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耕地保護具體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生態功能區劃;生態縣;生態農業;清原縣
中圖分類號:X32.013;S181(314QY)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4-3016-05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County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WANG Nan1,ZHANG Su2,LIANG Cheng-hua1,LI Jin-xia3
(1. College of Land and Environment,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66, China;
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Shenyang City,Shenyang 110011,China;
3.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Qingyuan Manzhu Autonomous County, Liaoning Province, Qingyuan 113300, Liaoning, 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was a geographic space partition conducted according to characters such as special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ystem type, process and domino effect of intimidated ecological system, sensitiv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etc. To conduct a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zoning of Qingyuan county, Liaoning province could not onl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Qingyuan county, but als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Qingyuan county. Based on 5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functional region(EF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of Qingyuan county and its role in Liaoning province EFR, Qingyuan county was divided into 5 physical eco-region and 6 eco-function reg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and direc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protection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logical functional region; ecological county; eco-agriculture; Qingyuan county
生態功能區劃是依據生態系統要素的相似性、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的一致性對研究區域所進行的系統劃分[1],其目的是通過生態功能區劃,確定不同生態地域、生態系統的不同主導生態功能,并以此為基礎,指導資源與環境管理,因地制宜地確定產業發展方向,為制定區域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維護區域生態安全以及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工農業生產布局、保育區域生態以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2-4]。
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作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其生態建設不僅影響到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會影響到其周邊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作者在研究地域特點和生態環境現狀、明確區域生態功能區劃方法和原則的基礎上,根據清原縣各區域的生態環境特點、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和主導生態功能,進行了功能區劃分,提出了生態保育與建設的重點任務和具體措施,為制定清原縣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加強資源合理利用與產業發展合理布局提供參考,這對于清原縣生態縣建設規劃和建設實施等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研究區概況
1.1地理位置
清原滿族自治縣地處遼寧省東部山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24°20′06″-125°28′58″,北緯41°47′52″-42°28′52″,位于撫順市北端,東與吉林省東豐縣、梅河口市、柳河縣毗鄰,南與新賓滿族自治縣接壤,西與撫順縣、鐵嶺縣交界,北與西豐縣、開原市相連,全縣總面積為3 921.2 km2。
1.2自然生態環境特征
清原縣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低山丘陵與河谷交錯,中部沿渾河河谷平原向西逐步低緩,其中山地占82.7%,平地占13.8%,水面占3.5%,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境內河流密布、水庫眾多、水源充沛,是渾河、清河、柴河、柳河的發源地,共有干流、支流103條,河流總長183 km。該縣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山區植物類型豐富,盛產山野菜、食用菌、中藥材等農特產品,以生態農業產品為主的效益農業已初具規模。全縣森林覆蓋率為73%,現有森林28萬hm2,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 750萬t,釋放氧氣2 592萬t,有效地改善了撫順地區的生態“小氣候”。目前,年平均降雨量800 mm,比遼西多350 mm,空氣質量長年保持在二級標準。
2區劃原則與方法
2.1區劃原則
2.1.1可持續發展原則進行生態功能區劃,有利于保護具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地區,有利于將規模產業引進適宜開發建設的地區。區劃的目的是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避免盲目的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破壞。所以生態功能區劃要從區域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現狀出發,根據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統籌兼顧,合理布局,增強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支撐能力,追求人與自然和諧,構建生態安全格局,達到由傳統農業向現代生態農業的轉變,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1.2發生學原則根據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敏感性、生態服務功能與生態系統結構、過程、格局的關系,確定區劃中的主導因子及區劃依據。
2.1.3相似性原則自然環境是生態系統形成和分異的物質基礎,雖然在特定區域內生態環境狀況趨于一致,但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別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得區域內生態系統的結構、過程和服務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或差異性。生態功能區劃是根據區劃指標的相似性與差異性進行分區的。如果區域內區劃指標總體特征相對一致,則在高等級區劃單位中可劃分為同一個大的生態環境區;如果其內部生態過程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則可按內部差異進一步劃分不同的生態功能區。
2.1.4生態系統完整性原則功能區劃的對象必須是具有獨特性、空間上完整的自然區域,即任何一個生態功能區都是完整的個體,不存在彼此分離的部分。生態完整性主要體現在各區劃單元必須保持內部正常的能流、物流、物種流和信息流流動的關系,通過傳輸和交換,構成一個完整的網絡結構,從而保證其區劃單元的功能協調性,并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和穩定性,使功能區內表現出完整性、相似性和區際間的差異性。
2.1.5可操作性與可調整性原則生態系統生態功能的形成與該區域甚至更大范圍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因素相關,因此要充分考慮當前實際,量力而行,使規劃具有可操作性。同時生態功能區劃方案是一個實用性的方案,它的目標是反映整個生態區內不同區域的特點,因此區間的界限應盡可能的與行政區劃界限一致,這樣才能有效地將區劃結果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并根據生產發展及時進行指導與調整。
2.2區劃方法
本研究的區劃技術方法以區域生態環境調查為基礎,進行生態環境現狀評價、生態環境敏感性評價和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明確生態環境敏感性和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的區域分異規律。以此為基礎,采用自上而下的分區方法,根據生態環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進行地理空間分區,最后對各生態功能區命名和概述[2]。
3生態功能區劃
遼寧省全省生態功能區共劃分為4個一級區,15個二級區,47個三級區。清原縣在一級區劃中屬于Ⅰ遼東山地丘陵溫帶濕潤、半濕潤生態區;二級區劃中屬于Ⅰ1渾太源頭針闊混交林生態亞區;三級區劃中屬于清原-新賓渾河源頭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5-7]。根據區劃原則和方法以及清原縣在遼寧省生態規劃中的位置,結合清原縣的自然地域特點、生態系統類型、人類活動狀況等要素,提出清原縣生態區和生態功能區的二級生態功能區劃方案[8-16],具體見表1和圖1。
3.1中心城鎮生態經濟建設區
3.1.1城區生態規劃建設區①生態環境特征。本區面積79.96 km2,耕地面積1 835 hm2,人口8.5萬。地處英額河河谷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良好,土壤類型為草甸土、水稻土,植被以農、林作物(樹種)為主。該區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區。②主要環境問題及保護目標。生活飲用水及工農業生產用水量大大高于其他生態功能區,上游小孤家水庫供水不足。城區仍受到來自工業源、生活源污染的影響。縣城中心區綠地組分目前起不到控制環境質量的作用。因此本區要重點保護城區生態功能,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同時著力做好城區環境綜合整治和水資源保護工作。③保護措施與發展方向。首先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工業水循環利用率;加強污染防治及水資源保護,建設污水處理廠,保護下游的大伙房水庫一池清水是污染治理關鍵。同時要發揮生物的凈化作用,確立其在城區生態質量調控中的主體地位。增加綠地面積,改善綠地功能,重點建設以英額河兩岸植被帶為主、與道路綠化帶相連、縱橫交錯的生物廊道。
3.1.2縣城飲用水源地保護生態功能區該區是縣城飲用水源地,主要功能是保障縣城經濟建設和居民生活用水。①生態環境特征。清原縣城主要飲用水源地小孤家水庫位于清原縣城東5 km處,水庫建成于1987年,水域面積121 hm2,庫容1 043萬m3,本區屬英額河上游,英額河下游五里廟水廠是清原縣城備用水源。本區面積494.33 km2,耕地面積2 652 hm2,人口2.67萬。該區多為丘陵林地,林地面積23 693.7 hm2,自然生態環境良好。②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本區人口密度大,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小孤家水庫水資源量已滿足不了清原縣城用水的需求;流域內存在農藥、化肥及畜禽糞便污染等問題。③保護目標及對策。要保護好該區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作為對縣城人工生態系統的支持系統,維護縣城地區的生態平衡。建立環庫林帶,恢復水庫上游河流自然彎曲,保護周邊濕地。保護水庫水資源和水環境質量,農田不得大量施用農藥化肥,提倡施生物有機肥,以生物防治代替化學農藥防治。將坡耕地還原為林地,封育現有灌叢,營造針闊葉混交林,分期分批改造純落葉松人工林為針闊葉混交林。同時要控制人口增長,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3.2西部礦產為主生態區
3.2.1生態環境特征本區面積807.85 km2,人口7.5萬。區內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山坡起伏較緩,以采礦業和農林土副產品加工為主,礦產企業多,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嚴重。
3.2.2環境問題與治理對策本區人口較密,水源涵養能力不高,屬中度水土流失地區。坡耕地為各區之首,應積極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另外要強化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重點抓好鐵礦露天開采后植被恢復問題。加強金礦污水監督管理力度,堅決取締未經批準的群采礦點及選金的個體戶。同時要進行結構調整。該功能區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需要調整當地的土地利用結構,首先要進行礦區土地復墾,通過植樹造林恢復被破壞的植被,從而利于本區生態功能的維護與管理。
3.2.3資源利用原則與方向要控制礦山規模,取締非法小金礦、小鐵礦、小石灰窯。嚴格執行土地環保法律法規,加強環境監督與管理力度。減少資源開采與浪費,鼓勵個體戶發展農、林土特產品的深加工。
3.3南部林地為主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區
3.3.1生態環境特征該區屬長白山系龍崗山脈,是渾河的發源地。山青水秀、環境質量良好。海拔在500~800 m,森林資源豐富。山高、坡陡、溝窄,平地少,土壤以棕壤性土為主。總土地面積811.01 km2,總人口3.8萬。該區山高、林密、帶有原始殘留的天然林,地處渾河源頭流域,以涵養水源、保證大伙房水庫下游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為主。年降水量800 mm,水源充足,地形復雜,河谷狹窄,河床比降大,水能資源豐富,開發小水電潛力大。
3.3.2主要環境問題該區是重點水源涵養林基地。基本上沒有工業污染,由于林種結構不盡合理,用材林多,防護林少,與發揮森林多種效益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的天然次生林林分質量低,另外土地資源潛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本區的荒山荒坡尚未全部開發利用。耕地零散,坡耕地多,糧食產量低,林農收入增長很慢。
3.3.3資源利用原則與方向本區應充分發揮山地資源優勢,“以營林為基礎”加強水源涵養防護林的建設,提高森林的整體效益功能;現有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要合理利用山地資源,積極發展林下多種經營,提高山地利用率。由于本區以涵養水源為主,投入多,收益少,水庫下游地區應給予本區適當補償,以發展生態農業。同時要發揮水能資源優勢,搞好小水電建設,并保護好林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源。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4東部農林牧生態建設區
3.4.1生態環境特征本區位于清原縣東部,土地總面積581.2 km2,總人口4.9萬,其中林地面積18 000 hm2,耕地面積10 356 hm2,人均耕地0.2 hm2左右,居5個生態區之首。本區地勢起伏平緩,以海拔400~600 m的緩丘為主,是柳河的發源地。牧草資源較豐富,牧業生產水平高于全縣平均水平。
3.4.2主要環境問題與保護目標本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年流失面積141.17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24.3%,高于全縣平均值(22.4%),土壤侵蝕模數高達400~500 t/(km2?年)。草市鎮氣候冷涼,地溫低,土壤多為白漿土,理化性能差。應保護和利用本區豐富的草場資源,合理發展黃牛養殖;改善種植業結構,在坡度25°以上的荒山荒坡還林還草。
3.4.3對策應充分利用該區清潔無污染的環境和蓄水能力較高的優勢進行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將農、林、牧結合,大力發展提高生物資源綜合利用率的產業,大力發展黃牛養殖等多種經營項目,使山區人民早日致富。同時要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通過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
3.5北部農林業綜合開發生態建設區
3.5.1生態環境特征本區面積938.58 km2,人口7.0萬。位于清原縣北部,是清河、柴河發源地,林業資源豐富,屬吉林哈達嶺尾部,地貌以低山為主,伴有清河河谷階地和柴河河谷階地,海拔在500~800 m。本區土壤以暗棕壤、棕壤,水稻土為主,屬清潔無污染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主要以林業生態建設、流域治理及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開發與深加工項目的發展為主,特別是養鹿業已在大孤家鎮形成規模。
3.5.2主要環境問題清河、柴河流域水土流失相對較重,其中輕度侵蝕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20%,中度占17%,重度占12%。全區平均土壤侵蝕模數達150~200 t/(km2?年)。
3.5.3對策主要進行以治理水土流失為主的林業生態建設,將荒山造林、封山育林與小流域治理相結合,提高森林生產力,增強水源涵養功能。應充分發揮本區的生態環境優勢和水資源條件,促進經濟發展。在全地區進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有機大米、大豆生產加工基地和無公害農林產品開發基地,面對國內外對有機農產品日益擴大的需求,進行商業生產和有機農產品深加工開發;同時尋找養鹿飼料的替代物,以保證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4小結
在生態功能區劃方法的指導下,根據清原縣自然地理特征與人類社會活動空間分異,規劃了生態區和生態功能區的二級生態功能區劃方案,把清原縣劃分為中心城鎮生態經濟建設區、西部礦產為主生態區、南部林地為主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區、東部農林牧生態建設區、北部農林業綜合開發生態建設區5個生態區和6個生態功能區。在生態功能區劃的基礎上,在清原縣這一縣域小范圍內,針對各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特征和主要的環境問題,提出各生態功能區的保護目標與未來發展戰略,建議各生態功能區各自的產業發展方向和治理對策,目的是滿足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要求的一致性,以促進清原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基于生態功能區劃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議,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更有針對性,體現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傅伯杰,劉國華,陳利項,等. 中國生態區劃方案[J]. 生態學報,2001,21(1):1-6.
[2]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生態功能區劃暫行規程[S].
[3] 羅懷良,朱波,劉德紹,等. 重慶市生態功能區劃[J]. 生態學報,2006,26(9):3144-3151.
[4] 段顯明,傅江華. 重視小城鎮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小城鎮發展[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3,24(4):44-47.
[5] 萬忠成,王治江,王延松,等. 遼寧省生態功能分區與生態服務功能重要區域[J]. 氣象與環境學報,2006,22(5):69-71.
[6] 張偉東,王雪峰. 遼寧省生態功能區劃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28(2):58-62.
[7] 王治江,李培軍,王延松,等. 遼寧省生態功能分區研究[J]. 生態學雜志,2005,24(11): 1339-1342.
[8] 王樹功,劉凱,丁健. 陸河縣生態功能區劃及山區現代化模式探討[A].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 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09.
[9] 楊景,鄭達賢,陳加兵. 福建省沙縣生態功能區劃[J]. 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4,16(4):14-17.
[10] 陳加兵,鄭達賢. 福建省縣域生態功能區劃研究[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22(3):95-99.
[11] 劉彥平, 高俊峰. 山西省懷仁縣生態功能區劃及生態保護對策[J]. 林業資源管理,2010(1): 89-92.
[12] 文春波,賈濤,任杰,等. 縣域生態功能區劃研究――以鞏義市為例[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34(8):148-150.
[13] 文春波,賈濤,任杰,等. 生態功能區劃的縣域可持續發展案例研究[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9(6):39-41.
[14] 陳秀琴. 鎮域生態功能區劃研究――以浙江紹興夏履為例[J]. 云南環境科學,2006,25(4):22-24.
[15] 林聯盛,劉木生,錢海燕,等. 資溪縣生態功能區劃研究[J]. 江西農業學報,2008,20(4):111-113.
[16] 吳國慶,楊良山,金敏毓,等. 浙江省生態環境區域類型劃分及不同區域生態環境[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0,21(5):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