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草船借箭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精心設計提問。讓學生充分享受探索的樂趣
所謂“精”,就是精心設計提問,設計的問題要精。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提問既要有深度,又要體現層次性,使學生在不斷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樂趣。如教學《李時珍》一課時,找準關鍵處,可抓住“完善”一詞,層層設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李時珍為什么要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為了編寫“完善”的藥物書,他是怎么做的?藥物書《本草綱目》是“完善”的藥物書嗎?這樣以“完善”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完善”的理解達到全面準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二、培養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善問
學生提出的問題,正是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如果教師的教學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定會事半功倍。
1、找題眼。如學習《草船借箭》一課,學生問:①誰向誰借?②為什么借?③怎樣借?這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學生認識上的沖突,激起探究欲望。學生有了求疑解題的心理,就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積極舉手發言。
2、抓中心詞句。如《草船借箭》一課的中心句:“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學生由此提出:①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對了什么?②從“神機妙算”中看出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說:“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這句話中老奶奶為什么焦急?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啟發學生很好地動一番腦筋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的思考從謬誤一步步走向正確,從淺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見,對矛盾處進行質疑是解決問題的動力。
4、比好壞。如《荷花》一課有句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學生問:“為什么不用‘長’而用‘冒’”?通過討論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興趣的部分。如《田忌賽馬》一文,有學生問:“同樣的馬匹,為什么只調換了一下馬的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呢?”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教師還應教會學生大膽地圍繞課中插圖、標點、空白等內容提出疑問。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是淺層次的,沒有多大的思維價值,有的是深層次的,具有較高或很高的思考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分辨問題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時間內。把學生所提的問題梳理出來。
三、提問要促使學生在質疑辨疑中體驗成功
質疑主要指學生質疑問難,目的是培養學生多思善想的習慣,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給學生創造質疑的機會,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見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辨疑是指教師在學生學完一個單元或一部分知識后,對易混易錯的相類似的字、詞、句、段、篇組織學生討論辨析,通過爭論辨析后形成正確認識,正確掌握知識并體驗成功。
四、挖掘內涵,主問題設計盡量追求真善美
一、誘定目標,存疑問難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而課堂的情境常常是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來創設的。我在閱讀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目標,給老師提問題,并根據學生發現的目標、提出的問題適當調整教學設計里預設的教學目標、問題,使學生在探究自己提出的問題和落實自己提出的目標的過程中,閱讀個性得到良好的發展。例如教學《將相和》,我讓學生緊緊抓住一個“和”字,誘導學生從“和”看“不和”,設問:為什么“不和”?后來怎么又“和”了?是怎么“和”的?從而發現學習目標,即閱讀課文,弄清故事發生的前因后果。又如,教學《月光曲》,我讓學生初讀課文,然后問:“誰來給老師提提問題,說說你想從本文的學習中弄懂什么?”一位學生說:“我想知道,眼下一個小明星參加一場公益演出,出場費都索價好幾萬,貝多芬這樣一個大音樂家,為什么肯免費為盲姑娘彈琴?”我引導學生讀第2至5自然段,探究貝多芬推門走進茅屋并為盲姑娘彈琴的原因,聯系漫天要價的明星進行比較,深刻地體會到貝多芬同情和熱愛窮苦善良的勞動人民的高尚品質。
二、充分鼓勵,強化發問
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如果不注意保護,很快便會灰飛煙滅,要再次調動可不容易了。因而,教師要重視課堂情境的保持,培養并鞏固學生的審問意識和探究品質,必須強化學生的發問,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如《將相和》一課時,一個基礎較差、平時也從不舉手發言的女同學提出:“趙王接到秦王的信為什么‘非常著急’?為什么怕秦王派兵來進攻?”問題雖有點兒幼稚,但對于這位同學來說,她做了一件從來沒敢做過的事情,她能發現這個問題,肯站起來舉手發言,邁出這一步,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我立即給予肯定、表揚,鼓勵她開動腦筋,聯系上下文想想。她面帶喜色坐下了,最后還是她自己舉手把問題解決了。
三、善待發問,訓練思維
【教學內容】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詞語盤點。
【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形式檢查學生掌握生字詞的情況,豐富詞語積累
2、掌握積累詞語的方法,培養興趣,逐步形成主動積累的習慣。
【課前準備】
1、 教師準備:設計練習題
2、學生準備:復習本組課文中要求會認、會寫的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師談話:同學們,前幾天,我們學習《將相和》《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四篇課文。通過這組課文的學習,我們從歷史名著中認識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知道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而且還學會了不少生字新詞。這節課,我們要進行一次詞語盤點大比拼,我們來比一比,看看誰掌握的生字新詞多。
二、 讀讀寫寫,鞏固理解
1. 出示“讀讀寫寫”的詞語,學生自由認讀。
2. 指名讓學生讀,注意讀準字音。
3. 這些詞都是我們本單元課文里的生字詞,看看哪些詞語給你的印象最深?
4. 學生自由交流。交流一組,認真地訂正、分析這一組的詞語。
5. 認真書寫這些詞語,注意平時錯得較多或不容易寫好的字詞。
6. 展示欣賞字跡工整、優美的作品,并請學生評議。
【設計意圖】
正確讀寫是積累和運用的基礎。也可以結合班級學生學習現狀來確定詞語記憶、書寫的重難點。
三、 讀讀記記,加強積累
除了這些生字詞外,課文中還有很多值得積累的好詞,我們也要讀讀記記。
1.出示“讀讀記記”的詞語,學生自由朗讀。
2.指名讓學生讀,注意讀準字音。
3.同桌互讀,互相正音。
4.運用。詞讀得很好,我們還要會使用。
5,游戲:聽意思,說詞語。
6.小組比賽。
7.拓展
(1)在我們學過的課文里,還有很多值得積累的好詞好句。你能找到幾個嗎?
學生自由積累。
請學生交流,共同分享。
(2)你能在說話中用上這些詞語嗎?
選擇詞語說幾句話,注意用得準確,內容具體生動。
(3)含歷史故事的成語:
含反義詞的成語:
含近義詞的成語:
AABB式的成語:
四、總結交流
1、交流總結積累詞語的方法。
2、總結: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通過讀、寫、用的方法積累詞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還有很多積累詞語的方法,課后請與同學們互相交流,在相互學習中積累更多詞語。
四、布置作業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感到語文學科中聽說讀寫的內容,存在著大量的思維能力及習慣的培養因素,因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在教給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應著重對學生的思維習慣進行培養,因此我校在低年級段和高年級段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分別開展了“聯想類比思維習慣”和“善于重組創新的思維習慣”的研究。
1.創設氛圍,培養“聯想類比思維習慣”
在低段語文課堂中,通過創設想象的氛圍和巧妙設疑,多種渠道開展“聯想類比思維習慣”的培養。
創設想象氛圍,為學生的聯想類比提供可能。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豐富學生的知識面,為培養學生聯想類比的思維習慣提供知識基礎。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使學生的知識范圍在課本的基礎上有所豐富和擴展,從而拓寬學生的想象力。比如在講“竹子”時,教師給學生講“歲寒三友”,使他們不僅加深對竹子的理解,同時在頭腦中也可與竹子一并想象到“梅”與“松”,尋找事物的共性,培養學生類比意識,使其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體驗。學生獲得了堅實寬闊的知識基礎,能夠在更大的空間內進行自由聯想。
巧妙設疑,培養學生聯想及類比能力。課堂提問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問題設計巧妙與否,直接關系到能否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從培養學生思維習慣出發,巧妙設計情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想象及類比能力。如在上《四季》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四季的圖片,再讓同學們進行討論:“這是什么季節?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并結合季節之間的聯系,設置一個小問題:你最喜歡什么季節?為什么?誘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聯想類比的能力。
2.組織多種語文實踐活動,訓練“重組創新的思維習慣”
創新思維是創造活動的核心,著名的教育學家泰勒認為:“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具有某種才能,但由于大多數教師只重視學生成績,而忽視學生才能的發展,所以學生的才能沒有得到發揮的機會。”因此,教師的教學不應只局限于傳授知識,還應加強對學生才能的開發,尤其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同時,教師應結合并側重思維習慣的訓練,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通過實際練習法,給予學生鍛煉思維的機會。利用課前5分鐘,開展說話訓練,學生可以選擇寓言、童話、幽默故事、諷喻小說等,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設計,找出與之相類似的課文或故事,并指出其中蘊涵的道理。
關鍵詞: 學生; 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10-0121-01
教學相長,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實踐,不但使學生得到進步,教師也可以得到提高。經過本學期的教學實踐,我進一步深入體驗到了“教學相長”這一富有哲理性的教學原則。就學習語言,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了,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就提高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時空
語文課是技能課,課堂上應樹立學生主體的觀念,給學生學習足夠的選擇機會和主動發展的時間,留給學生“自我發展”時間,讓學生作為“自然學習體”參加到教學中去,成為時間的主人。一堂課,學生聽、說、讀、寫的時間一般不少于25分鐘,為此教師應在“導”字上下功夫。“精講”上動腦筋,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使學生始終處于自覺、積極的心態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上。另外,學生的課堂空間應自由開放,便于師生主動參與,積極交往,要充分考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討論交流的需要,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熱烈的教室空間氣氛。因此,教室課桌椅的擺放應有利于師生、生生之間的主動討論和交流為原則,可擺成有利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組團式”或擺成有利于集體討論交流的“圓桌式”等。
二、以學生為主體,改變教師角色
語文教師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改變教師是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而成為學生主動活動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學生個性發展的服務者。“把課堂還給學生”,運用多種學習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個體學習時讀讀、圈圈、畫畫,在同桌互議時闡述觀點,在小組討論時各抒己見,在全班交流時暢所欲言。作到學生自己能讀懂的不講,自己能領悟的不再分析,騰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問、讀、講、寫,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想象,自己去評論,教師只在關鍵的地方點撥一下,從而使學生全程參與學習過程,學得主動,學得投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我教《贈汪倫》這首古詩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我特意安排了一個插曲,讓學生通過想象,把汪倫為李白送行的場面表演出來。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自告奮勇的擔任了汪倫這一角色,并鼓勵學生與老師主動配合。由于我把自己作為普通的一員,置身于學生之中,因此,學生們放開了手腳,表演了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整堂課學生學得輕松,而且主體性充分發揮出來了。
三、以學生為主體,組織教學過程
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誰也不能代替。教師在教學中要因“學”施“教”,以“教”導“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
(一)問題――讓學生提出
現今課堂上有些教師往往重視讓學生回答問題,而忽視讓學生提出問題,不知,“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說明學生能夠發現問題,是他們好學深思,思維活躍,學習主動性充分調動的表現。
提問題應體現在教學全過程:出示課題,讓學生提問;每一個教學步驟讓學生質疑;總結全文,讓學生袒露疑問,教師應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出示課題后,我引導學生提問:“看了課題后,你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提出各種問題:誰向誰借箭?為什么要借箭?是怎樣借的?結果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我自始至終鼓勵學生提問。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又提出了如下問題:①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為什么還要立下軍令狀,保證3天之后交十萬枝箭?②江上的大霧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3天后會有大霧?③魯肅是周瑜的部下,為什么諸葛亮敢請他幫忙?④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是什么意思?⑤諸葛亮神機妙算體現在什么地方?他是如何借箭成功的?學生提出問題后,我根據問題的難易調整教學設計,組織課堂教學。一課授完后,我又讓學生質疑,有學生問:諸葛亮是騙箭的,課題為何用“借”?我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學生學習課文就顯得生動、主動了。
(二)疑難――讓學生突破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認識模糊時,老師應及時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認真剖析,能去偽存真,把握重點,及時攻克難關。如《一夜的工作》中,寫總理工作了一夜后讓作者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其中寫道:“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象并沒有因為多一個人而增加了份量。”那么,花生米的份量到底有沒有增加呢?有的同學認為沒有增加。我及時組織聯系學生上下文熟讀課文,然后四人小組討論,最后舉手發表意見,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學生們終于統一了看法,一致認為花生米的份量增加了。因為總理工作前知道作者要來,并讓他在值班室等候,可見是有所準備的,而且課文中加了“好象”一詞,說明并不確定。作者之所以這樣寫,是為了突出花生米數量少,兩人吃只有這些,可想而知,總理一個人時,數量更少,由此可見,總理的生活是多么簡樸啊!這正是文章的重點,通過主動探討,同學們不僅解決了問題,突破了難點,掌握了重點,而且都被總理的簡樸深深地打動了,紛紛談起了自己的感受,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學法――讓學生歸納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分析歸納問題總結學習策略,有利于學生強化自主學習和科學學習的成功體驗。在教學中,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掌握學法,才能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如我在教《草借箭》這一課,讓學生自由讀1-5小節,邊讀邊思考以下四個問題:(1)周瑜為什么陷害諸葛亮,課文中哪看出周瑜要陷害他?(2)哪些詞句說明諸葛亮知道周瑜要陷害他?(3)諸葛亮明知周瑜要陷害他,為什么還要立下軍令狀,保證三天后交十萬支箭?(4)魯肅是周瑜的部下,為什么諸葛亮敢求助于他?接組織學生分組交流,然后師生共同探究解決問題(1)、(2),進而引導學生歸納學習的方法:明確問題目標找出與問題有關的課文內容并細讀劃句子、圈詞語,聯系上下文說理由相互交流、完善思維感情細讀。根據學生歸納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按同樣的方法解決其它問題。這樣每個學生都積極投身到了學習活動中,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四)評價――讓學生參與
評價是對師生教學行為及其導致的結果作出價值判斷。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把“評價權”交給學生,用“你認為他說的對嗎?為什么?”,“他這樣回答全面嗎?”等問題把學生推上評判席,促使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專心地聽講,認真熱鬧地想,大膽說,以提高他們的語文素質,同時學生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語言、教學評價提出異議,使課堂成為學生直抒胸懷的“自由天地”。