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

      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

      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滲透;意義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推動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揚,應是作為華夏子孫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我們責無旁貸。但是也應該看到,由于大量外來文化的侵襲,我們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正被一點一點侵蝕,傳統文化的教化意義正逐漸減弱。不少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也是極其有限,應試教育的體制下,教師更多地注重的是學生考試能力的培養,對于一些傳統文化的教育大多只是一帶而過。實則這是我們思想上的一大誤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必要的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了解本民族的歷史發展,體會歷代諸賢的思想精髓,以及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等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意義??梢?,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實現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更是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優秀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將二者妥善結合,并恰當地運用于日常教學當中。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意義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各學科就自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也相應地做出了一些調整。以高中語文教學為例,不再單純地注重學科理論知識的灌輸和課文篇章的理解,而是從人才發展的角度來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和涵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實際的教學成果來看,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入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從中華文化深厚的內涵和底蘊來看,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和融入對于學生良好的素質修養和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傳統文化的融入一定程度上也豐富了學生的語文課程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從語文學科的培養目標來看,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傳統文化的滲透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意義深遠

      不少傳統文化的優秀篇章當中,都充斥著作者濃厚的愛國熱情或是真摯的朋友情誼,這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必然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這些意義深遠的傳統愛國思想或是道義的灌輸,讓學生明確自身的人格缺陷,積極改善,逐漸形成自身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

      (三)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培養愛國情懷

      優秀的愛國主義篇章除了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發展道德情感之外,還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發展歷史,感悟傳統的中華民族勞動者的智慧和成就,感嘆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在這樣的歷史前提下,我們必將更加尊敬和熱愛我們的國家,感受到作為炎黃子孫的驕傲和自豪。

      可見,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對于擴展學生的課程結構,了解本民族的發展歷史,感受中華文明的發展精髓,以及提升對于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影響,應當成為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繼續探索和發現的領域。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對策分析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本民族的文化內涵更是底蘊深厚,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拜讀,并在自身的品德修養過程中積極探索和發現其中的精髓與奧秘。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途徑,高中語文教學的作用和意義也是極為深遠的。至于如何更為妥善和有效地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與融入,應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具體分析。

      (一)恰當使用課內和課外的教學資源

      對于學生而言,現有的課內教學資源已經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閱讀需要。為了更好、更科學地達到傳統文化滲透的教育意義,教師可從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來促進語文教學內容的完善。在現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思想,并積極運用校內的文化獲取途徑,如學校圖書館或是電子閱覽室等,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合理的閱讀,有效掌握傳統文化的教育內涵和教育意義,深入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并與所學的課內教學內容相聯系。

      (二)突出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

      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必須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我學習的意識培養。只有自身對這門課程產生了興趣,才能在興趣的驅使下科學合理且有效地進行課程學習與探索。語文課程也是如此,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的講授時必須充分做到讓學生自己深入體會傳統文化的內涵,從自身的角度其分析和體會這一傳統思想的精髓。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同樣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途徑。

      (三)應做到傳統文化與現論的完美融合

      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固然是發人深省,然而當前的語文教學也不可完全忽視現論的教育意義。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有效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義妥善結合,才是促進學生發展的良策。

      (四)不可忽視文學名著的教育和指導作用

      我國優秀的文學著作,多不勝數,對于學生的教育和指導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進行名家著作的集體賞析,感受眾多文學專著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教義,更好地促進自身語文課程的學習和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進而更加合理地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

      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范文第2篇

      關于傳統文化的概念,人們說法不一。語言學家認為,傳統文化就是前人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文化不同,它具有豐富的內涵,而且表現形式也是極其多樣的。傳統文化重視人的道德修養,它主張人們通過自身的學習和修養,成為高尚的人、有用的人。傳統文化提倡和諧,強調人們應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文化也隨之烙上了些許的時代痕跡。因此,在語文教學的實際應用中,我們應該對其去粗取精,辯證的進行繼承和發展。

      二、傳統文化的教學意義

      1.漢字和詞匯的知識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語言知識,從有資料可考的甲骨文及同期文字開始計算,中國文字的歷史已經有6000多年。漢字是音、形、義相結合的表意文字,其不僅具有表言達意之用,而且具有傳播文化之功。而詞匯是漢字的基本組合,是漢語表言達意的最小單位,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豐富的典故、格言、成語、對聯等都是漢語詞匯的文化結晶。因此,在漢字和詞匯當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具有很重要的知識傳承的意義,在語文教學當中占有重要地位。

      2.文學藝術作品的品讀意義

      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是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經典。這些作品能夠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長期的積淀和洗禮,并得以傳承至今,必定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先秦的諸子百家散文、東西兩漢的歌辭謠賦、唐宋的游記散文、明清的戲曲小說等。這些文學作品飽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對于高中生來說具有極高的品讀和深思價值。

      3.傳統倫理的思想意義

      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倫理哲學思想,是我國古代人民知識和智慧的結晶。這些倫理哲學思想,主要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包括法家、道家、墨家諸多學派在內的倫理道德思想體系。儒家思想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眾多核心概念,如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等,都是我國傳統倫理哲學思想的代表觀點。這些思想當中的精華,對高中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

      4.傳統禮儀的規范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教育意義的,還有傳統禮儀以及風俗習慣。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傳統禮儀對于現代社會中缺乏基本禮儀教育的高中生來說,既是熏陶其禮儀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傳達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而風俗習慣往往是一個地區甚或整個中華民族所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具有很高的規范價值,是高中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規范高中生基本言行的重要手段。

      三、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受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國的傳統文化正面臨斷鏈的危機。我國傳統的春節、端午、中秋節等還不如外國的圣誕節、情人節;傳統的食品如湯圓、水餃、粽子等也比上外來的肯德基、麥當勞;當中華子孫還未對我國經典的四大名著研究時,在日、韓《三國演義》已儼然成為暢銷作品。如何挽救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我們都該深思的問題。語文教學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依托,理應擔起這個責任。

      1.深入發掘教材資源

      在對教材進行研究時,我們會發現其實教材為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天地,在教材中各種經典的傳統著作和篇章,都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價值觀和文化觀。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都承載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勸學》《師說》中,都向學生傳達了古人勤學好問、尊師的美德;《陳情表》則講述了李密的孝,突出了古人的孝道;《出師表》向我們展示了諸葛亮的忠。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學生接受了心靈的洗禮,實現了傳統文化與教育的結合。

      2.開展名篇的拓展教學

      教材中涉及的古代經典名著,是體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進行教材教學時,學生只能接觸到很少一部分內容,再加上平時學生學習和熟讀名著的時間和機會比較少,學生對名著中所講述的背景知識等不甚了解。課本教材無非只是一些具體的例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這些經典內容為切入點,然后以點帶面,引導學生去了解原著內容,熟讀原著,并組織學生對名篇、名著進行探討,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了。

      3.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學滲透

      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本土文化的載體,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我國燦爛的五千年文化歷史,有著無比深厚的底蘊,有著無比豐富的知識資源讓我們去開采、去發展;而小學生正處于對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齡。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義不容辭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精華,培養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好奇和責任感,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傳統文化滲透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意義

      在最新推行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小學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小學語文已經成為重要的滲透傳統文化的工具,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具w而言,這種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增添教學的藝術美,并且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文化藝術底蘊,如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天人合一”等有助于學生積極價值觀形成,并且已經成為規范學生言行的重要手段[1]。其次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抵抗外來文化的侵襲。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外來文化滲透到了學生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學生吃洋快餐、看日本動漫、觀美國大片,卻與中國文化走得越來越遠,很多優良的傳統文化正在消失遞減。為此,在北師大進行調研的時候,著重提出了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在外來文化侵襲如此嚴重的今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在詩詞教學中滲透

      傳統文化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載體與形式,通過詩詞學習,學生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獨特的神韻美與意境美,在恢宏的意志想象之中,理解古人的高潔志趣。如在學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首詩詞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其作者予以了解:陸游是我國詩詞文人中一個少見人物,他不僅有著極高的文學才華,而且是一個可以跨馬扛槍的英雄人物。因此,該作品之中就會透漏出作者的愛國熱情和堅定的理想抱負。為了能夠更好地加深學生對于本首詩詞的理解,同時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其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其他與辛棄疾本首詞作相近的作品,在作品的對比中,讓學生了解文化的傳承,感受濃濃的愛國之情[2]。除此之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積極拓展一些課外優秀傳統文化讀本,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二)在識字教學中滲透

      傳統文化漢字本身就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在漢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更好地感知中國漢字的魅力,同時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3]。中國漢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因此在進行文字造字的過程中,蘊含著很多的傳統文化故事,如“鮮”,這個漢字的由來與春秋五霸齊桓公有關,因為齊桓公的御廚易牙為齊桓公制作了一道“魚腹藏羊”的美食,所以就有了“鮮”字的創造,這也表明了古人對于“魚”與“羊”的一種特殊感情,當漢字配上了這樣的傳統文化故事,識字教學也變得別有一番風味。再如“心”字,在古人的眼中,思考與思維都源于心,因此,會發現中國漢字幾乎所有與思想感情有關的文字都會有“心”這個偏旁部首,如“愁”“怨”“惱”等。由此可以看出,從傳統文化入手,通過一個漢字,就可以學習到一連串的漢字,這也是教學效率提升的一種體現[4]。除此之外,在進行識字教學時,要求學生除了會認,還應該會寫,中華文化倡導漢字的書寫應該“橫平豎直、附有神韻”,這其實也是做人做事的一種道理,這就是識字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體現[5]。

      三、結語

      本文主要針對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探討。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前人留給后人最重要的文化瑰寶,而在外來文化不斷侵襲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因此,在今后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從而更好地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中。

      參考文獻:

      [1]李華英.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14):120.

      [2]童一峰.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思考[J].求知導刊,2015(23):121.

      [3]劉玉斌.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與踐行[J].亞太教育,2015(21):32.

      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范文第4篇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新的要求。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教學以高考考試大綱為主。針對這一問題,筆者提出把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策略。

      關鍵詞 文化傳承;高中語文;方法

      高中語文作為一門文化課程,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多年的智慧結晶,在我國文化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把傳統文化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育中的意義

      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體系中最瑰麗的一筆財富,語文是文化交流的主要載體。把傳統文化滲入語文教學中,對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和傳承文化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宣傳國粹,弘揚傳統文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文明不斷沖擊著傳統文化,使有些傳統文化漸漸消逝,有些傳統文化蒙上了現代商業的紗,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和價值。把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學中,使學生近距離的學習傳統文化,提升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到自主學習傳統文化,并且自覺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產生動力,動力產生行動力。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等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但是由于平時學業重,備受高考壓力,我們的高中生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學習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其實,語文學習中有很多傳統文化,老師在進行教學時,要讓學生進入生動的故事情節中。比如講四大名著時,可以采取課堂演繹、視頻觀看等形式,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對故事情節有深刻的印象。不但有助于學生平時積累和應付高考,而且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并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使者。

      (三)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傳統文化內容形式多樣,有詩歌、小說、散文等等,這些在語文課本中都有所涉及。老師在講課時,不能只依照高考考試大綱,講與之密切相關的知識點。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把傳統文化的內涵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此外,傳統文化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終生受用。學生在語文課上學習傳統文化,并延伸到課外學習,加強知識積累和沉淀,提高自身修養和綜合素質。

      二、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

      (一)更新教學觀念,重視文化傳承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行,《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課堂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老師一般都是遵循高考考試大綱,教給學生的知識都是為高考做準備,著重強調對考試內容的記憶和掌握一些簡單的解題技巧,而沒有讓學生真正學習到傳統文化的精髓。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和文化興國戰略的開展,要讓全民樹立傳統文化傳承觀念,更不用說轉變老師的教學觀念。老師在授課時,要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意義,重視文化傳承,讓青少年成為傳統文化的載體。

      (二)開發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素材

      1.對詩詞歌賦的學習

      高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詩詞歌賦。以往對詩詞歌賦的學習,只是強調背誦和解題方法,而沒有真正弄清詩詞里的內涵。其實,語文課本中的詩詞歌賦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比如《論語》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表達了孔子對做人做事的態度??傊?,詩詞歌賦中會涉及到民俗、飲食、價值觀、愛情觀等很多傳統文化。在學習時,不光要知道作者和寫作背景,更要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能學以致用。

      2.對經典名著的研究

      經典名著不光具有很強的文學價值,其中更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比如《紅樓夢》,以遠古神話拉開序幕,寫到“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練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講述了女媧補天的故事;再者其語言優美,對每一出場人物的描繪都不相同,且充滿詩意,如對鳳姐的出場描寫“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好朋友,是心靈雞湯。通過對很多經典名著的研讀,可以積累學生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修養。

      (三)全面運用第二課堂學習傳統文化

      語文教學在課堂上時間是有限的。傳統文化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光靠在課堂上學習是不行的。因此,要全面運用第二課堂學習傳統文化,提高自身文化底蘊和綜合素養。

      1.舉辦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講座。要定期舉辦關于傳統文化的專題講座,請相關專業老師來進行講授。比如進行茶文化講座,對茶的歷史、品種、相關故事、品茶等進行全面講解,讓學生了解茶文化。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學習到更多的課外知識,開拓視野。

      2.定期舉辦文藝沙龍活動。學校和老師要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成立文學社等社團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比如舉行詩歌朗誦大會,讓學生積累知識,并能從中鍛煉自己。同時,學校要辦文學雜志,鼓勵學生自己寫詩和文學創作,讓學生在學習之余也能展示自己的特長。

      3.開展課外閱讀日。課堂時間有限,且學習內容受限。學校要專門設立一個固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傳統文化。

      結束語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要轉變觀念,把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使青少年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使者。

      參考文獻

      [1]林于珍.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應用[J].教學藝術,2013(4)

      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文;傳統文化;策略

      一、研究背景

      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宗旨是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就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倍谝恍W校的古詩文閱讀教學中,往往注重字句的積累,輕視文本的人文感悟與文化積淀。如對古文語言文字現象分析“精雕細刻”,字字落實,歸納梳理,知識傳授明顯,但對文本的文化蘊含則“輕描淡寫”,反復強化的也就是字詞句的特殊用法,對應考試的方法演練,缺乏文化引領下的品味感悟,學生自然無法品出文章的精彩和深邃,得不到熏陶感染。因此,語文教育在踐行新課程標準理念時,更應注重培養學生自覺的文化意識、文化人格和文化實踐力。作為向學生傳遞知識與進行文化教育的語文課程,如何發揮文化傳承和文化育人、立人的作用,尤其值得面對心智逐步成熟、有一點理性思維、有一定分析能力的高中生的語文教師去深思與實踐。正是危機感和責任感促使教師思考如何在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并探索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

      二、在高中古詩文閱讀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策略及實施

      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發掘文本的文化內蘊,形成傳統文化滲透的自覺高中古詩文選文中有恣肆、縱橫捭闔的秦漢篇章,有情韻飄逸、恢宏豪邁的盛唐文墨,還有情深遒勁、鞭辟入里的宋代風骨,也不乏張揚個性與盡表世俗的元明清佳作,文脈清晰。經典文本所形成的學術文化體系是龐大的,思想是精深的,凝聚的是先輩們的生活經驗和民族特有的睿智與情趣,滲透著先輩們的人生心路歷程和生命意識。教師們應廣泛學習,認真鉆研,發掘文本的文化內蘊,形成傳統文化滲透的自覺。中國古稱“華夏”“華”指“章服之美”“夏”指“禮儀之大”。可以把課文中的傳統文化分為以“章服”為代表的“形而下文化”和以“禮儀”為代表的“形而上文化”兩類。形而下文化,指的是有具體可見外形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建筑、雕塑、服裝、飾品、用具、手工工藝等器物,也包括必須依托器物或外在活動而存在的節日風俗、人際交往、農業商業經濟模式等民族行為習慣。而形而上文化,則是指宗教(儒、釋、道等)、哲學、藝術(詩文、音樂、繪畫)、價值觀等以精神活動為依托的思想成果以及可能需要器物支持,但也可以獨立滲透在人們內心中的禮儀、術數、意象象征等民族心理習慣。教學時以此為依托有意識地隨文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去品味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民族傳統習俗文化,挖掘文本中孝親敬長、珍視生命、敢于擔當等優良品德。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滲透的自覺,學生也就沒有傳統文化學習的自覺;傳統文化精華的傳承與發展就會被架空。2.在課堂教學方面,形成隨文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在教材閱讀教學中,以文本的語言、結構與思路分析為切入口,快速把握文章的內在思路;再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內在意蘊的感悟,從而獲得對文本深層內涵的理解與感受。例如,在教學《六一居士》時,可以從文化視野中來設計文言文教學課堂,定位在知其文曉其情,懂其人悟其志。教學環節緊扣文本,由文本到文人再到探究感受人文文化。(1)知其文(文章):感受主客問答的形式,體會課文的數字之妙,在文中找出“六五四三二一”各代表什么,并用六個數字串聯課文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對內容的興趣,進而理解作者一心歸隱的情志。(2)懂其人(文人):從三貶三號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3)悟其志(文化):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樹立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理解古代士大夫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最后實踐延伸,布置學生為自己的取一個字號。在隨文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文本入手,認識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表現手法,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引導學生去感悟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魅力,體會作品深邃或清新或豁達的情懷,以及流淌在文本中的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豐富強烈的人生意識。3.開發校本課程資源,豐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內容節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傳統節日意識日漸淡化,民間藝術也面臨失傳危險,傳統文化似乎漸漸成為記憶中的歷史。校本課程材料“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源流及其詩詞鑒賞”,在高一年級每周三的發展性課程中開課,結合課堂的古詩文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傳統節日的由來、節日的風俗習慣及其象征意義,古代文人在民族節日中的悲喜憂愁情懷和人生思考,了解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深切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文化品味和拓展其文化視野。4.開展活動,注重傳統文化的審美教育和審美體驗。(1)認識理解漢文字的造字法,了解字的結構意義,正確認讀和書寫。開展認字大賽,既認讀漢字,也認知漢字構成,對閱讀、理解古詩詞有幫助。(2)文化常識理解與記憶比賽。將了解趣味與高考備考結合,緊扣文本(文言傳記閱讀),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的文化常識。(3)古詩詞創作大賽。讓學生在古詩詞藝術技巧鑒賞中,進行傳統審美情趣和傳統倫理取向(誠、孝、義、忠等)教育,形成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文化教育的教學策略和模式。

      三、結束語

      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實踐傳統文化教學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教師進一步思考和探索:傳統文化是如何以潛在方式影響著師生的教與學的心理,影響師生的互動交流、社會交際、學習思維以及待人接物等?面對世界文化浪潮的沖擊和多元文化因素的交融,如何處理傳統文化、多元文化與語文教學的關系?如何在教學中將傳統文化自然而然地滲透,形成長久性的策略?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古詩文教學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和優勢,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體味民族意識、民族精神,體味特定歷史時期特有的思想,學會關注人類生存與發展,關注社會改革與進步。同時,教師只有喚醒傳統文化魅力,賦予其現代化之魂,才能讓新形勢下的語文文化教育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曹明海,張秀清.語文教育文化過程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劉新科.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郭瑞林.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學語文[D].湖南師范大學,1996.

      [4]陳弦章.語文教育文化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在线|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在线|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123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熟女在线|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剧情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6卡| 一本天堂ⅴ无码亚洲道久久|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 亚洲一卡一卡二新区无人区|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亚洲高清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色图校园春色| 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DVD|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色在线亚洲视频www|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亚洲伦乱亚洲h视频| 国产亚洲?V无码?V男人的天堂 |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