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勞動實踐的體驗與收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綜合實踐 實踐能力 種植的魅力
綜合實踐活動要求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密切關注學生與生活、與社會的關系。活動要求超越學習書本的局限,從生活、實踐中提出問題,圍繞人與自然這一主題。在這些前提下,我校為學生建立了一個甜蜜的發源地――七彩種植園。學生們在這個甜蜜的發源地里增長了見識,了解了種植的方法、經驗,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視野,積累經驗。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不僅培養了學生種植的技巧,從中感受樂趣,懂得一些植物的科學常識,提高了動手能力,還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關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一、以七彩種植園為依托,豐盈實踐活動內容
我們的課題都是在開展科學種植的活動中進行研究。植物的種植是學生們利用已對植物的了解,進行的實踐操作的過程。種植是小學生樂于從事的實踐活動,提供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從事力所能及的種植活動,從中獲得直接知識和技能、樂趣方面的發展。如玉米、向日葵、蘿卜、牽牛花、鳳仙花等種植;他們從親自動手種植中學習科學知識,積累經驗,感受生命的意義,增強環保意識,體驗到書本中無法領略的內容。把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整合起來,正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使命。
二、在實踐中實現學生知識的運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常言道:學以致用。面對老師的淳淳教誨,家長的苦口婆心,很多學生是在被動地接受新知識,不難發現,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下的學生對學習的本身已經不感興趣。要讓學生主動學,首先要讓他們的深刻體會知識的重要性。在我們的七彩種植園里,學生們在種植時遇到了很多問題,例如:怎么樣除草、如何更好地防蟲、如何提高作物的產量等等,學生們覺得這些問題是自己發現的,心中充滿了疑惑和好奇,他們會為了自己的發現去尋找答案,那些只是不用講,學生已經牢牢銘記于心。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時時處處都是教育,種種體驗、知識是在書本上、課堂上難以獲得的。教師在活動中要巧妙地“畫龍點睛”、“點石成金”。這樣的活動,學生既是發起者,又是參與者,更是受益者。
三、實踐活動課題的選擇要從學生實際和興趣出發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如何真正發揮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綜合活動課題的選擇尤為重要。學生們的生活經驗和活動興趣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條件,是引導孩子們積極主動參與活動的有效方法。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作出價值判斷,從而把教育目標寓于學生的興趣之中,物化在環境之中,生成有價值意義的教育活動。比如本次活動是在老師觀察學生的種植興趣和對種植的渴望后,分析了種植對孩子將獲得的經驗與教育價值,從學生喜歡種植的興趣點入手繼而開展的。從種植開始,到蔬菜的成長,同學們在不斷地觀察、比較、發現、探索的過程中,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和經驗得到了生成和深化,對種植的興趣也在不斷加深,收到了預期效果。在實踐中他們真正走進實際,去探索,去實踐,去體驗失敗與成功,痛苦與歡欣,也有機會積累經驗和教訓。
四、重視種植實踐的過程,學會分享勞動成果
從活動開始到結束,是學生們學習的過程。在這一漫長學習過程中,學生們有辛酸,這辛酸讓他們學會了互幫互助。學生們汗流浹背,汗水讓他們體會到了勞動的光榮,知道做一位農民是多么的不容易,懂得了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因此,他們有了這么多的收獲,他們明白了只要辛勤的付出,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分享勞動果實時,學生們吃著自己的勞動果實,心里甜的比吃了蜜還甜。學生們除了自己享受勞動成果,還把自己辛勤的勞動果實送給其他班的學生、帶回家與家人共享,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感恩之心。曾幾何時,老師用了多少口舌教不會的東西,此刻學生已經不需要老師的諄諄教誨就已深深覺悟,這活動讓老師也受益不淺。
通過假期實踐的活動,我深刻的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實踐對于大學生來說,更加的重要。我們要努力的把理論用于實踐,[蓮山 課~件]把學到的東西,真正的運用到生活當中。 同時我們要把愛奉獻出去,奉獻愛心,傳遞真情。這樣我們也會收獲很多。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充滿愛! 通過本次寒假的實踐,我深刻的體會到奉獻的快樂,也體會到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從“奉獻愛心,傳遞真情”的活動中,我收獲了許多。那些老人沒有親人在身邊,許多普通家庭的幸福他都沒辦法去享受。也許我們帶去的僅僅是一些祝福與快樂,也許我們做的僅僅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可我們卻給那些孤獨老人帶去了溫暖,讓他們的新年曾添了幾絲溫馨,也讓我們自己收獲了了快樂與感動!懂得了傳遞真情的價值! 通過義務掃雪的活動,我深刻的認識到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的責任很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義務的去打掃一下街道,也許做的只是一些小事,感覺沒什么意義,也許做起來還有點點累。但真正的等我們做完以后,回頭看看,因為自己的一點努力,街道變得的那么干凈,人們路過時,投過來一個個贊美的微笑。那時,我們是何等的開心。看到自己的成果時,我們感到了自己的存在,也意識到了對于社會的責任!
通過去體驗“磨粉”車間工作后,我第一次感受到工作的辛酸,賺錢的困難!看著爺爺全副武裝的在車間忙來忙去,心里不時的感到一陣陣的辛酸。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去換的那么點的工資去生存。想起來真的感覺不是味!也明白了生活的艱辛,也明白了生活的無奈!但正因為這樣,我更應該深刻認識到錢的來之不易,應該珍惜手上的每一塊錢。不當用的不要用,平時要勤儉節約。并且從藥店的實習工作,我意識到醫藥發展的重要性!也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我要努力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努力的去戰勝生活!
本次的寒假實踐活動圓滿的結束,希望自己可以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把所想所說,都應用于實踐中!對于社會,我們要盡自己的一份責任,把自己的價值體現出來!對于父母、老師,我們要勤儉節約,努力學習,用美好的未來報答父母含辛茹苦的撫養,老師不耐其煩的教育!對于自己,我們要努力強大自己,豐富自己的知識,不懈奮斗,努力去戰勝生活!希望以后自己能有更多的機會去實踐!努力的學習,以為促進祖國醫學發展為使命,努力的去傳承祖國醫學!
__鎮中學始建于1912年,是一所農村半寄宿制學校,占地57.5畝,學校建筑面積13242平方米。現有學生1331人,27個教學班,專任教師140人。學校堅持“德?得”的育人理念,讓每個學生因德而得,快樂成長;讓每位教師因德而得,幸福從教;讓學校因德而得,全面發展。
一直以來,__區教育局高度重視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建設,不僅從政策上對學校進行鼓勵、支持和引導,還在資金和技術上給與支持,區教育局領導多次到學校親臨指導,給與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在前幾年大力投入的基礎上,去年,教育局又對我校勞動實踐基地投資3萬余元,用于基礎性建設和土地改良等,使我們的勞動基地逐步走向科學、規范,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我校的勞動實踐基地建于20__年暑假,分為三個區域:(1)綠瀑區:靠東墻種植藤蔓類植物如:葡萄、絲瓜、觀賞性南瓜、吊瓜、葫蘆、瓠子、豇豆等。(2)東籬園:依傍在“綠瀑”之下,按照植物的食用部位分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區,并賦予每一個區域一個標新立異的名稱——追根溯源、攀莖求實、尋枝摘葉、品花識香、春華秋果、收緣結籽。這樣既可以體現明顯的層次感,又可以有效的結合生物教學,讓學生認識各種植物,并能夠準確的區分我們所食用的是植物體的那個器官。在東籬園的南面,堆一座小山,并立石一塊,書“南山”。應陶淵明先生的一句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桃李園:在桃李園原有桃樹、李樹、棗樹的基礎上,增種柿子樹、石榴樹、櫻桃樹、蘋果樹、山楂樹等每種四棵。實現“陽春桃花開,金秋果滿園”。
過去的一年,我們繼續按照“一個依托、兩個結合”的思路(即以勞動實踐基地為依托,將勞動基地與學科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扎扎實實深化和創新勞動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基地的德育功能、智育效應,將基地作為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提升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平臺。
一、直面基地問題,引導探索實踐
如何利用勞動實踐基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勞動觀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我們創建勞動實踐基地的初衷,也是我們永恒的追求。基地建成三年來,我們一直為學生搭建平臺,引導學生發現基地中的問題,并帶領學生探索實踐。
(一)兔子糞的奇跡
基地建成一年的時間里,學生志愿者在老師的帶領下辛勤勞作,種植了30多種作物,結果不是不出苗,就是出苗后夭折,能有所收獲的物種寥寥無幾。看著自己辛勤的付出化成了泡影,孩子們很困惑,很傷心。這時,老師告訴他們:不為失敗找借口,要為成功找出路。不放棄!于是,農民的孩子回家問父母,能上網的孩子在網上查詢答案,有個宋禾麻莊的孩子竟然把有多年種菜經驗的爺爺帶到了學校現場勘查。各個小組把查找的原因分析匯總,逐一排除,終于,他們鎖定了目標:是土壤板結導致營養匱乏,致使植物不能生長。改良土壤,勢在必行!通過查閱資料和多方詢問,他們知道了施加糞便是改良土壤的好方法。可是,雞糞和牛糞造價太高,有人大膽建議:用兔子糞!學校對面就有個小型養兔場!“對,用我們的勞動去換兔子糞”“對,咱們利用綜實課幫他們打掃兔窩,幫他們干活,換兔子糞”孩子們異常的興奮,校領導出面協商成功后,他們分小組行動,將每天用勞動換回的兔子糞撒在東籬園,再深翻土地進行改良。第二年,孩子們種植的作物都喜獲豐收,成功了!
兔子糞創造了奇跡,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志愿小組的同學感受挫折,在挫折面前不拋棄、不放棄,努力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他們的意志品質。同時,用自己的勞動換取自己的所需,體驗付出終有回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都得到了提升。
(二)“姜老頭”的奧秘
由于土壤得到改良,大多數作物都喜獲豐收,可是姜還是老樣子,同學沮喪的說“期盼收獲姜寶寶,誰知又是姜老頭”,這是怎么回事呢?老師鼓勵大家自主探究,同學們分小組行動,去小莊子走訪種姜專業戶,查閱書刊,上網搜索,一周后,同學們的答案匯總上來,得出的結論是:同一園內反復栽種相同的作物不利于生長,也就是怕重茬。于是,第二年我們嘗試倒茶種植,根區和葉區互換,莖區和花區互換,果區和種子區互換。終于,在金秋時節,姜老頭變成了姜寶寶,孩子們實踐探究又獲得了成功,他們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得到了提升,合作意識、探索精神也在他們心里扎根。
(三)寶葫蘆的傳說
秋天,勞動實踐基地的綠瀑上結滿了漂亮的葫蘆,在“葫蘆采摘節”上,孩子們欣喜的撫摸著可愛的葫蘆,有人說,要把葫蘆做成瓢,用來舀米舀面,有人說,我喜歡葫蘆燙畫!這個提議立即得到了響應,也得到了綜合實踐老師的支持。孩子們通過查閱資料,在網上學習葫蘆燙畫教程,初步掌握了相關知識,并開始行動。第一步:收藏保養。避免強日光照射,在室內擺放并經常用手或棉布擦拭把玩,讓葫蘆上漿。第二步:“葫蘆選美秀”,因為要選擇皮質較好的葫蘆進行烙畫。葫蘆要經過一年的風干、日曬、把玩以后,顏色純正,水分干透,適合烙畫上色,烙出深淺層次來。第三步:創意設計。在葫蘆上烙畫要有美術功底,美術小組的同學依據葫蘆的形狀創意構圖,描繪出一個個生動的形象或故事。第四步:巧手燙畫:依照創意設計出來的圖案,孩子們開始用燙畫機有模有樣的燙畫,雖然他們的作品還有些稚嫩,但這是他們親自設計、親自實踐的成果,燙出來的作品是他們眼中的“寶葫蘆”,而寶葫蘆誕生的過程則記錄了孩子們自主創意、能力提升的足跡 。
二、利用基地資源,服務學科教學
勞動實踐基地建設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是我們堅持的重要原則。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勞動實踐基地這一平臺,服務于學科教學。
在東籬園,各個志愿區域總在悄悄的競爭。孩子們隔三差五的就會去測量,用他們學到的數學統計知識制作成長記錄表、統計表,分析數據,查找原因,既了解了作物生長的規律,又實踐了數學理論。
生活英語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英語教師帶領興趣小組的同學來到東籬園,他們用英語為各種作物命名,用英語翻譯作物的特點、習性,并別出心裁的用英語為各種作物制作了“名片”。
“愛心義賣”活動我們已經堅持了一年,孩子們親自參與這樣的活動,更體會到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培養了他們的珍惜勞動成果、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愛心義賣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愛心和責任感,有效的實現了勞動實踐基地與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結合。現在,我們又把這一活動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參加義賣的同學要寫心得文章,要參加“播種愛心,收獲快樂”演講比賽,同學們描繪勞動的場景,體驗勞動的快樂,書寫勞動的感悟,文學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在勞動基地服務于生物教學方面,今年我們又有了新的舉措。一是引進新品種試驗。我們與__成人學校聯手,引進了上海農科院的養心菜、三葉香苗菜藥材等。生物小組的同學用所學的生物知識分類歸區,總結習性,掌握生長規律。目前,這些作物已經收獲一茬并分載移植成功,長勢良好。二是種植大棚蔬菜。生物教材中“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和“光合作用”的教學內容中都講述了大棚蔬菜,東籬園就為孩子們提供了實踐這一知識的平臺。今年春天,我們開始進行全園錯季栽培。在孩子們悉心的耕種和呵護下,我們的地膜水蘿卜,小棚圓心菜、養心菜、西葫、青椒,還有中棚菜花等都喜獲豐收。課本上學到的種子萌發和光和作用的知識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得到了實踐和驗證。
三、依托愛心超市,內化良好習慣
“愛心捐建,志愿分管,熱情積攢,快樂兌換”,這是我們愛心超市的主題詞,也是我們構建自主體驗的德育教育的新形式。勞動實踐基地為愛心超市提供了豐富的“貨源”,孩子們可以到愛心超市去購買各種勞動基地收獲的各種蔬菜、瓜果,但不是用錢購買,而是用而是用優秀的表現換來的特殊卡:愛心卡:為班級、學校、社會義務做好人好事,得到大家的認可與表揚的同學,可以得到愛心卡;(此卡由德衛處統一發放。)進步卡:在學習上勤奮好學,進步較大的同學可以得到進步卡;勞動卡:積極熱衷于勞動,為學校無私服務的同學可以得到勞動卡;守紀卡:在學校紀律良好,無違紀行為,可以得到守紀卡;樸素卡:生活上勤儉樸素,不亂花錢的同學可以得到樸素卡;(以上卡片德育處發給各班主任由各班主任發放。)靚語卡: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符合學校關于回答問題好習慣標準的同學可以得到獎勵卡。(此卡由任課老師發放。)同學們可以用以上各種卡片到愛心超市“購物”。那么,如果有“相中”商品的同學,就得積極努力得到特殊的卡片,才能從學生志愿者的銷售處“購買”商品,以此來鼓勵學生在各個方面積極進取,養成良好的習慣。孩子們們對此很熱衷,家長也非常認可,孩子拿回家的哪怕是一捆韭菜,不是用錢購買的,而是孩子優秀的表現,都會讓家長欣慰,孩子自豪,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成效】
實踐活動真正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勞力上勞心”的教育思想,促進了學生多種好習慣的形成,在勞動基地參加實踐活動的學生能深刻感到勞動光榮,懶惰可恥,更加尊重別人的勞動,珍惜勞動果實。此外,在勞動過程中,培養了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樂于助人的精神。通過生產勞動,學生原有的課間追打,浪費飯菜,違紀違規等現象沒有了,文明禮貌,求知好學,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開始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進蔚然成風,20__年竇夢迪同學被評為唐山市十佳中學生。
教師也在參與勞動實踐基地的活動中收獲自己的感悟和進步,在與學生共同勞動和體驗中,形成了平等、民主、尊重、和諧的良好師生關系。20__年11月,我校王福會、郭震生二位教師參加了在南京舉行的陶行知研究會第11屆年會課堂教學大賽,獲得特等獎。20__年10月,我校喬柏成和宋秀華二位教師參加全國第九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質課大賽,分獲二等獎和三等獎。20__年2月,楊樹紅老師在河北省地理學科優質課評比中獲得一等獎。在__區職工技能大賽中,我校有2位教師獲得業務技術能手稱號。
基地實踐活動的成功開展和師生的成長促進了良好校風、學風的形成,增強了學校的凝聚力。學校多次被授予區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市控輟保學先進單位,唐山市骨干校長培訓班成員和遷西、玉田、灤縣、唐海、灤南、樂亭等多個縣區領導多次到校參觀。中考成績一直在全區名列前茅,連續5年被評為中考工作先進單位。20__年,學校被評為唐山市德育先進單位。20__年5月30日,在唐山師范學院社會科學系教研室主任馬千喜教授的帶領下,參加唐山市20__年思想品德學科脫職培訓的40余名教師和部分唐山師范學院的本科生來到我校進行觀摩學習,對于學校勞動實踐基地建設的思路和做法給與高度評價。20__年11月,省教育廳楊勇副廳長到學校視察工作,并欣然題詞“學真知,作真人”,這都給了我們莫大的鼓舞。
關鍵詞:小學教育;品德與社會;自主化教學;實踐與探微
在繼承傳統教育有效成分的基礎上,新課程理念確立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關系,并倡導開展以認知、能力和情感為一體的“三維目標”教學活動。這既是一種極具宏偉規劃的戰略性指向,又是具有可持續發展和實際操作意義的戰術性指導。作為校園活動的主要實踐者和重要推進者,廣大教師應本著“以生為本”的素質化教育理念,順勢而為、勇于實踐、善于創新,緊密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發展需要,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手段,積極有效地開展以培養能力為核心的自主化教學活動,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基鋪路。本文結合小學思品教學的實踐與思考,試簡要闡述之。
一是以角色表演為抓手,有效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小學生活潑好動,具有較強的表現意識和活動能力。在小學思品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條件,滿足學生的內在情感需要,促使他們在深刻領悟中引發更為強烈的思想共鳴,從而收獲寓教于樂的活動效果。如在教學《我想要我能要》內容時,可選取以下情節開展角色模擬實踐活動:由三名小學生分別扮演“星星”和爸爸媽媽,其他同學作為觀眾和評委。在一家“百貨商店”里,星星因為吵著要買許多東西,爸媽試圖勸阻他,但星星也想極力說服爸媽,于是雙方發生了爭吵不休現象。至于“買還是不買”,可讓學生們在演中評、在評中演,教師則從中加以引導和點撥,以此不斷完善各自的言行,豐富他們的思想。再如,在教學《父母的疼愛》時,可通過學生扮演父母角色,來表演如何關愛自己孩子的活動,以此親身體驗人世間這種偉大而無私的情愛,從而在情感互動之中促使他們有效增強孝敬父母和尊敬長輩的思想。
二是以話題辯討為抓手,有效培養學生的辨識能力。俗話說:“燈不撥不明,理不爭不透”。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活動中,有許多與道德認知或學生認知相矛盾相沖突的社會生活事理現象,如小學生上網玩游戲問題,同學生日該不該送禮問題,星期天要不要上補習班問題,如何對待老師和家長批評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困擾學生思維成長的多發性現象。對此,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就某一類的熱點或難點問題開展演講辯論活動,讓最有話語權的學生來認識和解決。其一,可從中更好地把握學情(思想和行為)動態;其二,在增強學習情趣同時,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辨識能力;三是進一步深化明理,逐步提升小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行為能力。如教學《心中的110》時,有教師借助多媒體創設了如下情境:在放學路上,從車上走下一陌生男子對小紅說:“我是你老師的好朋友,你能帶我去見她嗎?”教師讓同意的同學坐左邊,不同意的則坐右邊,很自然地形成了辯論現場。通過一番唇槍舌劍地辯論,最后形成了共識:一旦遭遇看似平常卻可能暗藏危險的時候,不要忘記撥打“心中的110”。
三是以開展實踐為抓手,有效促進學生的知行統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用結合和知行統一。尤其是現代學生,他們大多生長在“龍子鳳女”的獨生環境之中,普遍具有“90后”“00后”的社會特質,嚴重缺少豐富多彩的社會鍛煉和實際感悟元素。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活動中,教師應本著“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原則,努力創設環境和條件,在促進學生感性認識的同時,逐步贏得潛移默化的理性認識。如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時,筆者一方面引導學生多關注他人,了解和熟悉校園內外許多人們(“城市美容師”“社會安全衛士”等),他們每天都在辛勤地勞動著和默默地奉獻著;另一方面盡可能通過各類途徑,組織小學生積極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讓他們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從中體驗勞動、感悟艱辛和享受快樂,以激發其勞動意識,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要在實踐中注重培養小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素養。
關鍵詞:智障兒童;生活美;培養途徑
美是人類社會的不懈追求。智障兒童受先天條件的制約,對美的認識比較有限,對美的把握也缺乏信心。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即樹人育人的初始和終極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所以,在對智障兒童進行教育時,教師應該把培養美作為基點,創設一切有利資源,引導智障兒童發現美、感知美,學會鑒賞美、表達美,把一切美的體驗變為智障兒童的心靈財富,變為他們認識世界的審美素養,豐富智障兒童的學習內涵,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美地生活。下面,筆者就特殊教育中如何對智障兒童進行“美”的培養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在智障兒童的勞動技能訓練中滲透環境美和合作美的教育
在智障兒童的勞技教育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智障兒童勞動本領的培養,還要教他們怎樣做人,如何做事。教師可以把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給每個學生實踐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有選擇地做衛生,能力好的學生做難度大一點的勞動,能力差的做一些簡單勞動,能力好的學生指導能力差的學生,互幫互助、共同協作,創造干凈優美的學習環境。在勞動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美好環境帶來的享受,體驗合作的樂趣,收獲合作的喜悅,讓學生在共同勞動中,掌握勞動本領,懂得分享美。
二、讓智障兒童在生活適應訓練中感知色彩美和形態美
智障兒童的感覺較為遲鈍,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調動智障兒童的多種感覺器官,讓他們從多個方面、多種途徑感知美,豐富智障兒童的直接經驗,從而使他們獲得多方面的感受,捕獲美感。如在講“認識褲子”一課時,教師指導學生認識褲子,讓學生懂得根據季節、性別、顏色等給褲子分類,豐富認知;也可通過感知季節的更替,氣溫的升降,觀察周圍花、草、樹木的變化,為自己選衣服,美化自我;或根據性別為自己選擇合適的褲子;再者也可根據不同的環境、場合選擇合適的褲子,為自己增添光彩。這樣不僅使他們學會用各種感官去認識五彩繽紛的世界,提高其形象思維能力,增強其審美能力,也提高了其自身生活能力,使其學會打扮自己,塑造形態美。
三、運用社會實踐活動對智障兒童進行道德美和人格美的培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智障兒童在學校學到的很多知識,都需要教師、學校為給他們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鞏固、運用所學的知識,將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提升道德素養,塑造人格美。比如,如何乘坐公交車,教師就要為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教師可以請家長帶學生乘坐一次公交車,讓學生親身體驗怎么乘坐公交車。學生實踐之后,就知道了如何排隊等車,如何有序上車,如何按號找座位……從而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學生身體力行,將課堂知識轉化為生活能力,感受道德美的同時,也提升了人格美。
四、提供展示的舞臺,讓智障兒童體驗健康美和創造美的愉悅
學校可以根據不同的節日為學生組織豐富有效的活動,提供展示的舞臺,使其盡情綻放美。例如,“五一”勞動節,舉行“我能行”的穿衣服、疊被子勞動技能比賽;“六一”兒童節,學校舉行“不一樣的童年,不一樣的節日”自我才藝展示表演;“十一”國慶節,舉行“我運動,我快樂”的滾球、套圈等體育運動比賽;“元旦”舉行“我有一雙靈巧的手”的串珠、貼畫作品展活動。健康有趣的活動激發了智障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改變了他們對周圍世界的冷漠態度,讓智障兒童在創造美的活動中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使他們具有“我也會做,我能行”的美好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