建設的進行準備了不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文化建設包含的要素也因為這些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別。正因為如此,不同的民族、地域和國家在文化建設的規模、發展速度、社會作用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發展水平,呈現出高低不同的層次。
5.綜合性。文化建設中,物質生產過程和精神生產過程是相互交織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是相互結合共同起作用的。文化建設奉獻給人類的不僅有物質產品、物質財富,還有精神產品、精神財富。文化建設是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在文化建設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人的思想、觀念包括人本身都得改造。文化建設也是認識活動。文化建設總結、概括人們在改造自然界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同時,也反映其本身改造社會的過程和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認識過程,并以精神產品的形式表現認識過程和認識結果。文化建設是融合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并將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高級的社會實踐活動。
6.創造性。文化建設的創造性首先表現為文化建設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文化建設是人的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活動,是人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來進行的活動。文化建設的整個過程和結果在人們活動之初就以觀念的形態存在于人的頭腦中。文化建設的創造性更主要的是表現在它不斷地創造新的精神產品和不斷地生產新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形態上。精神生產是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精神生產是一種思維活動,又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非重復性、探索性的特點。因此,以精神生產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建設就具有創造性。人類在其他領域的活動中所運用的思想、理論和智慧都是由文化建設來提供的。文化建設既提供超越現存狀態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又不斷地對思想、觀念和文化本身進行革新,從而推動人類向著更高、更遠、更強的方向前進。文化建設是激發和表現人類創造力的活動領域。
7.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建設是在各不相同的自然條件、物質生活條件和文化基礎上進行的,不同民族對于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怎樣建設文化的問題的認識有差異,因而對文化發展模式和文化發展戰略的選擇也就不同,實行的文化政策、文化制度等也不一樣。各民族在文化建設上都有選擇權,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文化建設道路,有權決定文化建設的方針、路線和政策。文化建設的民族性體現在主體、內容和結果等方面。
關鍵詞:生態建設;經濟建設;發展
引言
黨的十以來,圍繞實現中國夢,我國經濟形勢發展出現了全新的發展態勢,為了適應目前的經濟狀態,不斷創新宏觀調控的方式及思路,最大程度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緩解經濟發展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必須對其關系進行協調,推動其可持續發展。
1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分析
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經濟社會也得到了較大的進步,其在推進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歷程中,也出現了較大的環境污染現象,同時也反過來影響到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其可持續發展能力造成影響。也可以通過是的額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而進行分析,從中可以發現世界經濟在高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現為人類對自然的改造以及干預能力,縱觀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歷史其都是以犧生態環境為代價。在傳統經濟模式發展下,簡單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而破壞了人類生存環境,而這則是生態惡化的最為重要原因。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作為相互依存的矛盾統一體,馬克思就曾經指出;人類是依靠自然界而生存的,只有同自然界進行接觸、交往才能確保自己人類世界的不斷發展。從這可以看出生態環境在目前人類生存中有著是基礎作用,與此同時人類經濟的發展也比較難離開自然界而獨立存在。由于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原材料和生產工具都是從自然界中獲取的,因此,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關系十分密切。當絕大部分經濟學家苦苦思索經濟赤字出現的原因之時,卻只有少數的人對生態赤字的根源進行分析。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以后得到了較快的進步,而生態環境出現的問題也逐漸增多。在“十三五”規劃以及十中對于目前階段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的矛盾都有提及,在未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路途中是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2處理社會主義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的方法分析
2.1地方政府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地方政府能否樹立一個科學正確的政績觀,是處理好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鍵所在。領導干部對于政績的觀點和看法,包括有如何正確理解政績的范圍和內涵,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樹立自身的政績,如何去衡量自身的政績等等方面。政績觀可以有正確的政績觀和錯誤的政績觀區別。而從當前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在錯誤政績觀的指導下,就會出現干部比較重視升經濟建設,對生態環境保護較為漠視,造成了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因此也就不便于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的發展,而正確的政績觀則要求根據經濟和生態建設發展的規律辦事情,滿足生態和經濟兩個方面的發展。所以,作為地方政府要求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在注重經濟建設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考核以及一些具體指標的考察。并且也應該引導地方政府將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并且將資源和環境的破壞損失因素也作為衡量指標納入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進而實行一個目前流行的綠色GDP核算,重視的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不是簡單的速度。確立科學的政績觀,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
2.2提升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
建設生態良好型社會,第一要義是幫助人們樹立一個較好正確的環保意識,對于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有著清晰的認識,一起來營造生態和經濟建設共贏的輿論氛圍。尤其是近些年來,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提升,但是從全面發展的角度來講,依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在未來環保教育和宣傳工作應該從上到小,從城市到農村而全面進行展開,促使環境保護可以成為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們共同的理念,并且指導其在實際中的行為。
2.3不斷提升企業的責任感
在環境發展中,應該逐漸完善生態補償制度,產品在應用之后要被生產者而回收,通過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共同處理費用,進而促使企業可以繼續應用可回收再利用物品。應該建立開發項目的事前評估制度,在市場開發項目得到審批之前,就把其對環境的影響作為第一因素納入到考慮范圍中,對于一些存在資源浪費嚴重,同環境保護不符合的粗放型企業要求整改或者不進行通過。建立綠色審計制度,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應該把生態環境的折舊同消耗也納入到生產成本中,并且綜合考察企業生產社會、經濟以及生態效益。
3結語
十以來,明確指出,“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建設的概念是建立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建設、可以實現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之間和諧進步和發展,進而推動其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在新形勢下生態環境穩定提升的目標。生態建設一方面可以不斷推進環境保護的進展,也可以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張培勇.生態建設促進經濟發展經濟建設依靠生態環境[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8,0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